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变迁与文化自觉:当代泗州戏创新发展路径解析

2017-05-23 06:01
宿州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泗州戏形式传统

石 磊

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芜湖,241000



社会变迁与文化自觉:当代泗州戏创新发展路径解析

石 磊

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芜湖,241000

立足于“社会变迁”的语境,以“文化自觉”的视角反观泗州戏在历史上的形成与发展,审视其在全球化语境下的种种创新形式,进而探讨其传承与发展问题。指出:泗州戏在当今正处于大发展、大调整的时代,其发展应以“文化自觉”为导向,进行自我调适与文化选择,不断坚定文化自信,最终融入“和而不同”的多元文化格局中。

泗州戏;拉魂腔;社会变迁;文化自觉;文化调适;文化选择;文化适应

改革开放尤其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如《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1]。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以及人们生活中的作用早已不言而喻。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伴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传统文化正面临着各种冲击与挑战,种种现代性的遭际导致其传统地位日渐衰微,传统的文化记忆日趋模糊,文化认同感缺失。

上述事实引起了学术界的普遍关注,“传统在当代”的相关话题频入学人视野,引发了系列思考。如现代新儒家等文化保守主义者们明确指出,“传统与现代性”的关系问题其核心就是要解决“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传统应当向何处去”这样的时代提问[2]。有关传统音乐何去何从的问题不仅是从业者需要考虑的,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一个人也不能成为“局外人”,绝不能让传统音乐在若干年后成为仅仅是封存于记忆中的历史。

尽管受到“西方化”的冲击与影响,许多传统音乐文化仍在延续。在不断与各种“异文化”相互冲突与融合的过程中,传统文化如何保持其艺术的原生性,不迷失自我,从而进行传承与发展,最终实现多元文化共生共荣,以维持文化生态系统的平衡?本文站在“社会变迁”的语境中,以“文化自觉”为切入点,并以安徽泗州戏为例,通过反观泗州戏在历史上的发展,审视其当下的境遇,进而反思与探讨其未来的传承与发展。

1 缘起:“社会变迁”与“文化自觉”论说

所谓“社会变迁”,是指一切社会现象发生变化的动态过程及其结果,又特指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当然,这里所说的一切社会现象也包括文化,即由于社会变迁所导致的“文化变迁”,而在这一过程中表现为“文化自觉”。

“自觉”思想在中国古代文论中早已有之,而真正系统提出“文化自觉”这一理念的则是我国当代著名学者费孝通先生。费孝通在1997年发表的《反思·对话·文化自觉》一文中指出:文化自觉只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首先要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所接触到的各种文化,才有条件在这个已经形成的多元文化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经过自主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发展,取长补短,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各种文化和平共处的法则[3]。

如今,在经济趋向一体化的时代,在各种文化冲突、交融与并存的趋势下,重提“文化自觉”,为建立在尊重、理解“他文化”的基础上,实现“本文化”的自我认识与价值体系重构以及促进不同文化共同繁荣与和谐共处指明了方向,具有积极的时代意义。党的十七大指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1]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指出: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同时强调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4]。可见,文化自觉已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认可。

2 回顾:历史变迁中的泗州戏

从“文化自觉”的角度看,在不断的社会变迁中,不同历史阶段曾形成了不同类型的“文化自觉”样态,所展现的是人们对文化历史的追溯,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捕捉,对过去文化模式的了解[5]。因此,回顾历史变迁中泗州戏的形成与发展,本身就是一种重新审视自我的过程,是文化自觉的重要内容与要求,同时也表现出了文化自觉与文化实践二者之间的关系,即文化自觉能够指导实践,同时实践又能够反映出文化自觉。

泗州戏原名“拉魂腔”,1952年被正式更名为“泗州戏”。因此,讨论泗州戏,必须从拉魂腔说起。拉魂腔自产生以来,传承至今已有近200年的历史。它产生于我国地方戏曲繁荣发展的清代,即正值我国地方戏曲飞速发展、各种声腔广泛传播以及地方腔调小曲繁盛的时代,此种社会背景为各戏曲声腔与民间小曲结合形成新声腔创造了可能性。现在看来,一些声腔的产生,同样是不同音乐之间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的结果。

至清末之前,泗州戏体系框架基本形成。仅从唱腔旋律的角度看,从最早的简单说唱形式逐渐发展成拥有一定规模班社的戏曲形式,不断借鉴与吸收其他戏曲或艺术表演形式,是推动其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因素。理论上讲,这既是一种文化选择与适应的过程,也是其不断自我调适的过程。当然,此时的文化自觉尚带有一定的自发性,主要表现为一种群众性的自觉行为。此时,政府与知识群体的自觉行为尚未参与[5]。

可见,此时处于不稳定状态的“拉魂腔”始终是在不断摸索中前进,通过不断地作出文化选择与适应,最终形成具有一定体系的地方戏曲艺术。尽管所处环境相对封闭,然而这种不稳定的状态又使泗州戏本身具有很强的开放性与包容性,容易受到其他艺术形式的影响,也因此才能在几十年间快速地从以“唱门子”为主的简单说唱形式发展成唱腔、表演、行当等具有一定规模的戏曲形式。这期间所经历的发展、变化不言而喻。同今天相比,泗州戏当时所处的环境是音乐传播空间有限,音乐交流水平低,外来文化冲击小。然而,有一点是相同的,即发展,一种自发的为了生存而寻求的发展。

梳理泗州戏的发展历史并不是本文的目的,然而通过简要回顾泗州戏的历史,一个事实清楚地摆在眼前,即泗州戏自起源至今,始终处于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中。有谁会想到,泗州戏能从最初沿街乞讨所唱的简单说唱形式发展成今天登上大雅之堂、名震一方的优秀地方剧种?历史如此,今天亦然,这也许正是历史给当代人的启示。

3 反思与建构:全球化语境下泗州戏的“文化自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社会变迁使各个领域发生了一系列变革,从宏观的政治、经济以及微观的日常生活,甚至是意识形态领域的观念、思维方式等,无不受其影响。在社会发展步入全球化的今天,如何找寻日渐久远的文化之根?也许传统音乐正是能唤起古老的文化记忆、获得文化认同与归属感的“特殊符号”。很多人认为,东北人都会唱二人转,安徽人都会唱黄梅戏,此时的“二人转”“黄梅戏”即代表了一种标志性的文化符号。

作为流行于皖北地区的地方剧种,泗州戏如何通过自我调适与选择,走出逐渐“失语”的危机,摆脱价值迷失的困境,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整个过程应以“文化自觉”为导向,从而实现创新发展。

图 1 文化自觉的过程

如图1所示,在未来的文化发展中,每种文化都应找到合理的定位,立足“本”文化,尊重“他”文化,正确理解多元文化,理性选择异质文化,在延续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基础上实现自我发展与创新。

从目前泗州戏的发展来看,从业者们也始终在朝着这个方向不懈努力。不久前,笔者采访了著名作曲家晨见先生,用晨老师的话说:“改革开放以来,泗州戏一直在不断寻求发展,其实,很多戏都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而对于一个剧种而言,唱腔旋律是其灵魂。同样一个剧本,可以排成京剧,可以演成昆曲,服装、道具同样可以换。”从这一角度看,泗州戏要想传承、发展,同样要注重唱腔的发展与创新,努力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符合人们审美需求以及具有独特属性的唱腔旋律,也许这是当下发展的重要目标与方向。当然,剧本、故事情节、演员的表演、舞台等都将发挥重要的作用,但音乐却是独一无二的。

近年来,泗州戏曾进行了种种尝试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如以歌曲演唱形式展示戏曲音调,即人们说的“戏歌”。第一首泗州戏歌《要听还是拉魂腔》即是晨见先生所作。如今,该作品早已成为一部经典作品而广为传唱。该曲以泗州戏传统唱腔为音乐元素,同时运用男女对唱、伴唱、一领众合等演唱形式,新的表演形式与人们熟悉的唱腔融为一体,使人们感到既亲切又新颖。同时,相较作为戏曲的泗州戏,此种演唱表演形式更加灵活、容易学习与传唱,而所唱的当然还是“泗州戏”。

通俗歌曲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始席卷中国大地,此后一直成为音乐舞台上的重要形式,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占据了很大的空间。而“戏歌”也几乎同时或者说稍晚些出现在我国音乐舞台上的一种演唱形式,即运用某些戏曲音调元素进行创作的流行歌唱演唱形式。可见,晨老师以敏锐的眼光,选择了具有强烈时代感的“戏歌”进行创作,最大限度地展示了泗州戏的唱腔特色,是一次成功的尝试。

《垓下绝唱》是2014年宿州市泗州剧团的一部力作,被列为安徽省委宣传部文化强省专项资金重点扶持项目。该剧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较传统泗州戏均有所突破,采用“泗州戏音乐剧”的形式,音乐上融合了民歌甚至爵士音乐元素,以大型历史题材为背景而创作的一种全新的戏曲音乐。

地方音乐要发展,吸收、借鉴外来元素固然重要,同时,还应尝试打破地域界限,大胆地“走出去”进行自我宣传与展示。在这方面,大型泗州戏交响清唱剧《摸花轿》迈出了成功而关键的一步。该剧于2012年10月在北京国家大剧院上演,为泗州戏走出安徽、走向全国、走出传统、迈向现代树立了典范。从多元融合的角度看,可以说,该剧在泗州戏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它具有音乐元素多元化、演唱表演形式多样化、乐队伴奏交响化等特征,如音乐语言在传统的泗州戏唱腔基础上,融入了花鼓灯、凤阳花鼓以及五河民歌等音调;演唱形式包括独唱、对唱以及合唱;乐队伴奏更是采用中、西结合的方式等。上述种种创新与尝试极大地拓展了传统泗州戏的创作思路,开发与拓宽了泗州戏在舞台上的呈现方式以及生存空间。

音乐语言的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泗州戏对“多元文化”的选择与适应,同时这种选择与适应又是文化自觉的客观表现。

在改革开放以来的新时期,泗州戏大胆吸收了其他艺术形式的诸多元素,这是因为它看到了歌曲演唱形式的时代性、流行性,感受到了多种元素结合后艺术表现力的丰富性,领略到了西方大型体裁剧的宏大性以及西洋管弦乐队伴奏的交响性,等等。显然,泗州戏正在根据不同的音乐表现需要进行理性地选择。此时所表现出的“文化自觉”显然带有一定的反思与批判性,其中蕴含了明显的“文化共生”意识,是一种符合当下时代特征的自觉意识。

同改革开放以前相比,泗州戏无疑面临更多的文化选择,因此,应抓住机遇,努力让泗州戏成为新时期皖北、安徽乃至全国的一朵“艺术奇葩”。

4 结束语

当然,在传统音乐不断寻求发展的同时,另一问题随之而来,许多学者担心传统音乐艺术的“原生性”被破坏甚至遗失。笔者认为,应该辩证地看待传承与发展的关系问题。芬兰著名学者劳里·航柯说:“把活生生的民间文学保持在它的某一自然状态使之不发生变化的企图从一开始便注定要失败。”[7]传承是发展的目的,发展是传承的手段,而发展离不开文化交流,交流与发展则体现为文化的两个维度,即“共时性”互动与“历时性”延续。

在当今正处于大发展、大调整的社会背景下,泗州戏应坚信自己的艺术传统,在多元文化并存的生态环境中,以“文化自觉”为导向,积极适应外来文化,努力进行自我调适,进行合理地文化选择,以适应不断变迁的社会发展需要。不排斥,更不能固步自封,在创新中求发展,最终才能融入“和而不同”的多元文化格局中。

[1]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2016-11-20].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nu5DNI3pwj1-GOJ9xl0qvmvtt8zbOzvFFzacjUZP2b9duxXPJuyY6v-b60 L188c1dSRBa_fqgo6LljyXNhbO_K

[2]沈小勇.传承与延展:乡村社会变迁下的文化自觉[J].社会科学战线,2009(6):241-243

[3]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3):15-23

[4]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6-11-20].http://china. caixin. com/ 2012-11-21/100463517.html

[5]张冉.文化自觉论[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院,2010:72

[6]王铭铭.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J].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1

[7]航柯.民间文学的保护[C]//中芬民间文学搜集保管学术研讨会文集.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8:23

(责任编辑:刘小阳)

2017-01-10

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安徽泗州戏音乐本体研究”(AHSKY2015D139)。

石磊(1982-),女,吉林省吉林市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作曲技术理论。

10.3969/j.issn.1673-2006.2017.03.025

J809.2

A

1673-2006(2017)03-0092-03

猜你喜欢
泗州戏形式传统
论微时代背景下泗州戏的传承与发展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地方戏曲传承发展的泗县探索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论基础教育对泗州戏的传承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老传统当传承
探究网络时代泗州戏的传承与发展*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