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丽 孟万忠
清代河北霜雪低温灾害研究
周丽孟万忠
(太原师范学院 历史地理与环境变迁研究所,山西 太原 030600)
论文所研究的霜雪低温灾害主要是指清代河北发生的霜冻、低温和雪灾。笔者通过对河北区域地理地貌概况、霜雪灾害等级划分、清代河北寒冷重大气候事件回顾、霜雪灾害时空变化特征、霜雪低温致灾成因的梳理与分析,得出了清代河北是霜雪低温灾害频发的省份;通过统计频次(率)可从一个侧面窥视其活动变化轨迹;霜冻或寒流引起气温骤降至0℃时,是其致灾的节点;偶发的霜雪低温异常,是人们未雨绸缪、及时建立起防灾预案的依据等结论。
清代;河北;霜雪低温灾害
凡是因地面气温急剧下降,或因地面气温达到某一较低水平,或因地面有一定积雪而造成的灾害都属于霜雪冻灾害。霜雪冻灾害的成因大致包括:“地面气温骤降或者因为地面气温到达某一较低水平,或者因为地面有一定积雪而造成。”[1]前人对霜雪已有研究,成果大多在霜冻方面。有的利用逐日最低气温分析探讨霜冻的变化特征和周期变化规律等。[2-5]赵景波、王尚义、孟万忠等,利用内外关于霜冻多有研究。Heino等,Bonsal等、Easterling,其研究结果出北欧、加拿大和美国霜冻日数在20世纪有减少趋势。[6-8]
笔者在对清代河北霜雪灾害历史文献资料的收集和整理的基础上,对清代河北灾害等级、频次、季节性特征进行了较深层次的分析。(1)清代河北共发生霜雪灾害112次,轻度21次,占18.8%,重度63次,占56.2%,重度28次,占25%。霜冻54次,占48.2%、低温27次,24.1%、雪灾31次,27.7%;春季(2至4月,对应阴历正月至3月),发生14次,占12.5%,夏季(5至7月,对应阴历4至6月),14次,占12.5%,秋季(8至10月,对应阴历7至9月),38次,占33.9%,冬季(11,12和次年1月,对应阴历10至12月),35.7%。(2)灾害可分为4个阶段,1644-1750为第一阶段,1750-1790位第二阶段,1791-1860为第三阶段,1861-1911为第四阶段。第1、3阶段频次较高,第2、4阶段频次较低。(3)灾害原因主要是寒流或降雪引起温度急剧降到0℃以下。(4)共发生5次寒冷气候事件,分别出现在1652-1656年。1670-1679年,1713-1739年,1802-1824年,1832-1844年。异常寒冷灾害年有2次,依次是1664年和1831年。
河北省地处华北平原东北部,西面太行山,与山西交界,南面、东南面、背面分别于河南省、山东省、内蒙古相邻,东北与辽宁省接壤。西北高,东南低,是全省地势状况,冀北高原处于最北端,平均海拔1200~1500米;东西走向的燕山山地以及东北-西南走向的太行山山脉位于南部;辽阔的河北平原位于东南部。河北省,在北纬36°03’到42°40’、东经113°27’到119°50’之间。南北、东西分别为750千米,650千米。总面积约19万平方千米。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是其气候类型,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干燥、春季冷暖多变、夏季炎热潮湿、多雨;秋季凉爽少雨。热量南北差异大,降水量分布不均匀,东南部多于西北部。
本文以《中国气象灾害大典·河北卷》[9]、《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10]、《中国灾害通史·清代卷》[11]、《中国历史地图集》[12]、《清史稿》[13]、清代河北府、州、县志等历史气象资料为依据。
本文采用历史文献法、数理统计与小波分析方法,对霜雪灾害进行研究。
本文统一采用阳历公元纪年,在括号内标注出对应的年号和阴历月日。春季(2至4月,对应阴历正月至3月),夏季(5至7月,对应阴历4至6月),秋季(8至10月,对应阴历7至9月),冬季(11,12和次年1月,对应阴历10至12月)。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日最低气温下降的幅度、低温强度及植物遭到霜冻害后和减产的程度,将霜冻分为轻、中和重霜冻3级;依据24h的降雪量将雪灾分为轻、中、重度和特重雪灾4级。但清代没有准确的温度和降雪等数据,依据现代的划分方法是不可行的。因此,对历史时期的霜冻、低温和雪灾,需要综合考虑其发生的季节、持续时间、强度、受灾范围以及人、畜、农作物受影响的程度大小,来划分等级。本文依据霜雪低温灾害强度、持续时间、季节、受灾范围,将霜雪低温灾害划分3个等级(表1)。
统计表明,清代河北共发生霜雪低温灾害112次,其中,霜冻54次、低温27次、雪灾31次;轻度21次,占18.8%;中度63次,占56.2%;重度28次,占25%。从不同等级灾害在时间上的变化(图1)可知,清代早期灾害发生的频次最高,且灾害强度最大,其次是后期,中期则频次和强度均最低。
表1.清代河北霜雪灾害等级划分依据表
等级分级依据文献记载次数 Ⅰ级轻度资料中有“大雪”、“大寒”、“陨霜”等记载,持续时间短,范围小,作物受冻、粮食减产情况较轻,对人民生产、生活影响较小康熙五十七年(1718),七月,通州大雪盈丈;乾隆二十四年(1759),冬,永年大寒;乾隆三十年年(1765),三月,高邑陨霜[3]霜冻,9次低温,7次雪灾,4次 Ⅱ级中度资料中记载有“陨霜杀麦、杀稼”等冻死作物,持续时间较长、范围较广、对生产、生活影响较大,造成比较严重减产康熙十一年年(1672),五月,通州陨霜杀麦;康熙三十三年(1694),八月,怀来陨霜杀稼[3]霜冻,45次低温,10次雪灾,9次 Ⅲ级重度资料中有连续多次发生霜冻、多冻死、冻馁、冻毙、人畜、树木、作物等描述,范围广,时间长,频次多,使生命财产受到重大损失顺治九年(1652),冬,武清大雪,人民冻馁;遵化州大雪,人畜多冻死;顺治十三年(1656),冬,武强大雪四十日,冻死者相继于途;昌黎、滦州大雪五十日,人有陷雪死者[3]霜冻,0次低温,10次雪灾,18次
图1.清代河北霜雪灾害等级变化
根据清代河北气象资料分析可知,影响空间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甚至长达几年、对冻死人畜的严重寒冷气候事件,对河北寒冷气候事件的中度和重度霜雪低温灾害的发生,起到了决定作用。据统计清代河北共发生5起严重寒冷气候事件,外加2次异常寒冷灾害年。
第1次寒冷气候事件在1652-1656年,共发生10次重度雪灾害,涉及武清、遵化、保安、西宁、吴桥县、献县、滦河、武强、昌黎、滦州。
第2次寒冷气候事件在1670-1679年,共发生9次灾害,重重度2次,重度7次。范围涉及玉田、邢台、卢龙、迁安、抚宁、通州、武强、沙河、无极。
第3次寒冷气候事件在1713-1739年,发生灾害10次,重重度3次,重度4次,轻度3次。涉及南和县、献县、阜城县、通州、怀安、交河县、新乐县、东光。
第4次寒冷气候事件在1802-1824年,发生20次灾害,重度3次,中度16次,轻度1次。涉及望都县、永年县、唐县、沧县、东光县、深州、武强县、完县、新城、获鹿、灵寿、定兴县、涿县、南乐、邯郸、滦县。
第5次寒冷气候事件发生在1832-1844年,发生8次灾害,重度3次,中度5次。涉及滦县、望都、大名、肥乡、正定、元氏、南皮、枣强。
2次异常寒冷灾害年。第1次是1664年,出现9次灾害,重度3次,中度4次,轻度2次。涉及清河、新城、东昌、庆云、鸡泽、晋州、清河、玉田、邢台。分别发生于发生三月、四月和十二月。
第2次1831年,发生9次灾害,重度1次,中度8次。涉及望都县、完县、容城、宁晋县、永年县、成安县、元氏、南乐、抚宁。
5次寒冷气候事件,2次异常寒冷灾害年,均发生在第1和第3阶段。
河北清代134个州县(不包括今内蒙古地区),有64个地区发生过霜雪灾害。以《中国历史地图集》[12]清代河北地区为底图,绘制了清代河北霜雪低温灾害发生的频次空间分布图(图2)。
图2.清代霜雪灾害发生频次空间分布图
文献中[10]记载清代的初、终霜日期很多。初霜日: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七月),西宁陨霜。1695年(康熙三十四年七月终旬),宣化县、怀安县、赤城县大霜,禾稼一空。1732年(雍正十三年八月十四日),新乐县陨霜伤稼。1809年(嘉庆十四年八月初一日),唐县霜伤禾稼。1815年(嘉庆二十年八月十四日),获鹿县、灵寿县霜杀禾。1876年(光绪二年八月初十日),滦县严霜,晚稼尽枯、东光县霜,禾蔫萎。1838年(道光十八年八月十六日夜)元氏县降雪,禾尽干。1838年(道光十八年八月十七日),南皮县陨霜害稼。1904年(光绪三十年八月十七日),南皮县,陨霜。最早的宣化、怀安和赤城,地处海拔较高的大陆内部;最晚元氏县、南皮县,出现在元氏、南皮等地,属于海拔较低的平原地区。初霜日纬向差异并不明显,而海拔影响却比较显著。
终霜日:1776年(乾隆三十一年三月),高邑陨霜。1679年(康熙十八年三月),无极陨霜杀麦。1664年(康熙三年四月二十一),清河风霜并作;二十三日,新城陨霜杀麦;二十四日,庆云、鸡泽陨霜杀麦。1672年(康熙十一年五月),通州陨霜杀麦。1676年(康熙十五年四月),武强陨霜杀麦。最早庆云、鸡泽县、高邑县、无极县,在南部的平原上及沿海地区,纬度偏南,海拔较低;最晚的通州、武强,出现在地处海报较高的山区,纬度和海拔偏高。由此可见,终霜日与所处的纬度、海拔及距海远近均有密切的关联。霜雪低温灾害变化特征如下。
(一)频次变化起伏相间
依据霜雪低温灾害发生的频数,以30a为单位,统计出了清代河北各时段霜雪低温灾害发生频次(表2)。
表2.清代河北霜雪灾害发生频次
年 代灾害频次/次年 代灾害频次/次年 代灾害频次/次 1644-16731674-17031704-1733281271734-17631764-17931794-1823112211824-18531854-18831884-19112263
清代每30年灾害发生的平均频次为12.44次,将平均频次与每30年实际发生频次作差值,同时根据最小二乘法意义下6次多项式[14]的拟合曲线,得出河北清代霜雪灾害距平值(图2)。图2表明,以第1、3阶段,以正距平均值为主,高于平均频次,属于霜雪灾害高发期,第2、4阶段,以负平均值为主,低于平均频次,属于灾害低发期。
图3.1644至1911年河北霜雪灾害频次距平均值变化
(二)霜雪灾害的发生以霜灾为主
按发生季节划分,清代112次霜雪低温灾害,春季(农历正月至三月)14次,占总次数的12.5%,夏季(农历四至六月)14次,占总次数12.5%,(农历七至九月)44次,占39.2%,冬季(农历十月至十二月)40次,占35.7%。其中,霜灾54次,低温27次,雪灾31次,霜灾发生次数最多,其次是雪灾和低温,雪灾比低温多4次。霜灾,轻度、中度、重度发生的次数依次为10次、44次和0次。低温轻度、中度、重度发生的次数分别为7次、10次和10次。低温发生次数中,等级差别相当。雪灾各级别发生的次数一次是4次、9次、18次。雪灾以重度为主,紧接着是中度和轻度。重度灾害多发生在冬春季节(图4)。
图4.清朝河北霜雪灾害季节分布
霜雪低温灾害包括霜灾、冻灾和雪灾。此类灾害都是因低温所致。低温导致人、动植物受害。而霜灾较多的表现是无霜期的霜降现象。霜灾、低温和雪灾主要原因是冷空气入侵。“入侵河北主要三大类:第一类是由不稳定的短波槽发展成强大的寒潮。这一类冷高压的路径以西北类为主,也有自北而南,然后转向东南的;第二类是阻塞形势崩溃时的强寒潮,冷高压路径是以北方类为主,也有西北路径和东北路径的;第三类是纬向气流盛行时随移动性槽脊东移的寒潮,冷空气的路径自西向东。”[15]
冷空气入侵主要有三条路径,从西西伯利亚经蒙古西部进入河北省是第一条路径;从贝加尔湖以西经内蒙古东部入境河北省是第二路径;从咸海经新疆进入河北省是第三条路径。第三条路径的冷空强度不大,主要会造成降雪现象。有时冷空气从贝加尔湖以东移至东北平原,又经渤海进入河北省,致使渤海海平面和该省东部平原大幅度的降温甚至降雪,还常伴有东北大风。
综上所述,得出如下结论:
(1)清代河北,是霜雪低温灾害频发的省份。在那特定时空中,共发生灾害112次,轻度21次,占18.8%,重度63次,占56.2%,重度28次,占25%。霜冻54次,占48.2%、低温27次,24.1%、雪灾31次,27.7%;春季(2至4月,对应阴历正月至3月),发生14次,占12.5%,夏季(5至7月,对应阴历4至6月),14次,占12.5%,秋季(8至10月,对应阴历7至9月),38次,占33.9%,冬季(11,12和次年1月,对应阴历10至12月),35.7%。
(2)清代河北,在对霜雪低温灾害划分时段的基础上,可通过统计频次(率)看其活动规律及评估其所造成的危害。清代河北霜雪低温灾害可分为4个阶段,1644-1750为第一阶段,1750-1790位第二阶段,1791-1860为第三阶段,1861-1911为第四阶段。第1、3阶段次(率)较高,第2、4阶段次(率)较低。
(3)通过对清代河北霜雪低温灾害过程的跟踪,可以看出,降雪、霜冻或寒流引起气温骤降至0℃以下,是致灾主要原因,这就是霜雪低温灾害发作时的时间节点。
(4)清代河北,霜雪低温灾害在频发的同时,也会偶发出人意料的霜雪低温大灾。如上所诉,清代河北共发生5次寒冷气候事件,分别出现在1652-1656年,1670-1679年,1713-1739年,1802-1824年,1832-1844年。2次异常寒冷灾害年,分别是1664年和1831年。霜雪低温灾害的频发和偶发,告诫当今的人们,对霜雪低温灾害,既要常备不懈,又要准备好紧急预案,以防天公的不测。
[1]袁林.西北灾荒史[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145.
[2]钱锦霞,张霞,张建新,等.近40年山西省初终霜冻日的变化特征[J].地理学报,2010,(7):801-808.
[3]钱锦霞,武捷,班胜林.1951-2008年太原市霜冻发生特征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9,(10):287-289.
[4]郑斯中.华北霜冻的气候特征[J].地理学报,1958,(3):307-317.
[5]何维勋,冯玉香,曹永华,等.北京近50年初、终霜日的变化[J].中国农业气象,1992,(4):33-36.
[6]马柱国.中国北方地区霜冻日的变化与区域增暖相互关系[J].地理学报,2003,(增刊).
[7]陈乾金,张永山.华北异常初终霜冻气候特征的研究[J].自然灾害学报,1995,(3):33-39.
[6]Heino R,Brazdil R.Forland R,et al.Progress in the study of climate extremes in Northern and Central Europe[J].Climatic Change, 1999,(42):151-181.
[7]Bonsal B R,Zhang X,Vincent L A,et al.Characterisitics of daily and extreme teperature over Canda[J].J Climate,2001,(14): 1959-1976.
[8]Easterling D R.Recent changes in frost days and frost-free season in the United States[J].Bull Amer Meteor Soc,2002,(83): 1327-1332.
[9]中国气象灾害大典编委会.中国气象灾害大典:河北卷[Z].北京:气象出版社,2008.
[10]张德二.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第3-4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11]袁祖亮,朱凤祥.中国灾害通史:清代卷[M].河南:郑州大学出版社,2009.
[12]中国历史地图集编辑组.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八册[M].上海:中华地图学出版,1982.
[13]赵尔巽,等.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8.
[14]封建湖,车刚明,聂玉峰.数值分析原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81-87.
[15]河北省气象局.河北省天气预报手册[Z].北京:气象出版社,1987.
(责任编校:张京华)
2017-01-05
2016年国家自然基金“近600年华北地区霜雪灾害与寒冷气候事件时空特征及周期规律”(项目编号41671142)。
周丽(1990-),女,湖南衡阳人,太原师范学院人文地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区域历史与环境变迁。孟万忠(1971-),男,山西清徐人,太原师范学院历史地理与环境变迁研究所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环境变迁。
K249
A
1673-2219(2017)02-005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