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速则不达》教学及评析

2017-05-30 03:25王林波薛法根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17年8期
关键词:景公晏婴驾车

王林波 薛法根

颁奖词

对语文,他情有独钟,觉得每堂课都是新鲜的;对同行,他樂于分享,坚持每周一节公开课;对研究,他执着追问,寻找实践的学理依据。他在每个孩子的心里,播下了母语的种子;他在祖国的西部平原,留下了语文探索的脚印!

他是副校长,却依然坚守一线,每周一节公开课,为老师们亲身示范;他坚持带领老师们一起研究,工作室成果丰硕;他是特级教师,却能始终坚持研究,形成了朴实风趣的教学风格;他信念坚定,肩负西部地区的教育改革的使命与责任,不断探索。他坚信,只有坚持,才能创造教育的奇迹!

——薛法根

一、积累入手,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一起读题目——

生:(齐)欲速则不达。

师:“欲”字是本课我们要学习的一个生字。仔细观察,你发现书写时要注意些什么?

生:左边是“谷”,但是捺变成了点。

师:是的,人的欲望如山谷一样难以填满,所以左边是“谷”。这个字是左右结构,两部分要相互避让,因此捺要变

成点。

生:右边是“欠”,不要写成反文。

师:对,右边是“欠”,人们因为欠缺某些东西,因而产生欲望,记住了,右边是欠缺的“欠”。谁在黑板上写一写这个字?注意写正确,把握好大小。

(一生上台写,其他人在书上写。)

师:关于“欲”字的成语有很多,你想到了哪些?

生:欲言又止。

生:昏昏欲睡。

师:王老师也搜集了一些,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出示)

生:(读)欲擒故纵、欲扬先抑、蠢蠢欲动、悲痛欲绝。

师:说了这么多带“欲”字的成语,谁知道“欲”字所要表达的意思?

生:快要,马上。

生:想要。

师:今天我们学的课文题目中也带有“欲”字,一起读课题。

生:(齐)欲速则不达。

师:课题的意思知道了吗?

生:想要更快,结果却没能达到目的。

师:非常好。同学们,大家再观察观察,包括“欲”字,这五个字还有一个共同的笔画呢?发现了吗?

生:都有点。

师:这五个字点的写法可不完全一样,一定要看清楚。你们推荐一位能够代表你们班水平的同学上来写一写。其他同学在书上写。

(xī生书写。师点评:大小匀称,在一条水平线上等。)

二、初读课文,把握大意

师: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这篇课文并不长,大声读一读课文,注意读的速度,看看你多久能把它读完。

(生大声朗读课文)

师:谁读到“自己徒步跑开了”结束的?

(生举手)

师:这不算读完。学习这类课文,我们还要读一读下面的古文,甚至要文白对照着读一读。

(生再读)

师:这篇课文不长,但故事中的人物不少,你读课文时,发现都有谁?

生:驺子韩枢、晏婴丞相。

生:齐景公、驿使。

师:来,我们一起再读读这四个人的名字。

(生读,但对“驺子韩枢”的“枢”字读得不准确,师明确指出错误并纠正读音。)

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你叫什么名字?(教师问四、五个学生后)我们的名字是两个字或是三个字,(指着“驺子韩枢”)大家看这个人的名字好特别呀,他的名字竟然是四个字,怎么像外国人的名字,怎么回事呢?

生:“驺子”是他的职业,就是驾车的人,他的名字叫韩枢。

师:他是一个善于驾马车的人,他的名字叫韩枢。我们再读一遍他的名字。

(生再读)

师:你们知道晏婴吗?

生:晏婴就是晏子,是著名的政治家。

生:我知道“晏子使楚”的故事。

师:大家说的很对,晏婴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他历任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朝,辅政长达50余年。他以有政治远见、外交才能和作风朴素闻名于诸侯。在我国古代,“子”就是对这类有道德、有学问、有成就的人的称呼。你还知道什么子?(孔子、孟子)如果你在古代也颇有影响力,你会被称作——

生:张子。

生:王子。

生:李子。

(师问一女生,你会被称为——引导学生明白古代“子”是对男子的称呼。)

师:这四个人在课文中是有关系的,谁能把他们连起来,说说课文讲了什么事?

生:齐景公在东海游玩时,驿使来说,晏婴病重,让他回去,齐景公就让驺子韩枢为他驾车。

师:很好,说清楚了四个人之间的关系。这篇课文中,老师还找到了几个很特殊的词,我请一个同学来读。(出示)

生:(读)急、十分焦急、心急如焚。

师:(变换呈现方式)再读三个词语,读出变化。

生:(读)心急如焚、十分焦急。

师:放在句子中,我们再来读一读,感受一下景公越来越着急的心情。(出示句子,生自由读。)

景公听了,急得霍地站起来。

景公十分焦急,高声喊道:“快快准备好车良马,让驺子韩枢为我驾车,火速回去!”

驺子驾车跑了大约几百步,景公心急如焚,嫌驺子驾得太慢了,就夺过缰绳,亲自赶起车来。

三、学习课文,实践表达

1.学习第1自然段,通过动作、语言感受“急”

师:同学们,不仅景公着急,文中的驿使也很急,请同学们自读第1自然段,看看作者是通过哪几个动作写出驿使着急的,用笔画下来。

(生边读边找)

生:“飞马赶来”。

师:哪个字写出了快?

生:飛。

生:赶。

师:像飞一样,实在太快了,太着急了!哪位同学来读这句话,让我们感受一下当时驿使的着急?

(生读)

师:“飞马赶来”这个动作太有画面感了。读到这个词,我立刻就想到了当时的情景,想到了一个词语:气喘吁吁。你想到了哪个词语?

生:满头大汗。

生:上气不接下气。

师:好,把它连起来读。(出示)

突然,一名驿使从都城飞马赶来, ,向景公报告说……

师:同学们都读得不错,如果再有一点技巧,就会读得更好。要体现当时的着急,你可以先在教室里跑上五圈,但是我们地方有限。这样,我们可以先喘口气,再来读。

(生再读)

师:作者不仅通过动作写出了驿使的急,还通过语言写出了驿使的急,你关注到了驿使语言中的哪个词?

生:“火速赶回”。

师:我们得火速回去,慢一点都不行。来,谁试着读?

(生读)

师:句与句之间,你得停顿很短,为什么——

生:因为太着急了。

师:谁再读?

(生读,语速很快。)

师:你们很着急,读得很快,但是肯定没有我快,信不信?

生:不信。

师:咱们来比一比。

生:(读)丞相晏婴病重,危在旦夕,请大王火速赶回,否则恐怕难以见上最后一面了。

师:还有更快的吗?

(另一生读)

师:我可要读啦!婴疾甚且死,恐公后之。

生:老师,你读得不一样。

师:意思一样啊,我读的是古文,语言极为凝练。谁也来试一试?

(生读)

师:什么感觉?

生:语言很简洁。

师:这就是古文的魅力。

2.学习第2自然段,语言实践中感受急。

师:景公听了,非常着急,作者是怎么写出来的呢?谁来读一读课文中的句子?

生:景公听了,急得霍地站起来。

师:每个人的“急”都会有不同的表现,你“急”会是什么表现?

生:我会急得直挠头。

生:我会急得大叫。

生:我会急得哭起来。

师:想想看,景公着急,可能还会是什么样的表现?(出示)

景公听了,急得 。”

生:景公听了,急得惊慌失措。

生:景公听了,急得手忙脚乱。

生:景公听了,急得差点晕过去。

师:再读课文中的这句话。

(生齐读)

师:情况的确紧急,你看,一个驿使刚报告过,另一个驿使又来催请景公,我想他肯定比前一个驿使还要着急,同学们想想他会怎么说?语言一定要简短,不能啰嗦。(出示)

景公听了,急得霍地站起来。这时,又一个驿使飞马而至,催请景公速回:“ !”

(学生练说)

生:又一个驿使飞马而至,催请景公速回:“丞相晏婴病重,请景公速回!”

生:又一个驿使飞马而至,催请景公速回:“大……大……大王,请你赶紧回去!”

师:前面一个驿使已经说过一遍了,你可以承前省略,怎样表达更简洁?

生:急事,景公速回!

生:速回!

3.学习第3、第4自然段,古今对读表现急

师:这时的景公更着急了,课文中用到了这个词——

生:十分焦急。

师:来,读句子——

生:(读)景公十分焦急,高声喊道:“快快准备好车良马,让驺子韩枢为我驾车,火速回去!”

师:大家看这个“焦”字,“隹”是短尾鸟,下面的四点是火,一把烈火正在烧这只鸟,它该多着急啊!谁再读这句话?

(生读)

师:同学们,你们还可以创造性地读,增加“快”字,读出十分焦急。

(另一生读)

师:这么着急,我相信简短的语言更容易表达你们急切的心情,我们可以读——

生:古文。

师:谁来读?

生:(读)趋驾烦且之乘,使驺子韩枢御之。

师:景公要选驺子韩枢驾车,因为他是当时最会驾车的人。选择他,才能更快地回去,见到晏婴。然而,我们却看到了这样一句话——(出示)

行数百步,以驺为不疾,夺辔代之。

师:这是古文中出现的,我请一个同学来读。

(生读)

师:这里出现了“疾”字,你还知道哪些关于“疾”的成语?

生:眼疾手快。

生:奋笔疾书。

师:来,我们一起读一读这几个带“疾”的成语。(出示,生读。)

奋笔疾书 疾步如飞 大声疾呼。

师:“疾”是什么意思?

生:快速。

师:那“不疾”呢?

生:不快。

师:心里着急的景公嫌韩枢不快。课文中的哪句话表达了这样的意思,谁来读给大家听?

生:(读)驺子驾车跑了大约几百步,景公心急如焚,嫌驺子驾得太慢了,就夺过缰绳,亲自赶起车来。

师:我读古文,你读现代文,看能不能对得上。

师:以驺为不疾。

生:嫌驺子驾得太慢了。

师:行数百步。

生:驺子驾车跑了大约几

百步。

师:夺辔代之。

生:就夺过缰绳,亲自赶起车来。

师:不错,把这句话连起来读一读。

生:(读)驺子驾车跑了大约几百步,景公心急如焚,嫌驺子驾得太慢了,就夺过缰绳,亲自赶起车来。

师:大家看这个词语:心急如焚。这个“焚”字甲骨文是这样写的“■”,像火在烧树林。古人为了把野兽从树林里赶出来,就用焚林的办法。“心急如焚”就是心里像着了火一样,简直太着急了。我们平时说着急也用一个成语,叫火烧眉毛。此时景公心急如焚,谁再来读?

生:(读)驺子驾车跑了大约几百步,景公心急如焚,嫌驺子驾得太慢了,就夺过缰绳,亲自赶起车来。

师:现代文读得不错,古文谁来读一读?

生:(读)行数百步,以驺为不疾,夺辔代之。

师:此时的景公心急如焚,甚至连韩枢驾车他都觉得慢,想想看,他会怎么说呢?发挥想象,写下来,写得清清楚楚。如果有同学更厉害,可以用文言文来试着写一写。(出示)

驺子驾车跑了大约几百步,景公心急如焚,嫌驺子驾得太慢了,高声喊道:“ !”于是就夺过缰绳,亲自赶起

车来。

行数百步,以騶为不疾,曰:

“ !”夺辔代之。

(生写,师巡视。)

生:驺子驾车跑了大约几百步,景公心急如焚,嫌驺子驾得太慢了,高声喊道:“你驾得这么慢,还能见到晏婴最后一面吗?我来!”于是就夺过缰绳,亲自赶起车来。

生:“快,你再这么慢,我就把你给撤了!”

师:这是恐吓型的。

生:“快,若你驾得快,加倍赏赐你!若慢的话,我就——”

师:这是鼓励兼恐吓型的。

生:“汝何不快之,火速!”

生:“何不疾,何不疾?吾自驭之!”

师:这一课的学习,我们将古文和现代文融合,发现古文非常精练。而这个故事中的三个急,也让我们感受很深刻。但故事的最终结果怎么样呢,这个故事又会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下节课再学习。老师给同学们留两个作业:请同学们对照着课文和下面的古文读一读,再讲一讲这个故事。另外,同学们还可以阅读更多的小古文,比如这本《小古文100篇》。下课。

【总评】

现场听课,不仅可以听到师生之间话语的交互,而且可以看到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更可以感受到课堂上氛围的变化及其背后教与学的智慧,进而从完整的课堂印象中领会教师的思想和风格。很遗憾,未能在现场领略王林波老师执教《欲速则不达》的精彩,只能凭借教学实录想象课堂上一幕幕的演绎,从中揣摩教师的用意及效能。王林波老师的这节课,像极了他的为人,朴素而又踏实,是常态的语文课堂,而非刻意的雕琢与表演。在我看来,把语文课上得像过日子,在课堂中活出一个真实的自我来,实在是一件幸福的事。这样上课,师生都不用装,也都不会觉得累。朴素,是一种教学的境界。

朴为专一,素为纯粹。朴素的语文课堂,聚焦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即培养“正确理解与熟练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人”,而非“热衷研究和谈论祖国语言文字的人”;朴素的语文课堂,只做“小学的事”,只做“语文的事”,只做“一节课的事”。王老师深谙语文教学的朴素道理,在这一节课上,认认真真做了三件事,三件小学语文最基本、最重要的事。

一、积累:夯实语文的根基

丰富而又积极的语汇是语文能力生长的根基,非日积月累不可。课文的教学价值,首先在于字词句的认读与积累。

字词的读写过程,也是积累认识事物的经验。比如在“欲”“焦”与“焚”的教学中,王老师引导学生先认读,再书写,在书写中复现字的本源,从而准确领会了字的本义。“欲”是因欠缺某种东西而产生欲望,“焦”是一把烈火正在烧这只短尾的鸟,“焚”是像火在烧树林。这样的字词教学是建立在“字理”的基础上,学生识了字,认了形,知了本来面目,懂了基本意思,一举多得。教学就是演绎,就是要把简单的字词教得厚实而有意味。如果就是读一读、写一写,然后借用字典上的解释说一说,就不可能留下深刻的印象,所得就很有限了。我一直以为,关键的字词,要教就要教透彻,学了再难忘。

字词的整理与运用,既是积累语言材料,也是积累言语经验。整理字词,是对字词的分类记忆,提高了记忆也方便了运用。比如,王老师让学生用“欲”组词,激活已有的词语,增加未知的词语,形成一个“欲”字词串;又如,让学生说出带“疾”字的词,也是一种归类整理的积累方式。运用字词,是更积极的积累方式。比如,让学生先想象景公着急时的样子,说出相关的形容词,而后又让学生运用这些词语说完整的语句,学生在运用中获得了词语的积累。相对于归类识记,在运用中积累,是更应该提倡的方式。

需要指出的是,积累中的整理,不仅仅是对字词句等语言材料的分类整理,还包括对已有经验的梳理,比如实录中“你着急的时候会怎么样?”然后让学生迁移已有的经验练习说话:“景公着急的时候会怎么样?”这就是一种经验的整理和运用,既有生活经验的整理,也有语文经验的整理。说到底,语文教学就是丰富与提升学生的两种经验:生活经验和语文经验。

二、朗读:实现语言的转化

四年级的朗读,不仅仅在于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还应该鼓励学生借助朗读领会课文的思想情感,并实现课文语言向个体语言的自然转化。

众所周知,模仿是语文学习的有效方式。儿童在大量的模仿中,习得了基本的言语能力。朗读,就是一种出声的语言模仿,将课文静态的语言转换成有声的语言。反复朗读就是反复模仿,熟读了课文,也就自然仿到了课文的语言,不自觉中可以模仿课文的语言说与写。阅读教学,实在无须多讲课文语言如何精妙,也无须多讲语言运用的规则如何如何,读得多了,读得熟了,自然心领神会。语文知识,绝大多数是缄默知识,就藏在课文的语言里。抽象出来讲,必然脱离语境,变得索然无味,且难以运用;不如就那么入情入境地读,在停连的变化、重音的转移及节奏的起伏中,感受语言运用的基本规律。比如王老师着重指导学生朗读三个表现“急”的语句:景公急得霍地站起来……景公十分焦急……景公心急如焚……第一句语气重音落在“霍地站起来”,暗示着“动作之急”;第二句语气重音落在“高声喊道”,暗示着“语言之急”;第三句语义重音落在“嫌驺子驾得太慢”,声轻义重,而语气重音落在“夺过缰绳,亲自赶起车来”上,暗示着“想法与做法之急”。在比较朗读中,学生对三种不同的语言形式了然于胸,课文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现代文的学习可以借助朗读,而古文的学习则更需要借助朗读。古文的句式与现代文不同,何处停顿,何处重音,何处起落,需要根据意义生成。而学生缺乏古文的读写经验,需要教师的领读,即教师要求学生“跟我读”。学生跟读得熟练了,可以独立朗读了,也就自然理解了。不但理解了意思,而且理解了何以如此朗读,更重要的是熟习了古文的语言形式。可以说,非读不能理解,非读不能转化。在实录中,王老师鼓励学生在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要求古今文本对照读。熟读今文后,再适时引读古文。这样的对照朗读,没有繁琐的分析讲解,也没有提问表演,只有单纯的朗读。读读今文,再读读古文,如此而已。古文今文在朗读中贯通了,化难为易,化繁为简。

三、表达:提升言语的品质

有人深入浅出地归纳了一个语文学习的普遍法则:读得进、记得住、用得出。积累、朗读两件事,遵循的是前两条,而表达则是第三条,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条“用得出”,即在说写的表达中,将阅读所得、积累所获在具体的语境中加以运用,形成个体的表达能力,进而在表达中提升言语的内在品质。这种品质外显的是对语言运用的妥帖感、分寸感,内隐的是思想情操与文化修养,是个性品格的完善与健全。简单地说,就是学生说什么话、写什么文,其内容事关思想品格,其形式事关能力品质。言语品质只能在言语实践中锤炼,而不能凭空谈论或者通过改病句之类的练习实现。

王老师引导学生进行了三次说话一次写话,可见实践的分量之重。第一次说话:“突然,一名驿使从都城飞马赶来, ,向景公报告说……”要求学生补充驿使的具体表现,说得恰如其分;第二次说話:“景公听了,急得……”要求学生想象景公的着急神情,说得合情合理;第三次说话:“又一个驿使飞马而至,催请景公速回……”要求学生合理想象驿使的话语,说得合乎身份。特别是第三次说话实践,更有对象感、情境感,学生获得的是一种言语交际能力和交往意识。

王老师设计的写作话题是:景公心急如焚,甚至连韩枢驾车他都觉得慢,想想看,他会怎么说呢?要求学生发挥想象,既可以用今文写,也可以用古文写:行数百步,以驺为不疾,曰:“ !”夺辔代之。这项活动,考验的是学生的想象力与表达力,更考验的是学生对特定情境中特定人物的理解力。人物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该怎么说、不该怎么说,如此斟酌,锻炼的就是学生的言语品质。不草率,不应付,写出来的话才不粗俗,不生硬,合情又合理。这是一种语文实践的审美自觉。

王林波的这节语文课,还有一个可贵的地方,那就是教学节奏不紧不慢,不匆匆赶路,也不拖泥带水。朴素的语文课,就像散步,看似没有节奏,实际上课堂的节奏应和了你的生命活动节奏,自然到让你感觉不到而已。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江苏苏州市盛泽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田 晟

猜你喜欢
景公晏婴驾车
秦刚与马斯克驾车交流
千虑一得
比肩接踵
驾车寻访英雄的故乡
韩国:酒后驾车者将被判刑
20周岁的女青年是否可以申请中型客车准驾车型驾驶证?
晏子施妙法救了齐景公
忠直不迂
——晏婴(二)
晏婴三拒齐王赏赐
晏婴换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