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璐轶
【摘 要】近年来,随着公众生活水平及质量的提升,社会对护理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中职院校作为培养护理专业人才的重要教育机构,其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发展都受到国家和公众的高度关注。本文以校企合作为研究背景,从专业建设角度出发,对中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以南昌市卫生学校为例,分析中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并做了反思与总结。
【关键词】中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与人才始终是一国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中等职业院校较大地填补了我国技术人口的缺口,为经济增长添加动力,因此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企业与学校进行合作是目前职业教育的趋势,双方合作平台的建立,不但可以检验学生的专业质量,强化学校办学能力,且能为企业提供技术性人才,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走向社会。2010年,国家教育部提出,未来要支持建立1000所中等职业示范院校,突出职业院校培养模式的重要性,各示范性院校要结合专业特性,发挥辐射和带动作用,引导职业院校培养方式的转变。2012年,十八大则进一步强调新时期我国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突出职业院校技术培养,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可见,中职院校的发展要不断地进行培养模式变革,发挥政府、学校和企业的联动作用。本文将结合南昌市卫生学校护理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具体情况进行研究,希望对同类院校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中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目前,中等职业教育在我国是指普通中等专业学校(简称“中专”)、技工学校(简称“技校”)、职业高中(简称“职高”)等对所招收的初中毕业生、实施中等层次职业教育的全日制职业教育实体所实施的教育。校企合作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学生,校企合作是一种以现代经济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以适应经济快速发展需求为目的,以现代科技与文化为内容,以校企合作为手段的教学模式,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模式。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一种培养模式。为了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以及满足企业人才方面的需求,以职业教育思想和理论为指导,转换单纯培养理论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以工作需要为基础,加强实践教学。校企双方达到资源共享,充分利用和互利共赢。教学方法上实现创新,实施情景教学、案例教学、实践中学习等,提升了教学质量,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近年来,我国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也有所发展,主要由以下几种模式: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培养”人才培养模式、“工学交替”人才培养形式、“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校企互动”人才培养模式。
二、中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为更好地了解护理专业订单培养的现状,我们对南昌市卫生学校进行抽樣调查,通过深入细致地调研与分析,找出了中职学校在开展校企合作人才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值得我们认真分析研究。
1.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订单式要求学生更具有实践能力,学生实践技能不足将导致教学环节与社会需求的不匹配,但学校当前的课程设置并不能适应校企合作模式的要求。从专业设置来看,主要存在以下3个问题:第一,学科体系与其他学校基本上如出一辙,课程都包括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但这样的课程体系并不能充分体现出中职院校强调学生动手能力的特点;第二,公共基础课在全部课程安排中的所占比重较高,一般与专业基础课的比例为1:1或4:6,不利于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第三,专业设计过度偏重于理论,缺乏实践教学的机会,难以在实质上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
此外,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中职院校一味地强调知识灌输,认为知识对就业的帮助最大,设置一系列理论课程,而忽略了学生年纪偏小,无法全部理解并接受纯理论知识,也无法将所学知识真正运用到工作中的特性,轻视实践环节在课程设计中的地位以及技能环节教学的重要性,致使学生无法真正掌握专业知识及技能,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2.师资队伍实践教学能力不高
护理专业是比较讲究实际操作的专业,单纯依靠传统讲解的方法教学,很难使学生真正做到学有所用。但中职院校的教师讲学一般都以讲授教学为主,缺少与学生的互动,学生动手机会较少,动手能力较差。同时,在职教师具有较少的医院实践经验,教学知识过于老化,致使学校的实践教学能力直线下降,培养出的人才较难符合社会需求。双师型教学能帮助学校在教授理论知识的同时,提升实践教学能力。校企双方的紧密合作是订单式培养模式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但从目前来看,双师型教师的数量偏少,占比较低,教师结构严重不合理。按订单式培养的中职院校虽外聘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学校兼职教师,但数量较少,学校的师资队伍仍以学校教师为主,而且,学校教师只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相关岗位的实践经验却少之又少。这样的师资队伍建设无法体现订单式教学的针对性、适用性和“订单”教学效果的优化性,无法培养出让学生和企业共同满意的成果。
3.合作形式单一,缺乏校企合作的持续性发展
校企的合作形式应该是多样的,不应过分依赖于某种形式,但该校以订单式培养为主,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和校企互动都较少。单一培养模式容易将学生暴露在危险的状态,学生权益受到企业经营环境的影响,一旦企业遭遇经营危机或面临破产,校企合作中的实习学生权益将无法得到保障。同时,订单式培养也存在以下4个问题:第一,与同专业非订单班相比,订单班虽然在课程体系、教学计划等方面有变化,但变化不大,且开设针对性的课程较少,并未针对不同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模式,教学效果及质量无法统一,人才培养模式缺乏“订单”;第二,学生一般在刚入学时签订订单培养协议,此时的学生和企业对未来都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订单”的不确定性为校企合作的持续性增加了较大难度;第三,与特定企业的订单培养可能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较单一的知识也会影响学生的继续学习;第四,“订单式”培养模式下企业教学参与度不够,教学效果不明显。
4.实践教学时间短,实践操作少
虽然学校秉持以就业为导向,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针,但在实践教学方面仍存在不足。首先,过分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忽视实践教学的学习,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实践时间往往较短,导致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培养出在校德才兼备,在岗操作娴熟的技术人才是中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但实践时间过少容易出现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较弱的问题。其次,以见习为主的实践过程,并未将学生真正纳入并参与到实践中,同时较少的专业指导老师和较少的实习机会都会促使学校出现“僧多肉少”的局面,致使学校为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实习而安排较短的实践教学时间以及较少的实践过程操作。另外,学校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医疗机构支持意愿小、经费保障不足等都是困扰中职学校实践学习环节的问题。
5.校企合作中缺乏有效沟通机制
由于进行校企合作的双方在需求、理念等诸多方面都存在差异,合作内容也仅是建立在双方的短期需求之上,二者均为意识到双方沟通的重要性,交流会、研讨会等举办的次数均较少,完善的沟通机制并未真正建立起来,彼此间的有效信息不能进行及时传递,从而不能及时纠正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偏差。在联合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双方缺乏沟通的直接后果就是不很多实践环节的问题不能得到反映和解决,这严重阻碍了培养模式的优化和改进。如果双方合作只是形式上做大做强,并未让学生真正受益,不仅无益于学生培养,还不利于双方的持续合作。因此,双方建立有效的沟通方案并真正加以执行,那么联合培养效果将逐渐显现,培养人才的素质会真正提高,双方的合作将持续下去。
三、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措施
1.构建有效沟通机制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有效的沟通机制,合理的沟通渠道有利于消除信息不对称,有利于双方能够有效地沟通、交流学生的培养信息,提升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效率。
沟通机制一般包括正式和非正式两种形式。对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而言,首先,双方之间应建立起正式的沟通机制及渠道,建立各自的领导机构,定期开展相关的人才培养活动,使得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中遇到的问题可以通过双方的协商加以解决。沟通渠道的畅通是双方得到并反馈各种培养情况的基础,这样才能有效的解决问题并提高效率。同时,及时沟通是保障双方合作正常运转的重要前提。其次,非正式沟通渠道的构建也是必不可少的,正式沟通渠道中的不足可以通过非正式渠道来弥补,提升沟通效率。构建非正式渠道主要是依赖学生和教师到企业实习以及企业文化建设渠道进行沟通。
2.提高教学质量,创新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极为重要,现有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改变现有的课程体系变得尤为重要。综上分析,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改进:
(1)改善课程结构,注重实践教学
设计合理的课程结构是人才培养的核心,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依赖于专业课程教学计划的革新,以学生未来职业为核心,岗位需求为教学标准,依据行业特征等要求制定人才培养教学计划,并随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及时调整,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理论,在教授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实践教学时间,锻炼并提升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将实践教学放在首位,以突出职业教育的针对性、职业性和实用性。
(2)优化专业课设置,突出个性化学习
专业课程的设置可从以下4个方面进行优化:第一,在现有课程设置的基础上,依据专业发展要求重新修订课程内容,以解决课程脱离实际需求、学生难以理解和学习等问题;第二,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市场人才需求来调整专业课程的设置,剔除与培养实践技能无关的课程;第三,增设专业选修课,扩大学生专业选修课的选择范围,使学生能依据个人兴趣选择更多的课程,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第四,设立与职业资格考试互通的课程体系,提升学生未来就业能力。
3.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水平
师资队伍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目标是否能够顺利实现,对于当前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来说,师资队伍建设应该着重从以下3个方面不断努力:首先,通过设立教师准入制度,优先考虑拥有双证的应聘者,建立并完善薪酬福利制度,鼓励在校教师考取双证,并定期开展双师型队伍培训活动,开设专门的培训课程,重点建设双师型队伍;其次,通过增加教职人员继续教育的资金投入,为在校教师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弥补自身知识在教学上的不足,建立并完善继续教育体系,注重继续教育效果的评价,以考察教师继续教育结果,对相应的体系进行适当的改进,从而加强教职人员的继续教育;最后,通过提高薪酬待遇等给予教师物质激励和授予荣誉称号等给予教师精神激励的方式,鼓励教师积极主动的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提高,从而更好地完成本职工作,提升师资队伍水平。
4.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是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首要任务,专业技能要求、教育特色导向、培养学生具有一专多能的技能是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培养过程应始终立足于企业技能要求,坚持以培养技术性人才为导向,通过了解企业职位需求和市场情况,分析岗位胜任力模型,制定明确的人才培养计划,借助课程设置及人才评价体系等多种方式,提升学生的自身技能,从而让培养出学生能够胜任企业的职位需求。面对院校间激烈的市场竞争,学校应通过准确把握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并利用学校的资源优势,创造差异化、独具特色的培养方式,依据企业需求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突出职业教育多技能、高素质、高能力的特色。同时,随着社会对复合型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学校应将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标渗入到培养体系、专业课程体系之中,增设其他专业选修课,注重学生其他专业技能的拓展,提供更多更丰富的实习机会,锻炼学生多工作岗位的就业能力,提升学生适用多岗位的能力,拓宽学生的就业面。
四、结束语
订单式培养模式是当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培养模式的创新应以订单模式为基本框架,以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为制度保障,以政府积极引导和支持为重要前提,学校根据企业和市场需求,积极主动配合企业开展培养工作。但一枝独秀的培养模式,严重阻碍了其他模式在校企合作中的發展与创新,不利于校企合作形式的多样化和丰富化,滞约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因此,中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应以订单式为主,多种培养模式为辅,培养针对性、技术型、多岗位的专业人才,满足企业岗位需求,实现学校、企业、学生共同受益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邓泽民,陈庆合.职业教育课程设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
[2] 教育部.必由之路一一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操作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 出版社,2004.
[3] 陈露露.职业学校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J].广东教育(职教版),2014 (3).
[4] 陈美忠.抓准校企合作关键促进中职学校发展[J].交通职业教育,2010 (6).
[5] 黄怀瑞.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5 (2).
[6] 王沐智.校企合作的现实意义以及模式初探[J].职业教育研究,2009(11).
[7] 张秉钊.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J].高教探索,2005 (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