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宏斌
刚刚我们一起参加了“学段融通”的主题活动,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全方位、立体地开展了“汪曾祺作品”研讨活动。其实,早在2500年前就有对今天这场饕餮盛宴的记载,我们只是在重续那一份缘,有诗为证:“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下面我就小学段陈爱平老师的这节课,谈一点粗浅的看法,实为抛砖引玉,不当之处,欢迎各位批评。
有人曾对汪曾祺先生说:“汪老,除了秦观,高邮——就您了!”汪老听罢笑着说:“我只能排老三,前头,还有高邮鸭蛋呢!”《端午的鸭蛋》这篇回忆性散文,作者用他特有的、自然而有韵味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高邮独有的人情风俗,抒发了对家乡的热爱,对童年的怀想,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朴素的生活趣味,表现出文人的雅趣,一切都是那样温情脉脉。陈老师慧眼识珠,选择了这篇文本,并且把它上得有趣、有效、有料,可圈可点。我从三方面做一个评析。
一、品读语言,触摸文本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学习他的作品,不去品读语言,简直就是暴殄天物,买椟还珠。在陈老师的这节课上,我看到她主要引领学生去品读文本中的口语、方言等,感受作品浓郁的地方色彩。
首先抓短语的赏析。比如“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鸭多,鸭蛋也多”,能用三个字表达清楚的,绝不用五个字。其次,抓“大白话”的品读。文中很多时时穿插其间的朴素的“大白话”:“不就是个鸭蛋”“这叫什么咸鸭蛋呢?”均是信口而出,自然而然,倍感亲切,而又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第三,抓方言的品读。“空头”“白嘴吃”等等,这些词语如话家常,尤其是文本中的两段语言,陈老师让学生用纯正的高邮话读出来,就像是在田埂地头,聆听着满腹掌故的汪爷爷讲述“咱小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所讲都是俗事俗物,听来却是亲切备至,意趣盎然。第四,抓“文白相间”品读。汪老点缀其间的古汉语,使文章多了书卷之气,增了典雅之美。比如袁子才的《随园食单》,比如“曾经沧海难为水”,比如“所食鸭蛋多矣”,使人感到汪老语言的独特之美:典雅的文言与质朴的口语相映成趣,书面语与口语熔为一炉,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完美结合,在平实、自然中又时时流露出典雅雍容。除以上四处之外,再比如“吱”这个拟声词的品读和“哦”的品读,在陈老师朗读指导之下,雅俗兼备,让人忍俊不禁,为文章和课堂增添了幽默之趣。需要说明的是,汪曾祺的语言把现代汉语纯净了,在数百字中追求精致,真正为小学生学习现代汉语提供了范本。更为重要的是,这种趣是一种品读语言之趣,是语文本身的趣。
二、品悟情感,表达情结
对家乡的热爱,对童年的怀念,其实才是这篇散文的“神之所在”。汪老说过:“故乡和童年是文学永恒的主题。”了解一个作家,应该更多地回到他的童年,回到他的故乡,才能找到解读的密码。所以有人说:童年其实永远都不会过去。一个作家的故乡和童年,一定会转化成他的精神养料,陪伴他们去创作。
在《端午的鸭蛋》一文中,汪老以端午的民俗活动为主线,以鸭蛋为载体,说不尽道不完的是对故乡的深情;汪老完全忘却年龄,以孩童的视角写儿时的回忆,热切、痴心,仿佛一切都是美的,都是有趣的。在汪老的笔下,故乡是记忆中的乐土,他将童年和故乡情结作为创作的动力源泉,创造出积极的、乐观的、诗意的、美的文学人生。当我们读那些经过岁月、经过艺术沉淀的文字,仿佛初春踏青一般,也许所见的只是小树、绿草、咸鸭蛋,但那裹藏著的是对待生活的态度和智慧,是那种生命的闲适与恬静,令人难以忘怀。陈老师敏锐地感受到了这一点,所以,在这节课上,我多次看见陈老师以一些词语和句子为凭借,去感受童真、童趣,去体会文章背后的乡情,这既是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又是内容的提炼和概括,更是情感的揣摩和体悟,实现了语言与情感的有机融合。
三、品味风格,激发兴趣
汪老曾经说过:“我是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些,自然一点,家常一点的。”因此,品读汪老的散文就像是聆听一位性格和蔼、见识广博的老者谈话,虽然话语平常,却饶有趣味。这就是汪老的行文风格:平淡而有味。贾平凹评价汪曾祺说:“汪是一文狐,修炼成老精。”汪老自己在文章中说过:“我的作品缺乏崇高、悲壮的美。我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这是一个作家的气质决定的,不能勉强。”我也感到了陈老师在处理这个问题上同样没有勉强学生。在课的尾声部分,总结写作特色的时候,陈老师不求甚解,让学生意会而不求言传,我想这是一种非常聪明而又合时宜的做法。毕竟,领会汪曾祺的文风,还需要他们去读更多汪老的作品。但是陈老师的课已经打开了这扇窗,由个及类,何愁孩子们不会再跟汪曾祺有温暖的遇见呢?
我甚至还想到了这么一条线:文如其人,汪曾祺散文的平淡质朴,不事雕琢,源于他心境的淡薄和对人情世故的达观与超脱,即使身处逆境,也心境释然,这是由风骨决定了风格啊!汪曾祺的文章拈起凡人小事:油盐酱醋,花鸟虫鱼,瓜果美食。他写风俗,谈文化,忆旧闻,寓游思。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现代,生活中的种种快乐、平淡以及诗意似乎在渐渐离我们远去,汪老的文章是否也在告诉我们:请慢点走,让灵魂跟上你的脚步。
我知道,我想的有点远了,但这就是语文高研班“学段融通”的特色,在小学组完成“趣”的体现后,也给初中、高中带去“情与理”的思考。
“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汪老用这么平实而有韵味的语言写出了吃鸭蛋之趣。我想,陈老师的这节课也扎得精彩,冒得有味,同时也给我们更多思考,只有把心扎进语文教学的土壤中,扎进思想,扎进智慧,扎进创造,吱——课堂的精彩就冒出来了。
(作者单位:江苏扬州市邗江区运西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