荡起初中古诗词审美教育的生命方舟

2017-05-26 16:49余美琴
开心素质教育 2017年3期
关键词:词人苏轼古诗词

余美琴

在现今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为了追求高分而忽略了学生审美素质的培养,古诗词教学这块也深受其害,很多教师仅把古诗词教学当成任务,课堂由此变得平淡,缺少生命原色。由此可见,审美教育有必要贯穿于初中古诗词教学的始终,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古诗词教学更应该以审美教育为抓手,以点带面,促进初中语文高效课堂良性发展。

为此,本文将结合苏轼《水调歌头》的教学,浅谈初中高效课堂古诗词教学的审美教育的四點思考。

一、在情境导入中感受穿越美

好的“导入”能引领学生穿越时空隧道,身临作者所处情境,体会古诗中的诗情画意,让学生领略到妙不可言的穿越美,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对民族文化的无限敬仰之情。

例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导入情景设置:中秋是一段美丽的传说,嫦娥曾经在桂树下的倾诉,千百年来化作相思无断绝。今夜月又圆,愁绪仍满怀,皎洁的月光洒碎成满地的思念,仰望苍穹,月下的人在思念谁?

不知不觉中学生已然穿越到了一千年的那个中秋夜,与苏轼一起花前赏月,浅吟低索,那轮圆月那头的人是谁呢?此时此刻,学生的盎然兴趣已经充分调动起来,形成了进攻性的学习状态,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在联想想象领悟意境美

在诗歌创作中,景随笔走、境由心生,诗人往往借助意象表情达意,而意象离不开联想和想象。通过联想和想象创造的意象能给人带来韵味无穷的审美体验,从而满足学生在优美的诗歌意境中的审美追求。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应启发学生联想和想象,去领悟古诗中的意境美。

例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就借助“明月”这一意象,完成了今与古的完美契合。

词人由“我欲乘风归去”突发奇想,打算回到“天上”老家,脱离人世、超越自然。然而,“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词人想到天上的“琼楼玉宇”尽管金碧辉煌,但地处高处,难耐凄寒,矛盾随即在词人的心里产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能与自己的清影相伴,“天上”不如人间。词人经历了“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联想和想象过程,抓住“明月”描绘了一幅虚幻而开阔的意境,形象地展示了苏轼波澜起伏的情感,给人神游的美感,撩拨人的内心,促使学生体会词人留恋人世、热爱生活的情感和开阔豁达的胸襟,从而充分体会到了诗歌的意境美。

三、在欣赏品味中体会情感美

南朝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中也说“诗者,持也,持人情性”,道出了诗歌的本质即情感。古诗词的情感元素很多,常见的有“山回路转不见君”的朋友情,有剪不断理还乱的儿女情,有回归自然的快乐,有借酒浇愁的忧思等等。不同的情感能折射出不同的精神力量,欣赏品味诗歌的过程即是体会诗歌情感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性情得到陶冶和提升,精神获得美的享受。

“古今一轮月,千载寄情思”,词人苏轼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着酒兴,倾诉心中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即表达自己对前途的信心;又发泄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消极避世的情绪。这种情感既是苏轼人格魅力的体现,也是他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伟大精神的展现,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心灵为之振奋,为之鼓舞,为之充满力量。

四、在课堂练笔中品尝创造美

美学家朱光潜说:“凡是美都必须经过心灵的创造。”因此,古诗词教学必须学生放飞心灵,激励创造。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在全面理解、深入体会诗情的基础上于课堂练笔中将所学古诗词融会贯通,这样,课堂小作文才会文采飞扬,韵味无穷,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这样的写作训练中能够品尝到创造美的快乐。

练笔的方式有很多。例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师可以采用续写的方式:在那个中秋之夜,苏轼因太思念弟弟,浅斟低吟,对月独酌,不免痛哭流涕,一夜未眠……同僚刘庭式知道这件事后,放心不下,第二天找到苏轼,欲知后事如何,请提笔续写故事。学生经过此种创作训练,能够“涵咏玩索”诗意,既提高了对诗词的审美能力,又品尝到创作的快乐,既拉近了与作品的情感,又能唤起心中美好的愿景。

总之,以上四个步骤适合所有的古诗词教学。实践证明,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的审美过程,这样的过程不仅可以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审美能力得到提高,还可以使他们感悟人生、思考社会、美化心灵。上下五千年,悠悠诗词情,古诗词文化博大如海。在今后的初中古诗词教学中,为了让课堂活力四射,让我们荡起审美教育的生命方舟,将初中语文高效课堂古典诗词的审美教育驶向美丽的彼岸。(作者单位:江西省永丰县实验学校)

猜你喜欢
词人苏轼古诗词
藏在地图里的古诗词
我爱古诗词
本期主题:莲
从善如流
苏轼错改菊花诗
苏轼吟诗赴宴
孤馆寒窗夜无寐
猜诗词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
林逋梅妻鹤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