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金珠
江苏省昆山国际学校国际部刘恩樵老师在《重视阅读,提升孩子真正的素养》中说得好:“凡是有良知的语文教师,都会在当下应试教育的禁锢下,带着应试的镣铐跳出阅读的舞来。我们不能等到应试教育消失的时候再来加强学生的阅读。”相信平时只顾着依据应试教育的理念开展课堂教学的教师看到刘老师的这段话,都会不自觉地汗颜。在科技的现代化,知识的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作为教师,特别是一名语文教师,心中都非常清楚仅仅靠课堂中老师传授的知识是远远满足不了当今学生的真正需求的。所以,既然是教师,就要做一个有良知、有专业素养的老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从小在学生幼小的心灵里播下阅读的种子,全面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结合课文内容,激发阅读兴趣
在推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之后,课程的安排虽然有了适当的调整,但是其根本还是通过篇目的学习渗透语言文字教学,最后达到对学生思想教育的目的。不过新课标也有创新之处,譬如在每组课文前多了“阅读导航”;有的课文后面多了“学习链接”和“指南针”。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然而,对于求知似渴的学生来说,仅仅这些知识还远远不够他们消化。新课标课程让语文教师眼睛一亮的是偶然在课后练习中会出现紫色星符号,要求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譬如,在新课标小学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的教科书中的第18课《萧山杨梅》课后就有课外阅读的要求:“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和冰心的《寄小读者》是两本非常好的书,找来读一读,一定会有不小的收获。”显而易见,新课标也有课外阅读的要求。只要教师在语文课堂中善于结合课文内容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学生的知识面就会被全方位地拓宽,喜爱阅读的种子就会在学生的心灵里悄悄发芽,在老师的精心浇灌下长成参天大树。
譬如,老师在讲《卢沟桥》这一课的时候,课前可以叫学生收集有关卢沟桥的资料,学生收集资料的过程就是进行课外阅读、积累课外知识的过程。课堂中教师适当提及日本侵略者的恶行,引起学生的共鸣,然后再穿插中国近代历史,诱发学生了解历史的欲望。在课堂总结的时候,再次介绍学生阅读有关的书籍,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又如教师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课的时候,在恰如其分的时间里教师可绘声绘色又故布疑阵地描述一些故事的精彩部分,在引起学生的兴趣之后就戛然而止,然后在课堂结束之时,介绍学生在课余时间里阅读《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伊索寓言》等故事书。此时,学生探索知识的强烈欲望已经完全被教师调动起来了,浓厚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欲罢不能。
二、多方创造条件,营造阅读氛围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现在的家长对课外阅读普遍都有错误的认识。他们认为学生多看课外书籍,就会把学习的“正业”给弄丢了,害怕学生因此偏离了学习的轨道。所以即使家庭经济条件允许,家长们也不会慷慨地掏腰包给学生购买课外书籍。师者父母也。这时,语文教师就应该充分发挥其专业素养,利用与家长沟通的机会,动之以情,曉之以理,使家长们明白要想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必须多读课外书籍,这样才可以多方面地拓展知识面,进而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也只有这样,学生才可以得到全面发展。
在得到家长的大力支持的同时,教师也要充分利用好学校现有的课外阅读资源。其实不论学校大小,学校里都有阅览室,阅览室里都有适合各个年龄阶段的学生阅读的书籍。在应试教育的推行下,相当一部分的学校都不约而同地关闭了阅览室的大门,专心地把弄那些虚假的期末质检数据。在这种非常时刻,有专业素养的语文教师就应该顶着应试教育的重重压力,协助学生努力推开阅读的大门,还学生一个广阔的阅读空间,让学生重新遨游在书籍的海洋中健康活泼地成长。
有人质疑,在城市里提倡课文阅读或许会比较容易得到家长的支持,而在农村那就未必了。甚至有教师错误地认为,在农村学校里要求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那样做只能是自讨苦吃。确实,现在的农村孩子大多数是留守儿童,他们普遍都缺乏父母的关心和照顾。可是,就是因为如此状况,有良知的语文教师要明白农村的学生更需要课外阅读来增长见识、开阔视野。本来生长在农村的孩子就已经比出生在城市的孩子少接触了很多新事物,如果再不从课外阅读方面进行补充,其思想就更加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了。所以,农村的语文教师更应该注重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更应该多方面创造阅读条件,努力帮助农村的学生改变“井底之蛙”,只知道“坐井观天”的狭隘局面,把他们都训练成一只只翱翔在蓝天上的雄鹰。
三、布置课外作业,培养阅读习惯
在《萧山杨梅》一课中,当代著名作家袁鹰提到在他念四年级的时候的语文老师。金老师给作者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很注重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在金老师的鼓励和指导下,作者养成了课外阅读的习惯。文中还具体地描写了金老师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把课外阅读作为语文作业来布置。有时他指定一两本书,要求人人阅读;有时则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介绍不同的书籍,分别指导。在金老师的引导下,作者被引到一个新奇的天地,结识了很多外国朋友和小学生,遨游天涯海角,领略人间的喜怒哀乐……
一名有专业素养、有良知的语文教师,都应该像《萧山杨梅》的作者袁鹰笔下的金老师那样注重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在传统的教育教学中,老师布置作业的概念就是要动笔写在作业本上交给老师批改,想不到早在几十年前,就已经有老师打破了这个传统。只是让人感到费解的是为何这般好的教学方式怎么没有被传承下来呢?归根结底,这都是应试教育给祸害的。既然我们暂时没有能力根除应试教育这个“紧箍咒”,那么我们何不想办法变革现行的教育模式呢?我们要向金老师学习,学习他注重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学习他把课外阅读作为作业来布置,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我们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结合学生各方面的实际,布置一定的课外阅读任务,全面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相信在日积月累的不懈坚持之下,学生的阅读习惯就会被逐渐培养起来,然后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
与此同时,教师在适当的时候要布置学生写读书体会,定时收阅批改。评价的时候多指导,多鼓励。另外,还要精心选择有代表性、针对性的作品举行读书交流会,让学生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让学生遨游在书籍的海洋中自由地发展,茁壮地成长。
四、引导“阅”以致用,提升探索欲望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唐朝大诗人杜甫的名句,形容读书很多,学识渊博。也就是说厚积才能薄发,只有博闻强识,才能文思泉涌,才会写出真才实学的作品。课外书籍阅读多了,脑子里的名词佳句也多了,受到的思想教育也深刻了,所懂得的道理自然也广博了。脑袋里的知识在经过了感知、感悟、积累的阶段后就水到渠成般地进入到灵活运用阶段。已经在日常课外阅读中得到“厚积”的学生在写作的时候定能文思泉涌,下笔如有神助般一气呵成,使“作文,作文,作死人”的口头禅从此消失在他们的人生字典里,取而代之的是“作文,作文,愉悦人”。
语文教师们都知道,在语文教学中,写作既是关键又是难点。叶圣陶先生曾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活泼泼流个不歇。”如果学生借助课外阅读的辅助轻易就把写作这个难关攻克下来,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是有很大帮助的。学生在写作中尝到了课外阅读的甜头,对课外阅读的依赖性就越高,他们也就会更加自觉地进行课外阅读。如此这般良性循环,他们从课外阅读中获取的知识就与日俱增。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由“课内走向课外”,然后再让“课外渗透课内”,学生在学习中如鱼得水般无拘无束地快乐成长。他们再也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更不会觉得学习有任何压力。在课外阅读的怀抱中,他们沐浴着知识的阳光和雨露,体会着学习的无穷乐趣,奔向知识的巅峰。
英国才华横溢的人文主义学者莫尔说得够精辟:“书虽小,但如同闪烁的宝石,在微小的颗粒中蕴藏着巨大的价值。”作为有良知、有专业素养的语文教师,应该带领学生去解读“宝石”,引导学生去探索“宝石”中的奥秘,并协助学生去挖掘“宝石”中所蕴藏的巨大价值,让“宝石”在学生的学习中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编辑 贺轶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