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王维诗英译探讨典籍英译的批评标准

2017-05-25 00:37李正栓
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译作许渊冲典籍

任 婷,李正栓

(河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

从王维诗英译探讨典籍英译的批评标准

任 婷,李正栓

(河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

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方针政策的提出,我国的典籍翻译事业有了更加广阔的发展平台,典籍翻译呈现出蓬勃的发展局面。翻译著作,尤其是典籍翻译作品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正确传播中国文化思想内涵,影响到以文学著作为媒介的中外思想交流。因此,翻译批评必须发挥其重要的作用。而作为衡量翻译批评活动以及翻译理论的一个尺度,翻译批评标准的确立尤为重要。文章从王维诗的两个英译本出发,探讨典籍英译的翻译批评标准。

翻译批评标准; 翻译批评;王维诗歌英译

翻译批评即依据一定理论,对译者、翻译过程、译作质量与价值及其影响进行分析与评价[1]65。这种评价可以是主观性的,也可以是客观性的。所谓主观性的翻译批评是指“评论者根据个人喜好评论,重点在于评论遣词用句,欣赏所谓‘神来之笔’注重神韵,所以评论多为点评式,随感式,听起来让人有所悟”[2]2。这种分析方法,可以进一步深入到译者以及译作的内部,剖析深刻的思想内涵,解释语言特色。有时“在译评作用明显的情况下,翻译评论对于译作的流传广播往往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3]48。翻译批评对翻译活动具有很大的指导作用。批评者进行翻译批评时也需要一定的标准作指导,否则批评活动就没有科学性和正确性可言。前人对翻译批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内容、步骤、原则和方法上。但是对于批评标准的研究却不成体系,翻译批评标准也一直是广为争论的话题。翻译批评标准的确立是建立在对翻译史、翻译理论以及翻译实践研究的基础上的。

一、翻译批评标准的探究过程

前人对翻译批评的研究最初是针对文本的“挑错式”研究。因此最初的翻译批评标准是“原文至上”的单一标准。这种单一标准的倾向说明翻译批评具有一定的规约型,然而在后来的实践中发现,单一的标准不能满足繁杂的翻译局面。现在对翻译批评的研究扩展到对翻译作品、译者、读者等等多方面和多维度的研究。随着翻译批评的发展,翻译批评标准也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否则会严重阻碍翻译事业以及翻译批评事业的发展。很多学者注意到了这些改变,因此对翻译批评标准做了大量的研究。

焦菊隐在“论翻译批评”中提出“给翻译批评指出一个原则性的方向,决不是主观的订立一个衡之事实过高或过低的标准,而是要在今天翻译界的一般水平上,从一般翻译工作者的集体经验中,归纳出一个切乎现阶段实际情况的标准。”[4]6因此翻译标准并不是唯一的准则,它是从实际情况以及集体经验中归纳出来的。对此,文军提出了翻译批评的一般标准和具体标准[1]66。一般标准是针对译作提出来的,即“通顺易懂”;而具体标准则是根据不同的体裁提出用不同的标准来衡量译作。然而他的理论过于宏观,并没有明确指出不同作品应采用的标准,也没有形成体系。吕俊提出了翻译批评标准的体系,他从价值论的角度出发,探讨了翻译批评标准的多元特征和流动性[5]52-55。赵冬梅提出翻译批评标准应该是开放的,并且提出了翻译标准的三个层次:(1)对译文的批评和对译者的批评相结合;(2)实践性批评与理论性批评相结合;(3)微观翻译批评和宏观翻译批评相结合[6]144。从大量对评价标准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翻译批评标准不是一元性的,而是多元的。这对确立典籍英译的批评标准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二、典籍英译的批评标准探究

翻译批评标准的多元性要求要用不同的标准衡量不同的文本。而且要充分考虑主观和客观,宏观和微观多方面的因素,才能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活动。典籍作为文学文本范畴,它的翻译标准不同与科技,法律等文本的翻译,因此评价标准也不同。典籍的英译批评标准也应该是多角度、多元化的。

1、典籍英译批评标准之一:坚守原作的客观性

客观性是指客体的本质与规律。典籍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反映的是特定历史语境下作者的思想内涵以及行为目的。作为典籍翻译者必须正确而全面的解读原作和作者的意图,以及所要表达的内容,这样才能正确翻译典籍,才能达到对原作的还原,正确传播中国的经典文化

然而进行翻译实践时,尤其是诗歌翻译,常常出现误译现象,这可能是由于诗歌本身的特点引起的。中国诗歌表意含蓄,诗歌语言中多无人称出现,并且诗人往往把深刻的思想内涵寄予最为普通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上,给译者正确理解诗歌带来很大的挑战。下面以宾纳(Witter Bynner)对王维《相思》的翻译为例。原诗如下:“红豆生南国,/ 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 此物最相思。”

宾纳的译文:

One-hearted

When those red berries come in springtime,

Flushing on your southland branches,

Take home an armful, for my sake,

As a symbol of our love.[7]190

王维的这首《相思》,原题为《江上赠李龟年》,是王维借小小的红豆来寄托自己对友人的怀念之情的。然而从宾纳的题目来看,他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将题目翻译成“one-hearted”, 可见他将这首诗错误的理解成了恋人之相思。这一错误理解也可从他对最后一句的翻译上看出“as a symbol of our love”这里友人之间的爱,鲜用love来表示。由于没有正确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以及创作目的,造成了错译的现象。

他对王维诗歌《鹿柴》的翻译也出现了误译的现象,原文如下:“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宾纳的译文:

Deer-park Hermitage

There seems to be no one on the empty mountain…

And yet I think I hear a voice,

Where sunlight, entering a grove,

Shines back to me form the green moss.[7]189

诗歌的前两句描写空荡的深山,了无人迹,却能听到人的耳语声,以动衬静,营造了一副寂静的场景。后两句中,诗人描写夕阳余晖映照深林,余晖落在青苔之上,更是给人一种幽深昏暗的感觉。然而宾纳将其中的意象“深林”翻译成“grove”,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解释为“a small growth of trees without underbrush”[8]776, 并不符合“深林”的意境,而且他的最后一句翻译“shines back to me”根据字面意思进行直译,却不符合逻辑,昏暗的深林和夕阳的余晖映照的青苔是不能反射光亮的。这里的错译是由于译者没有“依原诗蕴含的画意之‘因’转化为原诗之‘言’,把诗人‘以画入诗’的意蕴审美思维模式转化为译者‘以画译诗’的思维模式”[9]58。也就是说译者并没有站在诗人的位置,以诗人之眼,见之所见,因此出现了误译现象。

相对于宾纳的翻译,许渊冲教授的翻译却让我们看到了诗中的“画面”:

The Deer Enclosure

In pathless hills no man’s in sight,

But I shall hear echoing sound.

In gloomy forest peeps no light,

But sunbeams slant on mossy ground.[10]103

许渊冲教授将诗中的“人语响”译成了“echoing sound”,这种“回音”更加凸显山的空旷和寂静,最后的一个动词“复照”更是传神的译为“slant”, 英汉词典释义为“to slope or to make something slope in a particular direction or at a particular angle”,汉语解释为“倾斜,斜照”,这一词的翻译传神而符合逻辑。

通过以上的误译分析,笔者认为出现误译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没有深入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没有以诗人之眼观照诗中的意象。在典籍翻译实践中,由于年代的跨度和文化的不同,误译现象是不可避免的,翻译批评指出误译现象,并不是武断的给某一译者下定论,而是帮助译者以及读者深刻了解原文内涵,了解本族文化。因此作为指导翻译批评的尺度,翻译批评的最低标准就是充分尊重原作的客观性,达到正确翻译。

2、典籍英译批评标准之二:尊重译者的主观性

最初的翻译批评标准是“原文至上”,完全忽视了译者作为客观存在的主观能动性。这样的结果就是对一些优秀的译作做出了不合理的批评。译者在翻译实践中会根据自己的审美取向,独特的语言功底对原作进行再创作,因此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发挥的主观意识是不可以 被磨灭的。每个作者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而译者翻译风格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受到他所倡导的翻译理论以及翻译目的的影响。进行翻译批评时,我们不能不关注译者所要追求的翻译目的而直接评判一部译作的好坏。下面我们以王维诗歌的英译为例来说明译者主观意识的作用。

许渊冲教授一直追求“三美”,即:形美、音美、意美。他认为“意美”是最重要的,其次是“音美”最后是“形美”, 但是“意美”的实现离不开音美和形美的辅助作用[11]34。而宾纳深刻理解汉诗将真实的﹑美丽的﹑永恒的情感寄予最普通的事物上面,给人以心灵的启迪和震撼,但是他在翻译时却选择避免在汉语中司空见惯,而在译语读者中不被接受的措辞。可见许渊冲教授翻译目的是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充分还原原文的诗性语言;而宾纳则是选择让译入语读者接受。两人选择的翻译目的的不同,译作风格必然不同。下面我们以王维《渭城曲》一诗的翻译为例分析翻译目的对译者翻译风格的影响。原诗如下:“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许渊冲的译文如下:

A Farewell Song

No dust is raised on the road wet with morning rain;

The willows by the hotel look so fresh and green.

I invite you to drink a cup of wine again;

West of the Sunny Pass no more friends will be seen.[10]123

原诗为七言绝句,格式要求极为严格,许渊冲教授的译文每行12个音节,忠实了原文的“形”。诗歌整体读起来韵律和谐柔美,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之情。许渊冲教授的翻译押abab韵,充分体现了中国古诗在用韵方面的追求,也很好地适应了外国诗歌的韵律特点,达到了音美的追求。其次,他对原诗意象:“朝雨”、“尘”和“柳色”分别翻译成“the morning rain”,“fresh and green willows”,“wet dust”。在忠实原文的意象的同时,领悟其深层次的含义,他的翻译给我们展现出一个被早晨的细雨浸润过的客栈,烟柳青青和清洁无尘的画面。这也正是他追求的“意美”。下面是宾纳的翻译:

A Song at Weicheng

A morning rain has settled the dust in Weicheng;

Willows are green again in the tavern dooryard…

Wait till we empty one more cup—

West of Yang Gate there’ll be no old friends.[7]180

宾纳的翻译并没有刻意追求押韵,其翻译风格简朴,忠实原文的意象及字面表达,而且直接翻译诗中的地点“渭城”和“阳关”以期译语读者能很好的了解原诗的内容,并且不会使译语读者产生文化差异的感受。

根据上面对许渊冲教授以及宾纳译文的分析,我们不能因为韵律的问题,简单的定论哪一个为佳译。宾纳根据自己对原诗的理解,在不想译文使外国读者产生不适感的情况下,采取的翻译风格是无可争议的,他的翻译也实现了他的翻译目的。因此,翻译批评不是简单的针对语言使用的评价,进行典籍翻译批评必须充分了解译者的翻译目的,并且关注他的翻译目的有没有在译作中体现,这样才能给出正确的和令人信服的翻译评论。

3、典籍英译批评标准之三:重视差异性

在进行翻译批评时,无论我们从宏观角度还是微观角度对原文和译作进行对比分析,还是对不同的译文进行对比分析,我们都会看到一些与原作的“背离”。按照传统的翻译批评标准,这种“背离”是不成功的翻译。这样的译作会被打上“不忠实原文”的烙印,从而被人们所批判。随着翻译批评的发展,这种“背离”或者叫做“差异”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将这种“差异”纳入新时期典籍翻译的翻译批评标准中,可以指导翻译批评发现其深层次的原因,从而更加透彻的理解译作和译者的目的。

许渊冲和宾纳的八篇译作(《渭城曲》、《山居秋暝》、《相思》、《鹿柴》、《山中送别》、《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红豆》、《杂诗》) 中,除了翻译语言上的差异,即用韵的差异外,在标点的使用上,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我们在分析这八篇译作时,运用网上语料库分析系统,对原文,许渊冲教授的译文以及宾纳的译文进行了词频分析,得出以下表格:

表1

从表1里我们可以看出,许渊冲教授的翻译基本忠实于原文标点的使用,而宾纳的翻译却大胆使用更多的标点来达意。此处笔者想着重分析半省略号的含义,以期来解释宾纳使用标点的用意。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半省略出现的位置。

1) 第一处出现在 〈渭城曲〉 中第二句 “客舍青青柳色新”的翻译:“Willows are green again in the tavern dooryard…”。

2) 第二处出现在 〈鹿柴〉 中第一句“空山不见人”的翻译:“There seems to be no one on the empty mountain…”。

3) 第三处出现在“山中送别”中的第二句“日暮烟柴扉”的翻译:“Till now in the dark I close my thatch door…”

分析三处出现的位置,我们可以发现,宾纳使用半省略的位置都是由写景转为抒情,这样做的目的,是给读者以充分的停顿时间,让读者有闲暇的时间停留在译者铺排的意境中,仿佛读者自己置身在此情此景中,为下面情感的宣泄做了很好的铺垫。从分析中我们可以得知,译者有意或者无意的使用这些富于变化的标点,让译作读起来更加深刻。因此注意译作中的“变异”现象,并对这些“变异”现象做出评价,这样翻译批评活动就更加客观、公正。

4、典籍英译批评标准之四:肯定读者的接受性

翻译批评不仅要关注译者和译作,更应该专注作品的接收者,也就是广大的读者。典籍翻译工作尤其如此。要想把中国古典文化推出去,必须明确目标读者,并且清楚地了解译作在读者群的接受度。但是这里所说的读者接受性,并不是简单的指读者的喜好可以评定一部译作的好坏。我们还要将读者群、读者的意向和背景等社会因素考虑在内。本文从调查问卷的方法出发,来阐释读者反应对翻译批评的影响。

王宏印教授在《文学翻译批评概论》一书中将读者类型划分为四类:普通大众(the masses);知识界(intellectuals);译界(translation circle);评论家(criticizers)[3]57-59。根据这四种分类,本文选取第二种“知识界”来进行问卷调查。由于这一类读者自身的特点,具备一定的外语素质,又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所以可以欣赏诗歌的英译,而且这类读者多是年轻的在校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观点,对于我们的分析调查有很大的帮助。笔者进行了三十份问卷调查,其中调查了翻译专业研究生10人,文学专业研究生10人,社会从事英语相关工作的人员10人,对这三十人进行问卷发放调查,主要调查读者对许渊冲和宾纳的两首译文《渭城曲》和《山居秋暝》的接受情况,得到如下表格:

表2

从整体来看,无论是“山居秋暝”的翻译还是“渭城曲”的翻译,每个调查方向选择译文1,也就是许渊冲翻译的较多,在调查问卷中,分析被调查者给出的原因,大多数都注意到了许渊冲译文的行尾押韵,而选择译文2,也就是宾纳译文的原因,是因为语言简洁,并且对于地名等的翻译采取直译,既保留了中国的文化元素,又符合英语表达习惯。

根据调查可知作为目标读者的知识界,更倾向许渊冲教授“诗性”的翻译。不同的目标读者可能有不同的反映和选择。因此考虑译作在目标读者中的接受度,可以指导翻译实践。

不同类型的文本选择的翻译标准不同,因此也应该有不同的翻译批评标准做指导。典籍英译的翻译批评标准必须将“原作的客观性”、“译者的主观性”和“译作的差异性”纳入其中来指导翻译批评。本文又从宏观的角度,利用调查问卷的方法分析了读者接受度的重要性,从而将“读者的接受性”纳入批评标准之中。翻译批评者应根据领域和文本的不同建立不同的翻译批评标准体系,这样才能完善批评标准。

[1] 文军.翻译批评:分类、作用、过程及标准[J].重庆大学学报,2000(1):65-68.

[2] 吕俊.跨越文化障碍—巴比塔的重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3] 王宏印.文学翻译批评概论[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4] 焦菊隐.论翻译批评[J]. 翻译通报,1950(1):6-9.

[5] 吕俊.谈翻译批评标准的体系[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3):52-55.

[6] 赵冬梅.试论翻译批评标准及其标准的层次[J].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06(4):141-144.

[7] WITTER B. The Jade Mountain [M]. Norwood:The Plimpton Press, 1945.

[8] 霍恩比.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6版)[Z].牛津大学出版社,2009.

[9] 魏家海.译画入诗,译禅入诗和译典入诗--宇文所安的英译王维诗的翻译诗学[J]. 文史天地,2014(9):58-61.

[10] 许渊冲.唐诗三百首·汉英对照[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1] 周楚,等.中国古典诗歌英译文读者接受度调查—以王维《鹿柴》英译为例[D].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5(9):34-38.

(责任编辑:陈尚真)

A Probe into Criteria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 from Translation of Wang Wei's Poetry

REN Ting,LI Zhengshua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050024, China)

The policy of Chinese culture "going global" offered a larger stage and space for our enterprise of classic translation. The classics translation is manifesting a vigorous situation of development. The quality of translation works, especially the classic translation works, has great influence on spreading our culture and communicating with other countries. So translation criticism must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The criteria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 are the bridge between translation practice and translation theories. Therefore the foundation of these criteria is vital for translation criticism. This article probes into the criteria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 based on the translation of Wang Wei's poetry.

criteria; criticism; poetry translation

2017-02-17

任婷,女,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 李正栓,男,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H059

A

1006-4702(2017)02-0154-06

猜你喜欢
译作许渊冲典籍
诗译英法唯一人:许渊冲
许渊冲英译杜甫诗歌中的译者声音及其文化认同
what用法大搜索
《典籍里的中国》为什么火?
摔得挺美
关于译介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创新问题的思考
“第三届许渊冲翻译大赛”英译汉原文
“瓟斝”与“点犀”新解*——兼论中国典籍中名物词的英译
在诗词典籍中赏春日盛景
典籍翻译模式的构建与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