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生动之形 悟象外之境

2017-05-30 04:08袁玲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17年12期
关键词:涵泳意象汉字

袁玲

在涵泳语文的课堂,借助鲜明生动的形象,伴随自身主观的情感体验,开展积极主动的形象思维,是语文学习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一、追溯汉语本源,获得形象表征

我们都知道,汉字是单独表音、形、义的符号,它保存了原始文字的图画性,文字可直接表示事物。每一个汉字都是独立的,不需要经由语音便能直接表达意义。汉字就像一幅幅连缀起来的图画,保留着鲜明的视觉印象,每一个字都有确定的意义所指,汉字的视觉性、图画性正好成为人们直接触摸和描述世界的天然材料,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语言的形象性,以及探究语言所必须运用的形象思维。

统编本教材终结了原来“一纲多本”的时代,做了诸多改良,其中值得关注的一点是改变了历来一年级开学学生就学拼音,然后再用拼音去认字的状况,而是把拼音学习向后推迟,先认一些汉字,再学拼音,并且识字量明显增加。传统的蒙学,就是让学生反复诵读,慢慢在脑中建立汉字的形象,久而久之就会认字了。这样的安排,让学生在学习语文之初便建立对汉字的原初感觉,那是浓缩着古代文化的语言符号,承载着先辈创造与灵感的艺术形象,将汉语和汉字摆到了第一位,而不是“ɑ、o、e”这样辅助学习汉字的工具。一开始便唤起学生对认字读书的兴趣,这一点非常重要,十分切合汉字形象性的特点,也与涵泳语文所提倡的反复吟诵、关注形象不谋而合。

二、触摸思维本质,感受形象建构

中国古代的思维方式是一种极浓重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投射在中国古典语言文字上,使得中国古典语言尤其是书面文字呈现图画性、视觉性,使它们不言自明地表达着意义,“思维—语言”即是通过形象这一桥梁建构起来的。同时,这些形象经过思维的整理和转换所呈现出来的汉字,已经被赋予了主观意义,再加上人们的联想,以及汉字的不同组合,汉字所表达的意思呈现出异常的丰富性。当我们触摸到思维的本质,感受了形象最初的建构方式,便能步步深入、循序渐进地展开语言的涵泳过程。

例如,全国小语名师史春妍在执教《识字8》时,首先从“包”的象形文字入手,帮助学生建构汉字的形象,并理解汉字的本义。接着类比延伸,很多事物都有“包”字,列举出“沙包”“钱包”“茶包”“包子”等词语,并且带来这些物品,让学生通过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来直接感受,并从中提炼出它们的一般性特征:为什么它们的名字中都有“包”?从而加深对“包”的理解。接着由“书包”转变为“包书”“包包子”,再巧妙地引申出“一包糖”等词语,来引导学生感受“包”字意义的丰富性。然后,以“包”为字根,加上不同的偏旁组成一组形声字,通过图片、词组与儿歌来认识并理解这些汉字。

三、品味意象表达,丰富形象意蕴

汉字的图画性、视觉性,相对于西方的拼音文字,与意象表达手法有着某种天然的联系。但是,作为象形文字的汉字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已经逐渐抽象化,汉字的六种造字法使得汉字越来越丰富,表现力越来越强。意象的表达,不再依赖组成词汇的单字本身的形象性,而是借助于一个个具体的物象,即文艺作品中创造出来的形象,既具有模拟、描绘事物的客观性,又有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主观性。涵泳語文的课堂,便是通过诵读体验,感悟形象中所包含的作者丰富的主观情感和意念,以领悟文学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

有些作品通篇描述一个物象,作者在客观描述这种物象的同时,必然注入个人的主观感受,并且透过这一意象的建立,强调它特殊的象征意味。《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作者对樟树四季常青、有拒虫香气的特点做了客观的描述,同时,又将它置身于宋庆龄故居这个特定的背景之中,就是为了将事物的特点与表现人物结合起来,达到借物喻人的效果。季羡林的《夹竹桃》中,对夹竹桃韧性的描述,看似客观纯粹,但如果对季羡林本人的经历作一番了解,则不难看出,他对夹竹桃韧性的理解的同时也是对自身精神品格的一种观照。这样的例子在古典诗歌中更是常见。《石灰吟》《墨梅》《竹石》等诗作,都是作者借意象来表达自身意志、情趣和追求的典范。

有些作品中通过多个意象构成一幅生活图景,形成一个整体意境。例如《少年王冕》中对雨后荷塘的景色描写,由云、湖水、树木、荷花等一系列景物所营造出的清新美好的意境,暗示着主人公王冕从放牛到绘画的命运转折,预示着美好的前程,而其中的意象组合也是对主人公自强不息、纯洁高尚的人格写照。《黄鹤楼送别》中作者对江边景物的描写更是独具匠心。“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白帆渐渐远去”“春水浩浩荡荡”,这一组意象,即古诗中的“孤帆”“远影”“碧空”“长江”等,虽不言情,但情藏景中,更显情深意浓。

文学作品中意象的运用,就是借助浸润着文化和作者主观感受的形象,形成一种强有力的寄托或者象征,将复杂的、隐晦的、难言的思想或情感寓于其中。那么涵泳的过程,就是尽可能地以意逆志,去感受形象丰富的意蕴,触摸作者本真的心灵。

四、拓展想象空间,借助形象表达

文学形象表现为具体、生动、独特和个别的形态,或是一片景象,或是某个人物,具有生动可感的属性。它诉诸于语言,而“语言是一切事实和思想的外衣(高尔基)”,具有概括一切的功能,这又使它不受直接感知的局限而能自由灵活地引起人们各种具体生动的想象,读者能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调动各种知觉感受,借助文学形象进行再创造的想象活动。同时,文学语言因其意义的丰富性和表现手法的多样性,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读者可以借助想象拓宽阅读和理解的空间,感受文学语言无限的张力,并以此为范本迁移运用,学会表达,这也是涵泳语文所要追求的目标。

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在执教《黄果树瀑布》一课时,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寻找新的教学生长点。在他的板块教学设计中,有这样几个环节印象尤为深刻。薛老师将教学聚焦于五个关于瀑布的比喻,又进一步聚焦于那些特别的字眼上,感受声音之壮美,表达之精妙。更重要的是,“什么样的人才能写出如此美妙的比喻?”这一阅读点醒,实现了学生与作者的对话,接着进行仿照比喻练习。因为有了对形象的深入感知和对作者的意趣把握,再加上教师的适时点拨,学生的想象被激活,表达能力得以提升。更为巧妙的是,对于结尾处徐霞客塑像的描写,薛老师通过层层追问——塑像怎么会沉醉的?谁给了塑像以人的情感?情感是如何转移的?一步步揭示“移情”的心理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跟随文本语言,关联自身经验,展开合理想象,一步步走进了文本所营造的意境之中,以情融通,以思贯连,达到了物我相忘的境界。至此,教师并未满足,而是引导学生运用“移情”的表达方法改写一个片段,在原有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情感和想象,使原本客观的描述更加生动形象,栩栩如生。整个教学过程一气呵成,教师带领学生在语言所创设的情境中涵泳文字,品味想象,表达运用。学生的语文学习在课堂上真实地发生,学生成长的轨迹在教师独具匠心的课堂上清晰可见。

语文学习离不开形象,涵泳语文更是与形象相依相存。依形象诵读,借形象思考,重形象品味,以形象运用,形象贯穿涵泳语文的始终。言有尽而意无穷,愿我们循着涵泳语文的形象之思,去触摸语文学习的本质。

(作者单位:江苏扬州市东关小学)

责任编辑 田 晟

猜你喜欢
涵泳意象汉字
涵泳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具象思维”的实践探索
抚远意象等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
传统阅读方式“涵泳”的历时衍化及现代运用
“具体而微”的意象——从《废都》中的“鞋”说起
“玉人”意象蠡测
例谈古诗词涵泳教学的三个层面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