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环境优化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路径实践

2017-05-27 19:45刘畅
职业技术教育 2016年32期
关键词:生态环境创新创业高职院校

刘畅

摘 要 高职院校具有“高等性”与“职业性”并存的特点,其在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具有诸多优势。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环境中,提出体制机制改革、营造实践育人文化、转变教师评价机制、建立产教融合“命运共同体”等举措。实践表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需要政府政策环境的优化、分类指导的落实、教师评聘制度改革和高校用人权的自主等。

关键词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 G717.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32-0045-03

一、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环境构建的内核定义

对教育的生存和发展起到制约和调控作用的各种因素,共同构成了教育生态环境。营造和优化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环境,既要保持创新创业教育的科学性、包容性、开放性、时代性和可持续性,又要体现高职教育本身具有的地域性、行业性、社会化和合作化办学特色和优势。根本是“立德树人”,基础是教育教学改革,目标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延伸是形成创新创业文化,从而培养出适应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实施所需要的具有创新创业思维、创新创业素质的高技术技能人才。

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环境现状的认知

(一)对创新创业教育缺乏顶层设计和系统性建设

更新人才培养的标准和教育观念,是优化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前提。创新创业教育必然要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的整体性参与[1]。它的建立和完善是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调整师资队伍结构、更新师生评价机制、发挥协同育人作用的系统工程。目前,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与实践缺乏有机融合,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专业教育等明显脱节。

(二)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知和着力点存在偏差

在国家政策的有力推动和社会舆论的引导下,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出现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但也逐步表现出很多理念和行动的功利性,如重创业实践轻创新创意、重项目规模轻项目质量、重竞赛活动轻教育教改、重成果展现轻精神培育、重典型选树轻全员教育等,政府、高校都往往着力追求创业数量、就业带动和财富积累,而忽视了教育的本质任务,对涉及长远却缺乏显示度的学生创新思维、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等软实力素质培养重视不够。

(三)高等职业教育在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的优势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发挥国家人力资源优势,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战略。创新创业与职业教育具有更为紧密的联系。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所要求的“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2],正是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有效途径。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建立“以创新引领创业”的创业生态体系,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动态调整和可持续发展。

三、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环境的优化

(一)以机制体制建设推动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南工院”)推行“理实一体”的教育教学改革模式,行业、专业教指委参与制定专业标准,建立专业建设随动机制;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各专业建设方案,强化个性化教育与指导;开发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开展启发式、讨论式、体验式、互动式教学;加强实验实训建设,开展了实训资源的使用绩效评价;设置创新创业学分,建立了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同时,将学生获得专业相关的职业技能证书和参加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纳入人才培养方案。

(二)构建实践育人体系,营造创新创业教育文化

南工院通过优化以课程改革为重点的“众创激发空间”,以学生专业社团实践为重点的“众创参与空间”,以项目驱动机制建设为重点的“众创帮扶空间”,以师生混编团队打造为重点的“众创发展空间”,以成果转化能力提升为重点的“众创服务空间”,建设创客虚实空间(学习交流基地)、师生工作室(创新实践基地)、校内创业园(创业实践苗圃)、企业实习基地(全真体验基地)、大学科技园(创业孵化基地)等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注重创新创业教育成功案例的推广。每年学生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不少于50项,孵化的创业项目不少于20项,师生团队承接的纵横项课题不少于20项,获得省级以上创新创业和职业技能竞赛表彰的学生不少于500人次。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展,将创新创业教育引导内化为学生成长成才的自觉需求,激励高职学生找到了自信、方向和成才的路径。

(三)改革教师评价机制,建立混编教师团队

南工院将育人工作纳入教师基本工作量,将教师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和创新创业竞赛纳入绩效考核;通过建立校内外教师混编团队,使学校在职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数达到11;通过落实专职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制度,每三年下企业6个月以上,使“双师型”专任教师达到86%;通过“引企入校、引校入企”等举措,共建能满足企业员工和客户培训、学生实训实习、教师科研与顶岗锻炼的共享型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技术工艺和产品开发中心、技能大师工作室;对教师从事专利发明给予奖励,将教师指导学生获得发明专利视同为教师成果。

(四)借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优势,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命运共同体

南工院积极探索多元化、多主体、多类型的校企合作模式,如以省大学生科技园为依托的服务体模式,与金蝶的合作开发、利益共享模式,与中兴通信的多主体混合所有制模式,以机电职教集团、江苏轻工协会为主题的政校企行产业联盟模式等。借助企业平台共享,建设教师企业博士流动站、创新实践工作室、创业教育基地等近百个。充分发挥集团化办学优势,以产业或专业(群)为纽带,积极推动校企联合招生、订单培养、一体化育人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如引入AHK国际证书的德国博世模式、深度工学交替的现代重工模式、共建卓越中心的捷豹路虎模式等。组织学生承担一些基于生产工艺革新的创新項目,并推荐学生作品参加政府指导的省市级科创展览,促进学生科创成果从“作品到产品”的转化。建立高校创新创业信息服务平台,为学生实时提供国家政策、市场动向等信息,并做好创业项目对接、知识产权交易等服务[3]。

四、高職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优化政、校、企、行共同参与的政策环境

政府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优化政、校、企、行共同参与的政策,充分调动企业、行业和高校积极性,对企业、行业和高校给与一定政策倾斜和资金扶持[4];鼓励企业和行业积极参与其中,增强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吸引力;加大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资金投入,促进高校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构建,加快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育,努力形成政府主导、企业参与、行业指导、高校为主体的多方合作、互利共赢的协同发展机制。

(二)加强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分类指导

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高职院校要坚持全面指导与分类指导相结合,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不同专业学生,开设不同类别的指导课程。通过改革学生以分数为主的结果化考核模式,加强学习过程考核;开展必修课形式对全校学生进行通识教育;结合学生专业背景,通过选修课和培训班等形式提供个性化、针对性的指导,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全面覆盖、分类指导和知识的有机互补。同时,通过不断完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凝练创新创业优质教学资源,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机嵌入,构建全方位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三)推动教师职称评聘制度改革

高职院校要重视创新创业指导教师的培养与发展,推动创新创业教师职称评聘制度改革,增加教师评聘的灵活性,解决创新创业教师职称和待遇问题,解除创新创业教师后顾之忧。制定相关措施,明确全体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责任,将指导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和实践成果纳入教师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绩效考核,明确创新创业教师的职称评审序列和业绩要求,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研究成果与科研成果同等对待等措施,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积极性。

(四)加大高职院校用人选人的自主权

目前高职院校多为省属高校,以江苏高校为例,专任教师要求博士学位,管理人员逢进必考,创新创业教师的特殊要求和政府、企业、行业和自主创业人员学历、职称现状的不匹配现象严重,限制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发展。因此,需要进一步打破绩效工资总盘子的宏观限制,加大高职院校用人选人的自主权,降低创新创业指导教师的从业门槛,吸引更多政府、企业、行业和自主创业人员参与其中,建设一只专兼结合的创新创业教师队伍,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

(五)强化创新创业教育的奖助力度

高职院校要加快推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重点资助和培育一批创新创业教育优秀课程,构建覆盖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实验实训课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5];同时,鼓励教师开设跨学科专业的交叉课程,推进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和参与式创新创业教学,对指导和从事创新创业教育优秀教师的加大奖励力度和在职称评聘、课题申报方面提供政策倾斜。此外,重视优秀教育成果的培育、选树和奖励,树立典型,以点带面,构建优良的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霍雄飞.围绕培养目标 构建创新教育工作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4:36-38.

[2]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J].职业技术教育,2014:45-49.

[3]周晶.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制度化的区域实践与理论反思[J].职业技术教育,2014(4):35-38.

[4]赵亚静,王艳舫.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建设及政策体系构建[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32-34.

[5]张玉智.基于信息生态环境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研究[J].情报科学,2013(1):52-55.

Study on Path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Based o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ptimization

——The Case of Nanjing Industry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Liu Chang

Abstract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have concurrently“higher”or“professional”characteristics, and have advantages in work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Nanjing Industry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in constructing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uts forward to carry out the system and mechanism reform, build practice educational culture, change the teacher assessment mechanism, and establish the production-education integrated“community of destiny”. Practice shows that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develop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t is necessary to optimize the governments policy environment, put classification guidance into practice, reform the teacher appraisal system and give universities the autonomy to choose and employ.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uthor Liu Chang, research associate of Nanjing Industry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PhD student of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23)

猜你喜欢
生态环境创新创业高职院校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对媒体融合生态环境中出版教育的思考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如何强化我国生态环境监察工作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