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优势产业创新发展的对策研究①

2017-05-30 04:15蒋晓聪
中国商论 2017年9期
关键词:创新效率

蒋晓聪

摘 要:苏州制造业优势产业在苏州经济发展以及转型升级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拟通过对苏州制造业优势产业概况及创新效率进行实证分析,探索苏州制造业优势产业创新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制造业优势产业 创新效率 路径突破

中图分类号:F426.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7)03(c)-120-02

制造业一直以来都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制造业助推中国经济创造了GDP平均10%的增长奇迹。而就苏州而言,2015年苏州制造业优势产业实现产值2.0万亿,其中仅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就占全国电子信息产业产值的8%左右,苏州制造业的创新发展程度对苏州乃至全省、全国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当前创新驱动为主导背景下,苏州制造业如何通过提高创新效率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增创发展优势,是苏州实践自主创新示范区谋求跨越发展的必然选择。

1 苏州制造业优势产业创新概况

2015年苏州优势产业涉及6个行业大类,151个行业小类,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2015年有17户优势产业企业入围全国民营企业500强,其中沙钢、恒力位列前十强,盛虹和永钢、亨通入围前一百强。苏州优势产业产品产量国内市场占有率较高,2015年规上传统制造业主要产品产量中,家用吸尘器(占全国的50.9%,下同)、电梯、自动扶梯及升降机(34.5%)、照相机(36.6%)、光缆(26.8%)、复印和胶版印制设备(14.8%)、化学纤维(14.4%)等产品产量占全国规上工业产品产量的5%以上。

苏州优势产业注重原始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研发投入总量不断增加。2015年苏州优势产业实现R&D支出达206亿元,研发人员数达8.1万人,均为2009年的1.9倍,R&D投入强度由2009年的0.78%提升至2015年的1.04%。

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2015年苏州优势产业实现专利申请量15636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6579件,實现收入1347万元,期末拥有注册商标4563件,形成国家或行业标准356件。

创新环境不断改善。苏州一直以来以创新引领发展,2015年中国城市创新创业环境排行榜中居第五位,连续5年保持福布斯“中国大陆城市创新能力排行榜”前三位;至2015年末,全市拥有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5家、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94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478家、省级民营科技企业10353家,“十百千万”创新型企业群体初步形成。

但近年来优势产业正面临着严峻挑战,增速明显放缓,由2010年的22.6%下降至2015年的1.4%,发展遭遇瓶颈。同时,苏州制造产业链下游、价值链低端的发展特性仍较显著。2015年苏州进出口贸易中加工贸易占比依然达63.7%;六大优势产业每亿美元工业产值雇佣人数为588人,远高于日本和德国十多年前(2004年)的每亿美元工业产值雇佣人数水平(267.4人、424.9人)。在内外经济形势背景下,创新驱动优势产业发展是苏州实现新跨越的必然选择。

2 苏州制造业优势产业创新效率实证分析

本文根据求解Malmquist指数的DEA模型,利用DEAP Version 2.1软件,投入指标选择为企业研发人员数目和研发经费投入量,产出指标为新产品销售收入和专利申请量,通过对2009年~2015年间苏州优势产业投入和产出的面板数据进行M生产率指数分析,得到苏州优势产业创新能力的M指数及其分解变化情况,具体结果分析如下。

2.1 苏州优势产业Malmquist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总体分析

从表1中可以看出,2009年~2015年,苏州优势产业的Malmquist指数在各个时间段呈波浪形正向增长状态,Malmquis指数年均增长率仅为0.2%(1.002),这说明苏州优势产业创新效率增长不断放缓。技术进步指数(TC)总体上与Malmquist 指数保持一致变化,其年增长率为2.4%(1.024);苏州优势产业的技术效率变化指数(EC) 整体上出现了2.1%(0.979)的负增长率(见表1)。

从总体上来,苏州制造业优势产业创新还是有效率的(TFP=1.002>1),主要是靠技术进步(TC=1.024>1)来支撑的,而技术创新效率较低(EC=0.979<1)。由此可见苏州优势产业创新虽然在资金投入、人力资本、信息资源等方面具有优势,企业技术不断改良进步,但是由于在创新过程中存在大量的重复投入和资源浪费现象,资源投入结构不合理,市场对创新资源配置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致使创新综合效率不高影响整体的创新推进。

同时,由于技术效率(SE)又可以分解成纯技术效率(PTE)和规模效率(SE),通过分析可以看出,苏州制造业传统优势产业技术效率低下主要原因在于规模效率(SE=0.989)低引起的,其次是因为纯技术效率PTE(0.990)。

从纵向看,2011年~2012年、2012年~2013年及2014年~2015年这三个时间段,苏州分别处于全球次贷危机深层次影响、经济危机后最困难年及新常态形成,技术进步指数(TC)小于1,处于衰退状态,这说明苏州优势产业创新并未形成惯性和长期体系,还是受经济影响因素大,经济形势好效益好技术多投入,技术改造进步明显;经济形势严峻效益差,创新投入就减少,技术改造明显放缓。而从2009年~2015年间看苏州优势产业创新效率,基本变化不明显,技术创新效率指数(EC)一直在1左右波动,说明苏州制造业优势产业创新效率一直不高,创新投入方式、方向均有待大幅提高。

2.2 蘇州优势产业分行业创新效率分析

根据计算苏州六大优势产业的Malmquist指数及分解情况,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电子信息产业创新效率居最高(M指数为1.123),但与其产业规模不太符合,这个与占该产业半壁江山的计算机整机制造企业多为组装和订单加工为主有关,其真正的研发投入效率并不高,故而拉低了整个行业创新效率。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的创新效率居第二位(M指数为1.044),技术进步是关键。苏州近年来钢铁行业技术改造投入逐年增加,技术改良、新产品不断推成出新,沙钢、永钢等龙头企业不断通过技术革新和管理创新,让本身具有高耗能的传统产业发出蓬勃的生机。

通用设备制造业创新效率排第三位(M指数为1.012),但是从各分项指数看,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指数均大于1,说明该产业创新均有效率,这也印证了近年来通用设备制造近年来发展势头良好,创新投入成效显著,该产业中的电梯及配件业,产值连续多年保持15%以上的快速增长,各类电(扶)梯和升降机整机产量在国内居于优势地位。

化工产业创新效率排第四位(M指数为0.992),是由于纯技术效率低导致技术效率指数较低引起的,这个与目前苏州新材料、生物化工、医药化工等精细化学品比重不高,缺乏国家级技术及研发中心,尚未形成以企业为主导的自主研发体系直接相关。同时,苏州一直执行严格的整治、关停淘汰、环保制度,这一定程度也影响化工企业创新投入的积极性和效率。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的效率低下(M指数为0.983),是由于目前苏州该行业整体创新基本以现有产品改良、改善为主,虽然光纤、光缆行业创新投入较好,但是总体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弱,导致该行业创新效率中纯技术效率低下。

纺织业的创新效率最低(M指数为0.877),主要是由于规模效率还不够高,目前苏州纺织业除了盛虹、华芳、华佳、梦兰等为数不多的大型企业,大多以中小企业为主,但苏州纺织业研发多集中于大型企业,中小企业研发投入微乎其微,这导致苏州纺织业创新规模效率较低进而影响总体创新效率。

3 苏州制造业优势产业创新发展的路径突破

我们通过实证分析看出,苏州优势产业创新效率是有效率的,技术进步的优势抵消了技术效率低下进而表现出整体优势产业的高效率。因此,提高创新投入技术效率应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苏州发展应关注的重点。

第一,以技术内生化重塑创新优势。一是加快苏州制造业优势产业在生产流程和方式再造、提高生产效率和节能降耗等方面的技术内生化发展;二是加快OLED显示技术、高效智能终端及芯片等具有优势产业产品的自主开发应用。

第二,以重点行业创新发展推动整体效率提升。一是通过工业机器人、工业机械臂等机器人产业技术创新带动制造业传统优势产业结构和效率变革。二是通过物联网及龙头智能装备企业及集成电路封装测试等企业围绕产业链实施兼并重组,加快发展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提升产业总体价值和竞争力。

第三,以工匠精神来培育新型知识型制造业人才。一是通过校企合作,定向培养特定岗位的技能人才,不断提升研发人员和高技能劳动者数量规模和质量层次;二是着重提升企业家素质,加大各类人才计划中关于智能装备和物联网等制造业中高级人才比重及领军型人才的选拔和培养。

参考文献

[1] 陈伟,刘井建.基于DEA-Malmquist指数的企业创新效率变动研究——对我国电子行业的15家上市企业的实证分析[J].科学进步与对策,2008(8).

[2] 戚湧,张明,李太生.基于Malmquist指数的江苏创新资源整合共享效率评价[J].中国软科学,2013(10).

①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2012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2SJD790056)阶段性研究成果。本课题将苏州制造业优势产业界定为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以下简称电子信息产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冶金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化学)、纺织业。

猜你喜欢
创新效率
中部六省区域创新两阶段效率评价
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分析
基于VAR模型的创新绩效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DEA模型的东北三省国有高技术企业创新效率分析
长江经济带区域创新效率评价及空间相关性分析
辽宁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三阶段特征及其演变
创新主体及交互作用对区域创新效率影响的实证研究
管理层持股激励与企业技术创新
绿色低碳视角下中国区域创新效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