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诗歌赏析中“虚实相生”的手法

2017-05-24 17:06陶琰
魅力中国 2016年37期
关键词:初中语文

陶琰

【摘 要】虚实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丰富诗歌意象,开拓诗的意境,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欣赏者的审美趣味。

【关键词】初中语文;诗歌赏析

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求“虚”与“实”的妙用,追求一种“虚实相生”的审美模式。“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融合。不仅在绘画中用到“虚实相生”,同样在语文教学诗歌赏析中也可以用到“虚实相生”,“虚实相生”是古诗词中常用的艺术手法之一,是经常出现在各种考试中的题型,考生在答题时常常感到无从下手。

1“虚”“实”的内容

1.1已知的景和想象的景。已知的景是实景,想象的景是虚景。例如:曹操的《观沧海》里面的诗句“树木丛生,摆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是已知的实景。秋天、树木、百草、洪波,虽然已到秋天、草木零落的季节,但岛上依然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给人以生机盎然之感。诗人面对萧瑟的秋风,极写大海辽阔壮美,洪波汹涌,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感伤的情调,表现作者壮阔的胸襟!诗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想象的虚景,日月、星汉,这两句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写出大海的气势和威力,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这写的是虚景,即诗人的主观感受!

1.2已逝的幻境是虚景。例如: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回忆少女时的往事,也属虚景。醉意未消,暮色苍茫,泛舟误入荷花深处,惊动了水鸟,扑棱棱全飞起来。置身于这样优美的情景中,诗人怎不满心欢快呢?这样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美!实在是美!

1.3写景是实,抒情、议论是虚。例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两句诗形式上诗写景,但这景中却包含了诗人对朋友依依不舍的深情厚意,是抒情议论。写景是实,抒情议论是虚,这实际上诗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的写法。

2“虚”“实”的关系

2.1实处着笔,实中见虚。例如:王之涣的《登黄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实景,话语如在眼前:“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由实见虚,把景物与心胸打成一片,从视野的开阔,可以想见抱负和气度的远大。人们从这两句还可以悟到站得高才看得远的生活哲理。这种抱负与哲理就是诗中的虚写。

2.2虚景和实景相反相成。虚景和实景相对照,使某地和某地的不同景物形成强烈的对比,表达诗人某种感叹。如: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阚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阙写虚,通过“行人”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妻子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2.3虚景和实景相辅相成,渲染烘托。“虚实结和”:指现实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在一起表达同样的情感。“虚实结合”可以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的意境。例如: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满园春色关,一枝红杏出墙来”。“一枝红杏”是实写,李华开放.正是春色;而园中春色呢?却无缘看到,是虚写。但一枝红杏正是“满园春色”的集体体现,眼前出墙“红杏”心想墙内百花;眼看出墙“一支”,心想墙内万物。这一番景象正是盎然生机的展现!

2.4虚实结合,以实写虚。例如:高适的《塞上听吹笛》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这两句以实写虚,将“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实落梅的花片,他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和色和香洒满天山。此诗虚实结合,通过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因为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之情。

3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

3.1使感情表達得更充沛、更淋漓尽致。例如: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诗的上阕从“吹角连营”开始虚写,一个军营连着一个军营,响起一片号角声。这号角声,使兵士们欢欣鼓舞,他们饱餐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牛肉一吃完,就排成整齐的队伍。将军神采奕奕,意气昂扬,在秋高马壮时候,点兵出征!下阕继续虚写,将军率领铁骑,风驰电掣般奔赴前线,弓弦雷鸣,万箭齐发,敌人纷纷落马,狼狈溃退。这番想象,突出地展示了词人的壮志,但现实却是“可怜白发生”,一句沉痛的慨叹!壮与悲,理想和现实,形成强烈的对照,在这对照中,词人的报国无门的悲愤就表达得更充沛、更淋漓尽致了。

3.2丰富了诗歌的内容。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樯橹灰飞烟灭,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上阕咏赤壁,着重写景,为描写人物(周瑜)作烘托(衬托)。词中把眼前的乱山大江写得雄奇险峻,渲染出古战场的气氛和声势。下阕更写出周瑜在战争中的从容淡定,再由怀古伤今(自己),如此虚实相生激起苏轼爽迈奋发的感情,也加深了他的内心苦闷和思想矛盾,从而丰富了诗歌的内容。

3.3使作品的人物形象更丰满。例如:《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去年今日”是虚景,“今年今日”是实景。虚景“人面桃花相映红”,塑造了一位艳若桃花、光彩照人的少女形象。实景“桃花依旧笑春风”则空余美景,人已沓然。以虚衬实,更加突出了那段美好的回忆,那位明媚的少女形象,使人顿生怅惘之情。

总之,虚实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丰富诗歌意象,开拓诗的意境,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欣赏者的审美趣味。

猜你喜欢
初中语文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初中语文作业一体化实践模式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运用生活元素调动初中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层递式教学的策略
加强教学资源开发,活跃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初中语文教师的能力结构简析
论初中语文作业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