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常翻日历,你会发现阴历上总是出现闰月。闰月是怎么来的呢?
气候由冷到热,再由热到冷,这个周期就是一个回归年。在這个回归年内,月亮的圆缺变化会发生12次。所以,阴历的一年分成12个月,共有354天或者355天。例如丙申年(1956年)就是354天(6个大月,6个小月),戊戌年(1958年)是355天(7个大月,5个小月)。阴历一年是354天的时候,比回归年短11天多,一年是355天的时候,比回归年短10天多。
这样三年不是就要短30多天吗?为了适应气候冷热的周期,就要增添一个月。这个额外增加的月就叫闰月。有闰月的阴历年是383天或384天,如乙未年(1955年)就是384天(7个大月,6个小月),丁酉年(1957年)是383天(6个大月,7个小月)。
但是每三年增添一个闰月,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因为阴历每三年比回归年短33天左右,而增添一个闰月只是增添了29天或30天,仍短3天左右。为此,我国劳动人民很早就采用了“19年7闰”的方法,就是每19年中,有7个闰月。如此一来,19个阴历年和19个阳历年只有2个小时之差。
(选自谭春虹主编《中华文化常识全典》第2版,中国纺织出版社2016年8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