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雯婕 丁莎伊莉 董超
摘 要:互联网使得地球变成了地球村,当今的信息化社会使得人与人通过网络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这当中要数年轻大学生上网最多,网络平台的数量不断增加,网络上的言论自由、网络环境的管束难度带来各抒己见的便利的同时,网络舆情的状况值得重视,也对当今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了不一样的要求与挑战。此研究主要是观察网络舆情对高校思政带来的影响,并提出了解决观点和解决方案。
关键词:网络舆情;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12-0147-02
Abstract: The Internet makes the earth become a global village, and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makes people closely linked through the network. With the increasing number of network platforms, people enjoy freedom of speech and they can express their own opinions on the Internet. The network public opinion poses new requirements and challenges 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in modern times. This study mainly observes the impact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 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puts forward solutions.
Keywords: network public opin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s
大学生是互联网用户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网络的隐秘性和流通性,不少大学生喜欢在各大网络平台发表一些言论,或者是浏览一些信息和资讯[1]。舆论、不实流言或者一些个人观点,借助网络的即时性和流通性,往往很容易带偏学生的观点进而甚至影响整个高校网络舆论情和政治判断。对于网络语言暴力或者不实言论的传播,也没有具体而明确的法律法规去约束,不怀好意的网络舆情不仅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更是给各大高校的思想教育和高校的自身发展带去了很多挑战。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含义
高校网络舆情是网络舆情的其中一种类别,可具体理解为教师或者学生有时候会就某一事件在网上展开自己的观点和讨论形成校园内的网络环境氛围,称之为高校网络舆情[2]。那么类似于网络舆情的构成,社会的突发状况,国内外时事热点和与大学生自身息息相关的事件往往就组成了高校网络舆情的三大内容,可以说高校校园舆情就是这三个状况的相互组合。网络的即时性和流通互动性以及高校大学生“群居性”和“热爱发表自己的观点”这些因素使得大学生的交流往往是很密切的,也注定了大学生使用网络的高频率性,大学生相似的社会阅历和差不多的社会经历,多半缺乏正确的辨别能力,但是往往都存在逆反心理,往往使得大学生容易集体被舆情引领,所以高校舆情的传播速度也是非常快的,这既可以用来传播正能量,但是被有心之人利用来传播不良思想和内容,后果却不容乐观。
二、高校网络舆情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体系缺失
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网络更是如此,大学生又是非常热衷上网的群体,甚至于多数课程都是依赖新媒体网络,网络的普及程度可想而知。但是无论是社会法律法规还是高校纪律制度都对网络舆情的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网络的传播速度不容小觑,有利有弊,高教的管理方式大都是照本宣科,从前的学生纪律制度已经相对落后不再使用,亟待高校对舆情管理作出相应的教育改革和制度创新。
(二)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平台不到位
目前高校對于舆情状况较之从前已经投入关注和整治管理的精力,但是力度和速度相较于网络的传播速度还是比较迟缓和落后[3]。高校大多有自己的官网,而且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网络也有一些关于高校的校园舆情,但是上传的内容和更新的速度都是少而低,高校往往都希望学生能够关注自己的官网,但是网络的精彩远远不是高校官网可以相比的,这种想法欠缺对学生兴趣爱好的把握,往往结果是适得其反。高校在这方面也没有专职人员专门去运营和管理高校舆情的制度纪律,官网上往往一些学校通知、考试成绩、学校新闻以及社会主义的一些内容,很多学生都觉得自己学校的官网枯燥又无聊,其实高校应该把主要的精力投放到网络舆情的管理上面,针对那些传播虚假谣言或是言论过激甚至语言暴力的学生行为做出相应的整治和改善,才能营造一个更好的校园舆情环境,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正能量的传递清理出一个良好的传播通道。那么如何让这些内容是的学生变得喜而乐见,则是高校教师要努力的一个方向。
(三)大学生不成熟,自身问题导致
一个群体往往具有群体性的特征,大学生这个群体的特征就是具备一定的社会阅历但是不够成熟容易偏激也爱好表现,会像小孩子一样在言论自由的网络环境发表一些“童言无忌”的自我观点,对于事物和人物的辨别缺乏深厚的眼力。尤其是遇到那些和他们切身利益相关的时事论点,大学生在这方面非常容易受到流言蜚语和不实言论的蛊惑和影响,分辨能力相对较低。同时大学生的自制能力也比较弱,很容易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无法自拔,有些学生能够在游戏中获得满足感或者是在一些网站上发言满足表现欲,这一点很容易成为网络舆情的一个很大的传播力量,造成不容小觑的影响。这对于高校对校园舆情的控制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现代互联网的普及,牙牙学语的儿童也懂得游戏的乐趣和被吸引,因此对于学生正确的网络意识,要从小培养,让学生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不被虚拟的网络世界所引诱,失去自己。
三、网络舆情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
(一)对高校思政环境带来的挑战
当今的社会毫无疑问是一个网络时代的社会,新媒体的普及,连地球都可以通过网络的相连变成了地球村,但是网上的信息鱼龙混杂、稂莠不齐,大学生的分辨能力相对较低但是接受能力相对却高,日常的课程是指都是使用新媒体网络授课,网上也有很多网络课程,大学生很容易被不好的信息影响,进而影响高校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做出的努力。网络无疑是一个言论自由的环境,学生可能深陷语言暴力或者随意发表言论攻击他人,这些状况只能依靠在高校改善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去改善这些状况,一味的断网,控制学生网络肯定是不可采取的方式,这样反而会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更加严重,只能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并且让学生的德育中感受到趣味性,方能提升教育效率。
(二)对高校思政工作者自身能力带来的挑战
大学生是好奇心和探索欲很强的一个群体,但是在高等教育环境中的他们,可以说是新媒体和网络最直接的一个接触群体。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应当不断更新自己的信息和进修新媒体技术,做到和学生一样熟悉瞬息万变的网络,提升自身的技能和育人能力,古语云“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熟知学生的网络环境氛围,方能更好的展开思想教育工作。
(三)对传统高校思政管理模式提出的挑战
互动性、突发性是高校网络舆情的普遍特点,经常是以独家报道、实时热点,突发新闻等几种形式传播,并且这几种舆情的形式通常都是融合着出现,借助网络的传播力度和即时性,短时间内就会爆发式传播产生不容小觑的影响。然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以囫囵吞棗填鸭式的方式进行思想的教育,殊不知这样往往会产生巨大的反效果,让学生的逆反心理更严重,往往容易在网上发泄情绪,对于校园舆情的建设非常不利。高校的德育教师需要迫切改变现有的教学观念和方式,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进行德育课的设计,而不是继续传播不合时宜的硬道理,囫囵吞枣、照本宣科的填鸭式教育。
四、网络舆情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对策
(一)加强网络舆情队伍建设,提高管理能力
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这一文件中,中共中央国务院明文章规定:网络思想教育必须严重重视并有效的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上网和使用网络的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正能量的思想德育教育要巧妙运用网络去传播,努力去取代网络上传播的那些不良思想。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网络又是与他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新媒体,所以监测好校园舆情情况,也就了解了大学生的思想,就从根本上有了整治校园网络舆情的思路。高教教师要切身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和素质,重视对于学生的正确网络使用意识的培养。
(二)关注网络舆情动态,加强网络舆情引导管理
当今很多教育和学科的展开都是通过互联网进行的。教师在在教育之余,也可以多家关注网络舆情动态,掌握一些时事热点和突发新闻,最好的教育是融入学生的教育。当教师自身掌握网络舆情,在网络世界里也能游刃有余,自然能更好起到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梳理正确的价值观进而帮助高校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舆情环境。教师也可以选取学生代表帮助一起管理校园网络舆情环境。学生相互间的沟通往往比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沟通更为紧密,这样就能够帮助教师更好的去了解学生,对于思想德育的工作可谓是事半功倍。网络舆情的整治,要从根本上解决,就是去给学生做一个正确的引导,培养他们正确的意识和三观而不是暴力的去限制学生上网。
(三)加强大学生自身德育教育,提升自律水平
积极乐观地努力营造良好的互联网环境是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在《文明上网自律公约》这个文件中树立的目标和修订文件的意义。高校德育教师应该向学生传达自身的社会义务,应当明确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互联网瞬息万变,不定因素非常多,良莠不齐,鱼龙混杂。高校德育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同时,不仅要注重自身的教育方式和思想传输,也可以改变一下考核方式,比如把高校舆情教育的考核列入教师的考核范围,切实的让教师注重对学生的教育。
高校指定的针对校园网络舆情的管理需要切合实际,根据网络舆情的状况来制定,要符合大学生的心理和可接受度,学生一旦产生逆反心理,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就是雪上加霜,也会助推不良校园舆情的传播。同时,也要靠社会的支持和监督,大学生总的来说自我意识强烈,但是分辨能力尚不够强,高校在改变教育思路、方向、方法的同时,除了灌输思想德育,也要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共同营造一个优秀的网络环境和正能量的高校舆情状态。
参考文献
[1]张明媚.网络舆情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及对策研究[J].黑河学刊,2014(11):115-116.
[2]高峰,王国春.自媒体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对策的探索[J].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2016,26(3):56-58.
[3]蒋笃君.高校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9):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