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红艳
回到办公室,一位老师正恨铁不成钢地指着作业本对学生说:“讲了多少遍了,就是不会做,真是急死人了。”我相信,这不是一位老师的苦恼,大多数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自己的付出为什么跟自己的收获不成正比?为什么自己反反复复讲过很多遍的知识还有很多学生不会做呢?此时,我想起了自己学做寿司的经历……学中做 做中思。
同事做了寿司,真是好看又好吃,我就准备自己也试一试,做给家人吃。于是请教需要准备什么材料,怎么做。同事从材料的准备到制作过程及一些制作窍门详详细细地讲了一遍,唯恐漏下细节。我认真地听着,不住地点头,认为同事讲得清楚,我也听得明白,准备回家大展身手。周末到超市购买齐全材料,信心满满地蒸好米饭,铺上竹帘,放平紫菜,将米饭均匀地铺在紫菜上,然后将黄瓜条、火腿、肉松、沙拉等辅料整齐放好,边卷边压竹帘,生怕卷出的寿司不够结实,切出来散了。看着卷出的又圆又结实的寿司卷,我松了口气,脸上露出了笑容,心想大功即将告成。只剩最后一步,切寿司了。第一刀下去,把头上佐料少的部分切去,第二刀下去,切到一半,坏了,寿司卷在慢慢裂开,眼看要散架了。这可怎么办?打电话向同事求教吗?哎,来不及了!怎么办!我在面板上转动着寿司卷,边转边试探着用刀轻轻地切,看怎么样能将寿司卷完整地切下来。唉,有了,当我将封口朝下再下刀切时,因为封口处有米饭做黏合剂,封口越压越紧,一个完整的寿司卷切成了。看着黑色、白色、绿色、红色、黄色各色相间的寿司卷,垂涎欲滴,尝一个,酥脆的紫菜、爽口的黄瓜、酸甜的色拉,真是美味可口。没想到第一次做寿司就成功了!我仿佛看到家人品尝寿司时幸福的样子。
周一见到同事,同事关心地问:“寿司做的成功吗?”我高兴地说:“很成功!”我还非常神秘地说:“告诉你一个切寿司的好办法……”话还未说完,同事抢着说:“将封口朝下,切出的寿司卷更结实、好看!我不是告诉过你吗?你忘了?”是啊,我还说什么呢?只怪当时没有将这关键之处记住。真是事非经过不知难,只有自己亲自去做、去想,才能记住怎么做得更好。此时,我想到了我的学生,为什么我们讲了,而学生却记不住,不会做呢?我们课堂上是不是只考虑了自己的讲,没有考虑学生呢?怎么使学生愿意学并学好呢?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正如学习做寿司,是我自己想要学习的,所以要求同事讲怎么做,并仔细听、认真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一个人对自己当前所做的工作毫无兴趣时,其工作效率是可想而知的。学习也同样!学生在学习时毫无兴趣与乐趣,想让他们听老师讲,自己开展学习活动那岂不是妄想!学习本来是一件苦差事,需要接受知识的原材料,再在自己的脑海中重新加工、整合,才能构建起新的知识,这是一个相当枯燥、耗费大量精力的过程。要不说学习要“刻苦”呢!因为它苦,所以才要刻苦。当学生看不到学习的希望,享受不到学习的乐趣,对学习不感兴趣的时候,仅靠他个人的恒心和毅力是很难坚持的。所以,我们老师要想尽一切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端正他的学习态度。一旦他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好的学习态度,你不让他学习都很难!学不好?不可能!
二、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对于谁是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老师们都明白是学生!但是老师要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講,学生还是主人吗?老师只管自己讲得尽兴,却不管学生学得怎么样。学生是来学习的,学生不是为了让自己教,让自己有活干、不闲着而来的。我们的“教”是为了“不教”。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接受能力。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相信学生,依靠学生去解决问题,不要所有的事情都大包大揽。看起来老师挺负责任,其实就在我们所谓负责任的同时,扼杀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习本来是学生的事,我们就应该放开手,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我们老师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就可以了。我们只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足够的空间去做、去思考,他们也有可能学好。给学生一份信任,学生就会还我们一个惊喜。
三、找准重点、难点,突出教师的引导性
做寿司只要材料准备齐全,成功与否关键是卷和切。教学中,教师在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的过程中,就要找准重点和难点,讲细讲透难点,发挥优势突破重点。例如,小学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在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而素养的提高、能力的增强,关键在一个“用”字。在运用中领悟,在运用中发现,在运用中创造,这是学好语文的关键。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中的好词,积累语句,在学习《梅花魂》一课时,我注意引导学生整体把握全文,想一想,文中出现了几个场面?这梅花魂指的什么?外祖父为什么那么喜爱梅花?学生在学习中有了方向,就会带着问题思考,寻找答案,感悟课文。我们为学生提供多渠道的训练途径,从学生“学”的实际出发,抓住训练点,增大课堂容量,加快教学节奏,删繁就简,将节约出的宝贵时间还给学生,将语文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还到学生手上,让其自由进入运用的广阔天地,找到自身语文能力的不足之处,体验到成功与进步的喜悦,获得增强语感能力、养成积累习惯、促进语文知识向语文能力转化的“原动力”,为学生语文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愿经过我们的努力,“讲了多少遍了,就是不会做”这种声音远离我们的课堂。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