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来,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把微公益作为思政课“实践育人”的新载体。微公益具有门槛低、参与度高、覆盖面广、实践性强等特点。该实践形式拓展了实践教学空间,丰富了实践教学内容,调动了学生实践的积极性,取得了很好的育人效果。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实践育人;有效载体;微公益
基金项目:2016年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教改专项课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载体创新研究”(项目编号:SYKJ16D08);2015年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教改专项课题“基于实践育人视角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育人研究”(项目编号:SYKJ15D05)
作者简介:许会明,男,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7)24-0035-03
实践教学在高校思政课的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得到高度重视。中宣部、教育部曾多次发文强调其重要性,各高校认真贯彻文件精神,不断进行教学改革,狠抓实践教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总体上看,因实践教学载体的选择不当和其他客观因素的存在,实践教学环节没能真正落到实处,因而缺乏持久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近年来,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微公益实践活动,把微公益活动作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载体,由于这种载体具有可操作性、创新性、大众化的特点,深得学生的喜爱并积极地参与,取得了很好的育人效果。[1]
一、微公益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的独特优势
(一)解决了实践时间难以安排、实践经费不足和实践基地少的问题
在以往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中,时间难以安排是思政教师碰到的首要问题。由于每位教师所带的班级和人数都比较多,在时间上很难和其它课程协调,不用说校外实践,就是校内活动在时间上也会发生冲突。所谓的实践教学,至多只能开展第一课堂形式的课内实践活动,如开展演讲、辩论、情景剧等形式,课外的实践活动难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大规模进行,即使是开展,很多是流于形式。其次是经费问题,虽然各高校思政课都有一定数量的专项经费,但有限的经费除了能解决老师的学习培训外,几乎不可能组织大规模的课外实践教学正常开展。再就是实践基地,各高校都重视和地方政府联系基地共建,有一些稳定的实践基地,如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新农村建设基地等,但相对数量少,也只能在寒暑假期间在老师的指导下,仅有少部分学生参与考察和体验。微公益门槛低、参与度高、覆盖面广、实践性强,它从微不足道的公益小事做起,人人都可参与,时时都可进行。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也不占用正常的教学时间和经费,有效解决了时间、经费、场地及学生安全等诸多问题,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实践教学形式。
(二)拓展了教学空间,丰富了教学内容
微公益倡导从细微的公益小事入手,通过公众的参与,汇聚群体的力量,积少成多,以实现公益的最大化目标。其内容和形式灵活多样,借助网络,可以有微博公益、微信公益;立足校园,可以公益宣传、捐赠衣物、清理小广告、拾荒义卖和爱护环境等;走出校园,可以到敬老院陪伴老人、孤儿院照顾小孩、进社区法制宣传及其它的公益活动。这些活动很多是举手之劳,学生力所能及的事情,都能参与和体验,相对于传统实践教学中的大型公益活动、支教、到实践基地参观等形式,微公益更具有可操作性和持續性。
(三)满足了大学生人人参与实践的需求
微公益门槛低,不要求学生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和能力,也不用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不存在像有些实践活动难以参与或参与度低的问题,只要有爱心、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都可以参与到微公益活动中来。这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求,他们富于朝气和活力,渴望自我理想和价值的实现,道德的提升和精神的满足,对他们来说,最大的困境是缺少一个可以展现自我的实践平台。在微公益的实践中,人人都可行动起来奉献自己的爱心,体验被认可的感觉,用自己微小的付出,传递着社会的正能量,引导社会舆论的正确导向,倡導文明和谐的社会风尚。
二、微公益活动的育人功能
(一)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任务,微公益活动作为当代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创新模式,其价值追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是一致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要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升自身的品德修养。微公益之所以在校园里会受到学生的喜爱,正是具备了小和善的特点,它参与门槛低,就从身边的小事,从力所能及的善事做起,积少成多,积善成德。微公益涉及的领域广、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学生通过一件件细微公益小事,形成文明、友善的社会风尚,真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到实处。[2]
(二)有助于培育大学生的公益精神和社会责任意识
大学生公益精神的培养,其实质是大学生在参与公益活动中,把传统美德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品质和信念,成为支配自身行为的内在动力,使公益活动成为大家的自觉行为。大学生通过参与一系列细小的公益、看似微不足道的小公益,足以产生强大的社会力量,帮助到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群。在活动过程中,他们直接能感受到自己的公益行为传递给别人的温暖,自身也产生一种幸福和满足感。这种正能量的传播能吸引其他同学的关注,并自觉加入到活动当中来,逐渐形成“人人奉献”的公益氛围和道德风尚。[3]
(三)有助于实现大学生的自我价值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对自我价值的实现愿望尤为强烈,希望有机会把自己学到的知识服务社会、展现自我,做一些对自己、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情,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微公益活动给广大的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它覆盖面广、参与度高,人人都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深入到群众中去,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奉献自己的爱心,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活动中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提升了自己的道德水平,精神上得到满足和认可,实现了自我价值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高度统一。
三、思政课以微公益为载体的教学过程
近年来,学校思政课以微公益为载体进行实践教学,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学生都能根据自身的能力、兴趣爱好选择不同的方式完成公益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活动在校园中得到广泛的关注和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同学们从身边细微的小事中传递着人间大爱。也在校园中渐渐形成了“人人公益,处处公益”的好风尚。整个教学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一)确定活动项目
每学期开学初,教师首先向学生阐明实践教学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实践的目的和意义。然后介绍微公益相关知识:微公益的内涵、微公益的特点、微公益的发展现状、微公益对大学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等,并把微公益活動作为本学期重要的实践内容。将班级学生按5-7人分成若干小组,要求以组为单位策划并实施一次或多次微公益活动,内容可涉及社会或校园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且都是同学们力所能及的事情,如环境保护、到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到福利院照顾孤儿、爱心捐助、义务献血、拾荒义卖支助贫困地区儿童等。学生可根据小组成员的兴趣能力和实际情况自行选择。
(二)制订活动方案
各小组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讨论,确定本小组微公益活动方案,在一周后方案以电子文档的形式交与教师审阅。教师对学生的方案进行认真审阅,提出意见和建议,学生再根据老师的建议对方案进行完善,確定其可行性,并对可能产生的一些情况做好预案。
(三)实施活动方案
这是实践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要求学生要留下一些图片资料或录像,记录活动的过程。各小组分工合作,利用课余时间按方案开展微公益活动,老师也应参与一些小组的活动并加以指导。在活动中,学生通过对问题的解决或任务的完成,学会了沟通与协作,锻炼了自己的能力,积累了经验和知识。特别是走出校园的活动,同学们深入了解社会,关注民生,增进对社会和他人的认识,对自己的一点点付出能给予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温暖和关爱感到欣慰,在获得成就感的同时,也增添了一些社会责任和使命。
(四)撰写实践报告、个人心得体会及制作PPT
报告要求既有详细的文字,更要有生动的图片,包括活动的流程,活动前做了哪些准备,活动开展的过程,活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整个活动有哪些收获,还存在哪些不足,以及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努力的方向。个人心得即每个成员活动后的感悟,要求不说空话、套话,而是实话,有感而发。这是实践中最精彩的部分,是每个成员活动的收获和成果体现。PPT的制作要求简洁、生动、清晰,突出重点。这一环节锻炼了学生的文字组织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PPT制作能力,提升了学生的品行修养和对社会生活的认识。
(五)汇报展示
每小组推选一名同学汇报本小组的实践成果,汇报结束后,下面的同学进行点评或提问。老师根据汇报学生的表现、小组活动的内容、整个活动的过程有没有体现团队合作、PPT的质量等做出综合评价,给出评分。这分数也是小组每一个成员的共同成绩,实践成绩在学期的总评中占30%。每位老师在所任的班级中挑选最优秀的一组,参加全校的微公益实践活动成果汇报。
近年来的实践证明,微公益是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行之有效的一条重要途径,是适合学生特点的培养学生公益精神、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的好方法,对社会、学校和学生成长都有积极意义。为使微公益实践活动常态化,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思政部应和学校宣传部、团委、学工处等部门通力协作,共同打造微公益平台。充分利用学校宣传栏、网络媒体、社团组织等阵地,宣传微公益知识、微公益典型、扩大微公益的影响力。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微公益、认同微公益,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自觉参与到微公益活动中来,在校园中形成人人微公益的良好氛围。其次是强化教师的主导和引领作用,虽然微公益活动是学生自主策划、自行组织、协同完成的,在活动中起主体作用,但不能没有教师的指导和管理。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完善活动方案,更要关注学生方案的实施,并和学生参与到一些活动中,教师的以身作则会产生很好的榜样和示范作用,起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虹.基于“微公益”载体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创新研究[J].职教论坛,2016(20):75-78.
[2] 江雪茹.微公益: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路径[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73-76.
[3] 曹恒涛,沈洪波.高校校园微公益活动的实证探索与思考[J].科教导刊,2012(3):235-236.
[责任编辑 王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