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生态系统研究综述与展望

2017-05-30 02:50叶爱山
中国商论 2017年17期
关键词:创新生态系统研究综述研究进展

叶爱山

摘 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创新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逐渐凸显,一些行业和地区开始以创新为动力进行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提高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本文从企业创新生态系统、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以及国家创新生态系统四个层次出发,对当前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特征和机理进行综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的研究趋势。

关键词:创新生态系统 研究进展 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7)06(b)-148-02

1 创新生态系统理论研究的四个层次

1.1 企业创新生态系统

从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角度来说,当前研究的着眼点主要在于如何结合外部信息和资源的价值,为企业系统内在的发展提供助力,促进企业系统的高效、科学发展。

Lmabooy通过对企业创新生态系统运行机制的研究,认为这一系统主要是依托于科研院所、大学院校以及政府等机构进行共商共建而构成的网络体系[1]。对于这一创新生态系统来说,其关键就在于如何有效利用内在的资源促进发展。Ingrid Schirmer等认为,对于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建设需要着眼于企业,通过加强与合作竞争对手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以及优化企业内部的管理机制等措施,促进企业的发展。他们通过对美国的教育、医疗以及销售等领域的企业发展调研,企业在谋求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很多挑战,对于如何构建组织内部框架是制约企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Stephen E Cross结合在高校工作的经验,分析了高校在使用企业信息、科研机构资源等方面的做法和措施,从而提出企业应对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之路。

在国内,刘友金最早提出了企业集群创新的理论。他在分析印度、英国以及美国硅谷等技术园区的基础上,结合生态系统的理论知识寻求适合我国企业创新发展的策略[2]。李湘桔、詹勇飞使用知识发酵的模型对于企业创新生态的发展方式进行归纳,他们认为应该采取渐进式的“管理矩阵”的模式促进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3]。陈斯琴、顾力通过明确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定义,认为企业技术创新就是利用内部信息、资源和物质之间的相互影响而形成的有机网络[4]。张运生使用生态动力学的相关理论,认为高新技术企业需要加强知识的管理,将知识发展成创新动力,从而才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5]。

1.2 产业创新生态系统

很多研究者以产业创新为着眼点,深入挖掘产业创新的方式和策略。学者们普遍认为,产业生态创新系统是在一定地理位置限制的情况下,产业之间相互集聚、相互影响从而构成的网络系统,在这个网络中,不同参与者之间进行信息共享和资源流通,促进产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在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中,Martin Fransman最早对产业创新的构成因素进行研究,并提出了软硬件设备、环境、产业系统以及人才等五个主要影响因素。他将产业生态系统的战略规划设计为产业系统的主要内容,软硬件设备是其基础,借助人才动力和配套设施的完善,促进产业生态系统内部的创新发展[6]。在此基础上,Rahul Kapoor等认为,要想促进产业的发展和内部整合,就必须加快这些因素之间的流通和交换,特别是信息和知识的共享,从而产生集聚效应,推动产业生态系统的建设和发展。

国内学者主要从某一个具体产业的角度切入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张立飞、张云生通过研究高科技产业,认为这一系统是为了应对用戶的需要,使用标准化的技术手段为创新创造条件,在全世界的规模内搭建一套共生共存、协同配套的系统。他们认为这个系统不同于以往的企业集群、工业园区等,其合作关系更加紧密、技术条件和标准更高等[7]。

1.3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当前的竞争更多地集中在区域之间,因此,区域生态创新系统的重要性逐渐被学者所关注。Cooke通过对社会发展现状的研究,使用了相关的创新理论知识,最早构建了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理论。他指出,作为一个地域性的组织网络,区域创新系统的主体包括高校、企业以及研究所等,这些单位之间相互合作、信息共享等逐步构成一个高校、科学的生态化创新系统。

对于区域创新的组成因素、评价指标等论述,Richard Josph认为区域创新系统主要有继续教育、资金支持、技术开发、市场机制优化、政策导向以及技术交流等作用。Michael进一步指出,在区域生态化创新系统中进行创新,主要是一个循环往复的系统过程,在此过程中,可以使用R&D指标对其进行评价,结合知识函数有效测量区域创新系统的发展情况[8]。

从国内研究的角度出发,学者主要关注于区域生态系统创新对于社会经济的提升以及技术改造等方面的推动作用。黄鲁成使用生态学的有关概念,搭建了区域创新的理论体系,他认为区域创新的独特性就在于自身的稳定性、复杂性、整体性、动态性等特征,在这个系统中,各方面的因素相互影响、资源流动,共同促进系统内部的新技术、新物质的创新和发展[9]。

在区域创新系统的建设方面,很多学者都对此进行了研究。其中,较为突出的是林晓丹、祁明的理论,他们认为构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应该以公共服务的创新为核心,结合五环系统,着眼于为不同行业搭建一个共享和交流的平台,使得区域内部的公共服务质量得以提升,从而助力于区域生态系统的快速发展。

1.4 国家创新生态系统

从创新生态化系统的特征和本质出发,Freeeman最早引入创新系统这一观念,他认为国家创新系统主要是针对公私单位的内在关系而构成网络系统,同时,所有创新的设施和条件都要依托于这一系统。虽然对于国家创新系统,当前没有较为一致的论述,但是学界普遍认同的是Jackson的理论,他认为国家创新生态化系统,是为了实现技术进步与发展,而将所有参与人员集合在一起的动态网络[10]。这些关于国家创新系统的论述,大多着眼于创新的内涵、方式和策略等方面,更多的聚焦于公共部门和政策制定等方面。例如,Lucienne Abrahams在对南非和印度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认为当前发展中国家创新系统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障碍和问题,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应对此类国家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方法。从国内的角度来说,学者对于国家创新系统的研究还比较少,一些研究人员使用生态学的角度对此进行分析。黄志斌、任雪萍对国家创新系统进行了分类,将其分为系统生态化构建以及个体生态化构建两个维度。对于系统生态化建设来说,其主要是为了促进创新的环境与个体之间相互促进,共同促进系统的建设,充分发挥二者的合力[11]。而对于个体生态化创新来说,主要是着眼于生态位定位的精准把握。当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投入了较大的成本和资源。因此,为了改善这种现状,曹建东认为必须加强对国家创新生态化的研究,借助信息化技术手段、只是经济以及环境生态评估等方式,构建国家创新生态化的发展路径,从而促进国家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12]。

2 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特征与机理

创新生态系统的理论体系是对自然情况的反映和重现,其中,自然生态系统的资源交换和能量转换在创新生态系统中也有涉及。但是,创新生态系统还包括对于信息、技术等的保存和发展,使用知识交流进一步促进生态系统的发展,这是其与自然系统较为不同的地方。冉奥博和刘云将创新生态系统的演进过程分为两个方面,主要是动态特征和功能特征。从动态特征的角度来说,创新生态系统的内部不断进行着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内部参与者之间相互作用、共同发展,并能结合环境的变化及时对自身的情况作出应对,从而确保创新生态系统内部的均衡。而对于功能特征,其着眼点主要是创新生态系统对于知识的保存和再造能力。知识能够促进生态系统的发展,带来更多的经济价值。比如,大学等科学院所将新技术交换到企业,企业从自身的生产实际出发对技术进行调整,从而促进了技术的不断优化和提升,促进整个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

此外,黄鲁成认为创新生态系统主要由静态均衡机制、多样性调整制度以及稳定性制度等构成[13]。他认为,对于系统内部的创新主体来说,存在着很多非人力所能控制的因素,影响着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对于技术的制约主要表现在没有技术的创新生态系统就难以取得进一步的发展;同时,公共部门的法规政策等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限制作用。此外,市场需求因素决定了人们的需求对创新系统活动的制约。最后,生态环境因子所能承受的环境承载力也影响着生态系统的创新发展[14]。

3 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趋势

当前,国内外对于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已经逐渐成熟,取得了很多丰富的成果,但是还有一些亟待改进的地方。

首先,虽然国内外研究者都对创新生态系统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但是我国国内相关理论研究还不完善,还处于初级阶段,需要进一步结合我国自身的国情加强研究。学者可以从复杂性理论、自组织理论以及生态理论等角度吸取新思路和新方法,从而对创新生态系统的概念做出补充,深入研究其本质特征。

其次,在对不同层次的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中,学者使用的方法各有不同,关于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主要使用三螺旋模式、动态博弈理论等;对于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理论多运用自组织理论和生态学的知识;对于企业的研究多借助模糊综合评价法、灰色理论等对企业内部进行剖析;而对于国家层面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分析国家政策对于系统发展的影响,着眼于内部参与者之间的信息交流和资源交换。但是要想进一步深入挖掘创新生态系统的内在特征,就必须充分结合其生态价值、系统规律以及现实情况等进行分析,使用定性和定量结合的方法,对现有的研究方式进行优化和规范,从而找出最适宜对创新生态系统进行研究的方法体系。

最后,在对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中,学者多是使用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和论述,重视理论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未来需要从理论向实践过渡,逐步采用实证分析和定量研究的方式,结合我国的实际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和调查,从而设计出适合我国现阶段发展情况的创新系统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 JanLambooy.Innovation and Knowledge:Theory and Regional Policy[J].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2005,13(8).

[2] 张利飞.高科技产业创新生态系统耦合理论综评[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9(3).

[3] 李湘桔,詹勇飞.创新生态系统——创新管理的新思路[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1).

[4] 陈斯琴,顾力刚.企业技术创新生態系统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8(7).

[5] 贺团涛,曾德明.知识创新生态系统的理论框架与运行机制研究[J].情报杂志,2009(6).

[6] Martin Fransman.Innovation in the New ICT Ecosystem[J].Communications& Strategies,2008,68(8).

[7] 张利飞.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运行机制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9(4).

[8] M ichael F.Cooperation and the Efficiency of Regional R&D Activities[J].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2004(6).

[9] 黄鲁成.区域技术创新系统研究:生态学的思考[J].科学学研究,2003,4(2).

[10] Jackson D J.What Is an Innovation Ecosystem[EB/ OL].http://www.erc—assoc.org/docs/innovation ecosystem,2015-0l-28.

[11] 任雪萍,黄志斌.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生态化审视[J].自然辩证法研,2008(11).

[12] 曹建东,彭福扬,贺团涛.国家创新战略的生态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5).

[13] 黄鲁成.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调节机制[J].系统辩证学学报,2004,4(2).

[14] 黄鲁成.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制约分子与应变策略[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11).

猜你喜欢
创新生态系统研究综述研究进展
MiRNA-145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离子束抛光研究进展
独脚金的研究进展
创新生态系统作用机理及演化研究
上海创新生态系统思考
产业协同创新生态系统运行模式探究
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文献综述
生态翻译学研究简述
英语虚拟语气的认知研究综述
关于重游意愿的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