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五水共治是指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发展使得经济收益与自然环境的矛盾变得愈加尖锐,传统粗放的经济模式是制约浙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几年来,浙江省各个城区、乡镇的五水共治取得了良好成效。浙江省景宁县东坑镇马坑畲族村在取得优异成绩的背后存在着村民的主体作用低,村民缺乏垃圾分类意识、农村空心化、旅游发展规划停滞等问题。
关键词:五水共治;马坑村;民族村
浙江省景宁县东坑镇马坑村是浙江省新农村建设的典型代表之一。马坑村,也叫上村,畲语“么憨”。位于浙江省景宁县东南,属东坑镇,距离东坑镇1.5公里,是东坑镇较大村庄之一。辖马坑、岭后、基隆坑、竹后、前坑、后坑、驮坪、瓦窑岗等8个自然村,和除瓦窑岗以外的7个村民小组,现共有180户,693人居住。马坑村是典型的散杂居村落,畲汉人口各占大约百分之五十。村庄中畲族主要以雷蓝钟三姓为主。
一、马坑村五水共治政策实施成果
传统的马坑村畲民主要居住于山林间,生产生活主要以耕地、养猪、伐木为主。旧村改造后,村民搬迁至山脚,短期内无法改变传统的生活习惯,因此村民仍然习惯将生活垃圾倾倒在河道周围。2017年年初,东坑镇已在辖区内排除2条垃圾河和1条黑臭河。针对水面岸边垃圾、河床淤泥淤积和畜禽养殖垃圾等问题,东坑镇政府在浙江省部署“五水共治”工作后,立即展开行动,以全县治水标兵的标准自我要求,全面推进这项工作。东坑镇按照水底无淤积、水中无障碍、水面无漂浮物、水边无垃圾的垃圾河清理要求,联合镇专业保洁大队,累计发动人力1200余人。截至2017年4月底,东坑镇北溪整治长度1.008千米,深垟溪整治长度1.56千米,已全面完成消灭垃圾河的任务。
二、马坑村五水共治存在的问题
(一)村民参与度低,群众主体作用弱
最初的马坑村参与五水共治的只有村书记一人,直到2017年年初,政府决定出钱投资,才改变了这种一人治水的情况:首先,政府为每家每户购置了分类垃圾桶,并且给村里买了一辆垃圾车,每天定时来村里将垃圾运至村外某地;其次,马坑村还专门聘请了几位河道保洁员,他们会定期过来清理河道。但是,笔者发现仍然存在村民破坏河道清洁的现象,而且参与治水的主体主要是党员和村级干部,大多数村民并没有承担起治水的义务,治水工作并没有发挥群众的主体性作用。
(二)村民缺乏垃圾分类意识
村民自身投入治水的积极性较低,很大程度上是他们的生活习惯和村内宣传力度不足造成的。目前马坑村只有三块五水共治公示牌,此外,盡管村里每户人家都发放了分类垃圾桶,但是村民并没有分类的意识,分类垃圾桶的利用率较低,有的村民甚至把分类垃圾桶当作杂物箱。
(三)空心化现象的出现
工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往往是最大的,马坑村地处山区,交通不便,传统以农业为主的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并不会给马坑村带来较大的经济收益。因此,马坑村走上了工业化道路,引进了五家工厂,其中包括钢管厂、阀门厂及一些材料加工厂。但在五水共治的背景下,这五家工厂经检测在环境保护指标上均不合格,因此全部被政府强制拆除。
这导致马坑村的村民突然失业,原在厂职工就要寻找其他的工作来维持生计,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马坑村空心化的问题。
三、解决马坑村五水共治遗留问题的相关对策
(一)加强马坑村与东坑镇政府的联系
改善环境需要每个村民的共同努力,政府要充分发挥村民的主体能动性,做到全民治水。一方面,马坑村村干部和党员要勇于担当,积极履行职责义务,既要与村民保持密切联系,监督村民用水排水情况,又要及时向政府上报治水情况,勇于提出问题,与政府部门共同商讨对策,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拓宽治水知识宣传途径,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让每一个村民加入到五水共治中来。
(二)增强村庄活力
劳动力的外流使得空巢老人,留守妇女和儿童数量庞大。我们可以通过开展畲族特色活动,以及建设日常娱乐设施来促进村民之间的情感交流。此外,开展活动可以让村庄重现活力,不会显得过于呆板。对于留守老人和儿童,我们可以筹建老人院,让妇女获取收入的同时也能改善老人枯燥的老年生活。
(三)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
马坑村企图通过发展旅游产业来带动村经济的增长。这种依赖游客消费的发展途径具有不稳定性,无法成为乡村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马坑村寻找一条能够自给自足的可持续发展道路。马坑村是畲汉杂居的典型村落,以旅游业为主要发展途径必定会吸引许多汉族游客,马坑村应该结合畲族的特色文化,例如举办畲族体育项目、畲族婚姻习俗展示,以及销售畲族特色手工制品等方式来留住旅客,这样不仅能够向旅客宣传畲族的民族知识,展现民族风貌,更有利于畲汉民族进一步交流互动。
结语
笔者认为,五水共治政策在清理水源方面取得成功的同时也给马坑村的发展造成了重大影响,但是我们是否应该转换思路,寻找新的发展路径。马坑村拥有独特的自然风光,政府希望借此发展旅游产业带动村庄经济的做法虽然可取,但其手段过于单一。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优势在于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马坑村作为畲族村落,可以依靠独特的民族优势来吸引游客,积累资本,从而帮助劳动力回流。将民族特色与旅游业相结合,是许多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成功经验,它不但能够提高民族地区的产业规模和服务水平,还能促进各民族的交往交流。
参考文献:
[1]李涛,尹维杰.“五水共治”的文化内涵及其战略意义[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7,33(05):70-76.DOI:10.15944/j.cnki.33-1010/d.2017.05.009.
[2]许鹏程,诸梦思.“五水共治”环保政策对印染企业的影响研究——以绍兴市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8(21):19+25.
[3]蔡慧,董晓琳,龚子怡.“五水共治”对居民水环境影响研究——以建德市三都镇为例[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8,38(06):738-741.
作者简介:桂潇欣(1997— ),男,汉族,浙江宁波人,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