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如何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有效地实现在教育教学上的突破,是数学课程改革的关键所在。本文主要探究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对学生动手能力进行相应的培养。
关键词:中学数学;教学课堂;教学创新;动手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4-0122-02
学习数学和具体的课堂实践活动是密不可分。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提升数学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由此可见,学生的实践活动和动手操作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可是现阶段初中数学教学的现状却是:由于家庭的溺爱使得现在很多初中生什么事都懒得自己动手,他们觉得自己不做也会有别人帮他去做。生活上的这种惰性也于无形中延伸到学习上;现在教育的甄选机制导致学校、家庭一味追求好的分数,学生只要考取高分就行,别的方面一概不管;许多学校的硬件设施满足不了学生的实验要求,使得他们认为这样的数学实验没有什么存在的意义;有些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或许又因为其他方面能力的欠缺,(比如不善言辞、害羞等)也不积极参与到动手操作中,久而久之动手能力就会退化。
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存在随意性,体现在课堂上主要是对教具的使用可有可无,实践活动组织秩序比较混乱。或者是让学生进行模仿,或者是老师演示直接代替学生的动手操作,或者是操作的内容脱离学习实际,或者是学生在进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实践活动比较单一,范围不够广泛,教师科学的启发、艺术的引导缺位。这样不仅制约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直接影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中学数学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对以往的教学方式不断进行反思和修正,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实践,不断增加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1.培养动手能力,提高课堂效率
初中阶段,不仅是学生身心成长过程中比较重要的阶段,还是学生进行知识积累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好奇心、可塑性都比較强,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根据这一特点,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知识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例如:我在教"实数"中的在数轴上表示的过程中,因为还没学勾股定理,学生还不会由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算斜边的长,对的长度还不懂怎么量取,因此,我设置了以下的一个过程:一是让学生用纸片裁剪出两个正方形,并要求边长都为1;二是让学生把这两个边长为1的正方形,按一条对角线剪开为四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然后把他们用拼接的方法组成一个大的正方形。接着提出相关问题:同学们所拼接出的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拼接出的正方形的边长又是多少?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在亲自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不仅进行积极的思考,还进行细致的计算,发现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 ,那怎样在数轴上表示这样的数呢?这样在数轴上作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而学生在操作和探究的过程中,增加了对无理数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教师在活跃课堂气氛的过程的同时,还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从根本上理解和消化课堂知识,这样的课堂实践活动,给学生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
又如,在教学"SAS" 判定三角形全等这一节时,我先在黑板上画出任意一个三角形△ABC,再通过"边角边"的方法画出另一个三角形△A′B′C′;并指导学生模仿我的作图过程也画出两个三角形,然后再通过折叠或者裁剪其中一个三角形△ABC,和另一个三角形△A′B′C′的对应顶点拼到一处,这样学生就惊奇地发现△ABC和△A′B′C′竟然能够完全重合。
我让学生说出作图过程中两个三角形之间有哪些相等的量?学生很容易会就可以从作图过程得到,在△ABC和△A′B′C′中,AB=A′B′,∠B=∠B′, BC=B′C′的条件。由于AB=A′B′,我们移动其中的△ABC,使点A与点A′、点B与点B′重合;因为∠B=∠B′,所以可以使∠B与∠B′的另一边BC与B′C′重叠在一起,而BC=B′C′,因此点C与点C′重合。于是△ABC与△A′B′C′重合,这就说明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即在△ABC和△A′B′C′中,∵AB=A′B,∠B=∠B′,BC=B′C′,∴ △ABC≌△A′B′C′。从而得出三角形全等的"SAS"公理:在两个三角形中,如果有两条边及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简记为"SAS")。这样让学生利用剪、拼、量、证等方法,在动手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使学生眼、脑、手同时得到调动和使用,同时也要求教师多方面多角度理解和把握教材,这样才能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2.激发学生兴趣,强化动手意识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教师要善于运用教材上的相关内容,设置一些能够提高学生动手制作能力的数学模型,不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这一节的教学过程中,我结合教材相关的内容,将正方体进行相应的展开或折叠,并且在展开或折叠中,要求正方形六面体的整体性不能够受到破坏。在教学时,首先给学生分配任务,让学生每人做一个正方体的纸盒,再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展开和折叠,使学生在数学模型制作的过程中,感受和理解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互相转换的相关方法,激发学生对生活中数学信息的兴趣,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制作整体模型,也为以后学习三维视图打下良好的基础。
再如,在讲授"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这一章节时,我要求学生课前按要求制作一个四边形模型:模型的四个边都要求是四根长短相同的木条,用螺丝进行固定。在制作之后就可以用这个模型对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及后面的有关内容进行探讨。比如对角定上一條木条可以探究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的性质;对角一拉改变它的形状,使学生体会到四边形的不稳定性,还可以对这个四边形的内角的两条边长进行调整,此模型可变成正方形、矩形或者菱形等四边形。
指导学生通过实际动手操作来认识四边形的性质以及之间的变化,学生也在对模型操作的实践中,不断学习、解决新出现的问题,享受自己制作的成功,课堂气氛因学生的积极参与而变得活跃有趣。
3.重视学习方法,培养动手习惯
俗话说"习惯决定成败"。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积极性,养成主动参与的良好习惯,让学生始终沐浴在学习数学的乐趣中,数学就应该在生活中学习。动手实践与应用是中学生必备的能力。但是现阶段初中数学教学存在一种偏颇现象,就是为了解数学题而学数学。例如面对"12点到1点之间,分针和时针会重合几次"这样有趣的问题时,大多数学生会快速地从脑中去寻找数学公式,结果无所收货而望题兴叹,而及时会有学生用形象思维的方法去亲子转动一下手表来寻找答案。中国学生的数学知识都是从书本上搬进脑子里的,很少想到要在实际生活中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因此,数学教学和学习要和生活实际相结合。比如在教学生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确定直角、车轮做成圆等实例时,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使学生通过亲自操作,学会解决操作中碰到的问题,这样学生既学到了数学知识,又养成了动手实践很好的习惯。又如,当我提出对旗杆的高度进行测量这一问题时,学生就会意识到将要去室外进行实际操作,学生很快按照学习小组进行明确分工,并且准备出相应的工具:镜子、标杆以及尺子等。当要学习仰角以及俯角时,学生就能够自觉地制作相应的测角仪。学生养成了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为学好数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素质教育要求,要加强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重视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深刻了解和领会数学的含意和乐趣,在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启迪时,前提也是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没有动手实践就不存在创新。只有改变中学学生懒于动手的习惯,启发学生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寻找出学习数学的规律,激发学生动手学习的兴趣,我们的数学教学才算是取得成功。
4.结语
科学调动初中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来学习初中数学,可以使课堂教学变得更活跃更有乐趣,从而促使学生更为主动积极地去学习,更为快乐地去探索数学知识,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真正的主人,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做好科学的引导和启发,善于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亲自实践,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达到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李丽芝.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J].青春岁月. 2011,24(12):123-125
[2] 杨泽恒,周绍艳,王彭德,亢红道,何彩香.关于落实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思考[J].大理学院学报.2008,25(14):126-127
[3] 周仕荣,唐振松.从数学学习经历看师范生的教学信念发展[A].全国高等师范院校数学教育研究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12(04):103-106
作者简介:
白洪林(1983.7-),男,汉族,浙江省杭州市(籍贯),现职称:中学一级教师,学历:大学本科,现职务:副校长兼工会主席,研究方向:初中数学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