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秀慧 袁宗福
摘 要:在新的形勢下应用型本科教学特别是实践教学面临新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以及毕业生的整体水平与就业情况。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新的形势与要求,文章通过深入挖掘当前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分析其产生的根源,进而提出以协同创新为引领,成果教育为导向的新型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模式以促进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更好发展。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协同创新;成果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23-0037-03
Abstract: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of applied undergraduate teaching need new the problems facing the practice teaching, in particular, the emergence of these problems directly affect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and the overall level of graduates and employment situation. In order to better adapt to the new situation and requirements, this article through in-depth mining deep-seated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applied undergraduate teaching practice, analyses the root causes of it, put forward to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s the leading, results of a new type of applied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as the guidance practice teaching mode.
Keywords: applied undergraduate; practical teaching;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results of education
一、概述
我们常说的应用型本科,通常指培养应用人才为主的高校,而非以科研为主要办学定位的研究型大学。当前应用型本科通常囊括我国本科教育的第二、三批次学院(即简称二本、三本院校)。该类型高校对于促进我国两个文明建设,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积极促进我国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迈进的过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所谓应用型本科教育,首先一种本科教育,同时这种教育模式有别于传统的大学教育,是学校的优势学科为平台,以社会经济需求为导向,以应用实践教育为出发点,以适应企业特点为理念,以培养各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通过培养具备各方面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直接工作、服务在社会经济领域前沿的深层次应用型人才为教育目标的高等教育。[1]
应用型本科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类型,其最重要的关键词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而实现这个目标的关键就是实践教学。当前第二、三批次本科录取高校逐步转型成应用型本科是大势所趋。这种转型是以需求为导向,更好地满足地方和产业发展的需求。因此其毕业生受到企业的广泛好评。这种转型无疑是成功的,但是也不可讳言,由于作为一个新生儿,应用型本科教育一整套相关模式诸如教育观念、教学手段、考查方式等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阶段,存在着一些问题。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应用型教育模式转变,本科从其最关键的实践教学入手,通过研究现阶段应用型本科教学在实践层面所面临的各类难题,并着重剖析这些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以协同创新为引领,成果教育为导向的新型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模式。
二、应用型本科教学现状与问题
作为教育领域的新军,应用型本科教育发展非常迅速,取得的成果喜人。以笔者所在的南京工程学院为例,据麦克斯公司的统计数据表明,在本省非211本科中,2015年网络工程专业月收入为5048元/月,而我们作为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网络工程专业,2015届毕业生的月收入则为6050元/月,高出平均非211本科网络工程专业19.85%。我校2015年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连续4年高于本省非“211”本科院校,相关度达到78%,高于本省非“211”本科院校的68%。对于所选专业无关工作的原因分析,麦克斯给出对2015届学生统计数据,其中30%认为与专业相关的工作不符合自己的职业期待,22%的人认为原因是要先就业再择业。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嵌入式系统、多媒体技术、软件测试、软件技术)的专业工作与专业相关度,本校2015届为87%,而本省非“211”本科为72%。网络工程专业的专业工作与专业相关度,本校2015届为80%,而本省非“211”本科为74%。均高于对比群体。从就业主要行业类需求变化上来看,计算机相关领域就业趋势由2013届的3.7%上升为2015年的4.1%和软件开发等相关领域就业趋势由2013届的2.6%上升为2015年的3.9%。主要用人单位则为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大多数学生进入千人以上的大型企业。以上数据表明由于紧抓应用这个关键词,我校的应用型本科毕业生的质量收到用工企业的广泛认可。
在肯定成果的同时,我们也发现应用型本科教育特别是实践教育存在不少问题,其集中表现如下:
1.导师创新型思维不足。对于校外实践教育特别是创新型教育来说,导师的创新型思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但不可讳言,由于当前教育模式与评估标准的制约,导师术业有专攻的现象明显,其通常只对本学科本领域的特定方向有着浓厚的兴趣。在以往的教学中,因为受限于自身理论基础、思维定式、研究方法、研究领域和自身能力等方面,导师们很难准确把握市场动向和企业需求,较少开展跨学科交流,难以发挥团队的力量。虽然导师在培养过程的地位和作用无论怎么强调都是必要的,但学生往往会由于导师自身的研究领域的局限,教学过程中本应该提倡有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性受到限制,难以全方面、深入地学习该领域最前沿、最完整的学术观点与知识。而且因为撒胡椒面似的分配各种资源,虽然表面看比较公平,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忽视了导师、学生和学校目标函数的差异性,使得各个行为主体缺少激励,最终造成整个教学活动的效率低下。[2][3]
2.校企合作随意性较大。校企双方挂各自构建目的不同,在合作方面经常面临目标不一致的情况,在合作中,很容易演变成短期、低层次、表面性合作,缺乏完善的教学管理体系,具体的运行方式、成果考核模式、内在评估机制与实际情况脱节,一旦出现与高等院校现有的规章制度出现抵触情况时,会束手束脚,不知如何应对,因此难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互利互惠的校企合作关系,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良性、稳定发展就无从谈起。
3.校外实践教学未受到应有的重视。由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对于其培养目标的定位不清晰,造成在思想上没有充分认识到实践对于整个教育教学的作用,造成在实际教学中实践环节流于形式现象;同时由于当前高科技企业声场自动化程度日益提高,对于劳动力特别是低端劳动力的需求较低,又因为诸如知识产权保护等相关顾虑,通常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充其量走形式的安排学生简单地参观;而对于劳动力需求旺盛的劳动密集型的企业,他们倒是乐于接受学生充当免费劳动力,但是实习的岗位一般缺少技术含量,而且劳动强度大、生产环境和生存条件差,令学生产生较强的抵触情绪,达不到实习效果。
4.实践教学的教育观念与教学方法的落后。当前的教育中,实践教学只是理论教学的辅助手段,存在理论与实践不吻合,导致校外实训过程中学生难以学以致用,实际运用和教学无法相互促进。
5.校外实践教学模式与校内实践教学存在脱轨,缺乏连续性。校内实践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脱节,实习形式呆板,当前校内实践教育的教育体系遵循课堂理论验证实习、统一授课实习、校外实践实习和毕业设计四步走的传统模式,怎样设计一种适应行业需求的创新性实践教育教学模式,以耦合课堂理论教学、实验室动手能力训练和校外生产技能实践三方面的联系依然是时下必须充分关注亟待的难点和研究热点问题。
6.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受到诸如时间、场地与实践教学的不确定性等问题的困扰,在实习工程中学生在基地实际收获不大,往往仅仅是走马观花的去车间参观一下,结束后由于缺乏系统的考核评价体系,不得不采用实习报告的方法来评定学生的实习效果,这无意助长了学生的抄袭之风,不利于实习目的的实现。
三、新型应用型本科教育实践模式探索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的背后是对拥有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高水平深层次人才的渴望。高等院校是人才的高地,智力的高地和文化的高地,因此对于创新引领、知识转化的生力军,担负着培养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人格的高级专门人才,为万众创新提供良好的人才基础,促进大众创业的进一步升级。人才培养是大学的立足之本、立命之基,高校应主动鼓励和支持学生放飞梦想,坚持以培育创新人才为中心,以敢为人先的魄力,在创新协同思想的指导下,促进培养适合新时代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教育方式及培养模式的改革,在育人的每一个方方面面中都深落实创新协同思想,全方位多角度提升办学质量,深入研讨创新协同的方式方法,创造创新协同的新思路新方法,构建全面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格局。
“成果导向教育”(Outcone-based Education,OBE)是以学生学习成果的水平以及达成度来组织和开展教学的,它强调毕业生对学习结果的明确性,即学生在课程学习之后,能够将课程所学运用于实践,并达到一定的标准。通过“成果导向教育”这样一个抓手开展教学,就可以明确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有目的的合理配置教學资源,搭建多层次综合性的绩效评估体系。
建立新型的应用型本科教育实践模式离不开协同创新与成果导向两个立足点,只有坚持协同创新为引领,成果教育为导向,才能真正培养出适合时代需要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其具体措施如下:
1. 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为导向,致力于“厚”而”通”的职业本位教育,明确校外实践教学的目标和地位。
最新版的《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是基于《华盛顿协议》中对中毕业要求与执业能力的结构性要求而制定建立的[5]。在其内容中,毕业的第一条就要求“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在这个标准中,着重提出了学生毕业时应该具有的可以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在毕业时表现为具有相关知识基础、意识和初步能力,并且在具体实践中能进一步提高和完善。[4][5]
职业本位教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的教学资配置要求所提出的几个发展轨迹之一,一般应用型本科院校宜采用的思路之一。选择一个科学的教学契入点,搭建一个科学的知识结构,从而实现对该学科核心知识的综合全面掌握、相关领域技术知识的触类旁通、应用知识的充分熟练。
所谓”厚”,其含义是要有坚实的基础,同时基础应该能够随着自身掌握的知识深度和广度的增加而变得更为厚实。所以厚基础是基于对本领域的基础理论、思维方式、客观规律、学术规范等原则性知识的深刻认识,全面掌握与熟练应用的结合。所谓“通”则是对相关领域技术知识的触类旁通,对相邻领域知识也有所涉猎。在所学的方向是辩证性的应用之通,在本领域是交叉方向的基础理论之通,在相邻领域是科学研究思路之通。知识的辩证性与方法论和世界观的“融会贯通”,知行合一的“融会贯通”,追求真理与学以致用的贯通。
在校外实践时,基于理工融合、知行合一的教学理念,根据实际应用中的技术和流程构成应用型本科理论教学架构、实际应用技能培训架构和实验实训实习氛围。依据参与的领域前沿的生产水平,利用企业捐资或捐赠、政府出资、学校自筹、融资租赁等多种手段提升实验实训实习基地水平,建立企业研发、产业集群,构建校企联合、产学研融合的大型实验实训实习基地。综合配置各类教育资源,成立功能整合、资源共享、充分开放、运作高效的以行业类或跨行业类实验教学平台。
2. 注重结构性知识体系在网络工程专业的搭建,确立校外实践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机制。
从网络工程师培养角度上来说,建立结构性知识体系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知识体系可以更好地吸收、提炼、存储、分析和运用所学来的理论和实践知识。知识的迁移能力。知识类型、层次、比例和融会贯通的网络关系。
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专业课程设计会采用职业本位的思路,根据所对应的行业紧密联系的有关的学术领域、方向和职业要求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这类的知识体系可以充分满足某一行业相关职位的必要知识构成,并具有较强的扩展性[1]。因此课程架构应在兼顾不同职业的基础上对于某一职业予以重点倾斜,同时也可以突出考虑企业内的特定重要部门或者特殊生产过程。因此,这种课程体系是针对一类或具体职业岗位建立合理的知识框架,确定课程目标,安排课程学习先后,制定对应教学标准。校外实践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机制就应当是这种知识结构技术上有效补充。在校内学习时应该已经建立起合理的知识框架,通过多角度多手段的实践服务后,可以将校内知识融会贯通,并且面对新问题时,可以有意识地进行知识搜索、重组、联想、运用,对新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3. 以行业需求为基础,处理教育内在问题。
应用型本科实践教育的目标与风格一定要适应与之对应行业应用型人才的发展方向和特点,同时要特别关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所传授的知识应该教学充分包容产品的整个生产环节,包括技术准备过程、产品设计、工艺装备的设计与制造、零部件制造、整机装配、运行与维护等;其次实践平台应该要与当前先进企业的标准和要求相一致,可以无缝对接该领域前沿技术及其应用;最后实践教学课题应尽可能利用相关企业实际产品或相关项目案例。
4. 以素质教育为引领,解决教育核心问题。
改革当前以课堂教学为基础的教育理念,以素质教育为引领,以提升应用实践素质、产品研发能力与科技创新水平的目的,基于分层次的多维度素质培养计划,将教育资源在完成技术、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进行全面而深入地思考与研究。
5. 协同创新为着力点,解决教学方法与路径问题。
为了贯彻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工程应用的特点,以校企合作、教研合作、知行合一为基础,促进协同创新。构建由高校、研究院所和企业相关人员。
为了落实能力培养核心与工程应用特色,依托高校与企业、教学与科研、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的多元协同,建立由高校、研究院所与企业联合的跨领域团队,综合实践教学相关的学校、研究所与企业的各方面资源,着力发展协同创新,建设相关的实践平台。
四、结束语
实践教学既是培养应用型本科协同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应用能力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高等院校搭建应用型本科教育体系的关键节点,可以让在校生通过它拥有了解社会、学以致用的契机。其建立与发展在促进高校和行业、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政法机关联合培养人才新机制的形成,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升专业型硕士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就业竞争力。虽然我们这方面的工作剛刚起步,但是如果坚持以同创新为引领,成果教育为导向,坚持从教育方法、教育手段、人才培养模式多方面改革创新,真正使得“知行统一”、“学思行结合”,就可以培养出一大批真正有创新精神与实际工作能力的工程科技人才,有力地支撑了我国工业与科技体系发展,促进了国家经济长期可持续增长。
参考文献:
[1]刘健,邹晓平.怎样构建“卓越”的知识结构.中国大学教学[J],2017(1):61-65.
[2]杨仁树.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J].北京教育(高教),2016(09):11-13.
[3]翟国栋,武晓华,曹洪治,等.本科生全程导师制:问题与对策[J].中国大学教学,2017(1):66-69.
[4]周红坊,朱正伟,李茂国.工程教育认证的发展与创新及其对我国工程教育的启示-2016年工程教育认证国际研讨会综述[J].中国大学教学,2017(1):88-95.
[5]李志义.对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十年的回顾与反思之二:我们应该防止和摒弃什么[J].中国大学教学.2017(1):8-14.
[6]黄丽薇,张立珍,黄卉.应用型本科有效教学实践探索——基于东南大学成贤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有效教学研究[J].高教学刊,2016(06):230-231.
[7]段滇宁,陈洪博.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体系探索与研究[J].高教学刊,2016(23):18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