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庆高
摘要:对课堂教学进行预设时,既要源于教材,又要考虑更多的可能性,设置一定的弹性空间,服务于课堂的生成,还要着眼于整体,立足于个体,致力于主体;而生成的前提是把课堂讲解、思考、预设等主动权还给学生,必须接纳学生潜在和始料未及的即兴创造。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缺一不可。预设好,生成质量就高,预设体现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尊重,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具有互补性。通过“预设”去促进“生成”,通过“生成”来完成“预设”的目标,在预设与生成的嬗变中平衡发展,会演绎出多姿多彩的原生态课堂。
关键词:小学数学;精心预设;促进生成;嬗变相辅;平衡发展
课堂就是通过教学促进学生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整合,这是对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必须做到的要求。但是优质教学则是有更高的要求,就是优质、高效、高境界。当然,优质教学应在预设与生成的嬗变中平衡发展,体现教师的匠心,展现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一节课的时间有限,教师既要考虑课前预设的教学内容,又要关注生成,要顾及双方,这就需要教师运用教学机智,适当调整课前预设的内容,变课堂教学“执行教案”为师生“互动生成”。变“预设”为“生成”,着力引导学生经历问题的“数学化”过程。因此,在课堂预设时,应着眼于整体,立足于个体,致力于主体。教学设计应吻合于学生认知能力与学习材料的最佳结合,老师要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来定位课堂教学的流程,必须对教学目的、任务和过程有一个清晰、理性的安排。课堂上也需要按预先设计开展教学活动,教学目标必须潜在和开发地接纳始料未及的体验,不能让有生命的人,绕着死教案走,要鼓励师生在互动中的即兴创造,为此,要认真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架起预设和生成的桥梁,体现预设对文本的尊重,对学生生成的尊重,通过“预设”去促进“生成”,通过“生成”来完成“预设”的目标,让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演绎出多姿多彩的高效课堂。
一、以预设为基础,激发精彩生成
第一,教师方面。首先,要深入钻研教材和教参,把教材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具有走进去的宽度和跳出来的厚度,这是课堂中催生和捕捉有价值生成成前提;其次要有涉猎知识面的广度,这样文本在学生眼前才有空间;再次,要洞察和把握学生学习活动和思维的走向,这三点是教师在课堂中有效地激发生成、引领生成和调控生成的基础。
二、以生成为导向,预设设想着生成
第一,以生成为导向,提高预设的针对性。生成是学生的活动和思维,它彰显的是学生的主体性;预设是教师的设计和安排,它彰显的是教师的主导性,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规律进行设计,想学生所想,备学生所需,从而使预设具有针对性。
第二,以生成的不可预知性,提高预设的开放性。生成是师生的“即兴创造”,它会不期而至。因此,预设要有弹性和开放性,给生成腾出时间和空间,把“意外情况”、“节外生枝”都视为课堂精彩火花的进发,这些火花就是生成。
第三,以生成的动态性为导向,提高预设的可变性。强调生成的动态性,意味着上课不是执行教案,而是再创造的过程;不是把心思放在教材、教参和教案上,而是放在观察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并与学生积极互动上,它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不能拘泥于课前的预设,要根据实际情况,随时对设计作出有把握的调整、变更。
教案:《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教师在设计“长(正)方体的认识”一课时,事先对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学生通过之前预习及实际经验,已经有了相应的了解。如果把教学的起点定位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上,显然不符合实际。为此,教师把教学的起点调为: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小棒和橡皮泥搭一个长方体、一个正方体。有的小组搭出长方体、正方体,可是有的小组搭出的长方体、正方体就不像样,还有的小组根本就没有搭成。有点出乎教师的预料,可教师还是对学生说:大家搭得很认真,可是为什么有的小组搭不好呢?我们一起来找找原因怎么样?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地展开了讨论…终于找出问题的所在。对于“搭不好长(正)方体”这一临时生成的问题,教师没有越俎代庖,而是通过“为什么”来分析原因,认识特征,营造了活泼的学习氛围,让生成(包括错误资源)赋予“教学预设”生命的意义得到体现,使预设不断完善,促进了学生积极学习态度的形成。
三、預设和生成应在嬗变中平衡发展
课堂教学应是师生、生生积极主动的动态生成的推进过程,是预设与生成的结合,是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应在预设与生成的嬗变中发展,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案例]这是一节梯形面积公式推导的课,教者精心准备,每句话都设计好,每个教学环节丝丝入扣,正当教者上的一帆风顺,准备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时,有学生发现了梯形面积公式的另一种推导方法:沿两腰的中点连线剪开,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在她的启发下,其他同学有想出了另一种方法:从两腰中点沿垂直于底的方向剪开,正好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正好是梯形上底与下底和的一半,宽正好是梯形的高…课上到这儿,学生是快乐的,参与是主动的,思维是活跃的,想象是丰富的,情绪是高涨的,不仅仅满足书上的的推导方法,课后的练习已不仅仅是机械地根据推导出的梯形公式,计算一些梯形的面积,而是用自己的方法说明梯形的面积公式。因此,我们说,数学课无论是能力的培养还是情感的体验,远非是做几道习题能达到的,教师要用动态生成的观念来控制课堂教学,课堂预设应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经历过程,课堂生成应当成为思维碰撞的亮点,有经历,有收获,有碰撞,才有提升,让学生智慧之火燃烧在课堂。如果教师教学深陷在“预设”的窠臼里,显然有悖于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目标,纯粹的为“生成”而“生成”则又实属矫枉过正。因此,探究是学习,而接受也同样是学习。所以,生成指导下的预设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达到“预设”与“生成”的平衡,是理想的教育,是课堂教学在嬗变中对传统的超越。endprint
[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实施教学方案,是把“预设”转化为实际的教学行为。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双方的互动会“生成”一些新的教学资源,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及时把握,因势利导,适时调整预案,合理地利用生成性资源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使教学活动收到更好的效果。在教学中,学生要主动参与,不断发现与创新,享受着学习的成功与快乐;教师要巧妙地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为学生创造探索的空间,分享着体验与发现的快乐,感受着数学的无穷魅力。
(一)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预设是对课堂教学的安排,预设是必要的,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使教师在课前必须对教学目的、任务和过程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和安排,保证教学活动的计划性和有效性。但是,我们反对以本为本,以教师为本的预设,需要的是以学生学为重心的精心预设。这种预设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学生的学习特点。课堂中,学生会提出不同的看法,有可能是课中需要补充的内容或需要讨论的问题。
如教学《圆的周长》,教师给学生提供了直径不同的圆形硬纸片。“请知道周长与直径关系的同学举一下手。”全班竟有半数学生举起手来。“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呢?”“从书上看来的。”“那么,大家知道书上的这个结论是怎么得来的吗?”“不知道”。“想不想自己动手设计几个方案,来验证结论?”“想!”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大声回答。“接下来,分学习小组合作验证,看哪个小组能最先证明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教师适时参与学生的讨论,交流、验证,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逐步概括出圆的周长公式。教师既兼顾了教学的针对性,又兼顾了教学的开放性,使预设与生成得到了和谐的发展。对于意外生成的内容与本课目标关系不大,或对提高学生能力没多大作用的,就不需要在课堂上展开,以免盲目地拖累课堂。
(二)尊重学生的创造,把课堂还给学生
第一,根据“最近发展区”水平的知识和能力,对于课本的基礎知识,学生是可以独立解决的,应把讲解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既是对学生讲解的一种鼓励,也是对还不能讲解的学生的一种促进。学生不仅参与教,也参与学。第二,把思考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要保证让学生主动地思考,必须把问题的形成过程交给学生,问题真正由学生来引发,注重学生对问题真正的独立思考和个性化的解答。第三,把预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就是教师不能完全替代课前的预设,应推测课堂上的种种可能,指导学生完成探索过程。
[案例]:“两根同样长的钢管,第一根用去2/5米,第二根用去3/5,哪一根用去的长一些?”让学生分组讨论,学生陆续发现有三种可能,最后学生得出结论是“无法确定”。可以看出,学生发展具有的空间很大,不可限量。我们必须尊重这种开放性和生成性。学生本身就是主角,都是带着自己的兴趣、爱好、经验,带着各种情绪来到课堂的,这些经验、背景被教师和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感悟到,领悟到,思考到,把课堂的新知变得多种可能,多种解读,多种含义,也就是知识增值了,丰富了。而知识在这个过程中转化为学生的一种见识,一种思考,一种可以供大家分享的经验,转化为他的智慧,它的品质,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内在依据。
为此,课堂要尊重学生的创造性,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要善于去捕捉,发现和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信息,进行梳理,然后要把有价值的信息和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纳入教学内容,成为教学的闪光点,并把它转化为学生智慧发展的“火种”,不能以任何理由侵犯和回避他们的权利,即使学生的回答错误也是一种学习资源,要正确面对。
(三)让预设与生成平衡发展于学生
预设与生成有统一的一面,也有对立的一面。预设重视和追求的是共性的,可预知的目标,生成重视和追求的是个性的,不可预知的目标,预设过度必然导致对生成的忽视,挤占生成的时间和空间;生成过多也必然影响预设目标的实现以及教学计划的落实,不少有价值的生成是对预设的背离,正是基于这一点,无论是预设还是生成,都是平衡发展于学生,才能得到互补。
[案例]《植树问题》这节课是学习封闭曲线(方阵)中的植树问题。老师选用“在正方形边沿摆花盆“这一情境展开教学。多数学生在老师引导下,学会了正方形边沿摆放花盆的有关知识,而且明白了四个角上都摆放时,一周所需的花盆数最少,让学生一次一次感受摆放的规律和计一算一周所需花盆数的方法(每边摆的盆数-1)×4盆。但是,就在课堂教学顺畅时,有一位学生不同意以上这种方法,并提出“如果正方形每边只摆1盆,那么,1×4-4=0”这一与众不同的方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学生发现只有正方形四角上都摆时才适用此关系式,然后再逐步完善学生发现的规律。
对于这样的生成,我们一定要从提高教学质量,立足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用长远的、动态观点认识和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在实践巾,我们不能离开学生的发展,机械地讨论在一节课巾是预设多了,还是生成多了的问题,有价值的生成即使影响了预设的安排,也不应该敷衍了事,有质量的预设也不应该为了顾及低层次的生成而患得患失。总之,我们一定要从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从容地处理好,架设起教学预设与课堂生成平衡发展的桥梁,那么,学生的主体作用会得到更好的发挥,课堂会更充满生机和活力,教学会更精彩。
[责任编辑 牛宾国]endprint
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17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