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洪彬 蒋红星 伍仲达
[摘 要]文章以2007~2016年CNKI收录的移动学习文献为样本,计量分析混合学习文献的数量分布、核心作者、研究机构等,基于知识图谱工具CiteSpaceV,通过关键词共现分析、突变检测分析以及聚类时间域图谱,分析聚类内容并梳理出移动学习的研究热点与前沿。
[关键词]移动学习;研究热点;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56(2017)04-0005-05
引言
随着移动通信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学校和教育机构利用移动终端、借助无线网络实施课堂交互活动。对于教育者来说,移动技术逐步成为在教学领域最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目前,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已初具规模,学习者从传统学习转变为数字化移动学习,移动学习的研究愈发深入,为此,采用文献可视化方式,利用知识图谱分析,梳理出当前移动教育的热点及趋势。
一、研究基础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所采用的数据来源于CNKI数据库,检索项为主题,检索词为“移动学习”并含“教育”或“教学”,文献类型限定为核心期刊,检索年限为2007~2016年,截止到2016年11月22日,共检索到期刊论文442篇,在采集数据时进行选择,剔除会议、通知及一些关联不大的文章,最终得到有效数据论文。
(二)研究工具
知识图谱的绘制需要综合运用文献计量、统计分析、数据挖掘、信息可视化、社会网络分析和信息分析等多个领域的研究方法,其基本流程分为样本采集获取、样本数据清洗、选择知识单元(关键词、作者、机构、期刊等)、构建单元关系、数据标准化、样本数据减缓、知识可视化、图谱结果解读等8个部分[1]。
文章的分析工具采用美国Drexel大学陈超美(ChaomeiChen)博士基于JAVA平台开发的CiteSpaceV。该软件按照一定运算程式生成若干信息可视化网络以及相应的分析结果,直观表现出所要研究的内容,给出分析结果,对中国知网(CNKI)期刊文献的研究领域和方向进行了深度分析,并通过该软件直观呈现分析内容[2]。
(三)载文数量
移动教育最早是由裘伟廷2000年在《远程教育研究》发表的《移动远程教育初探》一文中提出的,即运用移动通信技术进行移动远程教育,并对移动远程教育进行展望[3]。从2007年开始,文献数量整体呈均匀分布式增长(见图1),2013年增长到58篇,2014年开始出现爆发性增长为82篇,2015年略有下滑,主要是受到MOOC和微课热度的影响,近3年发文量占近10年的44%。这反映了移动教育的研究得到了广泛关注,特别是对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推动有重大影响。研究进展与GartnerGroup提出的“新技术宣传曲线”一致,发展中的技术的见报程度,随时间的发展遵循一定的模式[4]。
(四)作者和研究机构分析
根据梳理,文章核心作者是在移动技术研究领域发展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科研人员,其研究方向代表了领域的研究重点以及未来的研究趋势。识别领域内核心作者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思路,有利于对该领域的认知。核心作者分析一般包括两个步骤:依据普莱斯定律确定核心作者的候选人,然后对选定的候选人样本文献采用某一测定指数进行测定。确定核心作者采用3个指标要求,首先用普莱斯定律确定核心作者的人数,再依据文献计量学中的h指数、hm指数最终确定核心作者。
根据普赖斯定律,发表论文数为N篇以上的作者为杰出科学家,即核心作者,hm对h指数进行了修正,计算公式为hm=h+h/Nc,tot,其中Nc,tot是某学者的总被引次数[5]。hm与h的差说明了在领域的影响程度,差值越小,在该领域的影响越大。
如上页表1所示,文章按照发文数量选取前10名核心作者,分别为余胜泉、李玉顺、王敏娟、王朋娇、方海光、黄荣怀、陈琳、李馨、孙众、肖俊洪,他们主要来自于教育技术的知名学者。如余胜泉教授的研究方向为移动教育与泛在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网络学习平台等。黄荣怀教授的研究方向是教育信息化、知识科学与工程等。李玉顺博士的研究方向为移动学习与泛在学习、智能教学系统、区域高可用性数字资源应用环境以及中小学数字校园与区域教育信息化等。
移动教育发文量最多的是北京师范大学(30篇)、华南师范大学(14篇)、首都师范大学(12篇)、华中师范大学(9篇)、华东师范大学(8篇)、南京师范大学(8篇),这与核心作者的分布情况呈现一致,余胜泉教授、黄荣怀教授、李玉顺博士均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研究表明移动教育文献发文量较多的机构都是师范院校,说明其他院校对于移动教育关注较少,研究力度不够。再是文献分布较多的大多是沿海或者一线城市,这些院校的经费投入较多,而西部的高校相对较少,说明我国移动教育的发展方向应向经济薄弱地区逐渐侧重,经费扶持应偏重于西部欠发达地区。
二、研究热点分析
(一)关键词热点分析
运用软件设置阙值为1年,共15个时间分区。每一个节点为一个关键词,共337键词,803点,节点的大小,与关键词使用次数大小有关。圆环代表的是年轮,颜色的深度与时间的先后顺序有关,被引次数越高圆环越厚。
通过进行数据对比与刷选,从337个关键词中列出前10名的被引頻次的关键词(剔除与主题词相关的关键词),被引频次反映了该关键词的热点程度,频次越高,研究热度越高。关键词的中心度代表在整个图谱中的中心位置,以及与其他关键词的联系。
通过表2进行关键词分类可以归纳为几方面,首先是教学模式,如远程教育、在线教育、成人教育、高职教育等;其次是学习研究,包括泛在学习、自主学习、数字化学习、微学习等;再者是技术研究,诸如云计算、信息技术、移动技术、无线网络技术等。为了进一步分析研究热点内容,有必要进行聚类分析。
(二)聚类和前沿分析
在CiteSpace利用CitationBurst可以找到虚拟现实教育应用前沿术语,突现值越大说明其越重要。通过词频的时间分布进行词频探测,将其中频次变化率高的词从大量的主体词中探测出来,利用词频的变动趋势,而不仅仅只是被引频次的高低,来进一步确定研究前沿及发展趋势,通过下页表3可以看出,突现率高的关键词可以代表技术前沿领域。
通过对citespace进行聚类分析,得到如图2所示的移动教学类图谱,自动聚类标签视图是在默认视图的基础上,通过谱聚类算法生成知识聚类,然后通过算法从引用聚类的相关施引文献中提取标签次一次表征对应于一定知识基础研究前沿[6]。本文选取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特征类的聚类加以分析,聚类#1标签是翻转课堂,节点数为31;聚类#6标签是网络教育,节点数为19。聚类#7标签是教学模式,节点数为15。
1.聚类教学模式。它是移动教育平台建设和教学模式的研究热点。移动终端的出现以及Android、微信公众平台、云计算等技术的出现推动了移动教育的发展。有研究将移动教育分为移动式存储、基于SMS短信的方式、基于链接浏览的方式、J2ME方式、基于特定手持设备的课堂反馈系统等形式,针对5种学习方式进行理论和实践指导。
高等教育机构正在利用移动学习来提供灵活性学习,利用移动技术接触学生可以增加入学率使更广泛的学生受益,不同年龄的学生都能够随时随地访问课程材料。由于无线移动设备便携,这使得學习者可以随时随地使用它们进行交互、与他人分享信息和专业知识,并可以通过协同工作完成同一项目任务。在学习中,学习者可以在工作期间完成课程,这些知识和技能的应用,有助于在自己的空间实现具体情境中应用他们学到的东西。
2.聚类翻转课堂。移动教育已经成为教学发展的一个新趋势,移动APP的发展为改变传统课堂的教学方式提供了可能。翻转课堂就是教师在课前创建导学视频,学生通过移动互联网登录观看教学内容、完成教师预设的学习任务,课堂上进行答疑、解惑并完成作业的一种教学模式。
利用移动教育理念在微信平台支持下进行的翻转课堂实践,把微信的平台化功能、通信功能、社交等功能与教学结合,利用公众平台推送教学资料,通过即时通讯帮助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最后通过群聊、朋友圈等完成综合评价[7]。清华大学推出雨课堂用信息技术将PowerPoint和微信结合,方便教师使用。课前推送MOOC视频、习题以及教师的课件让学生进行学习,师生可以及时解答反馈,课上可以实时答题,在线弹幕互动,涵盖了课前、课中、课后各个教学环节,为翻转课堂的实施也提供了有效帮助。但微信平台无法添加附件以及进行文件的传递,只能通过彼此分享链接交换资源,还需要不断地探索进一步完善。
3.聚类网络教育。移动学习和MOOC等学习方式为我们提供了终身学习的可能,支持移动教学的教学平台是未来网络教育的趋势。很多高校开始尝试,如学堂在线、中国大学MOOC等很多教学平台都推出了移动客户端,方便学生利用移动终端进行在线学习,传统的开放大学平台也都相继推出移动APP,如国家开放大学推出的“同学”、云南开放大学开通的“手机党课”等。
三、结论与思考
移动学习改变了学习方式,适应了新一代的学习者。它提供了学习者自主学习和培养学习策略的机会。文章运用文献可视化的方法,探测了我国移动学习的研究现状、热点和趋势等,并提出以下建议:一是紧跟国际研究热点和前沿的同时,深入新技术新理论的研究,结合本国实际,构建符合我国发展的移动教学模式;二是对移动教育的研究保持创新,针对具体移动学习实践应用研究;三是移动技术在教育领域多层次应用研究。从课程教学到学校学籍管理、后勤管理等方面,全面提升学校的整体教育信息化水平。
未来在我国移动终端进行学习将成为主流。移动技术将具备交互性和偏重情感计算,设备可以基于学习者的情感,提供下一步的学习内容。教育资源将会具有游戏的趣味性,激励学习者学习。移动学习社区学习、移动学习资源的设计和建设也都将会是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
[参考文献]
[1]薛调.国内图书馆学科知识服务领域演进路径、研究热点与前沿的可视化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2(15).
[2]ChenC.CiteSpaceII:DetectingandVisualizing EmergingTrendsandTransientPatternsinScientific Literature[J].JournaloftheAmericanSocietyforInformationScienceandTechnology,2006,57(3):359-377.
[3]裘伟廷.移动远程教育初探[J].开放教育研究,2000(4).
[4]吴长帅,朱琦,李兆君.近十年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领域的相关研究论文综述[J].计算机教育,2011(10).
[5]闫伟东.数字图书馆发展的可视化分析[J].公共图书馆,2012(1).
[6]石小岑,李曼丽.国际MOOC研究热点与趋势——基于2013-2015年文献的Citespace可视化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6(1).
[7]范文翔,马燕,李凯,邱炳发.移动学习环境下微信支持的翻转课堂实践探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5(6).
[作者简介]代洪彬,广西师范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创新技术;蒋红星,广西教育学院教务处处长,副教授,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数字化学习资源与环境;伍仲达,广西师范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技术基础理论。
[责任编辑 贺小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