文化自信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探究

2017-05-30 05:13陈茹
高教学刊 2017年14期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爱国主义

陈茹

摘 要:文化自信是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拓展,这既回应了党的发展战略思想,又体现和顺应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规律。当前,文化自信教育在同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过程中,已经逐渐暴露来的问题导致二者的融合过程愈发曲折。因此,文章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者之间的历史文化传承性进行思考,分别从文化自觉、文化自强和文化认同三个方面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探尋新亮点和新思想,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吸引力和塑造学科文化自信,从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自信的有效契合。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自信;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14-0165-03

Abstract: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is the new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in China, which not only reflects the Party's developmental strategy, but also reflect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t present, in the process of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education has gradually exposed the problem of the integration process of the two. Therefore, thinking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among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revolutionary culture and socialist culture, this paper, respectively from the three levels of cultural consciousness, self culture and cultural identity, seeks to promo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explore the new features and new ideas, so as to enhance the attra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to shape cultural confidence, thus facilitating the effective combin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patriotism

習近平总书记于2014年2月24日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特性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的滋养。”[1]厘清文化脉络,明确文化自信的基本立场和实质内涵,紧紧围绕中华文化这个核心,品味过去、立足当代、展望未来,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成为了我国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拓展和新理念。

一、增强文化自信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新拓展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传统和内在价值的充分肯定,也是对自身文化发展进程和生命力的坚定信念”[2]。因此,培育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自信,成为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使命和育人职责。

(一)文化自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之一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目标导向和方向引领,隐含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旨归和教育诉求。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后,提出文化自信,这就为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建设契合和培养目的。因此,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而且应当将文化自信纳入教育目的的范畴,这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体现,而且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要求。

(二)文化自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1]只有从横向和纵向的维度,全方位地认识和厘清中华文化的来龙去脉,特别是中华文化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表现出来的具体文化,即中国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才能在脉络清晰、特征鲜明、底蕴浓厚的基础上,真正树立起文化自信。

(三)文化自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底气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思想和文化走向成熟的衡量尺,同时也是心理走向沉稳的标志。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3],它能够直接作用于人们的精神思想,并时常对人们的实践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厘清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脉络,不断凝实其思想文化内涵,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培养文化自信,才能真正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底气,尤其是让思想政治教育者获得优越感和自豪感,才能促使其更加积极和更加自信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二、文化自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状分析

文化自信同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想层面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思想政治教育能够通过文化自信理念培养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文化自信,以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和吸引力。然而,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与文化自信相结合的过程中,现状却不容乐观。

(一)文化自信教育效果的弱化

“中华传统文化精华是中华民族珍贵的遗传基因,在历史上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纽带,现如今依然发挥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4]然而,在现今的教育模式下,传统文化的教育精髓正逐漸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视线中虚化。在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下,我国的传统文化教育基本淡化出思想政治教育的舞台,难以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是宣扬中国共产党治国理念的最主要的手段,所以宣扬革命文化责无旁贷。然而,在宣扬革命文化的过程中,由于方法不当等原因,致使宣传手段过于范式化和僵硬化,比如:宣传手段“套路化”和重工作效益而轻宣传效果现象等。

由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笼统性,即涵盖范围广、层次深、领域复杂等特征,所以其先进成分难以被切实把握和区分,无法真正落到实处。因此,在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过程中,对先进文化的定义和选择往往存在了观念上和操作上的模糊和分歧等问题。

(二)文化自信功能的弱化

“中国近百年来的危机,根本上是一个文化的危机。”[5]鸦片战争以后,“天朝上国”的尊严被无情践踏,民族文化自信被残忍摧残,各种救亡图存的方案被忍痛推翻,在强大的西方工业技术和思想文化面前,中国显得愈发落后,文化自卑由此而生。在独特的文化氛围中,我国的传统文化导向功能逐渐失效,文化导向功能出现偏移,部分民众出现世界观偏差、价值观迷失。

与此同时,在众多外来的西方文化中,西方的解构主义思想对中国的思想文化内容的构建和导向功能的塑造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对发挥文化的评价功能是十分不利的。因此,在这样一种椽榫二致的评价标准的衡量下,文化的评价功能必将出现失衡等问题。

(三)文化内容选择的功利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中国整体经济实力的提高、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的营造和国际话语权的提高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在市场经济的刺激下,市场的局限也就相對地暴露无遗,比如:金钱至上、冷酷无情和目的性较强等,因此,在市场经济的刺激下,我国的文化教育内容逐渐偏向市场化,致使某些文化“发热”和某些文化“渐冷”的现象的出现,也就不可避免地导致选择的文化内容呈现出孤立化。

三、以文化自信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发展

我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依靠共产主义信念的支撑,在自身能力扎实的前提下大胆实践,在与时俱进的前提下大胆创新,以文化自信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一)以文化自信推进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6],从传统文化到革命文化,再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后耦合,一脉相承,它融入在中华儿女的心中,在民族血液中流淌和沉积,这就需要以一定的教育途径来激发潜藏在文化河流中的爱国主义意识。

1. 用传统文化教育深化爱国意识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酵和孕养,孕育出了众多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优秀思想,它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积极影响,爱国主义意识尤甚。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要任务就是将传统文化中的“陌生”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先天下之忧而忧”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爱国主义思想加以正确地诠释和传播,而不是模糊地讲授和灌输,这样才能引起人民群众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激发其爱国意识。

2. 以革命文化教育凝聚爱国情怀

激发人民群众的爱国情怀,不仅需要传统文化的启迪,而且更需要真实的历史事件进行印证和诠释,才能更有效地凝聚人民群众的爱国情怀。因此,不定期的且因时制宜地弘扬革命文化,对于爱国教育的发展、爱国情怀的凝聚和人民群众的团结具有十分深远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3. 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爱国主义教育方向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当前社会的主流文化,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凝聚人心的重要粘合剂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支撑。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理应而且必须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理论和实际行动上进行引领与指导,以保证方向不偏移、思想不动摇、人心不涣散。做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并使之有的放矢地应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去,才能有效引领教育方向,尤其是爱国主义教育方向。

(二)用文化自信增加思政教育新内容

1. 以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增加新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能够经历几千年风雨的考验而屹立不倒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它的与时俱进,在于它能够随历史的发展不断改造和完善自己以保持先进性,促使自身的转型以适应历史发展规律。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中国传统文化必须加快推进自身的现代化转型,不断改造和诠释既有文化,探索和创设新文化,丰富和发展传统文化体系,为思想政治教育增设新思想新内容,增强其生命力和活力。

2. 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增加新高度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上,中国矢志不渝地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进程,这既是中国得益于马克思主义的两次飞跃性成果的现实表现,也是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的根本所在。因此,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塑造文化自信,以此来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有利于将思想政治教育从思想上、学科地位上和理论内容上都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3. 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度挖掘增添新亮点

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开拓思维培养思想政治教育的开拓创新意识,鼓励其不断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印证和重构思想政治教育的既有文化体系,同时也通过对新文化领域的挖掘和文化桎梏的拆解增加新的文化内容。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激烈碰撞中,除旧布新,深度挖掘,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的文化亮点。

(三)借文化自信推进思政教育

1. 以文化自觉教育助推思政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独具特色的学科,已经逐渐孕育出了特有的文化体系,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然而,在多变的动态文化圈内,仍需时刻保持文化自觉意识,即主动思考和正视既有文化体系的不足之处的自我反省意识,以及探索和借鉴新文化,在文化窘境中探寻出路,在文化制高点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开拓创新意识,由此才能增强思政教育发展的助推力和支撑力。

2. 以文化自强教育带动思政教育

有了文化自觉意识,就需要即时付诸实践,将理论转化为实际成果,才能切实做到文化自信和学科自信。以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自强塑造学科文化自信,在增强学科吸引力的同时,也能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参与者的自强意识与积极进取意识,从而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教育,由此就真正发挥了文化自强教育对思政教育的带动作用。

3. 以文化认同教育促进思政教育

以文化认同教育开展思政教育,关键是要不断加强学科文化建设,增强学科人员对学科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才能调动参与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打造优势学科内容和学科文化。学科文化得到了增强,学科吸引力也就相应地获得了提升,也就增加了获得学科领域内外人员对思政教育的文化认同的可能性,由此,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心理底气和学科荣誉感也就获得了极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

[2]韩震.中国文化建设的历史方位——兼论文化自信[N].光明日报,2011-10-16.

[3]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

[4]项久雨,吴海燕.培育文化自信与价值观自信: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J].思想理论教育,2016,10:19.

[5]贺麟.儒家思想的新发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5.

[6]列宁选集[M].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8.

猜你喜欢
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爱国主义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当代高校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与对策分析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当代大学生正义观培育的路径探析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当代大学生的科学人生价值观念探析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
浩然正气贯长虹 爱国主义谱新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