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策略思考

2017-05-30 23:07江茂森
教育文化论坛 2017年2期
关键词:策略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

江茂森

摘要:新媒体时代不仅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而且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新任务。要深刻把握其自身特点及内在的逻辑规律,客观认识新媒体时代背景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存在的困境和需要破解的难题,在整合资源的基础上利用新媒介技术探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思路和对策,以期构建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内涵、对象、队伍、环境“五位一体”创新育人策略。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615(2017)02-0067-04

DOI:10.15958/j.cnki.jywhlt.2017.02.013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明确提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高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各环节,实现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环境育人。近年来,以互联网、智能手机等为代表的新媒体应运而生,人类社会正经历着由信息技术的普及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革和日新月异的变化。新媒体及其媒介技术的发展对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正以其特有的影响力改变着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方式。要创新新媒体教育理念,丰富新媒体教育内涵,研究新媒体教育对象特点,强化新媒体教育队伍建设,优化新媒体教育环境,构建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内涵、对象、队伍、环境“五位一体”创新育人策略,为促进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一、创新新媒体教育理念,构建中国特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格局

树立大学生主体地位的新媒体教育理念。在新媒体时代,要围绕大学生成长成才目标,树立和落实以大学生为主体地位、主体作用的教育观念,发挥大学生接受和参与新媒体教育的主动性、能动性,使其以主体的身份和角色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来。要通过智能手机、QQ、博客、微信和客户端等新媒体传播方式,深入了解当代大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等情况,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引领大学生形成“自由之精神,独立之人格”,为他们的素质培养和发展需求开辟绿色通道。

完善精细化管理服务的新媒体育人理念。要从大学生的立场和认知出发,学会使用大学生新媒体传播的表达方式和话语体系,切实增进大学生对人生追求、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等深层次的体验和理解,不断提高大学生利用新媒体开展交流互动的能力。要引入精细化的管理理念,对大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数字网络技术的实时监督和规范管理,依靠新媒体的强大聚合作用,充分发挥互联网、智能手机等新媒介的渗透力、影响力,建立起新媒体完整构架的线上互动体系,实现师生之间资源和信息共享,提升利用新媒体实施精细化管理服务的水平。

创新疏与导互相补充的新媒体关系理念。这里所说的“疏”,就是要求教育工作者正确把握新媒体的信息动态,主动实施网上引导,及时澄清错误言论,积极发布正面信息。所谓“导”,就是指要坚持主动出击,因势利导,实施正面引导教育,发挥最大集约效应。要坚持“疏堵结合、引导为主”的原则,少封堵多疏导,少灌输多交流,积极与大学生开展有效沟通,构建和谐平等的新型网络师生关系。要强化新媒体技术应用,综合研判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及时澄清和批驳错误的思想观点和非主流言论,针对不同个体开展差异化指导,弘扬时代主旋律,传播网络正能量,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增强对大学生开展新媒体教育的实效性。

二、丰富新媒体教育内涵,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的育人作用

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媒体育人的主渠道作用。要从大学生的需求和爱好出发,引入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方法和现代媒介技术,实现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内容等要素的超越时空的连接与融合,探索以教学课程和互动板块分类建立新媒体教育平台。如“红色学习”专题学习与研讨平台、网上咨询与情感交流平台以及校党委、二级学院党总支、专职政工人员和学生“四位一体”工作议事与育人平台。要增强教育内容在新媒体信息中的吸引力、时效性,利用新媒体图片、视频和音频的感染力与超时空性,将学生需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的教学内容,探索利用手机具有的功能特点,因机制宜制作手机使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新媒介课件及其辅助资料,同时也可开发基于手机媒体等有关媒介技术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手机互动系统。

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育人的主阵地载体。要“加强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建设,加强学生互动社区、主题教育网站、专业学术网站和‘两微一端建设,运用大学生喜欢的表达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站的教育形式上,完善在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提供多功能的便捷式菜单服务,根据大学生的需求设计相关链接提升网站的关注度和点击率,建立起具有新媒体技术声、光、电等高科技特点的数据包及资源信息库,全面实现信息共享和及时有效的通讯联系。在网站的教育内容上,坚持把真实性与时效性有机结合,多发布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与生活话题,充分体现出新媒体教育的方向性、权威性、科学性,不断引导和开辟网站的互动沟通与教育功能,积极组织主流声音参与大学生网上学习讨论,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现实需求,为大学生提供“全天候”的思想引导和心理辅导。

发挥以即时通讯和微界面为特点的大学生新媒介教育功能。要提供QQ、飞信等即时通讯的教育服务。要发挥博客、微博、微信和手机媒体等微界面、客户端的教育作用,通过以丰富的文字、多样的表情和合理的模式与大学生开展有效的交流和沟通,实现“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多对一”等多种交流方式。加强对高校微博的实名制管理,通过微博关注学生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出现的热点,及时处理突发性事件和重大问题,并迅速将处理结果进行通报。要探索手机短信和手机报等新媒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中的应用,手机短信平台要以不同的主题内容和丰富的宣传形式制作大学生喜欢浏览的手机报,同时要收集和整合相关信息,并通过以手机短信群发或点對点的形式传递给每一个大学生。要完善社交网络服务的教育功能,引导大学生实名注册SNS网站上网账号,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群体的优势,把SNS网站打造成为搜集资料、学习授课和表达思想的载体平台,进一步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和教法水平,促使SNS账户成为师生互动的新媒介教育知识库。

三、研究新媒体教育对象特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新媒介技术的开发利用

提高大学生应用新媒介技术的能力。要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新创造性,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和使用能力。针对大学生新媒体教育盲区,开设新媒体道德教育或者传媒素养课程,增强学生搜索、提取、过滤、存储、释放和更新信息的综合能力。强化网络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的教育,对大学生使用网络、手机的行为进行规范和强制约束。要培养大学生树立积极向善的道德观,引导他们对使用新媒体的行为进行调控,提升大学生对不良信息的判断力、煽动信息的辨别力和敌对思想渗透的免疫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传媒道德失范的思想毒害,自觉抵制不良信息,争做践行文明、理性的新媒体使用者。

加强对大学生新媒体心理健康教育。要引导大学生树立和落实正确的新媒体心理健康观,增强大学生自我认知、自我保护、自我教育的意识,结合心理健康有关课程积极开展大学生的新媒体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手机、QQ群、微信等新媒介方式,从新媒体心理障碍的表现方式、行为标准、产生原因、治疗和预防的方式方法等方面对大学生进行授业解惑。要建立大学生使用网络等新媒体的规章制度,引导和规范大学生合理安排上网和对手机的科学使用,促使其既不沉迷网络,也不对手机形成过多的依赖,有效杜绝出现“手机控”等不良现象。同时,大学生在网上表达意见和想法中,要求他们禁止使用谩骂和侮辱他人、恶意攻击别人等网络语言暴力的行为,并坚决抵制涉及网络暴力和低俗淫秽的丑陋现象,体现积极向上和追求向善的心理健康素养及高尚境界。根据极个别大学生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要通过手机短信平台、微博(微信)、WAP邮箱等提供单独的矫正服务,也还可开展新媒体心理沙龙、心理健康知识竞赛等活动,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能力。

培养大学生群体的网上“意见领袖”。要充分认识到大学生网上“意见领袖”的号召力、影响力,通过学生干部等积极分子寻找可靠的网上“意见领袖”,并对他们开展培训和教化。要建立一支听党指挥、绝对忠诚、学生信服、影响公认的大学生网上“意见领袖”队伍,通过他们积极而有效的工作,扩大校园网上的主流声音,以正面言论孤立和排斥非主流言论,增强对高校新媒体的正面控制力,传播校园好声音、社会正能量。要发挥手机媒体、网络媒体等载体的正向作用,通过互动、引导、体验、渗透等有效的传播方式,利用新媒体的功能特点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和谐统一。

四、强化新媒体教育队伍建设,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媒介素养和能力

加强大学生新媒体教育的专职队伍建设。按照“结构合理、优化队伍”的原则,建立党委领导下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大学生新媒体职业化教师队伍及相关专门力量。要依托校园媒介,建立由辅导员、教师(或兼职班主任)、学生网络管理员、校园网版主、学生干部等组成的大学生新媒体教育工作队伍,合理分配成员,并要求活跃在各个论坛板块中,对出现的负面信息及时屏蔽或删除,组织专业人员,积极发布健康向上的帖子,提升大学生新媒体教育的及时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开展大学生新媒体教育工作者的专业能力培训。要提升新媒体信息素养和技术能力,定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进行新媒体技术培训,使之全面掌握新媒体技术,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开展工作,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成为应用新媒体的行家里手。要加强对新媒体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提高自身的政策理论和实务水平,并通过新媒体技术传播的特点和优势,积极将网络和移动通讯技术运用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来,精准对焦,靶向施策,通过试点示范、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等方式,进一步完善和推广大学生新媒体使用的专业语言、传播特点和交流方式。

建立大学生新媒体教育的工作交流机制。要“尊重大学生的话语权,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平等对话意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向大学生现实生活的回归”。要加强对大学生新媒体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积极整合资源力量,成立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组成的新媒体学习兴趣小组,通过开展专题研讨、经验分享等活动,在交流中共同分享新媒体教育的话语资源和媒介传播技术,创新开展大学生新媒体教育的方式方法,搭建师生之间“无障碍”沟通的桥梁。

五、优化新媒体教育环境,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整体合力

探索大学生新媒体教育的柔性管理。所谓柔性管理,是以大学生新媒体教育为导向,依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优秀传统文化精神进行人性化管理。要树立和落实大学生主体教育的新理念,引导大学生从传统媒体“教育客体”到新媒体“应用主体”的角色转换,组织专业的新媒体力量,以教学辅导、实践督导和就业指导等方式加入校园BBS、学生QQ群、博客和微信,建立各层次和全方位的联系平台,深入了解大学生在学期间的思想倾向、行为表现和利益诉求,动态捕捉大学生关注的热点内容和生活话题,针对性各种社会思潮开展正确而具有可操作性的网络舆情引导。要允许大学生在新媒体等虚拟世界中发出“不同的声音”和“非主流的观点”,根据大学生出现的“吐槽”和“拍砖”等行为,要按照“不刻意回避、不随便删屏”的工作要求,主动公开博客、微信、QQ等联系方式,要及时、全程、无障碍地实现与大学生开展真诚的沟通,建立和加强师生之间的信任,借助新媒体“点对点”的互动功能,实现新媒体教育柔性管理的目标。

建立大学生新媒体教育的宣传引领和舆情监控机制。要加强对大学生新媒体素养的教育宣传,强化对校园网络安全管理特别是对智能手机新媒体的监督管控,成立专门的新媒体宣传与管理工作部门,建立健全大学生网络舆情信息监控机制,净化新媒体的传播环境与信息内容,发挥新媒体教育的宣传引领作用。要规范大学生认同和遵循主流意识形态,将外化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转化为自身的实际行动,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渗透与影响,积极引导大学生自觉形成理性的虚拟交往行为,为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

营造大学生新媒体教育的校园媒介文化建设氛围。要充分发挥新媒体图文并茂的特点,搭建体现自身特点的新媒体情境体验平台,设置形式多样的新媒体教育情境,让大学生带着学习、生活和社会现实中的诸多问题,身临其境的模拟新媒体实践的体验方式,把自己置身于新媒体世界的情境之中,进一步激发大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创新性,切实增强大学校园网络媒介的吸引力、渗透力、影响力,积极引领大学生参与到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来,不断营造大学生校园媒介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EB/OL].人民網,2016-12-09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EB/OL].新华网,2017-02-27

[3]季海菊.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3

(责任编辑赵广示)

猜你喜欢
策略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
对小学科学实验评价的思考
企业市场营销品牌策略的创新研究
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
互联网渗透下企业招聘策略创新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