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姥的剪纸》教学

2017-05-30 05:14钱娟吴忠豪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17年8期

钱娟 吴忠豪

第一次教学

一、检查字词

1.出示第一组词: 小屯、敦厚、炎炎夏日。

指名读,齐读。结合语句理解“小屯”的意思,通过换近义词的方法理解“敦厚”,仿“炎炎夏日”的构词形式说AABC式词语。

2.出示第二组词:刁难、左邻右舍、数九隆冬、无可挑剔。

读准词中多音字,并用另一个读音组词。

3.写字指导:炎。

运用比照的方法,指名说出写得不正确的部件。

师范写,拓展类似的字:吕、林。(提示:相同部件要写得有变化)

【討论:生字、词语教学总共用了13分钟,包括写字3分钟。在公开课上肯花时间用于词语教学是很不容易的,说明教师对写字指导的重视,值得肯定。只是教学的时机还可商榷:读准多音字作为朗读课文前的热身很好,强化读准字音要求,安排在此合适;写字指导关注汉字书写规律,也不错;词义理解如果结合课文朗读,在语境中理解可能更加合适。】

二、交流感受

1.轻声读课文,你眼中姥姥的剪纸是怎样的?(在“姥姥的剪纸”后板画“ ”)

2.生自读课文。

3.生交流,并板书关键词。

师:读完课文后,我觉得姥姥的剪纸活灵活现。(板贴“活灵活现”)

生:在我的眼里,姥姥的剪纸真是无可挑剔。

生:我觉得姥姥的剪纸很精美。

师:“精美无比”会更好。

生:姥姥的剪纸熟能生巧。

师:“熟能生巧”是什么意思?

生:熟练了,手就更加灵巧了。

师:是啊,手法熟练就能找到窍门。这是在夸奖姥姥,而不是夸姥姥的剪纸,明白了吗?

生:姥姥的剪纸栩栩如生。

生:姥姥的剪纸惟妙惟肖。

师:用上了课外积累的词语,真好!课文中有一个字最能体现姥姥剪纸的技艺——

生:神。

师:姥姥的剪纸神了,也就是姥姥的剪纸——

(生齐读黑板上的关键词)

【讨论:这个环节用了9分钟时间训练学生用合适的词语说一句话,可圈可点:其一,以说话来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比单纯说主要内容好,更适合三年级学生的特点;其二,通过运用,检查学生对词语意思的理解,既有利于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和积累,又能在运用中丰富学生运用词语的经验;其三,教师不失时机地鼓励学生运用课外积累的词语,有助于学生增强主动运用平时积累的词语的意识。这个环节中教师过于强调学生用四字词语,而且用一个,这对学生运用词语会有一定的限制。如果不加限制,学生的用词范围会更广,也会更加灵活。比如“姥姥的剪纸技术真神”“姥姥的剪纸大小疏密,无可挑剔”“姥姥的剪纸动作娴熟,让我着迷”等等,这更值得鼓励。】

三、内容梳理

1. 默读课文第1~7自然段,画出描写姥姥的剪纸神了的语句。

2. 交流:用“姥姥的剪纸神了”作为开头,用上课文中的语句说一段完整的话。

生:姥姥的剪纸神了。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刀,一张普普通通的彩纸,经过姥姥的手,便要什么就有什么了。

师:谁能说得更完整?

生:姥姥的剪纸神了。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刀,一张普普通通的彩纸,经过姥姥的手,便要什么就有什么了。人物、动物、植物、器物,无所不能。

生:姥姥的剪纸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

生:姥姥的剪纸神了。云密雨多的盛夏,姥姥怕我溜到河里游泳出危险,便用剪纸把我“拴”在屋檐下。她从旧作业本上撕下一页纸,唰唰几下,就剪出一个图样。

师:再加上后面一句“我抢过来看,是一只顽皮的小兔子骑在一头温顺的老牛背上”,就更好了。

……

【讨论:“画出描写姥姥的剪纸神了的语句”,教师一般是将这项作为检查学生阅读理解的题目,学生默读画句子,然后交流。而钱老师将其设计成一个说话的练习,要求学生完整地说一段话,通过表达来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可谓一石二鸟,这样的设计真好!说这段话的评价指标是“意思完整,语句连贯通顺”。第一个学生意思表达也是完整的,只是没有把后面的那句“人物、动物、植物、器物,无所不能”说进去,此处教师评价宜宽容些。倒是后面一句教师评价得很得体,加上原文中的“我抢过来看,是一只顽皮的小兔子骑在一头温顺的老牛背上”,意思表达就更好了。】

四、朗读指导

1.师:刚刚同学们交流的这几句话,主要集中在这三段当中,请同学们放声读一读,争取读好它。(出示第1、第3、第7自然段)

2.指导朗读:

第1自然段:突出关键词“要什么就有什么”“无所不能”,联系生活用“啧啧赞叹”的语气读好夸姥姥神的句子。练习背诵夸奖姥姥神的句子,并交流句式特点。

第3自然段:重点指导读好“嗬!”,鼓励学生用不同的语气读出相同的情感。

第7自然段:通过指导朗读关键词“唰唰几下”,感受姥姥剪纸的速度之快。

【讨论:这个指导课文朗读环节用了13分钟,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这是整堂课中花时较多的一个环节。重视课文朗读是好的,语文课应该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多读。这里有两点可以讨论:1.朗读的时机,建议安排在第三个环节说一段话之前,理由是读熟课文可以减少表达难度,更有利于学生通过表达实践把课文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2.如何确定朗读目标,教师喜欢将重点放在有感情朗读指导上,其实对小学生而言,熟读比读出感情更加重要。熟读课文,做到烂熟于心,脱口而出,课文的语言就成为学生自己的语言了。花13分钟时间指导有感情朗读,其实效果非常有限,因为有感情朗读的前提是对课文的理解,教师的理解和学生的理解差异很大,而且每个人对课文的理解也是不一样的。】

五、总结写法

师:认真读读这三段话,虽然都是在夸姥姥剪纸神了,但写的角度不一样。它们是从什么方面写出姥姥剪纸的神?

(生讨论、交流。师相机板书:逼真、娴熟、快速。)

【讨论:这个环节用时3分钟。从“逼真、娴熟、快速”这些角度去写姥姥的剪纸技术之神,教师总结的这些角度可能也有一定的道理,但三年级学生只要求写清楚“一件事”,这篇课文是用“几件事”写姥姥剪纸技术之神,可见从选材角度来指导学生学习写作方法并不可取,况且这些方法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有些过于概念化,难度实在太大。】

六、迁移仿写

师:仿照课文的句式去写一写生活中类似的事情:谁的什么神了。(擦去板书中的“姥姥”“剪纸”。板书呈现为: 的 神了, 。)比如说,谁的橡皮泥捏神了,谁的琴弹神了,可以从中选择一个角度去写。如果能用上一两个黑板上的词,你的写话会更精彩!

(生仿写。师生交流,点评。)

【讨论:指导写法以后设计写一写的练习,用时5分钟。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学到的写法运用到表达实践中,有利于写作方法的迁移,意图不错。只是前面指导的写法不是“写一件事”的方法,而这次练习要求写一件事,造成指导与练习脱节。可见教师在设计时考虑还欠周到。】

【修改建议】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读懂《姥姥的剪纸》这篇课文内容并不难,因此钱老师将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上。第一课时设计了三个板块的教学活动:1. 检查学生预习时生字词的认读与书写情况,包括多音字的认读;2.凭借课文语句,通过口语表达训练,品悟姥姥剪纸的“神”;3. 探寻作者从不同角度描写“神”的写作奥秘,练习仿写。从整个课堂设计看,钱老师不是在教课文,而是以课文为例,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落实在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上。教师的语文教学观是正确的。

这堂课教师设计了三次表达练习:第一次是“你眼中姥姥的剪纸是怎样的,说一句话”;第二次是用“姥姥的剪纸神了”作为开头,用上课文中的语句说一段完整的话;最后是运用课文中学到的写法,写“你生活中谁的什么技术神了,写一件事”。三次表达练习构成了整堂课的主体,可见教师对语文课程实践性的特点认识非常深刻,落实也非常有力,很值得称赞。

可以商榷的是,三次表达练习各自为政,缺乏内在联系。特别是第三次“写一件事”,要求学生另起炉灶,重新选材,与前面两次运用课文语句进行转述的表达练习几乎没有关系。以语言表达为线索串起一堂课的教学设计,这样的设计思路值得肯定。但一堂课的表达练习设计要有整体性,避免碎片化。最好能前后关联,前面的练习为后面的练习打基础,后面的练习是在前面的练习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这样由易到难,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这堂课最大的问题可能是教师对这篇课文写作方法的总结,以及运用这种写法要求学生写一件事。当下语文教师的习惯是教学每篇课文总想要教一些写作方法,似乎不教课文写法就不是语文课了。其实并非每篇课文都能找到适合这个年级学生学习的写作方法,比如这篇是用几件事写人的文章,这样的写作方法对三年级学生而言实在是难以借鉴。特别是要求学生从“逼真、娴熟、快速”等几个角度去写一个人技能的“神”,对中年级学生而言这样的要求也太高了。与其教得不适合,不如不教。建议删去最后写一件事的练习,改为用上课文中的几处语句说一段完整的话,说说“姥姥的剪纸神了”几个不同角度的表现。这样既提高了表达难度,学生又能接受。应该是一种值得尝试的设计思路。

第二次教学

一、字词识写

1.导入课题,板书并讲解“姥”“剪”的写法。齐读课题。

2.检查预习,看拼音写

汉字。

diāo shè

( )难 左邻右( )

tiāo yán yán

无可( )剔 ( )( )夏日

(1)指名书写,集体纠正,师范写并讲解易错字“刁”“炎”。

(2)多音字教学:读音与组词。

(3)师:(画一条横线)在这条横线上,请填上一个你认为课文中很重要或值得积累的词语。

生:无所不能。因为姥姥剪什么像什么,什么都能剪,特别厉害。

生:无可挑剔。姥姥的剪纸没有一处是可以挑剔的,特别完美。

師:你同时解释了这个词的意思,真好!

生:我觉得“数九隆冬”很重要,因为在预习时,我把“数”读成了第四声。

师:那你知道它为什么读第三声吗?

生:因为这里是指从冬至这个节气开始,往后数九个九天,就是“数九”。

师:你的知识面真广,解释得也很清楚!

……

【评析:对预习环节的字词检查教学非常扎实。特别是关注了写字指导,指导写好“姥”“剪”“刁”和“炎”,要言不烦,十分有效。教师特意设计了借助拼音当场默写4个汉字的练习,有助于提高预习生字的质量。与第一稿相比,这个环节增加了“填上一个你认为课文中很重要或值得积累的词语”,这可以丰富学生的词语积累。学生的语言水平各不相同,让学生自己画出值得积累的词语,更符合学生的语言学习实际。如果教师不限定学生只画出一个,而是鼓励学生多画出几个,或许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积累词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朗读指导

1.师:课文共11个自然段,在预习过程中觉得哪一段比较难读,多遍朗读后觉得自己有明显进步的,就请你展示一下。

2.生朗读第1自然段。教师借助“啧啧赞叹”, 指导学生配上动作和表情,读好人们对姥姥的夸赞。

3.生朗读第10自然段。教师用换近义词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敦厚”。联系课文,了解“活泼的兔子”“敦厚的老牛”指的是谁。

4.生朗读第4、第5自然段。教师指导学生读好姥姥与“我”的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不同语气。

【评析:修改后的设计将朗读指导提前至第二个环节,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可以熟悉课文语言,这样就可以为后面的说话做好准备,降低学生说话的难度。教师还结合朗读教学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的意思,既有助于词义的正确理解,又可以帮助学生读好课文。】

三、特点概括

师:老师读完这篇课文,觉得姥姥的剪纸真是活灵活现。(板画“ ”,板书成为:姥姥的剪纸 。)在你的眼里,姥姥的剪纸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也用一个词或者几个词说一说,可以边读边用笔圈画出相应的词语。

(生读。师巡视。)

师:在我的眼里,姥姥的剪纸真是活灵活现。请你也这样说。(板贴:活灵活现)

(生交流,并上黑板书写所说的关键词。)

师:大家看,在我们的眼里,姥姥的剪纸真是——(指黑板)

生:(齐)活灵活现、形象生动、栩栩如生、妙不可言、惟妙惟肖、无可挑剔、各式各样。

师:刚刚有一位同学用一个字就概括出了这么多词语要表达的意思,那就是——

生:神!

师:姥姥的剪纸神了!也就是说,姥姥的剪纸真是——(指黑板)

生:活灵活现、形象生动、栩栩如生、妙不可言、惟妙惟肖、无可挑剔、各式各样。

【评析:鼓励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平时积累的词语,可以用一个词语,也可以用几个词语,并且将这些词语写在黑板上,这对平时注意积累词语的学生是很大的鼓励,既有利于学生养成阅读时主动积累词语的习惯,又能引导学生在表达时积极运用平时积累的词语。最后还让学生将黑板上写出的词语连起来读一遍,整个环节设计得非常合理,真好!】

四、形象解读

师:课文中哪些语句写出了“姥姥的剪纸神了”?请同学们默读第1~7自然段,用笔画出来,并试着以“姥姥的剪纸神了”为开头,说一段话。

(生练习。师巡视指导。)

生:姥姥的剪纸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

生:姥姥的剪纸神了。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刀,一张普普通通的彩纸,经过姥姥的手,便要什么就有什么了。人物、動物、植物、器物,无所不能。(师相机指导学生理解“器物”)

生:姥姥的剪纸神了。当姥姥忙完农活和家务,就会搬把椅子往门前一坐,拿出剪刀来剪纸——数九隆冬剪,炎炎夏日剪,树荫下剪,月光下剪,甚至摸黑剪……

师:我发现这句话只有三四个同学画了。请问你为什么没画?

生:因为这句话不是写姥姥的剪纸,而是说姥姥什么时间在剪。

生:这是在说姥姥剪纸那么神的原因。

师:对啊,正是因为姥姥日日夜夜剪,不分季节剪,才剪得那么神。这句不是在夸姥姥剪纸神,而是说姥姥剪纸神的原因。还有哪些句子?

生:姥姥的剪纸神了。云密雨多的盛夏,姥姥怕我溜到河里游泳出危险,便用剪纸把我“拴”在屋檐下。(师引导学生通过“拴”字感受姥姥剪纸的神)

生:姥姥的剪纸神了。一天,我用双手死死地捂住姥姥的双眼,让她摸着剪窗花。谁知没多少工夫,一幅“喜鹊登枝”便完成了。嗬!梅枝与喜鹊形象生动,大小疏密无可挑剔。

生:姥姥的剪纸神了。姥姥从我的旧作业本上撕下一页纸,唰唰几下,就剪出一个图样。

师:到底是怎样的图样呢?能把话说完整、说清楚些吗?

生:姥姥的剪纸神了。姥姥从我的旧作业本上撕下一页纸,唰唰几下,就剪出一个图样。我抢过来看,是一只顽皮的小兔子骑在一头温顺的老牛背上。

生:姥姥的剪纸神了。她剪纸时娴熟的动作使我着迷。那剪刀游走在纸上发出的声音,悦耳至极。(师引导学生通过“悦耳至极”“游走”体会姥姥的剪纸之神)

(师生继续交流。略。)

【评析:课文中哪些语句写出了“姥姥的剪纸神了”?要求学生画出有关语句,这个问题侧重于对姥姥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教师将其设计为用具体语句说“姥姥的剪纸神了”的表达练习,让学生通过口头表达的方式说出对姥姥剪纸技术的理解,将理解与表达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这样的设计可圈可点,值得提倡。】

五、训练表达

师:刚刚同学们交流的只是引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或一个方面说出姥姥剪纸的神。接下来加大难度,仍以“姥姥的剪纸神了”为开头,任选几句话或几个方面说一段话。这样介绍会更加具体,更有说服力。先自己说一说,然后再说给同桌听,请他给你提建议。

(生自由说。同桌互说。师适时指导。)

生:姥姥的剪纸神了。姥姥从我的旧作业本上撕下一页纸,唰唰几下,就剪出一个图样。她剪纸时娴熟的动作使我着迷。那剪刀游走在纸上发出的声音,悦耳至极。

师:这位同学真厉害,能把两句话巧妙、恰当地组合在一起,“唰唰几下”不就是娴熟的动作吗?向你学习!

生:姥姥的剪纸神了。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刀,一张普普通通的彩纸,经过姥姥的手,便要什么就有什么了。你可别不信,有一天,我用双手死死地捂住姥姥的双眼,让她摸着剪窗花。谁知没多少工夫,一幅“喜鹊登枝”便完成了。

师:听出来了吗?这位同学加上了什么过渡语,让两句话融合在一起了?

生:“你可别不信”。

师:是啊,先说姥姥的剪纸是“要什么就有什么”,然后举个例子,让你心服口服。

生:姥姥的剪纸神了。云密雨多的盛夏,姥姥怕我溜到河里游泳出危险,便用剪纸把我“拴”在屋檐下。我都着迷了,真的不往外面跑了,还总是缠着姥姥为我剪各种各样的图样。

师:这位同学说的和你准备的有什么不同?

生:她后面说的不是课文中的话,而是自己的话。

师:这就是这位同学最精彩的地方。

生:姥姥的剪纸神了。在我们小屯里,左邻右舍的窗子上,都贴着姥姥精美的剪纸,是不是不可思议啊?一天,我用双手死死地捂住姥姥的双眼,让她摸着剪窗花……

师:(插话)建议你在“一天”前加上“更不可思议的还多着呢”,说说看。

生:姥姥的剪纸神了。在我们小屯里,左邻右舍的窗子上,都贴着姥姥精美的剪纸,是不是不可思议啊?更不可思议的还多着呢!一天,我用双手死死地捂住姥姥的双眼,让她摸着剪窗花。谁知没多少工夫,一幅“喜鹊登枝”便完成了。嗬!梅枝与喜鹊形象生动,大小疏密无可挑剔。

师:用两个“不可思议”,就让两句话衔接得那么自然!

生:姥姥的剪纸神了。姥姥从我的旧作业本上撕下一页纸,唰唰几下,就剪出一个图样。我抢过来看,是一只顽皮的小兔子骑在一头温顺的老牛背上。怪不得,我从小就听人啧啧赞叹:“你姥姥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

生:姥姥的剪纸神了。我从小就听人啧啧赞叹:“你姥姥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我有些半信半疑。有一天,姥姥从我的旧作业本上撕下一页纸,唰唰几下,就剪出一个图样。我抢过来看,是一只顽皮的小兔子骑在一头温顺的老牛背上。还有更厉害的呢!一次,我用双手死死地捂住姥姥的双眼,让她摸着剪窗花。谁知没多少工夫,一幅“喜鹊登枝”便完成了。嗬!梅枝与喜鹊形象生动,大小疏密无可挑剔。“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对姥姥佩服得五体投地!佩服,佩服啊!(做作揖的动作)

(师生情不自禁地鼓掌)

师:掌声已说明了一切!你的语言感觉太好了,以听说时的半信半疑开始,接着用“还有更厉害的呢”,将两个“眼见为实”的例子连接在一起。特别是结尾处,更是精彩至极!你的发言神了,我对你也佩服得五体投地!佩服,佩服啊!(做作揖的动作)

……

师:同学们刚刚说的很好,用自己的语言巧妙组合了两句话或三句话。回去后,请同学们把你们说的写出来,相信在写的过程中,你一定会有更多更好的想法。

师:同学们,这一节课,我们共同感受了姥姥剪纸的神。其实啊,这一张张剪纸当中,还饱含着一片片深情,到底是怎样的情感呢?下节课咱们继续共同学习。下课!

【执教者磨课体会】

《姥姥的剪纸》是一篇文质兼美、情真意切的课文。课文以“剪纸”贯穿全文,既描述了姥姥的剪纸技艺高,也叙述了祖孙之间情意深。如果将两个内容凝练成两个字的话,应为“神”与“情”。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这篇课文内容读来不难,难就难在如何借这篇课文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正如我们常说的,“学习语文不仅仅要知道写了什么,更重要的是学会使用语言,学会理解和表达语言” 。

第一次的设计展示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我设定了三个板块的教学活动:1.以检查

预习的方式,学习生字词的认读与书写,包括4个多音字的认读。2.凭借具体的语句,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与口语训练,品悟姥姥剪纸的“神”。3. 探寻作者从不同角度描写“神”的写作奥秘,练习仿写。

吴忠豪教授多次强调,“不能只教教材,要把教材当作例子来教语文”,不能单纯地分析课文,不能不停地提问,不能任意肢解课文,而要着眼于整体去设计每一个环节的教学。本着这样的教学理念,我紧紧扣住一个“神”字展开教学,这个教学内容既是重點也是难点。我以“以读促讲,以读促思”的方式,引导学生“三读文本”:一读,读出感受,积累词语,提炼中心词(姥姥的剪纸怎么样);二读,练习说话,正确表达,寻找关键句(姥姥的剪纸神了,体现在哪儿);三读,发现秘妙,感情朗读,提升理解力(指导朗读三段文字)。提炼出文本言语表达的奥秘后,接着进行了“ (谁)的 (什么方面)神了, (体现在哪儿)”的仿写训练,结合熟悉的生活化情境,引导学生借鉴运用,实现迁移。这几个教学环节逐层推进,层层深入,学生对姥姥剪纸的“神”也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

在实际的教学中,最后一个板块“要求学生按照课文的表达形式,从‘逼真、娴熟、快速三个角度去仿写”,这次仿写提出了“发现人物特点”与“迁移仿写”两个语言学习点,对照课标中的三年级写作目标,要求确实比较高,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说实话,在设计这一课的教学内容时,我对这一环节也疑惑过。在试教的过程中,此环节也确实如想象中一样,学生接受比较困难。因没有具体的解决方法,又自认为一节课必有仿写练笔的训练才更完美,所以此板块教学设计还是保留了。

吴教授听完课后指出:首先,这一处设计没能基于三年级学生学情考虑,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难度实在太大;其次,出示的三个语段中,姥姥剪纸“逼真、娴熟、快速”等特点重复交叉,比如“唰唰几下”这一句概括为“快速”,细想,更应是技艺娴熟的表现。所以这三个方面的特点归纳得是不严谨的。

如何更有效地设计表达训练?吴教授不仅指出了课堂病症,还开出了有效的疗方——在学生以“姥姥的剪纸神了”为开头,交流找出的相应语句后,教师将学生交流的语段出示在大屏幕上;接着要求学生仍以“姥姥的剪纸神了”为开头,进行将两三句话并成一段话的语言表达训练。这样的设计指向于“围绕中心,多句概括”的表达训练。这样的语言表达训练,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理解和表述能力,也考验了学生重新组合语言的能力(如何过渡,如何衔接)。当然,此环节更要发挥教师指导点拨的作用。

同样是积累和表达的训练,因策略不同,呈现的方式也有所不同。我的设计有“为写话而写话”之嫌,选择的训练点不太符合学生的语言发展规律。而吴教授指导修改后的训练设计,更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难度逐层推进,有助于语感的培养。

【教授磨课感言】

这是钱娟老师在一次全国性的语文教学研讨活动中上的一节公开课。钱老师没有将理解“姥姥剪纸技术之神”作为这堂课的讲读分析重点,而是以课文为例,探寻课文的表达方式,并且设计了练习仿写,重点指导学生学习语言表达运用。从整堂课的教学设计看,钱老师不是在教课文,而是在用课文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教学重点落实在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的训练上,反映出教师对语文课程性质和任务的正确认识。

在第一次教学设计时,钱老师设计了三次表达练习,这三次表达练习构成了整堂课教学活动的主体,每次练习都是以学生的表达实践为主,引导学生在表达实践中提高自身的表达能力。可见教师对语文课程实践性的特点认识非常深刻,落实也非常有力,这很值得称赞。

课后我与钱老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首先肯定了钱老师语文教学设计的思想,但是对这堂课具体的练习设计提出了一些意见。这三次表达练习,前两次都是运用课文语句进行转述的表达练习,这类练习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内化课文语言、实现消极语言向积极语言的转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需要研究的是第三次练习设计:教师总结了这篇课文的写作方法,然后要求学生运用这种写法写一件事。深入解读这篇课文,我们可以发现课文是用多件事来写姥姥剪纸技术之神的,且更多的是敘述,很难找到适合中年级学生学习的写作方法。因此教师将这篇课文的写作方法概括为“探寻作者从不同角度描写‘神的写作奥秘”,并且解读出课文是从 “逼真、娴熟、快速”等角度来写姥姥剪纸技能的“神”。我们且不讨论这样的概括是否正确合理,仅从这个要求看,对三年级学生而言就太高了。三年级学生习作刚刚起步,比较合适的要求是写一件事,或者是通过一件事写一个人,重点是学习把事情写完整,把人物的特点写清楚,这些要求也已经不低了。至于从多个角度记叙人物多个方面的特点,对高年级学生而言可能也不适宜。因此这堂课尽管教师花了很大力气和很多时间指导学生认识课文的写作方法,但是从学生最后写出的文章看,几乎没有什么效果。因此我建议钱老师忍痛割爱,删去第三次仿写练习,在第二次“运用课文中一个语句说说姥姥剪纸技术之神”的基础上,增加难度,要求学生整合更多的语句说一段话,更充分地表达“姥姥的剪纸神了”这个特点。前面是运用课文中的一个语句说一段话,这里是将两个或者几个语句整合在一起说话。如果这样设计练习,那么前后练习就有了内在的联系,前面练习为后面练习打下基础,后面练习又在前面练习的基础上有进一步提高。这样由易到难地设计练习,应该是一种值得尝试的设计思路。

钱老师接受了我的建议,并进行了认真的修改。不久以后她告诉我,根据修改后的教案上课的效果果然不错。她将这一次课堂教学的实录整

理后发给我,并且写了磨课

体会。

当下,不少语文教师备课时都非常重视对课文写作方法的解读,认识到文本解读不仅要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还要解读出课文是用什么方法来表达思想内容的;语文教学的重点应该落实在对课文写作方法的认识上,而不仅仅是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应该说这样的认识是对语文课程性质把握的一大进步。然而,我们也应该警惕语文教学陷入另一个误区,就是每篇课文都必须教学写作方法,似乎不教写作方法就不是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就不是合格的语文课。其实,当下使用的语文教材并不是按照学生的写作学习顺序来编写的,并非每篇课文都能找到适合这个年级学生学习的写作方法。比如这一篇是用几件事写人的文章,课文的写作方法对三年级学生而言实在难以借鉴。

我很赞同语文课要强化学生的表达练习,增加读写结合的表达训练,这很值得提倡。语文课读写结合的表达练习设计,教师习惯从写作方法这方面寻找结合点,比如按空间变化写一处景物、按时间顺序写一样动物、从几个方面具体描写人物特点等等。以写作方法为切入点设计读写结合练习当然也不错,但我更提倡的是另外一种读写结合的切入点,就是借助课文内容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口头或书面表达的实践。比如用课文中的一个或几个具体事实介绍姥姥剪纸技术之神。这样的表达实践可以有效地把课文语言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使学生在表达实践中不断熟练口头或书面表达的技能。这样的表达练习其中也含有一些写作方法,但教师无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认识,而是让学生在表达实践中自己去体会。语文课上这样的表达实践越多,学生的表达技能越熟练,他们就可以在大量实践过程中获得更多的表达经验,获得更多的表达策略。语文课上这类表达练习其实对学生的语言发展和熟练表达技能的形成更加有效。这是我对语文课读写结合表达练习设计的一种新的认识,提出来和广大语文教师分享。

责任编辑 郭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