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文华
【摘要】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尊重学生个性的呼声越喊越响,我们重视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独特感受,关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肯定了学生,可没有经过对文本的深入研读,缺乏对关键词句的反复咀嚼,这样获得的感悟和体验不过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罢了。因此,在要求学生加大阅读量,加强语言积累的同时,应让学生与文本展开亲密对话。
【关键词】诵读;品味;积累;运用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说:“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具体地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旬、咬文嚼字”的“品味”。“语文味”是语文教学应该具有的一种特色,一种整体美,也是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为师不识语文味,教尽经典也枉然。”那么,如何使阅读课具有“语文味”呢?
一、书声琅琅,凸现语文味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注重学生个性化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要做到这些,必须注重读书。读是根本,只有读,学生才会对文本有所感悟和理解,才会有语感的生成、语言的积累和运用。首先,教师要进行有感情的范读。通过范读可以使教师、学生与作者之间产生情感的共鸣。同时,通过教师的范读,学生也能够学会一些阅读技巧,从而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只有阅读水平提高了,学生才会去揣摩作者写文童的意图,体验文章中的情感美,从而受到文中情感的熏陶。其次,我们抓住文本的重点文段进行反复朗读,课文所表达的美与情感都是蕴涵在具体的语言文字中的,对一些表达比较深刻或生动的重点句段,应引导学生认真揣摩品味,反复朗读。只有在朗读中悟出美妙之处,悟出深层次的意思,才能真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如一位老师教第六册的《“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课文时,文中的爸爸严格遵守纪律,毫不犹豫地让孩子把鱼放掉,为了让学生感悟爸爸是个严格自律的人,他采用不同形式反复朗读重点句子。
二、咀嚼品味,体现语文味
“文字是一道桥梁。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能和作者碰撞,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课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推敲文字、咀嚼文字,才能上出语文味。在解词析旬的同时,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根据自身的生活经历和阅读积累反复诵读,对语言文字进行理解和体会。很多时候,我们大谈作家的人文精神和作品的深刻内涵,却忽略了具体的字词句,因此把语文课上成了读书交流课、文学欣赏课。其实,文章的思想、作者的情感无不寓于词句之中。如《三袋麦子》的教学中,我感到语文教学的“咀嚼”是必需的,但要有弹性和留白,因为“课堂生成”是语文课程的活力所在。要珍视教学中的“生成”,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选择出发,去拓深、拓展语文课程的内涵和外延。新课程中,师生关系不再是传统的讲授与听讲、主动与被动的关系,课堂上师生互动,共同研究与成长;学生是主角,老师是导演,师生共同演绎丰富多彩、鲜活生动的成长活剧。教师应该把时间充分留给学生,鼓励他们多说,把课堂还给学生。小猴、小牛、小猪三种不同的处理办法,代表了三种不同的价值取向(或人生态度)。新课改中,作为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个体的情感体验,同时还应该注重学生正确价值观和积极人生态度的培养,所以我认为在教学《三袋麦子》一课时,有必要对三种小动物不同的态度进行整合,取长补短,互相渗透,相得益彰。
三、主动交流,说出“语文味”
新课标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教师要结合教材不失时机地组织全班学生进行交流,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刺激学生的求知欲,让其主动融入学习活动,并从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取知识。如:在《小稻秧脱险记》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有机渗透了多种理解词语的方法,如表演法,这在整篇课文中都有运用。又如在教学“收拾”一词时,让学生读读下文,从而读懂它的意思,这就是联系上下文理解法。我又给学生重新创设语境辨析词意,得出不同的意思,从而让学生明白同一个词放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词意也会有它的差异,更好地为学生能正确运用这一方法奠定基础。如文中的“纷纷”、“激烈”两个词是需要造句练习的,我在让学生充分理解词语的基础上,联系生活,轻松完成造句练习。特别是“纷纷”一词,我采用层层推进的方式,给学生做好充分的铺垫,造句练习也就水到渠成了。
四、借鉴文本,写出“语文味”
我們阅读课文的目的不光是为了解读文本,更是为了很好地应用。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在学用结合上做思考,在读写结合上下工夫。写好作文的前提,除了要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还要对课文进行学习和借鉴,既可以模仿某个句式,也可以模仿某个篇章、段落,实现由读到写的有效迁移,还可以对文章进行续写。如:在教学《小稻秧脱险记》后,我们通过学习小稻秧的故事,了解到了描写人物的一些方法。我们通过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能体会出人物的特点,从而感到文章生动、形象。我让学生续写小稻秧脱险记,学生根据认知水平把课本的语言重新整合,写出了小稻秧们遇到害虫后不同的表现,尤其注意人物的对话,这样的设计既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又巧妙地将语言训练和与文本对话联系起来,同时经过日积月累的训练,他们会悟出写作的窍门,写作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升。若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充满了“语文味”,我们的学生一定能够享受更加广阔而自由的精神空间,一定能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天地里,感受到语文学习的无穷魅力,因此,语文课要上出语文独有的“语文味”来,要使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获得语感,更要获得“美感”和“情感”。这样的语文教学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才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