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头脑和不高兴》导读(一)

2017-05-30 10:48王玲湘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17年12期
关键词:溶溶整本书童话

王玲湘

小学语文主题教学之整本书阅读,用传统文化经典与中外经典儿童作品的两座灯塔,照耀儿童成长的完整心灵世界。内嵌于统编本教材的整本书,到底如何遵循教材“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理念,实现从开卷有益到学生阅读水平的真正提升呢?清华附小以10多年的整本书阅读开发与实践为基础,以“小学主题阅读课程深化实践研究”“小学主题整本书课程实践研究”等北京市立项课题为牵引,尝试把内嵌于统编本教材的整本书与儿童的“成长”主题相链接,从文学价值、教学价值、难点突破和教学案例四个方面展开系列研究与实践。

本次呈现的是首次内嵌于统编本二年级上册教材的整本书《没头脑和不高兴》的导读教学。我们将分作两期进行展示。本期刊载“文学价值”与“教学价值”两部分,下期连载“难点突破”与“教学案例”两部分。希望对老师们的整本书教学有所启发。

《没头脑和不高兴》的

文学价值

一、 好玩的任溶溶

“我们可以不知道电灯电话火车飞机从西洋引入者的名字,我们却不可以不知道任溶溶。”著名的儿童文學评论家韦苇这样评价他。

“如果没有见到他本人,读读他的儿童诗,读读他的童话,那么他的形象便可以活灵活现地浮现在你的眼前。”另一位儿童文学作家安武林如是说。的确,像这样文如其人(或人与文高度一致)的作家真是越来越罕见了。

著名评论家和知名作家的话启示我们,走近任溶溶,是走进《没头脑和不高兴》绕不过去的必经之路。

1.大小两个任溶溶

提起这个名字,溶溶,你大概会想到江水溶溶、夜色溶溶,总之是个女孩儿。事实上,他是一位精神矍铄、鹤发童颜的老先生,今年已经94岁了,原名任根鎏,本名任以奇。其实,“任溶溶”原本是他女儿的名字。有一次朋友找他翻译童话,他想用一个新的笔名,碰巧此时女儿出生,于是索性就署上了女儿的名字。后来“任溶溶”的名气越来越大,想改也改不回来了。可到后来麻烦就来了,经常有人上门来找任溶溶,家里总得问:“您找哪个,老的小的?”一个不经意的笔名,可以看出他喜欢孩子,他的心里永远住着一个儿童。

2.一位经典童话童诗的创造者

任溶溶不仅是翻译家,还是中国最优秀的童诗和童话作家之一。作为出版社编辑的任溶溶,经常去少年宫给小朋友讲故事。原本,他讲的都是翻译故事,没想到讲得多了,竟然自己头脑里也跑出了一些故事。他的童话童诗写得自然、亲切、风趣、幽默。创作有《小孩子懂大事情》《给巨人的书》等儿童诗集,儿童诗《你们说我爸爸是干什么的》获全国儿童文学一等奖。童话《没头脑和不高兴》《一个天才杂技演员》,都被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拍成了美术动画片。他还创作了儿童故事《妈妈为什么不去开会》、短篇小说《我是个美国黑人的孩子》等。总之,他是我国经典童话童诗的创造者。

1982年,任溶溶提出童话分为“抒情派”和“热闹派”。由于“热闹派”童话寓庄于谐,宣扬游戏精神,受到了儿童读者的广泛欢迎,他自己就成为中国“热闹派”幽默儿童文学的代表作家。此后,在他的引领下又涌现出了郑渊洁、葛冰和周锐等为代表人物的“热闹派”童话作家,掀起了创作的热潮,出现了一批带有鲜明时代印记的幽默儿童文学代表作品。

3.外国儿童文学翻译第一人

儿童文学界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上世纪80年代初,有个日本的儿童文学代表团到上海作家协会参加会议。一位日本专家在发言时,提到一串作家和作品的名字,其中一个,翻译疙疙瘩瘩翻不出来了,下面坐得满满的听众中有个宽厚动听的嗓音爆出来:“卡洛尔!英国作家,就是写《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的……”翻译红着脸,连说“对对对”。会场里响起一片耳语声:“任溶溶!”“是任溶溶……”是的,这位让儿童作家们充满钦佩的人,正是任溶溶!

任溶溶老先生精通英语、俄语、意大利语、日语,在翻译外国儿童文学作品上,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都堪称第一人。2003年,他获得陈伯吹儿童文学杰出贡献奖。之后,他翻译的《安徒生童话全集》,是由丹麦首相哈斯穆斯亲自授权的唯一官方中文版本。

他翻译的其他外国儿童文学作品也都大名鼎鼎,比如《木偶奇遇记》《洋葱头历险记》《假话国历险记》, “小熊维尼”、“玛丽·波平斯”系列,以及《女巫》《查理和巧克力工厂》《夏洛的网》《长袜子皮皮》……当旁人问到他选择作品的标准是

什么时,他说:“很简单,一条是流传了多少年,到现在还有生命力的;还有一条就是好玩,

有趣。”

4.一位拥有广泛趣味的长者

这位儿童文学翻译家、作家,有着丰富的兴趣爱好,对生活始终充满了热忱!他从小爱读书,5岁进私塾,识了许多字,就开始看连环画,读旧式章回小说,进入小学一年级已经会用文言作文。他读过《论语》《孟子》,他觉得比较浅白比较有趣的是《成语考》,即“混沌初开,乾坤始奠,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他是个京戏迷,是梅兰芳、杨宝森的粉丝。他还喜欢美食,对吃的喜好不亚于对儿童文学的热爱。文革前上海的饭店他都吃过,只要有一点钱,他就呼朋唤友品尝美食佳肴了。

“视其所好,可以知其人焉。(欧阳修)”爱好阅读与美食,爱好京剧与电影的任溶溶先生,该有怎样充满生机的好玩生活,该在作品中注入怎样的乐观情趣呀!

5.达观乐天、童心永驻的先生

任溶溶虽然稿费多,但家里不存钱,一有钱就带全家出去吃,或者请朋友吃,或用到他的广泛兴趣中去了。“文革”中,“红卫兵”上门抄家,本以为他有万贯家财,不料只抄到一张存折,里边只有十几块钱。他从不看病,成天乐呵呵的,现在94岁了,还是不知“老之已至”,前两年他病了一场,家人把他送进医院,打开病历卡,医生惊呆了:这么大年纪的人,卡里竟然空空如也……两个有意思的细节,让我们看到了一位达观乐天、童心永驻的任溶溶。拥有这样的人生态度的先生,才能成为一个永远童心未泯,永远活在孩子们心中的儿童文学作家!

二、好玩的童话——《没头脑和不高兴》

1.版本的选择

影响了几代人的《没头脑和不高兴》,在不同的出版社不断地再版。

浙江少儿出版社的“注音版”,最大的特点是照顾了低年龄段孩子的阅读需求,为一、二年级学生量身定做。

南方出版社的《没头脑和不高兴》,最大的亮点是里面的图画都是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摄制,与动画片的形象一脉相承,形神兼备、独特新颖,让成长中的少年儿童感受到中国特色动画的艺术魅力。

2008年由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没头脑和不高兴》,收入任溶溶迄今为止除童诗以外的绝大部分儿童文学作品。插图作者王家训是一个实力派书画家,所画人物形神兼备。我下面的交流以这个版本为例。建议老师们在进行版本选择时,根据学生阅读的实际情况,酌情选择。

2.内容介绍

《没头脑和不高兴》被誉为“影响几代人的经典故事”,入选“中国小学生基础阅读书目”30种。这本书包含了7个故事,其中最脍炙人口的篇目当属《没头脑和不高兴》。

《没头脑和不高兴》描写了两个孩子,一个叫“没头脑”,一个叫“不高兴”。“沒头脑”做起事来马马虎虎,丢三落四,总要出些差错。“不高兴”总是任性,你要他往东,他偏往西。“没头脑”被仙人变成工程师以后,设计了一座300层的大楼作少年宫,可是他忘了设计电梯。“不高兴”呢,被变作演员,和人合作一起演武松打虎,他演老虎,却不愿意按照戏里的安排被武松打死,急坏了台下看戏的小朋友。这个故事告诉孩子们做事不能马马虎虎,丢三落四,也不能我行我素,从小要养成好习惯。

《一个天才杂技演员》,讲的是天才杂技演员泰焦傲,自满后不练功,贪吃贪睡,结果胖得要卡车装,杂技水平大倒退;学徒甄用工,勤学苦练,坚持不懈,练就了一身杂技绝活儿。

除此之外,还有《奶奶的怪耳朵》《小妖精的咒语》《小妖精闯祸》《当心你自己身上的小妖精》《大大大和小小小历险记》等。

3.《没头脑和不高兴》的艺术成就

《没头脑和不高兴》是任溶溶“热闹派”儿童童话的代表作,作品巧妙、夸张、轻松,充满了喜剧性、幽默感,宣扬着一种 “游戏精神”。

(1)巧妙的整体构思。

《没头脑和不高兴》构思精巧、主题鲜明。

巧妙之一,情节的设计,层层深入。故事中的“没头脑”做事总是马马虎虎。体现马马虎虎的第一个情节是“串门”。“没头脑”刚走后,就听到“嘭嘭嘭”“对不起,我书包给忘了”;刚把门关上,“嘭嘭嘭”“对不起,我帽子给忘了”……一连三次的“嘭嘭嘭”“我……给忘了”,一个生活中丢三落四、毛手毛脚的男孩形象跃然纸上。第二个情节“过生日”,叔叔捧了一大包写上名字的“皮球、手套、手绢、《罗文应的故事》……”,“没头脑”居然连一大堆自己的东西都没看出来,连喊叔叔送的。比起忘了书包和帽子,“没头脑”的马虎升级了。“马虎”的再升级,是经过仙人点化的“没头脑”长大后成了一名设计师,他设计了一个富丽堂皇的300层高的少年宫,而唯独少了一样:电梯!这回的结果可不是不认识自己的东西那么简单了,人们都 “抬着帐篷、炉子、锅子、水桶、被子、毯子、褥子,还有些孩子扛着小担架、医药箱”去看戏……童话的情节一波推着一波,层层深入,引人入胜。

巧妙之二,频出的意外,一波三折。《没头脑和不高兴》这个故事中到底有多少个巧合与意外?“没头脑”要去盖房子,而恰恰是“不高兴”来找他了;“没头脑”去看戏,恰恰看戏的地点是自己设计的大楼;“没头脑”看的戏,恰恰是“不高兴”出演的;而武松打虎,恰恰这老虎一直打不死……这些情节,跌宕起伏,意外频发,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让小读者在意外与恍然大悟中感受到了小故事中的大道理。

当然,还有一个意外,是故事写到“没头脑”发生了改变就戛然而止。那“不高兴”呢?这正是故事意外的留白,“不高兴”,留给读者们去想象吧!

巧妙之三,强烈的对比,形成冲突。《没头脑与不高兴》临近结尾处,“嘭嘭嘭,门响起来了”,看到这儿,读者的心是否提到了嗓子眼儿,怎么又响起来了?难道改正以后的“没头脑”又落下什么东西了吗?开门后,“没头脑”说:“叔叔,对不起,我有一样东西送回来给您,是您上回忘在我家的。”这与故事前面的“嘭嘭嘭”形成鲜明的对比与反差,真有峰回路转、出其不意、妙不可言之感。这样的强烈对比在这本书中有很多。如《一个天才杂技演员》的结尾,“看这样的节目,真是人都会给吓死,幸亏来看杂技的人都有一张健康检查证,没出事儿。”然而,这个惊险的节目却不是“天才泰焦傲”带来的,而是“小丑甄用工”带来的。除了情节,“泰焦傲”与“甄用工”两个童话形象的对比,大大增强了故事的冲突性和可读性。

(2)夸张的手法。

夸张是对事物的某一特征作言过其实的形容,是为了突出描写对象的某一性质,使人获得深刻的印象。

《没头脑和不高兴》中,夸张的使用是非常频繁的。生活中忘事的孩子有,但串门时,连连回头敲门找东西的可能不多;生活中不认识自己东西的孩子有,可是一大堆东西,写上了自己的名字都不认识,这就夸大了;生活中背着东西去露营的场景有,可是浩浩荡荡背着行军袋去少年宫,就是夸张了。楼梯爬了15天,武松在舞台上打虎打了很多天也打不死……漫画一般的夸张刻画,增强了作品的幽默感和趣味性,也使童话的故事情节显得新奇有趣。

4.轻松浅语的表达

“我对于美丽辞藻不那么注意,因此脑子里很缺乏这些东西,可我对口语感兴趣,对故事情节很热衷,专门找有趣的东西。”正如任溶溶所说,他是用生活语言来写童话的作家,他童话中所写的也是普通的生活。他的童话写的是自己的生活,写他自己的童年,写他自己的人生感悟。正因为这样,他的童话读起来浑然天成,如邻家孩子的故事。

(1)口语化。

任溶溶不是在“写”童话,而是在“说”童话。《没头脑和不高兴》淳朴自然的语言,轻松的说话风格带来的幽默,读起来妙趣横生。“他名字叫没头脑,人可有头有脑。头还挺大的,眼耳口鼻,哪样不少。他读书也聪明,绝不可能没脑子。大家叫他没头脑,因为他记什么都打个折扣,缺点零头。”这样的开篇,丝毫没有挖空心思,遣词造句,用讲故事平实的口语还原“没头脑”的生活情状。值得提醒的是,用天然的儿童语言讲述孩子熟悉的生活,又洋溢着幽默,贴近儿童的表达,看似平易,实含炉火纯青之功力。

(2)节奏感。

任溶溶的童话是写给耳朵听的。读他的童话总是朗朗上口,顺畅自然,亲切得就像给人说故事一样,这可离不开他语言的一大秘密——节奏感。他总是尝试以短句子来表达,将儿童诗创作的风格融入童话创作中,因此很多句段只要稍稍排列,似乎就是一首叙事小诗。如《没头脑和不高兴》武松打虎的一段:“只听见呼的一声,武松猛地一惊,酒也醒了几分,只见树木后面扑出一只吊睛白额猛虎……”充满错落有致的节奏感,富于变化而又朗朗上口。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任溶溶的童话能够将表层节奏与内层节奏构成反衬对比。表层节奏,指童话中语言声音层的组合、变化;内层节奏,亦称“内在韵律”,是指人物情感心理的起伏、强弱。最典型的莫过于武松打虎片段,紧张的锣鼓节奏和武松的变化让孩子们在阅读过程中不由得捧腹大笑。

“锣鼓锵锵锵锵敲起来了,”这明明就是京剧中的开场啊,瞧那天鹅绒幕布拉开,戏里的武松和老虎相继登场,观众起劲地拼命拍手。

接着哨棒断了,武松开始赤手空拳打老虎,锣鼓依旧锵锵锵锵敲个不停,武松、老虎厮打个没完,一来一往,足足打了两三个钟头。武松开始呼噜呼噜直喘气,老虎却还是精神赳赳。

……

可以说,任溶溶将京剧表演中的节奏融入童话创作中,并加以改造,带来的是逼真的场面感与画面感,真是让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睹其态,忍俊不禁啊。

(3)对汉语语词功能的创造性运用。

《没头脑和不高兴》善于对汉语语词进行活用、巧用和妙用。比如对“大”“小”、“胖”“瘦”、 “聪明”“笨”等对比性的词组的运用。读读这些题目,《大大大和小小小历险记》《谁是大大大,谁是小小小》《小小小从大大大的脚板里拔出了一棵大树》《小小小到大大大的喉咙里去探险》,朗朗上口,呈现出强烈的对比关系,令人印象深刻!

除了这些对比强烈、互为关系的字词之外,象声词也为童话增添了不少色彩。“嘭嘭嘭”“锵锵锵锵”“不高兴在泥地上吧嗒吧嗒迈大步”。根据不同的需要,传统童谣的数数歌、绕口令、子了歌、颠倒歌也常常化入童话故事中。如,《小妖精闯祸》“说时迟那时快,只见那瘦高个像跳蹦床的演员那样晃晃悠悠飞到空中去了。‘一丈,两丈,三丈,四丈,五丈,六丈,七丈,八丈,停!”在这个场景中,作者运用小孩子数数一样的方式,增强了当时的紧张感和现场感,用平实的口语将其描述出来,让我们如临其境,分享了这一惊险时刻。当然,在故事中方言、外语、拼音、乘法口诀,也会不期而遇。《小妖精的咒语》中的“咒语”究竟是什么呢?耐心听,现在开始:“一一得一,一二得二,一三得三……九九八十一。”这不就是乘法口诀吗?

约定俗成的四字成语,生动简洁,形象鲜明,在童话里跟小读者不期而遇。如在《没头脑和不高兴》里出现的就有“蹑手蹑脚、乱七八糟、欢天喜地、念念有词、人山人海、应有尽有、富丽堂皇、垂头丧气、斩钉截铁、张牙舞爪、神气活现”等等,读到这儿,你是否联想到任溶溶小时候读《成语考》的经历呢?

总之,《没头脑和不高兴》读来让人忍俊不禁,然而却在笑过之后留下深思、感悟和启迪。童话故事中的幽默已不单单是一种技巧,一种创作方法,更是一种作者生命的状态,达观、洒脱、从容、自信。

《没头脑和不高兴》的

教学价值

上文讲了《没头脑和不高兴》的文学价值,如果说语文教师梳理整本书的文学价值,是一个细读、做加法,对文本所蕴含的丰富内涵进行充分挖掘,如矿工一般在矿山中不断寻找、开采丰富矿石的过程。那么教学价值就是一个在矿石中选矿,并进行提取、冶炼的过程,是从学理上界定这本书适合进行的知识积累,能够承载的能力提升点,阅读过程中需要建构的相关策略,以及这本书对学生精神成长和思想发育的引领作用。也就是说,思考教学价值,我们要在吃透两头的基础上做减法。一头是文学价值,一头就是儿童需要。那么,《没头脑和不高兴》这本书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在学段要求上,在阅读实际中,在成长需要上,都有哪些最重要的、独特的营养呢?

一、让我们一起探寻与挖掘

二年级,正是从亲子阅读到独立阅读、从读小故事到读整本书的关键过渡期。

先看《没头脑和不高兴》整本书编辑选编的独具匠心。前三个故事都是独立的故事,编辑将充满趣味又引人入胜、影响了几代人的《没头脑和不高兴》放在第一篇。这个故事学生只要读个开头,就能笑得前俯后仰,一气呵成地把它读完。在好奇的追问、兴趣的激发中,继续去读《一个天才杂技演员》《奶奶的怪耳朵》。编辑紧接着连排了三篇以“小妖精”为主人公的故事《小妖精闯祸》《小妖精的咒语》《当心你自己身上的小妖精》,这三个故事既是独立的故事,又可看成一组。主要人物小妖精贯穿在不同篇章中,有着“藕断丝连”的关系和照应。最后,编辑又连排了十五回的《大大大和小小小历险记》。这样的编排,由易到难,由短至长,似乎给学生量身定建了一座引向阅读秘密花园的台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拾阶而上,顺利实现小故事到整本书的阅读跨越。

再看统编本教材“快乐读书吧”的编排。从一年级“和大人一起读”到二年级“我爱阅读”,名称的变化将带来教学的变化。一年级上学期第一单元“快乐读书吧”中,学生学习了《读书真快乐》,了解了課外阅读的方式和基本途径,在一年级下册的“快乐读书吧”,又阅读了童谣和儿歌《摇摇船》《小刺猬理发》。经过一年的学习,学生开始享受阅读的快乐,分享阅读的收获,渐渐养成了阅读简单小故事、童谣和绘本的习惯,喜欢阅读有生动插图的绘本故事,但是对文字量较大的书籍还少有接触。

《没头脑和不高兴》作为统编本教材推荐书目中的第一部整本书,是内嵌于语文教材中,作为一种正式学习活动的真正意义上的整本书阅读。

回看课标的明确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第一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没头脑和不高兴》将“热闹派”文学经典与习惯培养教育相结合,夸张有趣的情节有助于点燃儿童的阅读兴趣,轻松的浅显语言有助于提高儿童的表达技巧,生动的插图能有效地激发儿童的想象力,是一本名副其实的适合二年级学生阅读的“好”书。如果能将这本好书完整地读下来,学生就顺利完成了7.7万字的阅读量,对他们走进整本书的阅读意义重大。

结合课标要求、教材编排、儿童需要,教师在第一部整本书的阅读教学中,应重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指导的核心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遵循统编本教材“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理念,对照二年级上册螺旋上升的语文要素,我们还可以找到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教学的一体化联系的知识积累与能力提升点(见右下表)。

二、让我们一起聚焦与分享

1.激发兴趣

(1)说来听听,用分享激发兴趣。

这是些欢娱的书,对儿童来说,欢娱十分重要。如果我们忘记我们会失去儿童,阅读就成了恐怖的事。如果我们让儿童读故事,就应该珍惜和鼓励欢娱。

——[爱尔兰] 马丁·瓦多尔(2004年安徒生奖获得者)

兴趣是驱动阅读的发动机。学生从单个故事到整本书阅读,教师若仅仅只是布置、监督、考查,可能会引起学生对阅读的厌倦。营造阅读的氛围,用生动的语言、热情的态度鼓励学生一起讨论和分享,可以用上以下语言,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幸福和心灵的共鸣。

* 说来听听……

* 你的意思是……

* 你想到什么都可以说出来……

* 我待会儿再告诉你,但现在我想听听你有什么看法。

* 我很乐意告诉你,但我想你有话要说吧?

* 当然好啦,可是有一件事我老弄不懂,我倒是想知道你是怎么想的……

(2)一起读读,用激励驱动阅读。

阅读的过程要体现游戏精神,我们需要创新各种形式对整本书阅读进行过程性跟踪和激励,使阅读成为一次酣畅淋漓的旅行。例如:

* 阅读特别故事贴。在《没头脑和不高兴》整本书中,一共有7个故事,可以分别设计不同的故事贴,学生每读完一个故事都有新颖的小奖励。

* 阅读接力评星板。学生每天完成不少于15分钟的阅读,就可以填涂上闪亮的星星,坚持21天成为一个好习惯。

* 班级电台。学生每天轮流在班级电台中讲故事,每人少到几段,多到几回,集体制作完成一本有声故事图书。

* 班级漂流书。班级有10本从图书馆借阅的《没头脑和不高兴》进行公共漂流。每天有10位同学必须读完其中的一个故事,如果在校的闲暇时间读不完,可以带回家读。每读完一个故事就漂流给下一位同学。

如此,才能让学生持续浸润在一个阅读时空中,和书中的人物一同悲喜。同行的老师、家长与伙伴为彼此的发现而惊喜。让学生的阅读逐步走向自觉、自主与自能。

2.渗透方法

多读多作固属重要,但是尤其重要的是怎样读,怎样写。对于这个“怎样”,如果不能切实解答,就算不得注重了方法。

——叶圣陶

方法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助推器。阅读整本书要避免“急功近利”的阅读,避免贪多图快、舍本逐末式的阅读,在激发兴趣、给予鼓励之外,要渗透本年级的阅读方法,让一本本童话、一位位童话作家、一个个童话世界在儿童的情感世界中徐徐展开。

(1)多种形式读,实现语言体验与积累。

猜读、默读、演读的阅读方法,能让学生充分感受语言的情趣和魅力,感受阅读的快乐和充实。猜读,指在读书的过程中,根据已知的内容推测未知的内容;默读,是读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训练阅读能力的重要方法,便于更集中地思考、理解读物的内容,且不易疲劳,易于持久;演读,是用表演的方式进行朗读,有助于读者迅速进入故事情境。

猜读。拿到《没头脑和不高兴》,第一眼看到的是封面上两个可爱的孩子。哪个是“没头脑”?哪个是“不高兴”?把图画和人物的名字联系起来猜一猜,然后把正文与所推测的内容比较,引发学生阅读的兴趣。类似的做法还有读了开头,猜测故事将有什么样的结尾;读了上段,猜测下段,或是读了上句,猜测下句。猜读法有利于读思结合,提高阅读兴趣,开发大脑智慧,想问题想得更细致,更加富于联想,有助于巩固知识。

默读。翻开书,学生会迫不及待地静静默读。要引导学生把课内学习的默读要领迁移。做到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也不能因为怕看错行而养成用手或笔指字的不良习惯。提醒学生边读边思考,克服初学朗读时一字一读的方式,加快眼睛对阅读内容的扫描。扫描文字时保持适当提前量,必要时也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回读。最后,引导学生眼到、心到、手到,还要注意速度,养成阅读时全神贯注、精神高度集中的良好习惯。

演读。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第一,一个人演读,即独角戏,就是一个人扮演所有的角色;第二,分角色演读;第三,改编演读;第四,他演你读。《没头脑和不高兴》中情节频出的意外,造成一种流动的运动美感,快节奏、大幅度的场景转换,人物总处于一刻不停的行动或变化中,符合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的心理特征,因此,演读是这本书最恰当的一种理解方式。如《没头脑和不高兴》中背着行军袋上少年宫、武松打虎等片段,可用动作和情景再现自己的理解。尤其武松打虎一段,除了动词,四字成语的运用也是演读的好材料,如“正当台上的武松给老虎逼得走投无路,都快讨饶了,而老虎还在张牙舞爪、神气活现的时候,没头脑冲到台上去,一把抓住老虎的尾巴,也不管老虎狂吼大叫,死不高興走,就把他拖下台”。其中的“走投无路、张牙舞爪、神气活现”都可以通过动作、神态的再现演读出来,把抽象的文本内容形象化、生动化,使学生在语言上获得感染,情感上得到陶冶。

(2)渗透表达方法,镌刻精彩的童话形象。

极度的夸张和强烈的对比是《没头脑和不高兴》常用的手法。整本书中的故事巧妙地运用夸张、对比,创造了一个体验式、关联式的幽默喜剧情境,进而表现出人物生动、鲜明的性格。

极度的夸张好像一面显微镜,将人物的本质聚焦并且放大,令人瞠目结舌,但恰是这样的夸张令学生读后快乐无比。《没头脑和不高兴》中的小朋友们为了看戏,背着行军袋,浩浩荡荡地爬楼梯;《一个天才杂技演员》中小丑甄用工用一个手指头顶住泰焦傲,表演耍球;《奶奶的怪耳朵》闹闹哇哇的大叫和震天响的踢门声听不见,有气无力的低语声却听见了。等等。教学中抓住极度的夸张,将学生自然带入,他们会觉得奇特有趣,丢三落四的“没头脑”、勤学苦练的甄用工、好吃贪睡的泰焦傲一一跃然纸上。

强烈的对比在这本书的童话中随处可见,尤其是开头和结尾。《没头脑和不高兴》中“没头脑”之前的“嘭嘭嘭”敲门,一次次回头找东西与最后“嘭嘭嘭”再次敲门,给叔叔送回东西;《一个天才杂技演员》开篇处观众看杂技要开一张健康证,原因是天才杂技演员泰焦傲杂技表演得精彩又惊险,结尾处观众看杂技仍要开一张健康证,但原因却是小丑甄用工用一个手指头顶住泰焦傲,表演耍球太惊人;《奶奶的怪耳朵》开篇是闹闹太闹,像个闹钟,准时把“我”闹醒,结尾处闹闹不闹,“我”要重新安排生活。童话的主人公好像从山水边出发,爬过一座座山、绕过一道道水,仿佛回到山水边,但山不是从前的山,水不是从前的水。抓住这样的奇异坎坷、前后对比,凸显童话人物的变化成长,让学生在回味无穷中将鲜明的童话人物形象镌刻在心中。

(3)图文结合,获取与组合简单信息。

首次阅读整本书,引导学生读这本书的封面、封底、目录、扉页和序言的信息是必要的。封面中书名、作者、插图、出版社的信息;封底中作者、作品评价;目录阅读中,利用目录检索,找到自己想看的内容;序言中读出编者的意图,如编辑的序言中写道:“任溶溶爷爷写的故事不仅仅只是好笑,故事里面还有许多做人的道理。”作者的序言中,藏着写作的背景和作者的感悟。我们要让儿童练就一双慧眼,发现一本书的架构,透视一本书的文脉。

除此,有效利用书中的插图,也是信息获取与组合的方法。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结合目录、关键情节、提示内容,看不同章节里的插画,进行图文关联,对故事的内容进行回忆与复述。

如《没头脑和不高兴》这个故事,在“翻找作业”“遇见仙人”“武松打虎”等几个情节转折点上都配有充满童真童趣的插图,这些图画线索,正是学生定位信息、整合信息的重要抓手。再如,《一个天才杂技演员》,学生借助地点转换的提示“戏院—休养所—戏院”,每个地点主要情节的提示,如地点一的戏院,“泰焦傲走钢丝”“观众表现”,结合插图,能较好地复述故事。获取与组合简单信息,也是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图文转换能力的基础。随着年级的升高,思维导图、表格等工具也将逐步引入阅读过程。

(4)多媒体阅读,丰富视角,发展思维。

经典童话故事常常被拍成影片。打开不同的艺术形式,參与到文本、电影中所创设的想象场景,可以丰富对原著的理解。

《没头脑和不高兴》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于1962年拍摄的,人物形象尊重原著,情节基本相似。动画的呈现方式,更易于儿童接受。“没头脑”从马虎到不马虎的变化,文本故事中做了留白,学生想象、补白后,再看动画片。动画片里的“没头脑”深入体验了一把没电梯的感受,没头脑爬着爬着,实在爬不上去了,一屁股坐下,念叨:这戏我是看不成了。最妙的情节是身边的小朋友一边埋怨“就怪这个设计师,真是没头脑”,一边用绳子制造人工电梯,想把“没头脑”拽上来,没想到拽到半空,他又哧溜哧溜掉下来。在这个掉下来的过程中,想必没头脑一定有百种悔恨交织在心,“哎,我为什么这么马虎呢?”这样的声音,何尝不是学生内心呼之欲出的呢?人物形象在影片阅读中变得生动、丰富,学生在印证中获得彼此的契合。通过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3.促进成长

所以欲求成功的教师,当从为儿童特设的境遇里,发展儿童的心灵,务使他们情绪丰富,思想绵密。

——叶圣陶

这其实在说所有的故事都是同一个人的故事,所有的阅读都是在读自己。我们要在阅读的滋养中为学生搭建品格养成的梯子,在虚幻而又源于生活的情境中,不断丰富他们的阅读体验,让学生能够逐渐跟随着文本中的人物形象的成长规律去寻找自己生活的影子,反思自己的言行,长成最美的自己。

《没头脑和不高兴》可以看作是这个年龄段孩子精神成长的营养素。童话人物触动学生内心愿望的途径是“镜像作用”,即学生在故事主人公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内心的淤积被故事人物牵引出来、宣泄出来,借助童话中的人物,反思成长中的自己,从而在童话浅语式的随口闲聊中,不断补给自己的精神食粮。

“没头脑”的马虎和“不高兴”的任性仿佛就是从二年级学生心里冒出来的一样,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有过“马虎”的经历,几乎大多数学生都会觉得马虎不碍事,不管是孩子还是成人,我们往往把这样的问题称为“小毛病”,认为无伤大雅。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没头脑和不高兴》对各个年龄段的人都有重要的阅读价值。在教学中,我们要帮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结合“没头脑”的“彻悟”与改变,激发学生心底的认同,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恍然大悟,思考自己,改变自己,从而走向更好的自己。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附属小学)

(本文为“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编号:CBDB16081)

责任编辑 郭艳红

猜你喜欢
溶溶整本书童话
《论语》整本书阅读
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
低年级整本书阅读的推进与测评
我将来要做什么
“粗放式”整本书阅读实施概要
小丁写作文
我将来要做什么人
童话镇
时间滴答滴答
午夜童话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