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有新
摘要:生活处处有规则,集体处处有规则。“守规则”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意义特别重大。在品德课堂上,教师采取有效策略对学生进行“守规则”意识的培养,有利于促进学生的道德内化,使“守规则”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也有利于促进其他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品德课堂;“守规则”;“线路图”;新范式;评价体系
2015年3月30日,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鉴于此,新一轮课程将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强调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标准体系建设。
“核心素养”不是“全面素养”,是“关键素养”;不是靠一节课、几节课,或者一门课、几门课就能培养出来的。它是一个综合工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借鉴其他学科核心素养做法,就品德学科而言,根据课程标准“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公民奠定基础”的目标,将品德学科核心素养界定为:有爱心、讲文明、负责任、守规则。而本人以为,“守规则”则是品德学科核心素养之关键,课堂作为核心素养培养的主渠道,拟采取恰当教育策略。
一、绘就品德课堂核心素养培养“线路图”
规则,一般指由集体共同制定、公认或由代表人统一制定并通过的,是集体成员必须遵守的制度或章程。现行各版本《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中涉及到“守规则”的内容比较多,主要有学校纪律、生活规则、法律制度等。这一些内容或课文,编者是按学生的年龄、心理、社会经验、认识规律等要素来编排的,范围从“家庭-校园-社会”逐步扩展的。对学生来说具有很强的生活性、实践性等特点,对教育者来说富有操作性、实效性。教师可以以此教育内容为基础,结合本地本校实际,绘就课堂“守规则”核心素养线路图,使教育(教学)目标随着教育内容的扩大、教育范围的扩展而循序渐进、螺旋上升,这样能使我们的教学做到有的放矢。
二、探求品德课堂核心素养培养新范式
记得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养成学生良好的习惯。”习惯好不好,会影响一个人一辈子。《意见》指出:“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是中小学德育的重要载体。小学应以生动活泼的课内外教育、教学活动为主。”喜欢活动是学生的天性,把教学内容实践化,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方式。在学生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创新思维,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规则意识,提高学生自我教育与实践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各种活动,培养了学生品德学科核心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基础。
为此,我们提出了“实践感悟式”品德课堂教学新范式,它包括:“课前引领——课中探究——课后实践”三个板块。
第一板块:课前引领。这一板块主要是教师课前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有目的、有计划、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跨出校门,走向社会,到社区进行调查、访问,或到图书馆、档案馆,或上网查阅资料、图片、数据等,追寻与人们生活相关的规则及规则执行情况,并将搜集到的第一手资料进行适当的整理,为课中探究作准备。
第二板块:课中探究。这一板块可分为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引出主题。操作要领:1.让学生一起玩最感兴趣的游戏。2.让学生谈谈玩游戏规则前后的不同感受。3.使学生感受到,游戏需要有游戏规则。
[设计意图:游戏是小学生的天性,本环节设计以有效的形式引出“规则”,从中让学生体会到玩游戏也需要有规则;没有规则,就不好玩了。]
第二环节:联系实际,模拟生活,体验规则。操作要领:1.结合教材與调查来的第一手资料,围绕规则说感受,谈体会,明道理。2.与生活对接。模拟现实生活场景,如学校里、上下楼梯、去食堂就餐;红绿灯路口、过马路、禁止12岁以下儿童骑车上马路;去公交车站乘车、去图书馆看书……3.通过多元评价,强化规则,明白规则意义。
[设计意图:结合教材中的直观图片与学生调查得来的第一手资料,与学生日常生活场景对接,通过模拟演练、学生相互评议等,明白遵守规则的意义。]
第三环节:拓展提升,对接现实,深化规则。操作要领:1.反光镜——出示违反交通规则、公共秩序的相关图片、资料,结合教材中不遵守规则的现象,剖析其危害性。2.树榜样——肯定社会上、班级里遵守规则的人与事及其好处。3.订公约——根据班级实际,制订班级公约,或文明公约。
[设计意图:该环节通过正反两个方面典型实例的剖析,让学生牢记“没有规则,不成方圆”,生活处处有规则,无论做什么,都要自觉遵守规则,以深化学生对规则的理解,增强学生的规则意识。]
这一板块教师注重教学方式的转变,让学生与生活对话,获得真实的生活体验;与他人对话,合作探究,展开思辨;与自己对话,在愉悦的氛围中实现道德的自主建构。
第三板块:课后实践。这一板块则重在引导学生用规则指导生活,让规则内化为具体行为。学生在各种社会实践中,用规则不断规范、修正自身行为,使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成为一个规范的人。
总之,该课堂教学范式不仅有利于教师指导学生“讲规则”,更有利于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守规则”,在不知不觉的氛围中实现由“他律”到“自律”的转变,从而实现“规则”的自主构建。
三、研制品德课堂核心素养评价体系
众所周知,教学的真正目的是唤醒和激发学生美好的潜能。因此,研制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对课堂教学来说至关重要。能否客观公正而又中肯地做出评价,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奖励,对教师来说也是检验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工具。为此,我们研制了品德课堂核心素养评价体系。
对学生评价的主要要点是: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与求知欲望;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交流发言、动手操作方法与技能等
对教师评价的主要要点是:教师的亲和力,教师能吸引学生对这节课的喜欢程度;明确每一个教学时段的目标与任务,以及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与行为;重视学生的生存、成长与发展体验,促进学生的自我认知;善于引导学生探究,获得既全面又有深度的知识;利用好课堂动态性资源;运用有效的评价与激励策略等。
同时,对课堂有没有上出品德课特色、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提供真实生活场景、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变换相应的教学形式、师生之间有效互动、布置与教学有关的课后实践作业等进行评价。
总之,对学生“守规则”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理解规则,提高规则意识,促进学生道德内化,实现“守规则”为学生自觉行动,也有利于学生其他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提高。
[责任编辑 牛宾国]endprint
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17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