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年芳
摘 要: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国际地位取得飞跃性发展,但部分国民思想道德素养却有待提升。大学生群体作为社会的精英群体,我们应对他们在规则意识、社会公德意识、尊重他人意识等方面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更需要通过新媒体手段引导大学生的思想。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教育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02-0180-03
Abstract: The economy and international standing of China has gained a giant leap forward since 21st century. However, the ideological and moral cultivation of some nationals still needs improving. College students, the elites of our society, should be specifically educated in terms of the consciousness of rule, social morality and respect for others via the new media.
keywords: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ignificance; education methods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综合国力进一步提升,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经济水平已基本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杭州、武汉、重庆、成都等二线城市也在迅速追赶。随着“亚投行”的建立,“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也逐步提高。但当前部分国民思想道德素养却似乎成了中国目前最大的短板,不少中国人经常被冠以不守规则、不诚信、没有公德心,在国际社会广受争议。
中国是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自古以来,我国人民追求自身修养,看重社会公德,素以“礼仪之邦”的美名闻名天下。为何此时部分中国人民思想道德素养被如此诟病?究其原因,可能主要是近代以来欧美国家崛起的同时中国迅速衰落,造成中国物质缺乏、教育落后,人民思想没能形成从农耕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且传统思想未能在近现代以来的社会变革及西方思想的沖击下屹立不倒。
当下我们兼顾传统教育的同时也需要运用科技、新媒体手段来引导大学生正确人生观及价值观。新媒体的普及,对当代大学生的学习以及生活方式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道德标准、行为标准等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代大学生习惯于从新媒体获取社会信息、学习知识,那么新媒体应用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极大增强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并且更加贴近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容易被他们所接受。
目前中国大学专科以上学历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尚不足10%,大学生在中国仍属精英人群。大学生毕业进入社会后,不仅应能在经济发展、科学技术等领域做出贡献,同时应对提高国民思想道德素养起到表率作用,使我国国民道德水平与经济、科技等领域的成就相称。因此,我们有必要根据目前国民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的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当前,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创造大学生遵守规则的环境
规则是约束人们行为的规范,是社会能够高效运转的前提条件,遵守规则是当前社会人们应当具备的基本素养。人生活在社会中就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的规则对于人们的生存发展起到了约束和控制,而学校也是一种社会环境,也有自己的运营规则。其实美国的高等教育也充分重视创造规则环境,例如美国政府每年花在校园建设、公共环境、教师思想教育培训、公共课程的软硬件上的经费数亿元,通过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最终达成影响整个国家社会思想价值观的目的。
目前,我国高校的规则环境建设还略显单薄,传播力不广,影响深度较浅,最主要原因是社会、家庭、学校、教师、学生等各方面都不够重视,当遵守规则成为一种生活习惯,那我们就能孕育出高素质的大学生。
创造校园的规则环境可以分为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和契约精神两个层次:
(一)法治意识
1. 法治意识的重要性
法律是社会对人行为的最低要求,一个人道德可以不高尚,但行为标准不能低于法律要求。我们培养大学生的法治意识,最基本的是要培养大学生能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学校的规章制度,要让大学生认识到不遵守法律需要承担的后果并且必须承担相应后果,从而培养他们对法律的信仰,让他们相信法律,并且主动依法办事,最终消除“潜规则”。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 法治意识的教育方法
一是应当重视法律基础课的教学,课堂中可以介绍一些具有警示意义的案例,使学生对法律有足够的认知并产生敬畏之心;二是可邀请专家开办法律知识讲座,组织学生参加或观摩“模拟法庭”等,使学生在课堂外对法律形成更具广度的认识;三是可以举办辩论赛,对社会上争议较大的法律事件、判决等进行辩论,通过对法律规定、法律关系、判决合理性等深入思考和不同角度的辩证,使学生对法律规定的原理和取舍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四是作为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影响重大的地方,学校应当做好示范:学校、学院各类事务需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并透明、严格的执行制度;五是通过新媒体传播普法案例,全校师生可参与线上互动,真正做到以网友、博友的身份共同探讨交流法律问题,可使更多学生加入到法治教育的大环境中,参与难度低,互动性高,更能贴近和教育学生。
法治环境就是要从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并且需要多角度多层次依法治理、建设完善的法律服务体系、有法可依、全民普法等方面,增强大学生的法治观念,从而推进全民参与法治环境建设。这样矩阵式地传播我国法治运行的基本理论与实务,便于引导大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法治工作基本格局,并且能树立大学生正确的法治观念,学会依法行使权利,养成自觉履行义务的习惯。
我们要利用网络环境,激发大学生对法治意识的学习精神,其实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备基本的价值观,能独立判断事物,但并不代表他们对法律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法律制度非常重要,它关乎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以法治教育不仅需要长期坚持,而且要全面贯彻、不断发展。
(二)契约精神
1. 契约精神的重要性
契约精神的精髓是自由、平等、守信,也就是说契约双方互相承认对方具备平等地位,双方依照自己意愿订立契约,双方严格遵守已经订立的契约。契约精神因其独具的思想文化内涵及功能将有助于促进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进一步发展,也有利于调节社会矛盾和冲突,从而形成诚实守信的社会氛围[4]。只有遵守契约精神,中国才能形成现代化的社会治理结构和发达的市场经济,也只有遵守契约精神,我国才能真正平等的参与到国际政治、经济事务中去。
2. 契约精神教育方法
一是通过课堂教育使学生掌握契约精神的内涵,明白遵守契约的重要性;二是可以引入部分社会力量,如部分学生申请了助学贷款,在校學生办理银行信用卡的也越来越多,学校可以邀请银行工作人员到学校开展讲座,讲解个人信用的重要性,以及因不按时还款造成不良信用记录的后果等;三是可以通过设立淘汰、准入机制,比如可以合理的设置硕士及博士学位准入的考察点,契约精神可作为加分项;同时可将契约精神与奖学金挂钩,形成无精神不鼓励的管理办法。
无论是法治教育,还是契约精神,都需要我们自上而下的建立教育环境和氛围,一是可以通过设置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老师的任职资格的准入淘汰机制,动态有序,能上能下的竞争格局有助于激发思想教育学科的发展活力;二是家庭、学校、社会都应积极配合,调动一切有助的因素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渗透,通过耳濡目染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5]
二、教育学生注重社会公德
(一)社会公德的重要性
公民意识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考察,例如社会视角:主体的意识、公民参与意识、权利义务意识,责任意识;在法律角度来看是主体的自律、自我约束意识。人民公德关乎社会管理主体行为的规范性和有序性,影响社会平衡性、平等性、安全性。因此,加强大学生社会公共道德意识的培育,培养社会综合性人才,对社会进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的社会公德心是推进社会进步的原动力,大学生将作为社会管理人才成为社会探索、发展的实施者,所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对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育意义重大。
(二)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现象
不少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缺乏文明举止,也有不少学生虽然有较强的公德认知,但不能付诸实际行动。如通过学生会组织一支志愿者,学生们自愿报名加入,这说明他们本具有较强的公德意识和责任心,在校检查环境维护工作时,能正直的批评那些随地乱扔垃圾的同学,这说明志愿者有一定的公德意识,可这些志愿者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在寒暑假回到家乡的时候,真的没乱扔一点垃圾,没闯一次红灯吗?其实不是的,在现实的社会里,他们会受周围其他人的影响也会乱扔垃圾,也会闯红灯,因为从众心理影响到志愿者在社会公德行为上的表现,同时也是缺乏自律的一种表现。
社会公德是人们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时应遵守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不同于法律、契约,社会公德一般没有国家公权力进行规范,主要靠公众的自觉。现代社会已不同于农耕社会,人们越来越多的参与到陌生人组成的公共空间,遵守社会公德是社会能够高效、有序运转的前提[6]。
遵守社会公德其实并不难,比如在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不乱扔垃圾、耐心排队不插队等等,都是大家很容易做到的事情。目前社会公德缺失,大概是因为遵守公德是需要为他人着想、是要有羞耻心、有时甚至会造成自身利益损失的,而有人为了处处争取自身利益最大化,选择牺牲公共利益,并且短期看似乎并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但我们应该教育学生认识到,社会公众共同遵守社会公德,社会运转将更加高效,长远来看是对社会每一个参与者都更有利的,而如果大家都只顾自己不管他人,都不遵守社会公德,我们的社会将会停滞不前,不仅幸福感降低,每个人付出的成本也将更高。
(三)缺失公德心的原因
1. 大学生心理和行为上形成了双重标准,许多大学生在面对外界的事物时能够冷静客观评判及处理,然而当自身出现一些问题时却出现慌乱、自我原谅、主观意志来处理;往往大学生对于社会公德问题能说得头头是道,理想中的社会如何建造,但现实中的环境与自我行动意识却差距太大,所以许多大学生自认为超过社会普通市民的认识水平和意志能力,自我感觉良好,自身自高自傲,虽然认知水平较高,能客观看待他人,但在现实中又很难理性地把控自我认知,而是使自己处于一种自我保护的状态中。正是由于这种自我评判、认知的偏差,导致许多大学生尽管在公德认知和评价方面表现是正确的,但落实到行为和习惯上时却不尽人意,甚至是自相矛盾的。[7]
2. 受中国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家长看重的是学习成绩,考试分数,却忽略了品德教育,往往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就算犯错,但可因为成绩优异而忽略道德品德的批评教育,现在的学生常有撒谎、懒惰、骄横、破坏公共环境、破坏公物等行为,但很少见家长因此重罚孩子,父母的过分溺爱,社会教育价值观的偏颇导致了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形成了重学历轻品德的思维惯性,特别是独生子女家庭,孩子是家里的掌上明珠,这样的家庭环境更容易使他们变得我行我素。
(四)社会公德的教育方法
1. 培养大学生的自律意识。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讲解社会公共道德的重要性,让学生认同社会道德规范的好处,许多大学生违反社会公德并非是道德意识匮乏,而是缺乏行为上的自律,因为社会公德的规范都是重压和强压的方式传授给学生,所以学生很容易在诱惑之下挣脱道德底线,做出一些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弥补知识与行动的差距,需要我们教师从内向外进行培养和教育,一旦学生由内向外的认识到社会公德的重要性,一定能实现他律向自律的转化,例如:小鸡的出生是由内向外破壳而出,这才是突破,而外力因素由外向内那是压力,小鸡不一定能成活,学生也不一定能掌握,所以从内心出发尽心培养才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2. 必须重点抓好校园、宿舍、食堂、教室、图书馆等重要阵地,因为这是众多学生集中学习和生活的地方,同时也是公德问题频发的位置。不仅需要教职员工等起到模范作用,同时要建立起各项规章制度,要把重点放在执行上,光说不练永远无法提升学生意识,通过自上而下的影响和规章制度的约束,才能有效的影响到个人行为,净化校园环境,使个体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走到一个良性循环的轨道上。[7]
3. 学校要通过线上线下的曝光、处罚各种违反公德行为,表明大学并非想象中的“乌托邦”,它同样也是一个社会,在社会中需要监督、需要奖惩分明、需要曝光不文明行为。对不讲公德的人给予一定懲罚,不姑息不纵容,大到取消不讲公德学生评优资格,小到食堂员工可以不给插队学生打饭等。端正校园风气,传递正能量。通过互联网广泛传播有助于阻止违反公德的行为。
三、教育学生尊重他人
(一)尊重他人的重要性
尊重他人即认可他人并善待他人的一种美好品德,这种品德可能不会给个人带来任何现实的利益,但它却体现了一个人的休养和风度。你不尊重他人,会让他人远离你,你尊重他人,同样会得到他人的认可。
尊重他人应当包含三层意思,一是我们内心要承认他人具备与自己平等的人格。这不是名义上的平等,而是说我们要自认为人,同时我们要承认他人为人[8],不管男女老少、高低贵贱,他人享有跟自己同样的权利;二是我们要包容他人。因我们自身所知有限,我们要包容他人的不一样。在他人行为不违法、不违背公序良俗的情况下,不管我们是不是同意他人做法,我们都应包容他人,不带有成见,不以自己的标准轻易评判他人;三是行为上礼貌、善意的对待他人,通过行为将内心对他人的认可、包容传达出去,这种礼貌、善意的行为能够提升在场人们的愉悦感和安全感。当然,即使内心并不真的认可、包容对方,也不妨“假装”表现出对他人的尊重,也就是单纯的是从行为上表现出礼貌,这总是要好过粗鲁无礼的。
(二)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方法
一是学校、老师首先要在日常的教学、管理中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完整人格,培养学生的人格平等意识。
二是学校、老师尽量避免给学生人为的划分群体,如将学生划分为“90后”“00后”“优良生”“差生”,这样容易在教学、工作中带有成见,给学生错误的示范。
三是鼓励学生多元化的接收各类知识,培养学生的包容性。尊重俨然已经成为带有发展指向性的整体教育观,应从多角度、多层次来培养。首先是尊重自己,才能尊重他人和社会。第二是尊重他人的教育,尊重他人并非失去自我,而是基于平等,在彰显个性基础上的对他人人格尊严的尊重。第三尊重社会的教育,人与人之间的任何关系都是社会体系,如果需要更好的生活就需要制定和遵守共同的规则。
四是创建尊重环境,如果一味的灌输一定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学生会出现不接受甚至是逆反心理,而且老师的知识传授也不能完全匹配所有的学生需求,所以我们应该打造一种尊重环境,鼓励学生自我潜能的开发,使他们能更合理健康的发展,可以通过熏陶、兴趣入手、寓教于乐等方式创造这样的尊重环境,将尊重艺术化、戏剧化,以轻娱乐的方式传递给学生,提高他们的领悟。
五是利用好微信、微博、直播等互联网渠道建立网络尊重氛围,积极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开发新媒体课程资源,利用图文、视频等形式,传播正确的价值观,让主流的声音无处不在的传播。
参考文献
[1]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Z].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1-4-28.
[2]李玉兰.依法治国方略下的大学生“法治意识”培育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44):272-273.
[3]陈大文,王一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教育新任务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2015(02):21-25.
[4]罗云.论契约精神与中国现代信用社会[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5(03):84-87.
[5]余习勤.美国公民教育及其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02):69-73.
[6]张晓阳.基于道德想象力的公德培育[J].上海教育科研,2016(01):18-22.
[7]赵聪慧,薛红英.大学生公德的现状成因及教育[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3(06):49.
[8]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