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曼华 吴家劲
摘 要:在我国高等教育迅速普及的过程中,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日益突出。近年来,一些大学毕业生正尝试改变“毕业即工作”的就业观念,毕业后3~24个月内选择异地旅行、海外学习、创业考察、支教、做义工等方式了解社会和丰富自身,而不是选择直接就业。这种现象叫“间隔年”,或者称“空档年”,也叫“慢就业”。“间隔年”有利于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未来的职业发展,能加速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
关键词:大学生 间隔年 就业 就业观念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7)08(a)-191-02
1 “间隔年”的历史缘起与发展
“间隔年”的广泛的定义为“个人离开正规教育、培训或工作场所为期3~24个月的一段时间,这段时间代表个人中长期的职业发展轨迹”[1]。这一活动起源于17世纪60年代欧洲的“大旅行”(The Grand Tour)[2],当时英国贵族子弟游遍欧洲大陆,其目的是为了扩大视野、学习他国语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间隔年。当时英国国内的经济繁荣发展,英国政府支持学生参与间隔年活动,引导青年更好地服务社会,创造全球意识和各國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并且希望通过间隔年活动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3]。进入互联网时代的21世纪,间隔年活动在全球迅速发展,受到许多国家青年的欢迎。据“间隔年”组织机构的官方数据显示,2007年大概有3万多名学生在入学前参加“间隔年”活动[4]。2012年,英国国家学生报纸《学生时代》表明,英国每年约有250万名青年参加间隔年活动[5]。2009年,普林斯顿大学大学自行创建和组织“桥年计划”,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高校鼓励新生入学前,开展一次“间隔年”旅行[6]。由于我国教育安排的实际情况,大学新生入学前几乎没有时间进行“间隔年”活动,但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间隔年引起了他们极大的兴趣。根据新浪与英孚教育联合调查结果显示:73. 3% 的年轻人想去体验“间隔年”。
2 间隔年对大学生就业具有重要的价值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自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扩招以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几乎每年都有所上升,大学毕业生规模也不断扩大,但是在我国大学生人口比例很低、大学生人力资本储备很少的状况下,却出现大学生高比例的失业情形。借助中国教育部学生司和麦可思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的数据,分析明确了我国大学生1999年~2009年的总体就业处于“中警情就业”和“重警情就业”区间[7]。
根据新锦成研究院的《2016年大学生就业质量研究》的数据,2015届专科毕业生就业满意度最高,达到65.9%硕士毕业生(64.1%)排第二,满意度为64.1%,第三才是本科毕业生(62.4%),与之相对比,2015届硕士毕业生离职率最低 ,仅为9.3%,本科毕业生其次(20.8%),第三是专科毕业生(39.7%)。据麦可思调查报告显示,最近5年,毕业半年后仍未就业的大学生比例逐渐增长,达到8.3%。2016年7月,腾讯最新发布了一份毕业季大数据报告,95后毕业生倾向于选择找一份稳定工作,人数比例达到52%,而剩下48%的毕业生选择回避就业[8]。这种对半开的就业态度也体现当今学生正尝试打破“毕业即找工作”的固有模式,体验更多的可能性。而间隔年是大学生具有重要价值的选择。
2.1 间隔年有助于缓解大学生现实的就业压力
根据英国国家统计办公室(ONS)的数据显示,2012年高中毕业继续高等教育的人数比例仅为49%,而2013年第4季度,高中毕业即失业的人数超过91万。英国要为失业者提供巨额的失业补助,而提供间隔年补助让年轻失业者做个长途旅行或者到海外尝试找份工作是个不错的选择。
我国当前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的90后,毕业后面临者很大的赡养父母的压力,再者,我国高校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和社会实践的教育趋于应试化[9]以及大学生自身独立差、心智不成熟[10]等原因让大学生处于“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处境。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大学生就业更是“本”中之“本”。大学生利用间隔年参加技能培训、准备创业、准备考试等进行一番沉淀或者给自己一个缓冲期,让他们预估自己的就业状况和生活轨迹。
2.2 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未来的职业发展
2011年,网站gapyear.com的一项调查显示,进行“ 间隔年”旅行并参加志愿者服务工作或学习相关工作技能,能使求职者脱颖而出,锦上添花[11]。据美国一项关于间隔年的调查显示,超过85%的雇主青睐那些拥有工作经历或海外实习经验的的年轻人,特别是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超越文化和地域的工作经验往往是全球跨国企业选择人才的重要标准之一[12]。如陈宇欣说的“:没有人告诉我们每个人本应该是不一样的个体,没有人教育我们应该怎样去认识自己、如何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以及怎样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13]。”一方面,大学生利用“间隔年”去体验不一样的生活,暂时把自己从忙碌焦虑的生活状态中解放出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消除困惑、了解自己的兴趣所在、丰富自身、体验人生的价值、明确自己的人生观念和价值观念。另一方面,大学生在“间隔年”旅行期间,能够学习到包括团队合作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领导能力、时间和资源管理能力等的各种“软能力”。这些经历能提升他们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使他们更加成熟,更全面、独特、创造性地看待问题,也更容易得到企业的青睐。
2.3 间隔年能加速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
传统中国教育使学生在年轻时代只知道学习,独立生活能力和冬天手能力较差,更加缺乏语言沟通技巧、独立处理棘手问题的能力 ,“间隔年”旅行期间带来的不一样的生活环境,不仅能够培养这些能力,也能使年轻人养成一些良好品质,如永不服输的性格和责任心等[14]。当今世界正处于经济全球化、移动互联网、知识经济交织的时代,对学生的外语能力、国际视野、互联网和计算机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都有越来越高的要求。间隔年在大学生从学生角色转化成社会角色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正如“中国间隔年计划”发起人乔新宇说:“我希望年轻人不要在社会的大潮中随波逐流,可以用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思考一下自己未来想做的工作或者人生的意义。”
3 结语
“间隔年”在发达国家已经得到广泛的支持和认可。在国内,自从孙东纯《迟到的间隔年》出版后,“间隔年”这个“舶来品”才被引入。当前热衷于“间隔年”的人群主要是“80后”和“90后”群体,而“青年在行为方式、思想观念等方面的探索,以社会的宽容和开放为前提”[15]。国内传统教育体制和观念的约束下,当代大学生需要极大的勇气和信念,才能做出“间隔年”旅行的决定,但是“间隔年”赋予大学生人生和社会的意义,会成为他们一生宝贵的财富。
参考文献
[1] Jones,A 2004.“Review of Gap Year Provision”, Research Report No 555[EB/OL].http://www.rgs. org/NR/rdonlyres/3147D7BD-5359-4387-BAC9-CEC80EC7DB5P/0/.2014-3-20.
[2] Nela Staecná.History of the Gap Year[EB/OL].http:// www.lattitude.org.uk/2012/05/gap-year-throughoutthe-history/.2012-05-24/2014-04-18.
[3] 张钟月.英国青年的“间隔年”现象[J].当代青年研究,2015(3).
[4] Heath,S.,2007.Widening the Gap: Pre-University Gap Years and the Economy of Experience[J].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of Education.
[5] Nela Statecná The Number of Gap Year StudentsGoes Up in 2012 [EB/OL].http://www.lattitude.org. uk/2012/04/the -number -of -gap -year -students-goes -up -in -2012/,2014-05-12.
[6] 陳艳萍.国外高等教育中“间隔年”探析——以普林斯顿大学为例[J].教育与考试,2015(1).
[7] 成长群.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2010.
[8] 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就业促进会.身为95后,你知道慢就业吗[EB/OL]. http:/ /mp.weixin.qq.com/s/KDYamAOUlFhOAv0RNTkvDA.
[9] 邵朋来.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问题分析与对策建议[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6).
[10] 王玉祯.当代大学生独立性调查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0(11).
[11] Macca Sherifi.The History of the Gap Year- An indepth view of what gap years are and where they came from[EB/OL].http://www.gapyear.com/articles/175601/ the-history-ofthe-gap-year,2014-04-21.
[12] 姜淑梅.何妨来个“间隔年”[N].中国教育报,2016-05-19.
[13] 陈宇欣.我就是想停下来,看看这个世界[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14] 敖成兵.解读中国内地年轻人青睐“间隔年”现象[J].前沿,2012(22).
[15] 陆玉林.当代中国青年文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