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玉萍
二十年前,我在师范学校担任班级推普员,恰逢赶上安徽省第一次普通话测试。我一边自己对照录音磁带练习语音,一边帮助方言重的伙伴纠正发音。语言的练习需要互相“照镜子”,这种互助学习的模式不仅助人也利己,我一下子就得了个一乙,甚至离一甲都很近,这对我是个极大的鼓舞。从此,我爱上了语言艺术,并坚持修炼。演讲、诵读、讲述、播音、主持......各种比赛我都去参加,收获颇丰,我的语言功底也在磨练中一步步被夯实。
确切地说,遇见朗读,是五年前的事情。安徽省小学语文教研员吴福雷老师利用网络搭建了“语文教师才艺孵化坊”,尝试探索语文教师基本功锤炼的信息化途径。我有幸担任朗读组的组长,负责组织每月一次的教师朗读活动。
由于有着良好的语音面貌,我的朗读总是能得到大家的好评。但是后来我发现:我的朗读其实是“端着架子的”,高调且“板着面孔”,语流中总是不自觉地透露出老师的权威感和正统性,这是很多老师朗读方面的通病。就像《朗读者》这个节目中嘉宾的朗读一样,真正的朗读应该是用心用情,读出文字里背后的意思和画面,用自然的声音和恰当的语调去表达文字里蕴含的情感。于是,我努力改变。
首先是让朗读的语调自然起来。《语文课程标准》里提出: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我尝试用说话般自然的语调去朗读,不刻意拿腔捏调、不随意停断、不无意义地忽高忽低,这样,不仅让听者舒服,其实也在表达朗读者声音背后与听者一颗毫无隔阂的真诚的心。
其次,朗读是一种告诉,要通过朗读告诉听者你理解到的文字背后的意思和情感。张颂教授《播音创作基础》中指出:我们深入理解、具体感受作品时,“不应仅仅停留在词句上,而要努力挖掘语言后面更深一层的意思,抓住语言后面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那语言不便表露、不能表露或没有完全显露出来的语句关系、语句本质,就是内在语”。这就要求朗读者要提前备稿,要反复地读文字,揣摩文字背后的意思。比如在讀角色对话时,可以结合提示语或补充提示语去体会角色语言里的情感;在读心理活动时,可以换位思考,将自己文中的人物,想象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在读写景的美文时,可以透过比喻、拟人句等重点词句的描述去想象美景。在读到值得品味的关键词句时,我们可以通过增加音高、音量、音强或重音轻读等方法突出这些关键词句,引导听者也去想象画面,体验情感。
再次,要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为朗读增色。比如练习气息,让自己的朗读不会因为频繁的吸气声而显得急促,显得碎片化。没有气息作为支撑点,朗读就是软塌塌的房子,立不起来;可以学习停连的技巧,根据情感表达的需要处理句子之间是停还是连,而不是以标点符号作为停连的唯一标准;还可以练习自己的声音,让自己的声音既能高上去,又能低下来,既能快起来,也能慢下来。文如看山不喜平,朗读也是一样,抑扬顿挫、富于变化的朗读才是生动的朗读。
有一天,我拜读到于永正老师的一段话,他说,朗读是钻研教材最重要的一环。我每次备课都先备朗读,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不读到“其意皆出吾心”“其言皆出吾口”是不罢休的。老师朗读水平有多高,学生的水平就会有多高,甚至超过老师。于是,我将朗读的练习重心放到课文上来。我认为: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课文是最好、最近的朗读练习材料。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着读着,课文脉络和教学重点就清晰地浮现出来。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可以将自己的朗读经验化为指导策略。同时,老师高水平的课文朗读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榜样,给自己增添教学自信,又何乐而不为呢?
文字的背后是情感的承载,而朗读就是用最美、最直接的方式来表达情感、传递爱。每位语文老师都可以借朗读练习来提高自己对文字的感悟力、解读力和表现力,既为语文教学积淀功力,又为生活增添无限乐趣。且学且成长!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滨湖新区中山路180号合肥师范附小)
责任编辑 杨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