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娟
摘 要:幼儿园区角活动的开展对幼儿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科学的区角活动应具有独立的主题,致力于激发幼儿的不同潜能。本文讨论了多种教育功能融合与交互的幼儿园主题性区角活动的设计,旨在为提升幼儿教育质量獻计献策。
关键词:幼儿教育;区角活动;主题;融合
幼儿如同一张纯洁的白纸,每经历一次游戏,都会在这张白纸上留下印记,每一个印记都是一次游戏的经历。假如我们将幼儿的第一个游戏经历记作“1”,将第二个经历记作“2”,以此类推,那么,当“2”与“1”内容相类时,幼儿会通过记忆将经历“1”的过程在脑海中重放,而“记忆重放”的过程即是幼儿的记忆表象。进而,当幼儿学会了借鉴经历“1”来完成经历“2”,即说明幼儿已掌握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技能,而实现这一目的则是通过具有多种教育功能的主题性区角活动来实现的。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旨在为广大幼儿教师提供建议和参考。
一、主题性区角活动环境的创设与利用
游戏环境主要包括:①活动区域(场地);②活动材料;③幼儿组织和配置方案;④活动方案;⑤活动区域的主题、颜色等其他细节。环境的利用主要体现在对活动区域和材料的应用方面。
首先,在创设游戏环境方面,幼儿教师应结合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打造一个有利于幼儿健康成长的活动环境。在实践中,第一,活动区域不能单一;第二,活动材料要全面;第三,要对幼儿进行合理分组,科学配置;第四,将活动方案与活动区域的主题、颜色等相融合,制订多套不同的活动方案,每套方案都配备特定的区域设计。如此,则更有利于发挥区角活动的多种教育功能。
其次,在环境利用方面,教师应结合幼儿的喜好以及他们的心理特点,合理创设区域环境。例如,有许多幼儿喜欢“喜羊羊”和“灰太狼”的小贴画,那么,教师在布置环境时就应当刻意在墙上、活动道具、材料上等贴上小贴画,以满足幼儿的兴趣需求。
二、主题性区角活动内容的设计与优化
在传统的幼儿教育中,游戏的类型极为单一,且极具“套路性”,幼儿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游戏模式是不可取的。那么,幼儿教师应当如何优化游戏内容呢?笔者认为,教师应结合幼儿成长所需的养分,用全面性的综合素质这一高标准作为设计主题性区角活动的指导思想,首先明确需要培养幼儿哪些方面,其次制订与其相匹配的主题,从而发挥主题性区角活动的教育价值。
1.“玩伴游戏”
游戏目标设定:①培养幼儿对“玩伴”的情感;②培养幼儿的团队意识;③培养幼儿的自主性思维。
准备游戏材料:小凳子3~5把,蒙眼巾3~5条。
游戏参与主体:小班全体幼儿,教师两名。
游戏过程:将幼儿分成3~5个小组,每组抽出一人蒙上眼睛坐在小凳子上,分别让组内其他成员站在这名幼儿面前,不准出声提示,让幼儿触摸对方的手、衣服、面庞甚至头发,猜出对方是谁,教师负责记录成绩,最后对成绩优异的一组给予奖励。
2.“猜一猜”游戏
游戏目标设定:①培养幼儿的探究意识;②积累幼儿的生活常识;③丰富幼儿的记忆表象。
游戏准备材料:盛满水的玻璃容器、皮球、小木条、小石块、玻璃球等等。
游戏参与主体:小班全体幼儿,教师。
游戏过程:首先向幼儿展示材料,进而提出问题:猜一猜,哪些物体会浮在水面上?为什么?讨论后,选出几种幼儿一致认为能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放入盛满水的玻璃容器中进行实验。
三、突出教师在主题性区角活动中的角色作用
幼儿是一张白纸,但不能任由幼儿自己在纸上乱画,而是需要教师引导,只有这样,才能创做出优秀的作品。在游戏中,教师需把握两个重点:一是前期参与,二是后期隐退。其中,前期参与体现在与幼儿共同开展游戏,引导幼儿步入游戏的正轨,此时教师所扮演的角色是幼儿的玩伴;而当幼儿已逐渐进入状态,对游戏产生浓厚兴趣的时候,教师需要渐渐隐退,将游戏交给幼儿独立完成。但即便是这样,教师也不能采用“大撒把”的方式,当幼儿在游戏中偏离了正轨,教师应立即介入引导,使幼儿能够正确地完成游戏过程。
总之,主题性区角活动是幼儿成长过程中最好的“教材”,从游戏设计的视角来看,教师要善于把握住幼儿的心理,并结合教育目标,制订科学合理的区角活动方案,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区角活动的教育功效,彰显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存在价值。
参考文献:
[1]钱慧.论儿童绘画中的自由符号——基于幼儿园绘画区角的观察[J].学前课程研究, 2008(4):30-32.
[2]刘震.论区角活动中小班幼儿科学探索精神的培养[C].责任·创新·发展——上海青少年科技辅导论文征集论文汇编[A].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