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朝虹
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各行各业也呈井喷的态势向前发展。国企作为国家经济建设的核心力量,想要使国企能够顺利运行,最重要的是保证会计信息处理的真实性与可靠性。但是,当前我国大多数企业在进行会计处理的过程中,信息很容易失真,这样不仅严重影响了企业内部经营的问题,同时也会使整个企业陷入严重的经济危机,如果不加以应对,很可能造成企业的破产或是倒闭。本文主要研究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本原因,并找到合理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国企 会计信息失真 原因 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7)08(a)-104-02
会计信息在本质上是一种经济性信息,主要是以货币的形式呈现在大众的视野中,反映出一个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或是一段时间内的财务经济状况。会计工作人员经过对会计信息的处理和加工之后,对这些信息进行进一步优化,不仅能够获得相关经济活动的趋势发展和准则,同时也能够为企业的发展谋求更多的市场信息,从而使整个企业在安全的模式下运行,促进其长足的发展。
1 国企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分析
会计信息是一种信息资源,主要是通过基本货币的形式来表现,以此说明企业在某一个实践点或是在一定时期内的经营状况。对于国家经营政策来说,会计信息可以作为编制政策的基本依据,提高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公平。对于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来说,会计信息能够使其了解投资单位的经营状况和未来发展趋势,从而为其决策提供更加合理的信息支撑。对于企业的债权人来说,会计信息能够使其了解整个借款流程的風险程度,从而决定是否对企业提供不同程度的贷款。对于企业自身来说,管理人员需要公共合理分析企业的会计信息,控制整个企业的内部经营活动,从而促进其企业基本生产的展开[1]。
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核算过程中的一局不符合企业经营的实际情况,导致企业的经济经营成果虚假,例如会计人员人为地捏造事实真相,更改会计数据,为了一己私利做假账,使得整个企业的会计信息失去真实性,这样不仅使得国家的税收减少,影响整个社会的宏观调控,扰乱整个市场秩序的同时,也会阻碍到经济建设的发展和运行,对于生产单位来说,企业的会计信息失真,内部的经营成果一定会出现虚假的现象。长此以往,不仅制约了企业的生产和经营,同时也破坏了企业的声誉,造成严重的经济危机。
2 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本原因分析
2.1 企业内部的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想要确保企业内部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需要借助一定的保障和制约机制。《会计法》的颁布,确定企业可以根据实际的经营情况,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内部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从而建立长远的经营模式。但是现实的情况并不理想,许多企业为了能够建立良好的声誉,在一些问题上动手脚,虽然制定了一些内部的财务制度,但是整个系统形同虚设,具体的操作根本就不按制度上的规定执行,管理模式异常混乱。甚至一些企业在设置会计员工时,没有根据实际的聘用上岗制原则,让其他部门的员工兼任会计服务。这样一来,许多会计工作人员并未持证上岗,不仅违反了基本的工作法,同时也对企业的会计经营造成一定的影响。一些企业会计和出纳的职权不分,很容易导致侵吞、贪污的现象,为徇私舞弊行为的发生提供了可能性。尤其是对于一些中小型公司来说,会计人员素质不高,做事拖拖拉拉,责任意识不强的问题,都会对企业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2]。
2.2 没有建立完善的会计信息监督机制
在企业的内部管理中,会计人员既是企业经营状况的监督者,也是企业中的一份子,行使着管理的职能,同时也需要具备服务意识。但是由于会计人员自身的利益全都维系在企业内部机制中,因此难免会出现为企业谋福利、求发展的境地和私心。这样一来,企业的真实经营情况得不到最有利的反映,更不用说使信息监督了。而在企业外部,监督的主体是注册会计师,整个队伍的素质也参差不齐,部分注册会计师甚至出现了严重的道德缺失现象,在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式下,也难免会受到各种各样的打压,因此企业内部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就更加难以展现出来。
2.3 经营者对于会计信息失真问题重视不足
虽然我国法律对于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具有明确的规定,要求企业对整个会计信息系统进行规定和处理。但是在具体的实践中却很难做到。一些经营者的法制观念比较差,对于相关的法律问题充耳不闻,甚至出现有章不循,为了个人的私利,不顾国家的利益和员工的利益,大肆威胁会计人员更改会计信息,弄虚作假,这样在很大程度上都造成了企业内部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同时,对于企业具有监督职能的执法机构也常常玩忽职守,对于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视而不见,或者是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在严重违反国家规定的同时,也不利于维护社会的经济安全,从而无法承担起相应的执法责任[3]。
3 维护国企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具体对策
3.1 提升整个企业的内部人员素质
首先,为了确保国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需要企业自身完善内部的控制机制。管理人员需要科学合理地设置会计岗位,在合理分配会计人员的基础上,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划分,对于不能够融合的职务进行分离,完善企业内部的监督机制和相互牵制的制度。一旦发现徇私舞弊的现象,需要及时向上级部门反映,从而为整个企业的生产和经营建立良好的环境和市场。其次,建立岗位定期的轮换制度,在使会计人员全面掌握会计业务的过程中,提高其人员的基本素质,防止在操作的过程中,出现任何纰漏。管理人员还需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相关证件的管理,严格审核不具有任职资格的会计人员,从而确保其能力的正常有效发挥。最后,管理人员需要重视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认真做好聘任和考核的工作机制,提升其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的同时,使其能够为企业的发展带来良好的效益,从而保障整个企业的会计信息真实可靠。
3.2 加强审计部门的监督力度
完善企业内部的监督机制和会计的控制机制,严格执行各项企业的工作程序和职能管理,明确各个部门的职权和责任。国家的财政部门需要联合各级政府,对国企的财务进行审计和监督,一旦发现弄虚作假的人员需要及时进行处理。同时,整个监督机构也需要发挥会计事务所的社会调控作用,从而发挥更加有效的监督作用。在保障企业运行的过程中,还应该发挥社会公众审计的功能,健全以外部审计功能为核心的基本审计工作,使整个审计工作的系统清晰、流畅,从而为企业的发展和运行提供基本的制度保障。
3.3 完善会计规范的制度建设
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最重要原因就在于会计规范在建设上的缺失。因此想要完善国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可靠性,需要尽快建立会计规范的建设体系。针对会计制度在运行过程中执行不明确等问题,需要由国家政府直接参照国际标准制定符合中国特色的社会准则。同时需要注意,每一项标准的制定与执行都需要进行完善的预测和讨论,在满足各方的利益需求下,才能投入市场使用。政府等相关地方机构也需要维护整个准则的权威性,一旦发现违反准则的企业需要立即惩处。这样不仅能够大大加强整个社会的监督职能,同时也有利于建立权威性政府,为企业的发展创设良好的空间[4]。
3.4 加大执法部门的执法力度
我国的立法机构已经制定了会计行业相关的法律,如《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等,这些法律法规的建设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但是相关的执法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对于恶意造假并产生严重后果的企业和个人需要进行严厉地处罚,追究相关单位的法律责任,从而警告其他行业不要重蹈覆辙。
4 結语
综上所述,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确保企业未来生产和发展的重要保障和前提,因此企业以及相关单位需要明确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主动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提升整个企业的内部人员素质,加强审计部门的监督力度,完善会计规范的制度建设,加大执法部门的执法力度。在充分保障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同时,促进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参考文献
[1] 韩梅.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应对措施[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10).
[2] 陈方哲.国企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本原因及应对策略[J].时代金融,2017(05).
[3] 张统明.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应对措施[J].科技创新导报,2015(01).
[4] 宫斯琪,钟芳.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J].经营管理者,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