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翌
摘 要:饮食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跨文化研究中值得研究的一个方面。作者以中国文学名著《红楼梦》中的美食翻译作为切入点,通过分析比对不同翻译者对于美食的不同翻译,来得出跨文化视角下如何来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以便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红楼梦;美食翻译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04-0183-03
Abstract: Diet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human culture, which is a worthwhile aspect in th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researc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diet translation in A Dream in Red Mansion, the author contrasts different versions in order to draw a better approach on improvement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Keywords: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 Dream in Red Mansion; diet translation
引言
中国美食文化由来已久,它与中国丰厚的历史文化息息相关,有人将中国的美食文化比作一部历史,这丝毫不为过。在中国技法精湛的饮食文化中每一道工序、每一道食材都凝结着劳动先民们辛勤的汗水,每一道独具特色的美食都是一个民族、一个文化的象征符号,它既满足了人们的饮食的需要,也起到了保健的功能。因此在研究中国的美食文化时要注重它的全方位,从制作方法到食材等。中国的美食文化博大精深,所涵盖的内容丰富多彩,这更需要从深层结构上去把握。作者就以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来探究有关美食翻译的问题,《红楼梦》作为我们中国文学史上的文化瑰宝,通过它能够清晰地影射出中国丰富的饮食文化,也反映出饮食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因此,本文不仅要通过《红楼梦》探讨隐含其中的中国美食文化意味之外,更重要的是要从翻译的研究中达到跨文化传播的目的。
一、中西方饮食文化特点
(一)中西方人与自然关系的特点在饮食文化中的体现
中华文化受道教影响颇深,素来以“天人合一”为最高境界。老庄曾提到: “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也就是说一个人无论做什么,都要顺天意,顺自然规律。正由于此,天与自然就成为了我国“食”文化的最高境界。天人合一不仅仅成为中国传统意识形态的东西,更成为了中国饮食文化中的精髓。尤其是五味调和的观点,更是成为中华美食的座右铭,影响至今。食物中的辛辣酸甜,也是与人的阴阳调和相契合的,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食材,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养生之道。而解道之法有很重要的一部分就隐含在我们中国的饮食文化中。
而西方传统哲学中强调人和自然相分离、主客体相对立。西方偏重理性,正因为西方人较为理性的思维,使得他们将这种理性也体现在了他们的饮食文化中。在他们的饮食文化中,他们更注重食物在烹饪过程中营养成分的汲取。在品尝的过程中,感觉味道较为单一乏味。由于在西方文化中所形成的自然關系性更强调个性化与自我化,因此他们的饮食文化也注重差异性和和分别性。例如,在他们的菜谱中,各类食材是分类进行烹饪的,而不是做成大杂烩。在西方的饮食中,即便是有搭配,也是各自在盘中进行,他们在食用的过程中却不会进行混杂。西方上菜的秩序是,吃完一道菜,接着吃第二道菜,互不相扰。或许这种处事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他们的饮食文化的形成。
(二)中西方人与人关系取向的特点在饮食文化中的体现
不同的价值观决定了不同的交际观,与此同时,交际观也会影响价值观。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这句歌词很形象的将中国相互依赖的大集体观点较为形象地显现了出来。这种相互依赖的关系体现在了中国人日常的用餐方式上。中国人无论是家庭用餐还是正式宴席,都会围桌而坐。面对辈分较高的长辈要坐主席,并且也要将尊贵的客人坐到首席。除此之外,就餐的过程中美味佳肴要摆放到桌子中间,它不仅方便家庭成员够取,还能够促进家庭成员之间彼此交流。而食物放在中间,也能够在夹菜过程中更方便一些。但需要指出的是在中国餐桌上,饮食的长幼尊卑次序一定是要有的,只有长辈动了筷子,小辈才可以用餐,并且在就餐的过程中不能挑拣拨弄。
但中国的这套饮食文化在西方并不适用于西方餐桌礼仪。在西方的家庭用餐中,大家更喜欢每人一份食物,各吃各的,互不干扰。他们习惯于个体的单独存在,可以说自助餐就上是西方“食”文化的一个典型特征。大家在用餐的过程中各自根据各自的口味进行任意性的挑选,不必顾及他人,也方便每一位食客在自由选取食物的过程中进行随意性的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也充分彰显出了西方的“食”文化。
二、跨文化传播下《红楼梦》的美食翻译
上文中我们谈到了有关中西饮食文化的不同,也表明了其中的态度。对于中西文化境遇下的不同的饮食文化发展,很难用简短的文字来进行准确的概括。那么在此文中,作者就借由中国《红楼梦》中的饮食文化,来探析西方人在面对中国饮食文化时,关于美食翻译的一些问题。
翻译是一种信息传递的方式和文化交流的工具。关于语言的翻译它不仅仅是词面上的生硬转化,它更是两国不同文化之间的融汇与贯通。因此,在关于两国语言之间进行沟通与翻译的过程中,首先要注意的就是两国之间的文化的差异性。如果在翻译的过程中不能够很好的把握住这一点,不能够慎重考虑的话,那么西方人在品读中国的《红楼梦》时,对于呈现在眼前的菜名就已经够他们头疼了,更谈不上他们对于中国古代名著的理解与共鸣了。在《红楼梦》中的饮食文化是丰富的,从日常饮用的名茶良饮的翻译说起。
茶,中国古人不可一日无茶。在中国古代,品茶论茶是一种身份和文化品位的象征。那么,在《红楼梦》中,从饮茶中就可看出贾府复杂的人际关系。例如黛玉泡给宝玉的龙井,就是中国茶文化中的独特产物之一,而之所以在茶文化中命名为“龙井”,也是显现出了皇家的气派与富贵。在本文中作者以六安茶和老君眉为例,来进行翻译上的分析。其中有一段,当贾母说“我不吃六安茶。”妙玉笑说:“知道。这是老君眉。”那么在翻译的过程中就可翻译为“I don't drink Liuan tea.” said the old lady. “I know, ” replied Miao-yu smiling. “This is Patriarch's Eyebrows.” 还有一种翻译方法是“I don't drink Lu-an tea,” said Grandmother Jia. “I know you don't ,” said Adamantina with a smile. “This is Old Man's Eyebrows.”在这两种翻译中,分别对六安茶的翻译采取了音译的方法。但如果细细品味我们会发现,对六安茶的翻译尽管两者均采用了直译的方法,然而似乎 Lu-an tea 更接近真正的读音,也更为贴近中国的名称文化。
另外在中国《红楼梦》中饮食翻译中,也是非常的考究。《红楼梦》中美食千千种,其中的粥糕点心就有许多,在这些名称中有的是和药材名称相结合,有的是与特殊的食材相结合。例如红稻米粥、燕窝粥、菱粉糕、鸡油卷等。对于这样的名称,通常情况下是采用直译的方法,这不仅能够保留中国文化的原汁原味,还能够便于西方人去理解。但有些也不能进行翻译阅读,就很可能闹出不同的笑话来。如在《红楼梦》第十四回中,当王熙凤主持操办秦可卿的丧事,有这么一句:(王熙凤)收拾完备,更衣盥手,吃了两口奶子糖粳米粥,漱口已毕。在两种不同的翻译中,对于“奶子糖粳米粥”两者具有很大的差异性。第一种翻译为milk and sweetened rice congee另一种是a couple of mouthfuls of milk.也就是说,在第二种翻译中完全将复杂的奶子糖粳米粥翻译成了牛奶。那么这在西方人的阅读思维上就会误以为,凤姐真的只是喝了杯牛奶而已,而不是我们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的奶子糖粳米粥。奶子糖粳米粥中不仅有奶,还有粳米。在这里奶并非就是指牛奶,它是满族人对乳品的总称,本来在《红楼梦》中这道饮食是非常讲究的,它属于稠稀饭类,不仅对肠胃好,还能补虚损,养血分,这非常适用于凤姐这个人物的需要。因为凤姐在《红楼梦》中就是属于血气亏损之人,那么如果单纯的将奶子糖粳米粥翻译为牛奶,这不仅不符合中国的饮食之道,更不符合贾府人的饮食习惯,毕竟贾府在当时是身份显赫的家族,他们向来讲究养身之道,简单的翻译成牛奶,不仅少了中国饮食文化的韵味,更少了中国汉语言文化中的风味和情调。
此外,在《红楼梦》中美味菜肴的翻译 美食本身就是一种艺术,那么这将给翻译工作带来非常大的难度,例如在〈红楼梦〉中当贾宝玉挨打后,他想吃的“小荷叶莲蓬儿汤”,对于这道汤的翻译,不仅需要了解此道汤的做法,并且还要领会其中的饮食文化,因为这道汤不仅需要将湿面皮轧出如豆子大小的花形,还要用新鲜的荷叶来点缀,借其清香,故此得来此名。这不仅充分体现出曹雪芹的文学素養,也充分显现出了他作为达官贵人的显赫家世。那么在具体的翻译中,一种将其翻译为broth,有的将其翻译为soup,其实,这两种翻译都是汤的意思,但broth是肉汤的意思,而soup泛指的就是汤,相比之下,broth的翻译与原文的语境就要更为贴切一些了。毕竟宝玉在整个贾府中可是宝贝一个,他所点的汤当然也不会是泛指的汤,因此,结合整篇的文章来看,broth的翻译就更为贴切一些了。
在红楼梦第62回中,出现了,虾丸鸡皮汤。对于菜名结构,比较复杂,那么在翻译中,有的将其译为chicken skin soup with shrimp balls, 而有的又将其翻译成Shrimp-balls in chicken-skin soup对于这种翻译方法,都是将原料名与食物类别名结合在一起进行翻译。也就是说,对于这种食物名称,采用直接翻译法,译出材料名称和食物类别即可。诸如,燕窝粥,酸笋鸡皮汤以及鸭子肉粥等等。但在有些食物中,就不能够采用这种翻译方法。而是要将食物的原料名称加上烹饪方法进行翻译。例如在红楼梦第十六回中出现的火腿炖肘子,则要翻译成fried pork stewed with ham或是boiled gammon, 那么对于出现的两种翻译。第一种翻译方法则显得更为准确一些。尽管在这两种翻译中,都采用了各自的翻译方法。但是如果从食物的原材料名称来看,第一种翻译方法,则显得更为精确一些,而在第二种翻译方法中,只是将原材料中的火腿翻译了出来,对于所采用的烹饪方法则选择了省略。
其实,在翻译的过程中,真正做到等值翻译是非常有难度的,它不仅要求词汇翻译的准确,更要求词汇翻译的要切合文章的语境,更要达到通俗易懂。这不仅要理解其中所要翻译文章的文化背景,通读全篇,理解其中的内容,还要不断的斟酌翻译的词汇是否做到了通情达意。例如在《红楼梦》中,有一道菜叫“茄鲞”,有的翻译为some fried egg-plant,而有的直接翻译为dried aubergine,表面都能看的过去的翻译,如果不细细的推敲就很难发现存在其中的参差。但如果对中国的饮食文化十分了解的话,就会明白“鲞”在中国江浙一带的方言中就是指腌制干的鱼或块状蔬菜。那么这在翻译中选用“dried aubergine”比“fried egg-plant”更能体现出这道菜的特色和魅力。在这翻译中也能够体现出中国饮食文化的某种审美趣味,也是隐含在中国饮食文化中的中华文明的另种方式表达,精准恰到好处的翻译不仅能够将作品原汁原味地呈现给外国读者,更能够使这些外国朋友更多的了解到中国文化。
三、利于文化传播的翻译方法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其内容涵盖了众多关于政治、文化、宗教等方面极具中国古典特色的文化元素。因此,在对涉及其中的食品名称进行翻译时,也应注意到其中的一些策略及方法,否则很容易让读者在阅读中眼花缭乱,特别是西方的一些读者,更是不能够理解其中的意味性了。作为西方的翻译者大卫·霍克思算是比较成功的一位翻译家。他在对红楼梦进行翻译时,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让西方读者能够较为欢畅的阅读全文,但对涉及其中的食品翻译也有贬义之声发出,认为其翻译有太多不忠于原著之处的地方。其实,在《红楼梦》一书中,除了跌宕起伏的小说情节,映射出丰富的人间百态外,还有很多让人过目不忘,津津乐道的饮食文化描写。这些描写不仅是清代饮食文化生活和作者本人文采的体现,更是穿引全篇故事的纲骨。更重要的是,书中很多的饮食都寓意深刻,暗示了书中人物不同的社会地位和命运。如果不能够精准的对这些饮食名称进行翻译,那么可以毫不夸张的形容,它将会失去一半的光彩。
在杨宪益夫妇所翻译的版本中,他们二人更加注重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详尽剖析,要尽可能多地呈现给外国读者关于中国文化的部分,让他们了解中国,热爱中国,让他们明白中国的文化所含有的博大精深。而霍译则更注重读者的感受,中国的汉语言文化本来就已经很复杂,如果不再以外国读者为主,采取异化的策略,将他们的阅读方式,理解方式注入其中,那么所谓的中国名著或许在他们那里是晦涩难懂,或是枯燥乏味的。于是,他们更注重的是通俗的文化交流,而不是复杂的饮食文化信息。从某种意义上而言,翻译本身就是一种跨文化交际,它在具体的呈现过程中有着微妙的变化,但无论是契合了外国读者也好,还是忠实于中国的文学原著也好,都只是一种处理方法而已,而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尽可能有效的传播中国的文化。此外,对于不同的需要也可以采用不同的翻譯方法,或进行细微化的调整,以此来保证语言上的通顺。正如前边我们所提到的,在翻译粳米粥时也选用的词汇和翻译上的不同,粥在西方也有,但在英语翻译中通常情况下,它如果被翻译为porridge, 就显得太普通太过于西化了一些,毕竟词汇porridge,通常意义上是我们惯用思维下的大米粥,然而在《红楼梦》中这道粥并不是用大米做的,那么如果仅仅将它归纳为大米粥就显得过于强硬了。因此,在霍克斯的翻译中干脆舍弃了米和粥而是用 bread 和 flour 代替,这样归化的处理方法就很容被读者所接受了。
四、结束语
总之,每个国家都有每个国家专属性文化,面对不同的文化差异,作为翻译工作者应该尽可能地去做到融会贯通。通过上文中的分析,和不同翻译者对于相同句子间翻译的差异性呈现,我们应看到,在翻译的过程中,对于不同的文意表达,应该选用不同的翻译方法,只要能够达到词汇语句上的融会贯通,能够让不同国家的读者去理解,这就已经十分难能可贵了。如果还能够很好的忠实于原著,理解原著的精神内涵,原汁原味的进行文化方面的传达,那么这样的翻译更是精彩绝伦的。作者认为,作为一名翻译工作者,应该针对不同的著作而选取不同的翻译方法,如中国《红楼梦》这样的文学瑰宝,更应从真实的、原汁原味地呈现给外国读者比较好,因为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中国的文化。选取合适的翻译策略来进行准确有效的表达,不仅能够很好地帮助外国读者来理解中国的饮食文化,更能够让他们明白中华民族的文明,从而实现文化的等值传递,使译文读者领略到原文深刻的文化内涵,成功实现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冯全功.从实体到关系——翻译研究的“间性”探析[J].当代外语研究,2012(01).
[2]任显楷,柯锌历.《红楼梦》四种英译本委婉语翻译策略研究:以死亡委婉语为例[J].红楼梦学刊,2011(6).
[3]冯全功,张慧玉.广义修辞学视角下的《红楼梦》英译研究[J]. 红楼梦学刊,2011(6).
[4]洪涛.《红楼梦》译论中的孤立取义现象和“西方霸权”观念——兼谈霍译本的连贯和杂合(hybridity)[J].红楼梦学刊,2011(6).
[5]祖利军.《红楼梦》戏拟互文翻译的译者主体性研究[J].当代外语研究,2011(11).
[6]黄建清.叙事语篇时间域的转换与英译——兼评《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5).
[7]冯全功.新世纪《红楼》译学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展望——基于国内学术期刊的数据分析(2000-2010)[J].红楼梦学刊,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