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词怎么教

2017-05-30 04:08徐俊顾文艳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17年12期
关键词:渔歌子天净沙互文

徐俊 顾文艳

徐 俊

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古诗词进入教学的时空里,必须充分考虑其与现代文的不同之处,考虑语文课程体系对其教学价值及行为的规约;须从“小学”“语文”“课程”三方面的属性考量古典诗文的文本典型性、教学内容的拓展空间和学习实践的迁移价值。准确把握“小学语文课程”属性的古诗词教学,应当遵守适宜、适合、适当的“三适”原则。

一、适宜的内容

1.什么是适宜的内容

在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实践中,应该依托古诗词的“教学价值”,把握“小学”的属性,服务于课程目标,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

从课程目标的分析看,小学各学段古诗词学习有一个共同的、基础性的教学内容——诵读。在诵读的基础上,不同学段的差异性则在情感态度价值观、诗文内容学习和相应年级的语用目标三个维度表现出来。

第一学段在诗词内容理解方面的要求是“不求甚解”。相对于一、二年级的学生而言,最适宜的就是诵读,读出趣味,读出音乐节奏美,在美美的诵读中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在美美的诵读中感受古诗词语言或抑扬顿挫或悠悠扬扬的优美。

第二学段同样要求背诵优秀诗文50篇,然而对内容的理解,在诵读的基础上开始提出具体要求——注意在诵读过程中领悟内容;在诵读方面也有了相应的提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

第三学段在背诵的量上有所增加(优秀诗文60篇),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方面的要求也更高了: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情感;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

三个学段的古诗词学习,在语用维度的教学内容,则与年段的语言能力、阅读能力的发展要求相匹配,更多地在教材的课后练习设计上体现教学内容选择的差异性。第一学段一般是识字写字、字词积累,第二学段增加了重点诗句的现代文表达,第三学段则更多地将语言发展的任务指向情感的体悟。

2.怎么选择适宜的教学

内容

第一学段应体现出以“诵

读+兴趣”为主的特点。这一学段所选的古诗词一般都是画面感很强的诗词,比如古诗《画》《静夜思》《池上》《小池》等,诗词内容通俗易懂、篇幅短小,语言朗朗上口,易于诵记。

如《池上》:“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篇幅短小,内容生动,语言浅近,画面感强,极适合背诵和记忆。其教学内容可重点突出“诵读”,做到熟读成诵、读中识字,解词、析句;熟读成画,读中明意,触景,生情;熟读成趣,读中朦胧体验,读得兴味盎然。

第二学段应体现出以“诵读+转换”为主的特点。这一学段的古诗词普遍呈现出叙事性较强的特点,比如《竹里馆》《送元二使安西》《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古诗,其教学内容可立足诵读,突出理解,并借助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将诗词内容转换成当下的语言和情景,在古今语言的转换中,初知一些古代汉语词汇,懂得古诗词的一般特征,更重要的是通過体验,加深理解。

第三学段应体现出以“诵读+感悟”为主的特点。这一学段的古诗词更多表现出抒情、寓怀的选择倾向,这也是与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阶段相匹配的。比如《清平乐·村居》《天净沙·秋》等,其教学内容则可立足诵读,突出感悟,在典型的词句中体味感情,在迁移拓展中感悟抒怀。

以《天净沙·秋》为例,这是一首非常典型的散曲小令,语言结构富有特色,读来朗朗上口,读罢叫人沉思。高年级的学生对这种以画面表达诗意、以诗意表达情感的古诗词已有一定的语感积淀,诵读起来便能带动情绪,深入感悟,并能进行同类文本的迁移学习。因此,教学时便可大胆面向文本特色,以“诵读”代“解读”,以“互文”代“释文”,在迁移拓展中达成对古诗词内容的感悟。

二、适合的方法

1.古诗词学习有哪些方法

古诗词和现代文的差异注定了它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古诗词的学习方法很多,一般而言,有指向文本情景的“画”诗、“演”诗、“写”诗,指向文本内容理解的讲授、解词、析句,指向诗意运用的互文、拓展和在情境中的运用。此三类学习方法,在各学段皆可运用,并无定则,可根据相关古诗词组合运用。

2.怎么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

相对而言,“画”诗、“演”诗因活动性强,趣味性浓,更易让低年级的学生对古诗词产生浓厚兴趣。“画”诗,可以是教师画,这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关键字词,或是为了借助“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文本特点,落实识字教学;也可以是学生画,这是建立在“猜懂”诗意、粗知大意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更直观形象地走进诗境、感受诗情,或是在教师必要的讲授、解词、析句的基础上,为了化“授”为“受”而采用的形象化学习方式。

“写”诗是让学生尝试将古诗词改写成意境优美的现代文。如学生将《赠汪伦》改写成:

春暖花开的长江两岸,彩蝶翩翩起舞,百花散发着芬芳,滚滚的江水向东流去,一叶扁舟在长江渡口将要远行。突然岸上传来了嘹亮的歌声,诗人走出船一看,原来是汪伦一路踏歌而来。他们四目相对,充满无限深情。船即将远行,船头的诗人怎么也不肯进舱,一次次抱拳施礼,岸边的送行人更是依依不舍,举起手臂不知挥动了多长时间。

这样美妙的想象融入了学生对美的理解,这是基于相对较高的语文素养的学习方法。学生对古诗词的意思要能理解,并能自如地转换成现代情景,用现代汉语表述出来。这种方法的运用,更多的是建立在讲授、解词、析句的基础上的。无论是“写”诗,还是师生皆可运用的讲授、解词、析句,其指向的都是“领悟内容、体验情感”,这是第二学段古诗词学习的课程目标。

因此,“写”诗、讲授、解词、析句是比较适合第二学段学生的古诗词学习方法。当然,如果古诗词内容适合,教学情境需要,画、演等方法也可运用。

互文、拓展和在情境中的运用,是更加高阶的古诗词学习方法,这些方法的运用更适合古诗词学习的高阶目标:体味作品的内容、体味作品的情感。与第二学段的“领悟、体验”等相对浅层次的心理活动不一样,第三学段更多要求“体味”,这是一种基于“体验、领悟”的深层次的“品味”,这种“品味”,在互文照应中,在群文拓展中,在情境运用中,会更加深入、深刻。因而,高年级的诗文教学,更多采用互文、拓展和运用等方法。

三、适当的拓展

1.可以有哪些拓展

古诗词教学的拓展内容,分为背景知识的拓展,包括时代背景、作者背景、诗词文学知识背景;诗词鉴赏知识的拓展,涉及结构、格律、虚实、符码、意象等;诗歌知识的拓展,比如诗词曲赋的演变、著名诗人、题材体裁体例以及相关诗词等。

并不是每一次古诗词教学都需要拓展,更不是每一次拓展都要涉及这些方面的内容。不同学段的学生拓展哪些内容合适?拓展内容的量和度怎么把握?这是教学内容选择时要把握的。

2.怎么选择适当的拓展

古诗词教学拓展内容的选择,尤其要考虑的是学生学习的需求。第一学段学生学习古诗词重兴趣,知识性的拓展就不合适,可以适量地拓展同主题、难易相当的诗词;第二学段学生学习古诗词重感悟,相关背景的拓展是准确把握、丰富体验的需求,同题材、同体例的诗词拓展也能帮助学生触类旁通;第三学段学生学习古诗词重体味,思维层次更高,可根据诗词内容理解和体悟的需要,综合选择各种拓展内容,只需在量上做到恰当。

徐 俊

【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读中识字、解词、析句;

2.熟读成画,读中明意、触景、生情;

3.熟读成趣,朦胧体验,兴味盎然。

【教学流程】

一、解题开篇

1.古:组词。

2.诗:“讠”部首;“讠”字群;诗中有画,诗中有故事;组词。

3.解题:

(1)白居易:一千多年前,唐朝著名诗人。

(2)池上:一个小池塘里,非常优美的画面,非常有趣的故事。

(3)白莲:莲蓬(板画),白莲。

二、初读感知

1.听诗:

听老师读,谁能听出“古诗里讲了谁?在干什么?”老师就把他画出来。(板画:小娃)

2.读诗(分四步进行):

(1)圈出生字,读准字音。

(2)自己拼读(两分钟)。

(3)词卡指名读;开火车读。

(4)指名分句读诗;四人小组合作读;指名读整首诗。

三、以画解诗

1.前两行诗句:

(1)画解字词:小艇,舟字旁;撑,提手旁;“采”字金文,会意猜字。

(2)画解诗眼:为什么是“偷采”?(“偷偷”地去采,怕父母知道。小朋友们要记住,千万不能瞒着爸爸妈妈去水边玩,很危险的。)

(3)话解诗意:这两行诗讲的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诵读前两行:

(1) 听老师读,看谁学得像。(师范读,注意停顿,注意语气轻重。)

(2) 指名读;开火车读;小组对读;熟读成诵。

3.后两行诗句:

(1)画解难点:擦去“浮萍”(出示词卡:踪迹);手印画变魔术(踪:手印画“脚印”;迹:变成一排“脚印”)。

(2)字词拓展:老师擦去的是什么?(出示:浮萍)这是一种水生植物,所以“萍”是草字头;它是浮在水面上的,所以叫“浮萍”。(拓展“浮”字词语)

(3)话解诗意:小娃是故意留下踪迹的吗?连起来说说后两行诗句的意思。

4.将整首诗连起来说说。

四、课中操

看老师手势,分小组齐背四句诗。

起立跟着老师共同做手势,背诵全诗。

五、写字教学(使用“书写练习纸”)

首:古诗二首;首领;首都;首先;元首。

六、背诵:情境中考查句意的掌握

(作者單位:浙江杭州市笕桥花园小学)

顾文艳

【教学目标】

1.流利朗读《渔歌子》,能用自己的话描述词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通过阅读张志和的有关介绍,以及本词与《江雪》的比较阅读,体会诗人面对挫折洒脱的人生态度。

3.尝试将古诗词改写成现代儿童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听“词”导入,读题。

2.认识词牌,了解“词”。

二、学习《渔歌子》

1.学习生词。

(1)读准字音,理解词意:西塞山、白鹭、鳜鱼、箬笠、蓑衣、不须归。

(2)指导书写:塞、鹭、笠。

2.读解诗意,想象画面。

初读:指名读(注意停顿、韵脚、节奏)。

再读:想象画面读。交流画面。

三读:想象感觉读。(斜风细雨是怎样的感觉?)跟着感觉再读。

四读:读词成画(生读

师画)。

3.走近诗人,理解“不须归”。

(1)为何“不须归”:师范读,重复“不须归”。(老师这样读,你有什么样的感觉?)为何“不须归”?找出理由。

(2)钓的是什么:学生介绍张志和。(补充《唐书·张志和传》“烟波钓徒”语句)

(3)应答张志和:拓展张松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学生用《渔歌子》诗句应答,情境中诵读。

(4)熟读成诵。

三、改写诗词

1.范例引路。

(1)拓展《江雪》。同样是垂钓,有什么不同呢?

(2)呈现范例。读根据《江雪》改写的现代诗。

(3)发现改写的秘密。(画中的景物都是一样的,诗人的感情也是一样的,改写时加上了自己的想象,化静为动。改写后的诗有了新的题目。)

2.改写《渔歌子》。

(1)改写《渔歌子》。(配乐)

(2)讲评。

(3)张志和一共写了五首《渔歌子》,课后,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来读一读,也可以试着改写其中一首诗。

(4)欣赏吴歌版《渔歌子》。

(作者单位:江苏无锡市锡山实验小学)

徐 俊

【教学目标】

1.诵读《天净沙·秋》《天净沙·秋思》,做到字正腔圆,有板有眼,熟读成诵。

2.吟诵两首小令,把文字转换成场景,读到入情入境,感同身受。

3.在“互文”学习中体会作者的心境,在不同的意境中感悟“草木本无情,情由心生”,感悟以阳光心态面对生活。

【教学过程】

一、课前诵读

孤村老树 轻烟寒鸦

落日残霞 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 红叶黄花

二、熟读成诵

1.诵读《天净沙·秋》:

解题:认识曲牌“天净沙”。

初读:四遍。前两遍读正确;后两遍带着一点点感觉读。

指名读:读得字正腔圆;带着一点感觉;读出情绪变化。

2.诵读《天净沙·秋思》:

解“思”:“秋思”是什么意思?(作者在秋天里的心情和思绪)

初读:用心读,把心情读出来,把感受读进去。

指名读:带着自己的感受;读出诗人的愁思;静心走进诗句。

三、 互文之一 ——情同此景

发现这两首小令相同之处。

孤村落日残霞——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下。

轻烟老树寒鸦——枯藤老树昏鸦。

互文诵读,同感悲秋。

四、互文之二——不同情绪

白朴和马致远的愁绪,真的一样吗?

1.白朴之情。

白朴在什么地方透露了他不再悲伤的消息?(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诵读指导,读中感受情緒的变化。

2.马致远之情。

又是哪个词透露了马致远已陷入愁苦不能自拔呢?(断肠人)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马致远?诵读指导,读中感受孤独、寂寞之情。

3.互文练笔。

如果在那个深秋,两人相遇了,面对秋日景象,白朴会对马致远说些什么?马致远又会对白朴说些什么?

五、互文之三——情由心生

1.叩问异情。

为什么同样写的是秋天,我们读起来却是完全不一样的感觉呢?

2.移景同情。

(1)换景“秋思”(将“白草红叶黄花”放进《秋思》)。

就算马致远也看到了白朴笔下的美景,在这个断肠人的眼里,又会怎样?(齐读)

(2)换景“秋思”(将“夕阳西下”放进《秋》)。

尽管同样也看到了“夕阳西下”, 对他来说,那又会是一种怎样的感觉?(齐读)

(3)这真应了一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

(作者单位:浙江杭州市笕桥花园小学)

责任编辑 郝 帅

猜你喜欢
渔歌子天净沙互文
天净沙·无言相看当时月
天净沙·冬
《渔歌子》改写
互文变奏的和弦:论雅各布森的《我叫夏洛克》
天净沙·春
渔歌子
——宋朝的乡村闲谈
天净沙·秋思
渔歌子
图像志的延伸:互文语境中的叙事性
略论饶宗颐古代“语— 图” 互文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