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平台在学院共青团工作中的实践与思考

2017-05-30 10:48袁媛林梅祁晓婉宋佳泽
高教学刊 2017年3期
关键词:微平台共青团工作微信公众号

袁媛 林梅 祁晓婉 宋佳泽

摘 要: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微”平台影响力日渐扩大。青年作为受“微”平台影响最大的团体,需要更好的引导,合理利用该资源。文章从海洋学院团学联公众号的实际情况出发,论述了学院团学联公众号的运作体系、团学联公众号的内容丰度以及“微”平台在共青团工作中应用的探索与实践。通过与国内外同类课题的研究对比、问卷调查、跟踪调研、数据搜集整理等方式,对青年学生使用“微”平台并通过“微”平台了解共青团动态的情况,以及团支部对“微”平台的使用及推广等方面的情况进行调研,并对调研结果及实践经验做出改进建议。

关键词:微平台;微信公众号;共青团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03-0009-04

目前,很多教育工作者已对微信等平臺在高校共青团活动中的应用展开了研究。网络是个飞速发展的平台,“微”平台的开发也与时俱进。其先进性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利用自动回复功能,为学生自己查询学校共青团活动资源带来了可能,减少了大量人力组织成本;利用信息推送功能,实现资源信息,整合了现有的活动资源信息;利用随时互动功能,把握学生活动资源需要,了实现学生在微信平台中的即时信息反馈,了解青年学生们到底喜欢什么、想要什么,从而有的放矢地提供相应活动资源,真正达到高校共青团活动资源的供求平衡[1]。

“微”平台传播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和方便快捷的功能。随着手机技术的不断革新与普及,“微”平台为高校共青团的工作提供了更为方便的载体。“微”平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生活环境的开放性、交往的互动性与信息接触的广泛性,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微”平台,收集丰富的资源和信息,以全方位多形式的方式快捷地传输给广大团员青年,构筑广阔的“微”平台教育平台。同时,“微”平台可以通过传递正能量,对团员青年的思想潜移默化的进行引导,其不仅仅是共青团支部展示自我的平台,也是团员同学展示的阵地。“微”平台的存在,可以及时的向外界宣传团组织的活动、生活,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加强各基层团组织的合作和资源共享。“微”平台提高了团员同学对团组织的认知与归属,避免心中只有班级没有团支部的概念[2]。

但高校共青团“微”平台才刚开始建设,作用尚未得到有效发挥,“微”平台内容的设置、更新的时间等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耦合度较低。其次,高校共青团“微”平台因建成时间短,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随意性较大。同时,受资金、技术等方面条件的限制,高校共青团微信建设较粗糙,在信息发布、内容提炼等方面缺乏必要的支持和保障。而且,部分高校共青团工作者媒介素养偏低,缺乏对“微”平台功能的了解和应用,不能很好地保证与学生之间保持同步的思想交流[3]。

当前一些高校在“微”平台建设中片面追求综合排行等外在影响力,忽略了自身内在建设,以点击量为生命和衡量标准,片面追求点击率;一些高校则固步自封,缺乏创新,缺乏对“微”平台应有的认识。这些都会导致“微”平台影响力不足,进而不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4]。本文从同济大学海洋学院共青团工作中的“微”平台建设实践出发,逐步摸索团学联公众号的运作体系的发展、学院团学联公众号的内容丰度的优化升级,对“微”平台在共青团工作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实际效果。通过国内外同类课题的研究对比、问卷调查、跟踪调研、数据搜集整理等方式,对青年学生使用“微”平台并通过“微”平台了解共青团动态的情况,以及团支部对“微”平台的使用及推广等方面的情况进行调研,并对调研结果及实践经验做出改进建议。

一、海洋学院共青团“微”平台

对“微”平台的研究,从调查的对象不同,分两个角度开展:公共账号管理者(共青团组织)与信息接受者(青年学生)。其一,作为高校共青团组织,调查内容包括:他们的公共号使用情况、内容发布、影响力等方面的内容。为了提高数据的精度,主要选择了海洋学院以下本科生团学联“同济海洋人”的“微”平台。其二,针对在校师生,调查内容包括:对“微”平台的使用情况、接受程度、对共青团组织的建议等方面。对海洋学院本科生做了进一步的调研,各年级实际参与度,大三、大四学生参与度达到75.8%,大二学生最低,仅为45.3%,总参与人数超过海洋学院本科生总人数的64%,调查结果具有普遍性。其中,有效问卷共199份,其中男生占64.32%,女生占35.68%。主要采用网络调查问卷的方式,针对“微”平台的使用情况、接受程度、对各共青团组织的“微”平台的建议等方面展开了解。针对校内共青团组织,通过长期跟踪调研的形式,“微”平台使用情况、内容发布、影响力等方面展开了解。

二、“微”平台现状调查

(一)使用情况

作为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学生“微”平台,“同济海洋人”于2015年5月19号正式投入使用。截止至2016年1月8号,总计发表文章73篇,现今关注人数有391人。公众平台一直保持着良好的活跃度,每周推送文章3~4篇,在开学期间基本保持两天一篇推送的频率,近两个学期的文章推送情况,如表1所示:

通过数据分析,在历次的推送中,与同学生活息息相关的文章,深受大家的喜爱。作为“同济海洋人”的固定专栏,《学术周刊》及《扬帆周报》已逐渐有了固定的阅读人群,并且阅读人数稳定的在增加,不断完善改进的“同济海洋人”现阶段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并逐渐受到院内同学的认可。

(二)运营机制

“同济海洋人”推送重点落在学生活动和党团建设的宣传上,微信及相关对外平台稿件的审核,按照推送内容的差异,其大致流程可分为3类。第一种是日常或活动推送,包括学术周刊、扬帆周报、党团建设等活动的宣传及通讯稿。第二种是日常科普性推送,由宣传部负责同学寻找合适的文章,这部分的推送多为转载,如已有公众号进行过推送,附有转载说明。第三种是较为正式的新闻稿。为保证“同济海洋人”微信公众号推送文章的趣味性、科普性等,对审稿人、撰稿人和排版人进行统一管理与要求,并逐渐形成了机制。

(三)“微”平台的使用情况

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调研了同学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对于“微”平台的使用情况。就大家较为常用的微平台而言,受访的200名同学中,微信和QQ的使用率分别达到了89.5%和82%(图1),远超微博、人人、易班、同心云等其他平台,可见“微”平台在当代大学生中拥有较高的普及度,尤其是微信和QQ,几乎达到了“人手一号”的程度。对同学们每天使用“微”平台的时间进行了统计(图2),有将近九成的受访者每天会用半小时以上时间浏览平台消息,超过半数受访者在每天“微”平台上花费的时间大于1小时。通过上述分析,认为合理利用身边的“微”平台有助于共青团活动的开展,能起到极好的宣传和推广作用。结合平台的使用率和可操作性,工作的重心主要放在微信公众号的建设上,组织专人负责撰稿、审稿、发布、维护等工作,定期推送相关活动信息。

从以上数据中可以看到,共计有85%的受访者表示关注了自己学院的微信公众号,但其中经常阅读推送的同学只有30%(图3)。这说明微信公众号虽然关注度较高,但出于种种原因,其推送的阅读量仍有待提高。

因此,我们也就如何提高公众号推送质量进行了一番调研。首先是推送的内容,根据调查结果,最受同学们关注的信息分别是“学校、学院动态”、“专业知识”和“时事新闻”(图4)。

在最后的意见和建议中,大家也纷纷表示希望公众号推送更多社会热点以及和专业相关的知识,而不是仅限于活动的宣传。

其次,是公众号每日推送的数量,绝大多数受访者(92.5%)认为每日最佳推送数量为1-5条(图5)。如数量太少则缺乏存在感,如数量过多,则容易造成信息堆积,过犹不及。最重要的两点是信息的丰富度和及时性,以及信息的准确性和页面的友好度(图6)。

综上调研与反馈,在内容方面需要加强对校园、学院动态以及时事新闻的关注,加大和专业知识相关文章的比重。同时,也要兼顾实用性和趣味性,使推送内容更加多元化。在数量方面,要秉持宁缺毋滥的原则,要确保质量,以展现严谨求实的学院形象。在形式方面,要提高用户友好度,完善文章排版和建立页面归类,良好的第一印象够吸引更多的潜在关注者。当然,除了微信公众号,也需要有效利用其他“微”平台,诸如微博、易班、同心云等平台。充分发挥各类微平台的优势,帮助更好的推广和开展团组织工作。

(四)存在问题

“同济海洋人”建立时间相对较短,有诸多不足、有待改进方面表现在以下三点:1.如何保证专业的相关性。虽然“同济海洋人”是一个由学院团学联负责、学生自行组织的“微”平台,但与同专业的“北大海洋”、浙江大学及厦门大学的公众平台相比,仍缺少了一部分对国内外海洋研究前景的跟进。2.如何保证消息的及时性。在学院、学校的活动通知的及时性方面还有待提高。3.如何保证专题的稳定性。微“平台新增了一些固定的专题,进行定期发布,例如:《学术周刊》、《扬帆周报》,前者搜集每周的讲座活动信息,后者发布每周扬帆中队宣讲及志愿服务情况。同时提高诸如《党团建设》、《日常生活》等模块内容的设定与规划,保证推送发布的时间和频度进而提高阅读量和关注度。

三、改进建议

(一)对 “同济海洋人”在共青团工作中应用的建议

海洋学院本科生团学联“同济海洋人“的微信公众号,经过近一年时间的努力探索,已经初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文章推送“撰写-审核-修订-排版-发布”的体系,同时也设立《学术周刊》和《扬帆周报》两项长期稳定的专题板块。通过总结,针对“同济海洋人”在公众平台运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一下改进建议:加强对研究成果的推广以及与院内研究内容及国家海洋重点实验室研究内容的报道。对于消息的及时性,在日后的工作中,将有专人负责搜集学校网站及海洋方面相关网站的通知信息,尽可能快得发布到公众号中,让订阅用户知晓。同时对于专题的稳定性,建议加强与相关负责部门的联系,可以尽早做出合理的板块设置和规划,确定推送文章的频度,并保证内容质量。

(二)对 “微”平台在高校共青团工作中应用的建议

结合国内外“微”平台的先进性及局限性,同时考虑到“同济海洋人”微信公众平台的跟踪调研情况以及问卷调研的青年学生意见,将其扩展到学校以及更广的层面,可以对“微”平台在大学共青团工作中应用。首先,结合国内外“微”平台的先进性,新增自动回复功能,整合现有活动资源信息,办好活动资源查询菜单;合理利用信息推送功能,实现资源信息即时共享,更好的服务读者用户;提高视频音频的使用,利用随时互动功能,把握学生活动资源需要。其次,考虑国内外“微”平台的局限性,处于建设初期,受受资金、技术等方面条件的限制,高校共青团微信建设较粗糙、管理制度不健全等问题。保证需“微”平台运营在过程中不断自我优化,逐步形成学生自制机制,进而保证信息的更新频度、内容的提炼和有效发布。同时,针对部分“微”平台内容吸引力及品牌影响力的问题,加强自身内在建设,稳步提升、注重创新,不以点击率和关注度为首要目标,结合几层团组织自身的特点,做出具有自身专业特色的信息推送,充分利用好校内外资源,避免出现内容深度以及话题性弱的问题。最后,考虑到“同济海洋人”微信公众平台的跟踪调研情况以及问卷调研的青年学生意见,可以相应对自身的公众平台增加专业相关的推送,提高青年的认知度;同時“微”平台的管理者需要对近期团工作或活动信息做好整合,及时有效的发布信息,并在日常推送中适当增添一些青年读者感兴趣的专题板块,长期、持续、定时的发布,提高固定读者群的人数。

四、结束语

当今是互联网的时代,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各式各样“微”平台中,通过这些平台接受消息、传播言论,“微”平台的影响力日渐扩大。而在这些用户之中,大学青年占有相当的比重。青年作为受“微”平台影响最大的一个团体,需要更好的引导,来合理利用这些资源。共青团工作的开展也需要在形式和内容上都与时俱进,共青团组织需要合理利用这些资源,同时也需要了解青年的需求,来更好的服务青年,同时更好的承担起引导青年人的作用。但“微”平台是一个新兴的事物,怎样更好、更充分的利用好这个平台来服务青年学生,仍需要不断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高健,汤志鹏.微信平台在高校共青团活动资源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96-98.

[2]黄楚新,张佳鑫.浅谈微博在共青团工作中的作用[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13-17.

[3]张骞文.高校共青团微信应用调查与思考[J].高校媒体,2015:91-92.

[4]黄滨.高校共青团微信公众平台引领作用[J].三明学院学报,2015:96-99.

猜你喜欢
微平台共青团工作微信公众号
微平台用于强化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分析
新时代下共青团工作的创新思路与改革意识研究
商校共青团工作对学生正能量影响研究
基于社交网络的英语互动微平台建设
微信公众号在高校“Photoshop图像处理”课程中的应用
浅析新媒体时代共青团政工的发展
试论“央视新闻”公众号的成功运行对传统媒体转型发展的借鉴意义
个人微信公众账号运营优化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