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土家族村调查

2017-05-30 22:32黄柏权
三峡论坛 2017年2期

黄柏权

摘要:湖北土家族村是在《湖北省散居少数民族工作条例》颁布以后启动的,目前已经建立了一批土家族村,湖北土家族村的建立,与土家族的迁徙有密切关系。土家族村的建立,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湖北土家族;民族村;散杂居民族

中图分类号:K928.5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332(2017)02-0094-05

引言

民族村是建制的行政村,民族村的设置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有益补充。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只规定“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类自治地方,民族乡和民族村都不属于这一范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在第十二条规定“民族自治地方内其他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建立相应的自治地方或者民族乡”,也没有民族村设置的政策和法律规定。为保障散杂居少数民族权益,部分省区制定了相关条例。如《浙江省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条例》第九条规定:“少数民族人口占全村总人口百分之三十以上的村,可以经村民会议讨论通过,并经所在乡(镇)人民政府同意后,报县(市、区)人民政府认定为民族村,并报省、市民族事务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吉林省散居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散居少数民族人口达到30%的村,由村民委员会申请,经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县(市、区)人民政府批准,可以确认为少数民族聚居村。”而《湖北省散居少数民族工作条例》第十条规定:“散居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50%以上的村,可以建立民族村。民族村的建立,由该村村民委员会提出申请,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同意,县人民政府批准,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主管部门备案。”湖北省土家族村的设立也是依据这一法律实施的。

一、湖北土家族村的建立

目前对湖北省土家族村情况还没有专门的调查与研究,急需对其建制、概况和发展情况进行调查和介绍。

湖北土家族村建立的依据是1996年9月21日湖北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22次会议通过的《湖北省散居少数民族工作条例》,该《条例》于2007年进行了修改。2007年9月29日湖北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29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湖北省散居少数民族工作条例〉的决定》,修改的《湖北省散居少数民族工作条例》条例出台后,开始并没有引起各地的重视,基本没有人关注建立民族村这件事情。直到2004年9月全省第一个少数民族村车溪土家族村正式建立。沉寂4年后,一批土家族村相继建立,2009年11月荆门市沙洋镇三峡土家族村建立;2010年10月28日天门市蒋湖农场长青土家族村和天门罗亭土家族村同时成立;2011年2月21日兴山县贺家坪土家族村成立;2012年6月5日通山县大畈镇白泥土家族村成立;2012年11月秭归县石柱土家族村成立。湖北省土家族村的建立前后经历了将近10年。除正式由政府认定建立的土家族村外,武汉蔡甸张河土家族村、潜江市总口三峡移民村习惯上也被认定为土家族村。

纵观湖北省土家族村建立,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动因:

第一,贯彻落实民族政策,争取更多的支持。《湖北省散居少数民族工作条例》对支持民族村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等方面作了明确规定。在政治上,第十一条规定:“民族村的村民委员会,以建立民族村的少数民族公民为主组成。”明确规定了少数民族的民主权力;在经济上,第二十二条规定:“上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在资金、物资、技术、信息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帮助民族乡(镇)、民族村和民族街开发资源,搞活流通,发展经济。”“省和辖有民族乡(镇)、民族村(街)的市、县设立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并列入财政预算,用于扶持和帮助民族乡(镇)、民族村(街)和散居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自然村发展经济和社会事业。上级人民政府在分配支援经济不发达地区专项资金及其他固定或者临时专项资金时,应当照顾民族乡(镇)的利益;在分配扶贫专项物资时,应当照顾贫困民族乡(镇)、民族村以及散居少数民族户的需要。”在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上,第二十七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帮助民族乡(镇)、民族村和民族街普及科学技术知识,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开展科学技术的交流和协作。”第二十九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对民族学校在经费、师资等方面予以照顾。辖有民族乡(镇)、民族村和民族街的县,应当设立散居少数民族教育补助专款。”第三十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帮助散居少数民族开展具有民族特点的传统文化艺术活动。民族乡(镇)、民族街应当办好民族文化站,民族村应当办好民族文化室。”第三十一条规定:“上级人民政府应当帮助民族乡(镇)、民族村和民族街建设卫生基础设施,培养少数民族医务人员,发展民族传统医药,加强地方病和流行病的防治工作。”由于通过法规的形式确定了民族村享有许多优惠政策,因此,在土家族人口比较集中的散杂居地区,在2010年前后掀起了一次申报土家族当时热潮,先后建立了一批土家族村。

第二,为重新获得民族的认同感。除了以上争取政策因素外,寻求自身的民族认同也是重要的原因。一种情况是在历史上迁徙或搬迁到异地的土家族在湖北土家族民族成分得到认定和恢复后,引发了迁徙到聚居区以外的土家族的民族自我意识,通过寻根问祖等方式,寻求对祖辈历史文化的认同,如黄陂张家村田氏土家族、天门罗亭覃氏土家族;第二种情况是在工程建设中,从聚居区整体搬迁到江汉平原区的土家族,希望重新获得民族群体的认定和文化的认同,如从巴东搬迁到天门蒋湖农场长青、潜江总口的土家族,从长阳搬迁到荆门沙洋镇三峡民族村的土家族。

第三,为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产业。车溪土家族村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车溪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利用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在开发过程中,主导者逐步认识到民族文化是发展旅游的重要资源,于是利用其与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毗邻的优势,一方面学习和移植土家族文化,增加景点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确认和恢复土家族的民族成分,积极申报土家族村,以进一步彰显民族文化,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二、湖北土家族村的来源

作为民族村,对其民族情况进行了解是应有之义。湖北土家族村的土家族属于明清土家族移民后裔或者当代土家族工程移民。

第一种情况是历史上从土家族聚居区迁徙到汉族地区的杂居土家族。如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所辖的张河土家族村。据当地居民田明均回忆:“直到1984年10月我村村民田同安拆遷旧居,从夹墙中发现了光绪十六年(1890)一册记载着我村来历,即我村村民均系鄂西土家族忠峒土司田值什用、田光祖等先祖繁衍下来的后裔及有关情况的《田氏家谱》,并经有关部门鉴别认定后,这才揭开了我村的奥秘,得知清一色的田姓我村人,原来均系土家人的后代。”[1]田明均的回忆可以找到历史依据。在清朝雍正年间,政府对西南土司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土归流”运动。在雍正十一年(1733)容美土司改流后,忠峒土司田光祖联合散毛、忠路、忠孝、高乐、木、册、大旺、金峒、腊壁、东流、唐崖、龙潭、沙溪、卯洞、漫水等十五土司,于雍正十二年(1734)五月八日,齐集省城总督衙门,呈请改流。迈柱在奏折中称“本年五月初八日,据忠峒宣抚司田光祖等十五土司,赴臣衙门联名具呈词称:……公恳据词提请,急早改土归流。”[2]“改土归流”后,对土司及其家属采取迁徙安置的政策。《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志》称:“鄂西呈请改流的十五土司调至孝感、汉阳等地安插,给予千总、把总世职,准予世袭。”[3]82可见,张河村田氏是1735年“改土归流”后从今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县迁徙而来,是有其历史依据的。张河村是大别山余脉,处于大悟、孝感、黄陂三县的交界处,境内峰岭环峙,岗峦起伏,沟壑纵横,是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地方。这种山地环境,和田氏先祖居住的宣恩一带地理环境相似。田氏在此繁衍至今已有280度年,已由当初的数十人发展到今天的500余人。天门罗亭土家族覃氏也是从土家族聚居区迁徙而来。据当地人回忆,晚清时期,土家族祖先覃氏三兄弟在晚清时期因逃避官府欺压从来凤县翔凤镇石立坪村覃家大院迁至天门。最初迁至罗亭,兄弟3人以榨油为生,家族逐步发展壮大。现有土家族556人,主要聚居在覃家湾,以覃姓为户主的家庭有41家。[4]这种说法,目前还没有找到更多的文字资料证实,还需要进一步调查研究。但当地覃氏已经恢复确认其土家族民族成分。

第二种情况是当代因为支持国家建设迁移的土家族。这些人在他们迁来之前就已经确认了土家族民族成分,并且享受到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政策。因此,他们希望在新的聚居地,同样享有民族政策,要求建立土家族村。如三峡土家族村的土家族是为支援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从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县5个乡镇13个村迁移来的。2000年从巴东县迁至沙洋范家台监狱外围区域,2008年初交由沙洋镇管理,2009年正式更名为三峡土家族村。截至2011年,全村有农户392户,1510人,其中土家族人口702人,占全村总人口的46%,主要姓氏有宋、谭、向等。又如天门市蒋湖农场长青土家族村的土家族是2000年11月至2001年8月从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高坝洲库区磨市、龙舟坪等乡镇十几个村移民迁入的,该村目前有150户,585人,其中土家族占总人数的92%。主要姓氏有李、谭、何、郭、向等。潜江总口管理区三峡移民村是2001年12月从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县官渡口、沿渡河、东壤口等3个乡镇搬迁过去的,共266户1038人,主要是土家族。由于这些土家族几乎是整体搬迁,原来就是村组的邻居,又集体迁移到新的居住地,所以认同感特强,有共同的意愿,希望通过建立土家族村,继续享受民族政策的支持。

第三种情况是因为与土家族聚居区接壤。如秭归县九畹溪镇石柱土家族村,位于九畹溪镇东部,与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贺家坪接壤。该村有770户,总人口2233人,其中土家族1220余人,占全村人口总数的54.6%,占秭归县少数民族总人口的47%,是该县少数民族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区。又如兴山县高桥乡贺家坪土家族村,与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县溪丘湾乡接壤,505户,总人口1595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118人,占全村人口总数的70%。由于这些地方与土家族聚居区交界,历来就保持婚姻、经济上的密切交往,生计方式、习俗和文化基本相同。因此,提出确认其民族成分,建立土家族村的要求。

三、湖北土家族村的现状

湖北土家族村自建立以来,在各级政府、民族部门和社会的支持帮助下,经过自身的艰苦努力,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五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并且涌现出车溪土家族村这样的典型。

1.基础设施得到加强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各地充分整合资源,支持包括民族村在内的少数民族杂居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如车溪土家族村,坚持村庄治理与基础设施建设结合,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人居环境结合,市、区、乡政府组织各级各部门整合投入资金,完善了车溪村组公路改造、农业综合开发、电网改造升级、安全饮水工程、生态家园工程、村容村貌整治等一大批项目。省市区乡村五级联动,投资2000多万元全力实施了“368”工程,即“用三年时间把车溪土家族村建设成为湖北省旅游名村、湖北省散居少数民族第一村和国家5A级景区,实现景区18公里道路黑色化。民居风格特色化。软件管理规范化、旅游产品民族化、区域环境生态化、服务质量精细化,实施道路提档升级、特色民居改造、景点及配套设施建设、景区软件建设等八大工程”。“368”工程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车溪村的基础设施。天门市罗亭土家族村投资158万元硬化公路4.7公里。三峡土家族村新修泥结石路21公里。秭归石柱土家族村2014年以来,硬化公路5条13.1公里,维修改造公路3条17.5公里;综合治理河堤2400米,复建过河公路桥梁1座;维修集中供水设施5处、联户供水4处,新建单户供水池11口220立方米,架设引水管道12500米,饮水安全完全解决;改造中低压输电线路2.6千米,新建供电台区2个,新增供电容量200千伏安。兴山贺家坪土家族村近年来投入资金300多万元,共建设蓄水池、水窖115个,铺设饮水管道近2万米,解决了550人的安全饮水问题;修建道路44公里,硬化道路16公里,农网升级改造50公里;修建垃圾池4个,购买垃圾桶120个,安装路灯1100米,通信、电视普及率均达到100%,村民基本走上水泥路、用上安全电、吃上放心水、家家有电视、户户通电话。基础设施的改善,为土家族村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奠定了基础条件。

2.经济和社会事业快速发展

由于民族政策的落实和各级政府的支持,土家族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不论是哪一类型的土家族村,都十分注重发挥自身的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如车溪土家族村,利用其区位、自然和人文优势,发展旅游业。通过实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程,车溪景区土家文化内涵得到彰显,核心竞争力得到增强,游客数量明显有了提升。2015车溪景区游客量50万人次,旅游收入1000万元。村寨依托旅游建立的农家乐、商业、服务业、加工业极大地带动了村民收入的快速增长。据调查,在车溪景区开设农家乐的村民47户,年纯收入均在5万元以上。村民田久妹依托景区开设的农家乐“久妹餐馆”,年纯收入在30万元以上。长青土家族村主要以种植、务工为主。2014年种植业平均每户收入1万元,外出务工人均收入约3万元,全村人均收入1万元。三峡土家族村以蔬菜种植、“荆半夏”种植和深加工为主导产业。自2010年起,村民新建蔬菜大棚近300个,新建钢架大棚11个,新增露天蔬菜500亩,并组建泽波蔬菜专业合作社,建成了2400平方米的蔬菜交易市场建设。村子有特色农家乐示范点5家,村民人均年收入8500元。石柱土家族村以传统种养业为主,在发展茶叶、核桃、板栗、蔬菜和生猪养殖业的同时,利用其连接长阳清江画廊、芝兰谷风景区,位于国家4A级景区九畹溪漂流起点,三峡环城游憩带与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节点的优势,在县政府支持下,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呈出现出良好的态势。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社会事业也不断进步。如长青土家族村有专门的学校、幼儿园,有学生700多人,教师70多人。村组所在地设有医院,病床100余张,医生50多人,医院为二级乙等。车溪土家族虽然没有学校,所有学生到土城小学、初中就读,但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民族文化得到较好的保护与传承,土家族情歌、传统土家婚嫁、舞蹈、古皮影戏、祭祀仪式等得到传承。村民“新农合”参保率达到95%。95%以上的农户安装了卫星电视,95%以上的农户安装了电话。石柱土家族村100%户通电,电信、移动、联通等通讯基本全覆盖,村内有线电视、数字电视和宽带信号已开通。有线电视入户率55%,彩电入户率90%,电话普及率90%;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96%;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96%。贺家坪土家族村兴建了文化墙、便民服务室和文体广场;通信、电视普及率均达到100%;在建设沼气池的基础上,发放国家补助的生物节能炉315个;2012年新农合参保率达到98%以上,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0%以上。

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结果,引发了村民价值观念的改变,提高了村民的素质,增强了民族团结,也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3.文化移植和重塑效果明显

土家族村建立后,各地通过挖掘、移植和重塑,民族文化得到较好的重塑和传播。如车溪土家族村一直坚持挖掘与移植并用,利用与保护并重,努力建设具有土家族文化内涵的特色村寨。为此,他们采取如下措施:第一,组建毕兹卡坊。从相邻的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招聘演员,并聘请文化专业人员教巴山舞、长阳南曲、山歌对唱、皮影戏、单手鼓等,编排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节目,如《迎宾曲》、《女人谣》、《夸丈夫》、《打硪歌》、《伙计歌》及土家族婚俗表演;第二,建立农家博物馆。从长阳、五峰、秭归、兴山、宜昌、恩施、巴东等收集30余类8600余件民俗实物;第三,建立水车博物馆。2002年3月,水车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水车博物馆共陈列16种30余架水车;第四,恢复古作坊。1998年春,开始恢复酿酒作坊、造纸作坊、制陶作坊、打铁作坊、榨油作坊等,1998年6月18日正式对游客开放;第五,挖掘和创作文艺作品。在恢复和移植文化的同时,车溪组织力量挖掘当地文化遗产资源,整理了《野山乡音:车溪民歌100首》、《车溪山民歌精选》等。还把土家族织锦工艺、土家语等移植到景区。通过挖掘、保护、移植、创新,不仅给车溪景区增添了多姿多彩的文化内涵,极大地丰富了旅游产品,同时也移植保护了土家族文化传承人和土家族文化,使古老的土家族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又如三峡土家族村村民自发组建了具有土家族特色的民族艺术团,开展巴山舞、歌咏会、读书会等文化活动。2010年,该村创作的土家族摆手舞《土家酒歌醉沙洋》荣获荆门市第八届“农家乐杯”文艺比赛“金杯双优奖”。2011年11月,村民创作的《巴山汉水儿女情》获得全省首届少数民族文艺汇演“优秀节目奖”。2012年3月,该村村民自编自导的《父亲》、《六口茶》被央视现场直播。石柱土家族村作为秭归县唯一的少数民族村,村内有薅草锣鼓、山歌、腰鼓、堂鼓、坐丧鼓、舞狮子、赶毛狗子等传统民间文化、习俗,一方面深入挖掘、整理和展示传统文化,使“九子鞭”、“薅草锣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该村得到较好传承;另一方面建立民族文化展示平台,建立了石柱土家族民俗文化活动中心,成为服务土家村民生活的场所和石柱生态观光旅游的集散地。武汉蔡甸张河村土家族小学老师自编了《土家风俗》、《土家服饰》、《土家舞蹈》、《土家歌曲》等5本校本教材,以满足教学和传播民族文化的需求。

土家族传统文化的挖掘、保护、移植、重塑、传承,不仅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同时也增强了文化自信,增强了对外界的吸引力。

4.发展不平衡

通过调查发现,全省土家族村的發展极不平衡。第一,基础设施和村民生活条件差距较大。有的土家族村实现了道路的黑色化或者硬化,并实现了户户通;有的土家族村建起了民族文化活动中心或文化广场,有的土家族村就没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有的土家族村全面完成了特色民居改造,村民的住房外型具有民族特色,内部也整洁漂亮,环境优美,并用上了沼气。个别土家族村民居不仅没有特色,村民居住条件也差,环境脏乱差,基础设施建设也比较滞后;第二,经济发展不平衡。较多的土家族村立足自身的资源或区位优势,确立了自身产业发展定位,或旅游业,或种植业,但还有的土家族村没有找到自身发展的主导产业;第三,民族文化的挖掘、移植或重塑差异较大。大多数土家族村都把挖掘、创新、传承、移植或重塑民族文化作为增强文化自信、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增加吸引力的重要途径,并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但是也有个别土家族村还没有把这项工作纳入议事日程,村落里很难见到民族文化符号,失去了应有的民族特色。

因此,在今后民族村(街道、社区)管理和建设中,一是在审批的时候要严格把关。除了少数民族比例的硬性条件外,还要在村民的自我诉求、文化自信与自觉、民族文化传统的保存、地方的重视程度等方面全面考量;二是在产业定位发展、文化挖掘、移植和重塑上要给予全面的指导。地方政府、职能部门和学者,都要主动参与民族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文化挖掘和重构等工作,给予科学的指导和帮助,使其在建设发展中少走弯路,避免失误;三是相关职能部门要特别关注民族村的建设和发展,给予更多的支持;四是要加强对民族村(街道、社区)的研究。民族村作为我国民族政策的特殊产物,还是一个未有引起重视的领域,需要从法理依据、申报条件、批准认定、配套政策等方面进行研究,从而为民族工作部门管理好民族村提供更科学合理的依据。

注 释:

[1] 田明均:《黄陂土家族聚居村的变迁》,《武汉市文史资料》,1995年第1期。

[2] 《湖广总督迈柱奏》,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3] 恩施州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编:《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志》,民族出版社,2003年。

[4] 2014年9月17日下午罗亭村村委会,覃为强讲述,李为记录。

责任编辑:刘冰清

文字校对:蒋文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