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目标 析原因 精策略

2017-05-30 10:48曹龙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17年6期
关键词:词句学段试卷

曹龙

阅读教學耗时最多,问题也多,可见学习阅读是个逐步提高的过程。所以,每逢期末,大家都会安排相应的时间,进行阅读理解方面的复习。如何根据检测内容及存在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地复习,现提出个人的一点思考及建议。

一、阅读理解检测的主体内容

阅读检测的试题主要分提取信息、解释文本、反思与评价三个大的类别。每个学段的检测互有联系、各有侧重。

大致而言,第一学段主要检测提取简单信息的能力,问题均能在文章中找到答案。也有延续课文情境或内容,让学生想象补白的题目。第二学段主要检测的内容有: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概括自然段及文章内容。第三学段继续第二学段的部分检测内容,如概括段及篇的内容。也有在此基础上的提高,词句的理解由联系上下文到体会表达效果;梳理写作顺序,领悟基本写法;对人物或事件作出评价判断等。

随着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对语用的加强,第二、三学段对词句表达效果的体会、文章写法的体会方面的检测试题有增加的趋势。如修辞方法的考查,找出比喻、拟人的句子,并分析表达效果;从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来分析人物性格或表达的情感等。说明文的基本说明方法、表达效果等。

尽管各地检测的题型略有不同,但试题的命制都根据课标的学段目标及相应的评价建议。所以,复习时依据课标的学段要求来分析学情、设计习题,或用以往的试题来比对课标,明确检测重点,才能对检测内容做到心中有数,才能使复习具有针对性、实效性。

二、主要问题及产生原因

由于学情不一,阅读检测后存在的问题也各有不同,现主要列举比较普遍的、失分率较高的问题。

(一)概括句段、概括文章内容时容易以偏概全。

提取信息的能力,是较低水平的阅读层级。可通过平时教学反馈及检测数据,发现此类试题极容易出错。原因既有学生的也有教师的。学生方面的,审题不明,读文匆匆。提取的信息不是关键的、准确的,导致答案多是断章取义、以偏概全。教师方面的,低年级缺少对如何读懂词句策略的指导,中年级缺少段(自然段)的训练。教学时,内容概括不能全面检查,只凭三两个学生汇报的以点带面。试题或练习讲评时只求答案正确,导致学生不会准确概括句段意思。

其实,即使小学毕业年级的检测试题,涉及反思和评价方面的检测内容,也离不开对明显信息的准确理解、提炼概括。第三学段篇章的理解出现问题,其实是前两个学段的词句段的理解概括,甚至是明显信息的提取提炼还未得法。无论是平时教学,还是期末复习,不妨对前一学段的未达标的内容设计点专项复习巩固的内容。

(二)“联系上下文”不到位,导致词语解释模棱两可。

词句的理解,从第一学段的“结合上下文”到第二、三学段的“能联系上下文”,已经是方法策略。检测也是为了了解此种方法的掌握程度。可学生在平时练习或检测时,面对结合、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试题,多模糊地写个答案,却不能准确结合上下文给出满意的解释。

我们曾经用四年级的选读课文《真实的高度》设计阅读检测试题。

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1)“碰壁”在文中指什么?

(2)“敲门砖”在文中指什么,结合课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结果是:第(1)小题得分率只有40%;第(2)小题得分率只有31%。

此类试题得分率低的原因是,作者句中引用或化用了典故或俗语,有的运用了修辞手法。意思虽有引申,但能从上下文的相关词句中找到解释的信息。之所以得分率低,是由于平时上课或检测讲评时,一方面忽视学情,以为学生一读即懂,在此方面投入精力就是浪费时间;一方面是只关注答案是否正确,只要经过“讨论”凑出解释即可,没有实实在在的在“上下文”中找出这些解释的依据。虽然也强调要“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但就是舍不得给学生“联系”“结合”的时间,经历实实在在的分析、概括的思维过程。再一个原因就是,关键词句相对的都是文章的情感表达,对文章中心不能整体把握,不能用中心来验验此类试题答案的正确程度。

(三)审题不清造成的失分较为严重。

阅读测检的复习,教师的与参非常重要。

这句话里有两个词语位置前后颠倒,但是大家根据语境,不降低阅读速度,也能大致知道意思,并不在意句子中的细微变化。我们见怪不怪,孩子也亦然。这就涉及到了第三个主要问题——审题不清。小学生本来自控力差,期末考试更是紧张。加上平时教师复习往往选择题量大、难度高的试卷,把学生搞得分外紧张。有的学生不能将题目完整的读下来,只习惯性的根据试题样式提笔即答,更不留意限制性要求,导致期末检测,即使试卷难度不大,却出现得分不高的问题。

三、如何在复习和教学时减少此类问题的发生

(一)查找原因,有效对策

前面提过,复习要熟悉课标要求,了解目标要求用什么样的试题检测。复习之前可利用区域里以往的检测试卷做一个比对研究,甚至可以让学生做一做,分析一下。对这样的检测内容,自己班级哪方面问题最多,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试题选择或设计,有针对性地弥补不足。这样先把握复习的侧重点,更利于复习策略的制定,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当然,这样的工作前置到阅读教学之前,在阅读教学时有意为之,复习时更为轻松。

因为学情不同,别人称道的方法自己全盘复制未必就是好方法。只有对自己学生的练习、作业、试卷,作一点研究分析,才能使复习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二)精选试题,专项训练

多数教师复习时都要制定计划,分板块复习。分板块复习更利于知识的掌握和策略方法的熟练。同样,阅读理解试题的选择或命制,也要结合学段的主要目标,围绕学生能力的薄弱点进行专项设计,集中训练,使检测的各项能力或是方法策略,通过适量的集中练习,得以提升。如概括句段意思、概括文章内容的题目,可以如此专项复习:直接点明意思的;需要删改简练的;用自己的话概括的。先单项集中,再综合出现,在样式相近的问题的思考过程中,逐渐领悟熟练方法。再如“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检测内容,可以修改惯常的检测试题,拉长并呈现“联系”的思维过程:①先大体猜猜本意;②再从本句(段),上文或下文的词句中找出相应的解释;③然后联系作者的情感验证自己的理解。思维有了层次,方法就有了路径。每次的检测试题,面面俱到,讲评时又不能重点强调,练习虽多,问题却迟迟不得解决。

专项训练的习题设计,不仅可以解决阅读检测的主要问题,有时还可以矫正答题时的心态、习惯。临近考试时,找一些难度不大的试题,尽量压缩精简内容,做后让学生相互检查或教师检查统计审题不清导致失分的情况,必要时也得“通报批评”。反复几次,强化审题意识。

(三)方法速度,有所调控

阅读的速度和方法,和作答的正确程度也有一定的关系。也需要在平时教学及复习时加以注意。

1.问题有别,策略不同

阅读试题在作答时,有的教师要求学生先把文章读完,有的要求先读题再读文。关于是先读题还是先读文,也应该根据不同问题采取不同的策略。我们曾经在五年级学生自学《开国大典》时,让平行的6个班学生自读概括每段意思及课文内容。一位老师让学生自己读文两遍,再做题,但概括每段段意时失分率却高达41%。另一个班改变了策略,先读题再读文,失分率只有17%。但是到了课文内容概括时,却发生了逆转,前者失分率为10%,后者高达39%。从数据统计来看,对于局部的问题,先读题再读文效果好,但对于整体性的問题,必须有整体通读的基础做保障。当然,每位学生的阅读习惯和方法不同,方法的采取不可能强求一致。但对于第三学段的学生而言,比较理想的答题方式应该是,读完全文,即使试卷中没有概括内容或中心的试题,也要先自己试着概括内容及中心,然后答其它试题时,和自己的概括相互对照。这样,才能避免以偏概全的问题发生。因为“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虽然可以分开检测,可是三者其实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只有整体把握准确,才能部分精确。

2. 聚焦关键,速度宜慢

先读题,再读文,还是先读文,再读题,无论哪种方式,一定要放慢阅读的速度。小学生的试题数量不会太多,时间较为充裕,所以,必须读懂题目的重点要求,找到答案对应的词句。这样看似慢,实则快。指望小学生做完之后,再检查出自己出现的问题,确实较难。

(四) 自我省思 改进评价

试卷讲评时,多是教师提醒更正。小学生毕竟是小学生,不可能像成人那样细心。但是,评价方式做些调整,促进学生的自我省思,错误才能明显减少。我曾经尝试将试卷讲评和学生练笔结合,既改进评价方式,又促进习作水平,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就是让中高年级的学生,自己做试卷分析,先在试卷上边改错,边批注产生错误的原因,之后在小组交流,恳请同学帮助分析。然后将优点及存在问题大致分类,按板块连缀成文,类似教师的检测质量分析。开始需要教师的细心指导,两次之后,学生就能掌握方法。练笔只是形式,学会反思审视自己,避免同类错误发生才是根本目的。

以上建议中,不时将复习和平时教学一并提及,是因为阅读理解涉及的多是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而技能和策略不是立竿就没能见影的。是需要平时教学有计划有目的的施以影响,逐渐提升并能够运用的。但编筐织篓,贵在收口,复习时目标明确,方法得当,达标检测也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作者单位: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教研中心)

猜你喜欢
词句学段试卷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
字词句训练
Module5 A Trip Along the Three Gorges
Module5 Great People and Great Inventions of Ancient China
Module 4 Sandstorms in Asia
Module 1 Europe
第二学段数学新授课“学导课堂”的教学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