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婧怡
摘 要:名量词是汉语中变化比较丰富也比较繁杂的词类,在教学中是一个难点。学好并准确使用名量词,可以使学生的汉语更准确、地道。我们在与欧美国家的留学生沟通时,经常发现他们的名量词使用能力不能和他们的汉语水平相平衡,使用中会出现各种偏误。这既有学生自己的主观原因,也有语言本身、教师教学、文化背景等其他原因。文章主要基于英语母语者汉语名量词习得偏误,讨论以英语为母语国家的汉语学习者在名量词学习中的问题、原因和解决办法。
关键词:英语母语者;名量词;偏误分析;教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20-0129-04
Abstract: Noun classifier is a difficult point in Chinese teaching due to its numerous variation. It could help learners better speak Chinese. After communicating with European and American students, it can be found that their abilities of grasping noun classifier and speaking Chinese are out of balance due to students, language, teaching, culture background and other reasons. Based on EDL learners' errors in learning noun classifier, this paper explores its reason and solution.
keywords: English as dominant language (EDL); noun classifier;error analysis;teaching exploration
緒论
量词是汉语中数量丰富、变化复杂多样的词类,有相当多的固定搭配,也包含很多灵活使用的规则,而在这些量词背后也隐藏了与之相关的文化内涵。
名量词修饰名词,表达事物的量,是汉语中相当重要的词汇,在量词中占大多数。所以,学好名量词、准确使用这一类词,不仅可以使学生的汉语更准确、地道,也能通过它们更好的了解与之相关的中国文化。
汉语中,名量词体系比较清晰。黎锦熙、 刘世儒合著(1962)《汉语语法教材》中把名量词分为专用量词和借用量词两种。丁声树等编写的《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则将名量词分为个体量词、集体量词、度量词和临时量词四类。在英语中没有对专门表达量的词汇的区分,而是存在一些相对不固定的表量结构。尤其是在一些口语环境中,连表量结构都被省略。所以英语母语者对表量结构的认知和学习都存在困难。胡清国(2012),王磊、周励(2008),张婧婧(2009)等在各自对汉语量词习得的调查分析中发现,英美等国家留学生的量词使用水平不能够和他们的汉语学习程度相平衡,由于缺乏系统学习而经常出现使用上的偏误。例如混淆、冗余、缺失等问题,尤其是较多地选择用“个”“只”等比较常见的量词。杜曾慧(2011)、郭晓沛等(2007)等著作中已經对此进行分析,并指出量词教学已经成为对外汉语教学薄弱项的问题。
本文首先通过对汉语名量词的本体以及英语表示名量词的结构进行对比研究,找出两种语言中表示名量方式上的区别与联系,发现其中的规律;并基于此,探究对英语母语者的汉语名量词教学现状及影响教学的各种因素,从而提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其适应于更多母语背景学生的教学实践。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范围
本研究主要针对英语母语国家的汉语学习者在学习汉语名量词时,由于母语的影响而导致的学习困难,以教学为主导,进行语言本体对比,从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和文献中的英语母语者汉语名量词使用的偏误例句中提取语料,进行偏误分析,并探讨名量词教学的现状,再进行教学方法的探索。
(二)理论基础和研究思路
本文对与名量词相关的偏误进行分析,并从汉词汇和语法的角度研究英汉两种语言的表量结构区别,从中找到英语母语者学习名量词难点的客观原因,找出教学方法中与教学和习得规律有偏差之处,并试图对教学方法进行完善和创新。整个研究以语言本体为基础,以教学为导向,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为最终目标。
(三)研究步骤
1. 收集语料
2. 进行偏误的提取和分析
3. 从语言本体和偏误角度对汉英两种语言进行对比分析
4. 对现有教材教法的现状进行分析
5. 提出更完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英语为母语的学生学习汉语的名量词偏误分析
(一)英语为母语的学生学习汉语名量词偏误类型与分布
研究从各类语料中搜集出名量词偏误语料150条,并将其进行分类归纳和统计,从而得出英语母语者在汉语名量词使用上易出现的各类偏误。下面给出的是名量词使用中的各种偏误类型和举例。
1. 名量词的缺失
指对名词进行修饰的数量结构不完整,这类偏误通常出现在汉语基础较差的学生身上。
(1)名量词缺失,有缺失的结构在汉语表达中单独出现可能成立。
我在上海待了五(个)月,我是留学生,我在复旦大学学习汉语。
(2)名量词缺失,有缺失的结构在汉语表达中单独出现不可能成立。
我们班有两(位)博士。
2. 名量词冗余
指在不需要加入名量词的时候加了名量词,造成偏误。(注:括号内为原句中包含但应该删除的部分):
(1)数量结构(数+量)整体冗余:
他们住在一座遥远的山上,过着(CD一个)很安静又美丽的生活。
(2)名量词独自冗余:
如果父母把孩子教对了,孩子才不会走错(CD条)路。
3. 名量词的混淆使用
指本需要使用一个名量词时却选择了使用另一个。这类偏误主要是由于汉语中庞大的量词系统难以被母语为表量结构不固定的英语的学生掌握。基于名量词的混淆特征,作如下分类(注:下划线处为原句中出现偏误的成分,括号内为后修改部分,下同):
(1)所修饰的名词类型和范围类似或相关。这则(篇)文章的大概内容如下:……
商场里最近在卖一群(批)烧鸡。
(2)名量词之间是同音异形关系。指由于两个名量词同音,在口语上无法区分,从而导致学生在写作时对它们混淆使用而产生的偏误。本类偏误共7条,举例如下:
一颗(棵)树
(3)“个”的泛化使用。学生这个在名量词上经常出现泛化使用的偏误,故将其单独列出进行分析。
那个(张)脸是满脸皱纹的一个老妇人的脸。
4. 名量词的位置错误
指被修饰词有形容词对其进行修饰的时候,在两组词的顺序上搞不清楚导致的偏误。本类偏误举例:
我们今天买了火车两张票(两张火车票)。
根据语料分类,下面对各种语料偏误类型占所有偏误语料(共150条)的百分比进行统计,从而得出各种偏误类型在使用中出现的比例,研究英语母语者最易出现的错误类型,以便有重点地进行教学改进。
从表1中我们发现,名量词的缺失和混淆两种偏误类型所占比例比较大,而在名量词混淆这一所占比例最大的偏误类型中,被修饰名词范围相关的名量词偏误出现比例最高。这说明英语母语者在名量词的区分上有着比较严重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个”这一量词的泛化使用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需要格外重视。
(二)英语为母语的学生学习汉语名量词偏误原因分析
英语母语者在学习汉语名量词时出现的偏误多种多样。这些偏误的出现,有他们对目的语和母语之间关系的不清晰、对目的语文化理解的不透彻等因素,也与语言学习过程密切相关。
1. 母语负迁移
就词类方面讲,按照句子中的语法功能划分,汉语中实词有七类,英语中有六类,缺少的一类就是量词。在熊文华著(1997)《汉英应用对比概论》一书中,对英语表示事物数量的方式归纳如下:
(1)名词前加不定冠词或数词:a book;two cats
(2)名词前加不定冠词(或数词)、普通量词和of:a piece of advice
(3)名词前加不定冠词(或数词)、具体量词和of:a bottle of wine
(4)名词前加不定冠词(或数词)、度量词和of:a pound of butter
赵世开(1999)《汉英对比语法论集》中,通过对汉英表量的对比发现,汉语表个体事物的量词数量多、专用性强(一头牛、一匹马、一只羊等);表群体的模糊性量词数量少、通用性很强(一群鸡、一群马、一群人等)。而英语中表示群体的模糊性数量结构数量多、专用性强(a bar of chocolate、a piece of paper、a bottle of water等),表个体的可数事物计量方式不需要结构,表量结构弱化为零(one horse、one dog、three books等)。可以看出,英语表量的方法具有很强的灵活性,甚至在日常一些交流过程中并不严格对各类用法进行区分,可以突破既有规则的限制,和汉语中十分系统的表量结构相差甚远。这使得英语母语者对量词本身没有明确的概念,对数量结构存在和组合规则的不敏感导致了名量词使用偏误。
2. 目的语干扰
英语母语学习者在意识到汉语的名量表达结构同英语不同之后,会有意识地注意汉语名量词的使用,却也忽略了一些不需要使用名量词的表达规律,造成了名量词的冗余。
有时,在进行了某一些名量词学习后,学生对原本正确的固定名量搭配记忆深刻,而在中心语发生变化后,学生仍用类似中心语前的那些名量词进行修饰,导致偏误。
另外,某些名量词缺失的错误表量结构在汉语里是成立的。学生在学习中首先在其他语境中接触了正确的不带有名量词的结构,并试图在表示名词数量的表达中使用,造成了偏误。
3. 缺乏对相关汉语的文化内涵的理解
在名量词的学习过程中,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巨大,留学生无法理解一些特别的名量词(尤其是本來有其他词性但同时可以被借用为名量词的词汇)为什么要如此使用,而这些词汇通常都渗透着一定的表义色彩,反映着本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文化内涵。例如,“位”在修饰人的时候表达对所修饰人物的尊敬;“面”从“脸”、“脸面”的释义发展出“事物的表面”的含义等。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这些较深层次的知识点容易被忽略,从而导致理解偏差,形成偏误。
4. 采取表达“策略”
这一类偏误原因如果概括地分类,可以包括进目的语的干扰范围。这里将它单独列出,是因为这一类偏误原因与语言使用者的主观原因和心理态度有关。
(1)模糊化策略
在进行量词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经常对应该用哪个量词混淆不清。通过前期学习,他们掌握了一些比较通用和普适的名量词,这些词也被用来填补他们不确定的名量结构的空缺。于洪月(2013)在研究中明确提出了量词教学的模糊化,導致学生在量词的掌握上不够准确。量词“个”的泛化使用就是这类策略导致的结果。
(2)回避策略
回避策略指在表达过程中回避自己不确定的或者难度较高的部分,而选择比较浅显的表达方式。在名量词学习中体现为回避用比较高级的名量词对中心语进行修饰,而是用最简单的结构进行表达,或者直接不说不写,使本身拿捏不准的部分不能及时地得到体现和改正,为今后的学习埋下隐患。
三、以英语母语学生为例的对外汉语名量词教学探究
上述对英语母语者汉语名量词使用的偏误分析中我们发现,目前的名量词教学上存在需要正确利用母语迁移、加强名量词的语义教学等方面的改进可能。所以,对英语母语者进行汉语名量词教学不妨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尝试:
(一)正确利用母语迁移,建立表量系统——借助母语,明确认知
母语的迁移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存在着多种变数。针对英语母语者与汉语不同的语言背景,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母语迁移:
1. 母语向目的语的对比迁移
英汉两种语言在对名词性结构的数量表达上不尽相同。在进行汉语教学时,我们需要帮助学生确立一套完整独立的量词结构和使用体系,并用最简单的结构(例如“英语中‘a dog汉语用‘一只狗表达”)将英汉进行对比,并反复提醒他们这一英汉差异明显的地方。对比迁移旨在让学生尽快注意到英汉在名量结构上的不同,并建立在表达名词的量的时候使用名量词的习惯。
2. 母语向目的语的类比迁移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表量差异,在名量表达的结构上,很大一部分是没有类比必要的,在进行结构的母语迁移时,我们需要选择那些在绝大多数时候都符合迁移标准的结构。例如:
夸克等(1989)《英语语法大全》一书中总结道,英语中表达不可数名词的量或者群体概念时,采用“a+N1+of+N2”的结构(N2为中心语)。同样地,在N2这种事物在汉语中表达的时候同样要用表意与N1对应的名量词修饰。像“a bottle of juice”与“一瓶果汁”、“a group of student”与“一群学生”可以对应。除了这种表达法之外的名量词结构性迁移需要提醒学生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二)语义和语法双管齐下——增强认识,了解文化
在建立表量结构的语法规则上,教师需要告诉学生,表事物的具体数量时一定使用“数+量+名”的结构,三部分都不能缺少。在不确定数量或事物的量不是表意的重点时,数词可以从“实际”变成“虚数”,例如“那个房间”“这张床”等,而数量结构在各类前置修饰成分中需要出现在距离中心语最远的位置。结构方面教学上的难度在于让学生改变名量词表达结构的意识,使他们养成准确使用名量词的习惯。
在解决名量结构性的问题之后,重点应落在同名词的搭配上。名量词的搭配可以从认知的角度进行解释。下面举几个从认知角度进行名量词教学的例子:
1. 形象认知
形象认知是通过中心语的形象特征找到联系,建立形象的联系,方便找到名量词搭配的共同点,加强理解和记忆。形象认知无关语言本身,各个语言可以相通,所以,可以用形象作为媒介,将英语的表量结构与汉语的名量短语进行连通。
例:在教学生量词“串”的时候,老师可以采用实物教学,比如借助珍珠项链进行介绍。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串珍珠项链的图片,并告诉他们这是“a string of pearls”由很多珍珠排列起来拴在一根绳子上。当这些珍珠形成集合时候我们可以用量词“串”。同样地,展示羊肉串、葡萄等能够呈现类似的形象,并告诉学生,这些实物都是排列起来用一个其他事物连在一起,都可以用量词“串”。
2. 语义认知
语义认知是从名量词的本义出发,找到它所修饰的中心词的语义联系,进行归类,方便量词搭配的理解记忆。
例:“张”的本义是“施弓弦也” ,是一个动词,表达打开弓弦准备射箭之义。因此,当“张”转作量词,首先计量的就应该是“弓”。通过引申,张弦使用的或有弦的事物与“弓”相似,也可用同样的量词,如一“张”古琴、一“张”耕犁。弓的使用是靠张开靠扩展,以此为脉络可引申到“嘴”和“渔网”的搭配上,需要张开使用的物体用“张”计量。同时,取可以展开成平面的特点,“纸”“地图”等也可以与“张”搭配。同时要告诉学生,这些语义是根据中国的一些传统事物相联系,在这里不能使用英语类推的形式,需要学生注意。
3. 联想认知
联想认知指从名量词所形容的某一个狭义的表意进行联想,从名量词联想到的修饰方向相联系,找到与之相关的中心词,方便这些名量词搭配的理解记忆。
例:“把”可以组词为“手把”,是指用手握住来使用的东西。它联想为量词的时候就可以修饰特征为有用手握住的部位的东西。比如一“把”刀、一“把”伞等。从用手握的含义里还可以联想为用手抓起的数个的东西,把也可以修饰这一类词。比如一“把”花生、一“把”米。这“数个”的东西是分多少的,个数多即“一大把”,反之则“一小把”。引申到抽象概念,“一大把年纪”就表示人生度過了很多年,即年龄很大。
4. 语境认知
在语境中进行名量词的系列学习,是非常实用的一种方法。将情境中的名词连接起来组成一段话,名量词的相同和不同会明显地表现出来。
例:餐桌的语境下我们可以说这样一段话:“我们都来到一‘张饭桌前,每‘个人都有一‘副碗筷。服务员首先给我们送来三‘道菜,其中有一‘盘炒菜,一‘条鱼,还有一‘份海鲜。每个人可以分到一‘只螃蟹。服务员又端来一‘锅粥和三‘碗米饭。我今天很渴,于是喝了两‘瓶饮料,爸爸和爷爷都喝了三‘杯酒,十分开心。
这一段话的难度不高,但通过这段话,学生可以十分准确地了解餐桌语境中各种名量词的搭配使用方法,并将其串成一个系列进行学习记忆。这样的内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教师解释的压力,学生从中心词的概念中可以大致理解到相对应的量詞用法,比较形象和实用。
(三)进行必要的记忆训练和课后练习
名量词之所以成为教学中的难点,主要是因为它分布比较分散,规律性不强,无法形成在语法教学中十分系统的一类。面对规律较弱或语义解释比较牵强的名量词,需要配合一些记忆的部分。教师可以在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对这期间零散涉及的名量词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和测试,或组织一些趣味练习,使学生对此有一个贯穿性的认识。
四、研究的创新与局限
(一)研究的创新
对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国别化,尤其是对以英语为母语的汉语教学研究中,有关量词的研究并不多见。而在名量词教学中,对搭配和意义的教学一直是对外汉语研究中的薄弱项。从根本上分析英汉语言在表名量结构上的异同,找出目前对母语为英语的学生名量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从根本上找出更加行之有效的名量词教学法,不仅仅是对教授英语母语的汉语学习者,也是对于整个对外汉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研究的局限
由于掌握到的留学生资源有限,本研究未能从对以英语为母语的留学生进行语言测试中得到第一手语料,而是从网络提供的语料库资源和文献中提取语料,数目有限,而且都是以留学生在作文等书写中的名量词使用表现为依据,故不能完全包含听、说方面的名量词学习问题,对其中一部分语料的可比性验证无法做到十分准确,所以一些不确定来源和留学生水平的语料说服力显得不够充分。
由于研究停留在本体规律和语料分析层面,能掌握的教学资源有限,也缺少教學实践的机会,所以对实际教学的现状了解比较欠缺;对教学措施和方法提出的改进意见缺乏大量的教学实验考证,无法进行新方法的教学评估。同时也有研究方法的局限性,由于语言测试的样本较少,无法通过实际的测试得到数据,研究缺乏实践性,无法得到非常全面准确的结论,只能提出从某一些方面入手的教学建议,不足以形成系统教学法。
参考文献:
[1]杜曾慧.从英汉量词对比角度来谈对外汉语量词教学的偏误分析及对策[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1(2).
[2]郭晓沛,等.浅谈对外汉语量词教学的现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7(3).
[3]胡清国.中高级留学生汉语量词习得的调查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2(5).
[4]夸克,等.英语语法大全[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5]黎锦熙,刘世儒.汉语语法教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
[6]熊文华.汉英应用对比概论[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
[7]于洪月.量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模糊化教学[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S3).
[8]张婧婧.母语为英語的留学生使用名量词的偏误分析[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9(4).
[9]赵世开.汉英对比语法论集[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