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轩
1.引言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读写可以说是十分关键的能力,同时也是语言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教师需要能够对该项工作形成高度的重视,在联系小学生特点的基础上做好语言读写的教学工作。在本文中,将就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读写能力培养,进行一定的研究。
2.小学语文教学中读写能力培养方式
2.1“读”能力的培养
读写能力的培养,并非是自然形成的,而是同学生的阅读量具有直接的关联。美国阅读专家崔利斯认为,当一个人读的越多,就知道的越多,就具有更强的能力。这句话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非常恰当。而从世界范围来看,各国人均读书量也成为了对一个国家文化氛围进行评价的重要因素,根据一项调查,日本人每年读书量最多,为40本,而同期我国仅有4-5本。对此,就需要能够对该方面引起重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除了需要做好课本当中内容的教学之外,还需要能够在课文学习的基础上向学生推荐更多的课下读物,使其带着兴趣在课下阅读的过程中积累更多的文字知识、提升阅读能力,并在此過程中对阅读形成高度的兴趣。如在学习完《爱因斯坦和小女孩》这篇文章之后,学生们对于文章中的爱因斯坦则形成了一定的兴趣,此时,教师则将爱因斯坦在物理学当中的成就介绍给学生,并告诉大家:科学家们虽然付出了很多的精力与劳动,但其并非是高高在上的,在生活中也是十分的平易近人,并将居里夫人等科学家的故事向学生们推荐,使其在课下寻找相关文章进行阅读。在带着疑问的情况下,学生在课下则可以有目的的开展阅读,并在不断阅读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语文读写知识。而为了进一步保证学生的阅读量,教师也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具有特点的阅读实验,即在每学期开始时向学生们安排阅读任务,如对于1-2年级的学生,要求其每天能够读20分钟的书,每个学习读100本书,以此使其获得更多的阅读量。而在阅读过程中,则并非是走马观花,而是需要将阅读过后的文章题目做好记录,由教师定期的在班级当中召开阅读实验活动,在该活动当中邀请学生将本周阅读到的好作品向大家进行介绍、以及说明自己为什么要阅读这本书、从这本书当中理解到了什么。在学生介绍的过程中,同时也是学生对该书的再一次“阅读”,并在此过程中实现了另一层级的“阅读训练”,在对书加深印象的同时也提升了语言组织以及说的能力。而当学生介绍的过程中,其余学生则可以对该书形成一定的认识,此时,教师则可以继续引导,对于已经看过该书的学生,也借此机会发表一下对该书的理解情况,而对于没有看过该书的学生,则可以在课下寻找该书进行阅读,在互相间加强机会交流的同时也为更多的学生提供了未来的阅读目标,以此实现学生读能力的共同进步。
2.2“写”能力的培养
在形成较好的“读”能力之后,则需要做好“写”能力的培养,以此在使读写两者相结合的基础上实现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在美国,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对学生的创作意识进行培养,积极引导学生写自传、故事、剧本以及研究报告等。同美国相比,我国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对此,就需要教师能够形成认识,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多为学生创造出写的机会,并在不断的写作过程中使其实现不同问题的熟悉与应用,如便条、书信、应用文以及记叙性文章等。还是以《爱因斯坦与小女孩》这篇文章为例,在教师同学生一起完成该篇文章的阅读之后,教师则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对该篇文章的理解,将对爱因斯坦的印象写出来。学生在阅读文章、教师进行适当的讲解之后,则都会对爱因斯坦具有了一定的认识,并可以将对其的认识进行记录:“爱因斯坦是一名伟大的科学家,但在生活的整理、穿戴方面却存在不足。但是爱因斯坦谦虚好学,能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积极学习改进,且同小孩子关系融洽”等。之后,教师则可以提问某名学生来到台前将自己写的关于爱因斯坦的印象进行朗读,并由其余学生进行补充,将该名学生没有提到的印象、特质进行不断的完善。以此在活跃班级气氛的情况下使学生都能够对爱因斯坦的特征不断完善、丰富,并最终如同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站在他们的面前。而在以班级为单位的阅读实验中,学生在课下阅读文章后,教师也可以要求其能够以纸笔的方式写下来,并进行两两之间的交换阅读,在该种方式下,学生在阅读一本书之后,不仅需要以交流的方式为学生介绍,同时还将以文章的方式写下来双方交流,则在此过程中有效实现了“读”能力同“写”能力的共同提升进步,不仅是对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有利提升,且能够使学生对语文学习形成更高的兴趣,在形成良好阅读、记录习惯的情况获得更好的发展。
【结 语】
读写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核心素养,同时也是语文教师教学活动当中的重点内容。在上文中,我们对小学语文教学当中的读写能力培养方式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需要教师能够做好方式的选择与应用,以此不断提升学生的读写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