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江/文
让培训充满力量
——弋阳县县域内培训工作综合报道
陈江/文
培训工作改革
培训
教育部教师[2011]1号文件《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了:“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教师培训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是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
弋阳县历来高度重视培训工作,但是与重视和投入的程度相比,培训的效果并不理想,甚至可以说是收效甚微。往往是上级培训部门绞尽脑汁,但下面学校和广大教师并不买账,敷衍者有之,抗拒者亦有之。满腔的热情遭遇的却是一盆冰水,为什么我们寄予厚望的培训工作,在现实中却是如此苍白无力,我们该如何让培训充满力量?
2013年5月,方华局长就任弋阳县教体局局长。弋阳县开始全面思考和规划县域内的培训工作。
俗话说“知已知彼,百战不殆”,我们必须要弄清楚县域教育教学的现状和造成培训乏力的原因所在。
一、从调研开始,立足县情破阻力
我们对全县45名校长和3207名在编在岗的教师及部分家长代表、学生代表进行了问卷调查,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县域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必须在培训上寻求突破》的调研报告。报告指出了制约我县教育发展的因素,除了一些暂时无法改变的硬件因素外,更多集中于可改变的软件因素:校长缺乏教育情怀,对教育没有追求和热情,没有教育专业精神;部分教师责任心不强,缺乏专业展示平台,缺乏专业追求,没有职业成就感和自豪感;教育生态恶化,家校矛盾凸显,社会对学校、教师不信任,教师对家长不尊重,缺乏“共赢”的教育理念。
立足于现状,更新校长观念、提高教师素质、消除职业倦怠、转变社会看法,正是我们培训工作的逻辑起点。只有通过培训唤醒校长、教师、家长心中的“善”和“上”,才能真正拥有来自于校长、教师、家长愿意成长和主动改变的原动力,才能突破培训工作不情不愿的强大阻力,让培训工作成为你情我愿、两全齐美的互惠工程。
二、目标统领,确定教育向心力
2013年,弋阳教体局提出了“让弋阳的教师走专业化发展的道路、让弋阳的孩子们在家门口享受良好的教育、让弋阳的教育成为弋阳人的骄傲”的“三让目标”。
“三让目标”的确立,明确了“办好家门口的教育”是我们目标愿景,教师培训专业化发展是路径。统一的目标愿景也让培训工作找到了向心力,而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也让培训找到了工作的原点。
从问题出发,明确目标愿景,也就找到了破解培训困境的重要力量。
2014年初,时任弋阳县委书记张志坚发表文章《教师强则教育强》,提出把培训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极大地鼓舞了全县各级各类教师。县委县政府在政策和资金方面给予了培训工作极大的支持。
2014年开始,全县统筹公用经费的5%用于教师培训,县财政一年划拨100万元用于师资培训,由县教师发展中心统筹管理。所有的国培、省培及远程培训经费都由县教师发展中心拨付,国培、省培及外出培训教师的代课费都由县教师发展中心负担,彻底打消了学校外派教师培训的经济顾虑。
2014年,弋阳成立了“县教师发展中心”,教体局局长任主任,教研室主任任常务副主任,整合教研室、人事股和教师进修学校三方力量,统筹管理国培、省培和县级教师培训,构建了县本统筹、共同体整合、校本落实、高校指导、民间协会支持的五级培训体系。
有了四种力量的蓄积,弋阳县的培训工作扬帆启航,正所谓:“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培训工作开始充满力量。
一、激发内力
培训的根本动力来自于教师对自身职业的高度认同,来自于教师的职业热情和职业诉求,来自学校管理者对学校工作的热爱和责任感。没有内部的驱动力,我们所有的培训都是在“推轮子”,那么,如何启动教师和学校管理者的内部“引擎”?
【用榜样“唤醒”】2013年暑期,一开始着手培训时,弋阳并没有去盲目地外请专家,而是立足于自身,用方华局长的话来说,“用身边的人教育身边的人,用身边的事影响身边的人”。为期十天的暑期培训,涉及校长、中层、一般教师、职能股室多个层面,培训者都是来自本县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中遴选出的优秀人员。32场培训,127位本土培训者为全县各级各类学校点燃了127个火种,也为我县的大型综合培训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思路——用榜样去“唤醒”教师们心中“向善”和“向上”的种子。
这样的举措一直贯穿到以后的几乎每一次培训之中。短短几年时间,我县几百名教师活跃在全国、省、市、县、校的各种舞台上,展示自我的同时,也成为了传道、授业、解惑、分享、交流的“土”专家。
【用场域“影响”】单个的培训可能力量甚微,但各种培训集合在一起那效果就不一样了,特别是“有用、实用、管用”的培训。其实,当培训开展到一定的阶段之后,我们发现培训其实真的不局限于时空,我们的每一项工作,每一个教研活动都可以成为培训,每一位工作者都可以成为培训者,时时、事事、处处、人人都可以培训。本着这种理念去开展工作,各种培训开始连点成线,连线成面,形成了一种不可见,却可以感受到的场域,以方华局长的话来说就是:“氛围比制度重要。”而这种场域(氛围)发挥了巨大的效能,如“滚雪球”影响和带动了一批又一批教育人“真做教育,做真教育”。
【用信任“解放”】以往培训工作之所以缺少力量,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不信任一线的老师和管理者,不信任他们的能力,不信任他们的潜力,习惯于自上而下地解决问题,认为可以包办和代替他们成长。
当认清这一点之后,我们开始选择将培训的重心下移,权力下放,尝试着用信任去解放以往被禁锢、冰封了的一线学校和教师的力量。
短短几年,10个教研共同体充满活力:以弋江镇二小为龙头的小学第三共同体就提出了“研训一体”的教师培训新理念。以逸夫教育集团为龙头的小学第一共同体开展联动教研,采取研训联动的方式,统筹共同体的教学、教研和师训活动。同时,把活动下送到村完小,让农村教师和孩子在家门口接受好的培训和学习。
短短几年,在县教研室的引领下,18个名师工作室突破边界,整合资源,全方位地为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帮助,以便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教育,促进弋阳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短短几年,四十多所学校做出了创新,用自己的思考和行动,解决了培训“滞后、低效”的难题,带领一线教师“从课堂中来,到课堂中去”,砥砺前行,抱团成长。中畈中心小学实施 “网格化”校本教研,曹溪中学实施关注青年教师成长的“飞雁计划”,清湖中心小学开启“灯塔工程”,三县岭中学开展“青蓝工程”,一同描绘课堂色彩。
短短几年,几百位教师“破茧成蝶”:弋江镇二小游园丽老师被评为省学科带头人,撰写的教学论文发表在《中国教育报》《江西教育》等多种刊物上,她成立的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更是带领着一批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旭光学校的田甜老师,是一个刚毕业没两年的老师,在全县新教师培训会、全县中小学(园)校级领导寒假培训会上,都出现了她年轻的身影。2016年,她获得了弋阳县“文星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大比武的第一名;2017年,她获得了全国“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优质课比赛一等奖。她用她的热情、活力、勤奋和努力,影响和感染着一大批青年教师。
二、凝聚外力
培训如果仅有来自内部的力量,显然是不够的,开放的年代当然需要开放的教育,关起门来做不好教育,我们更需要来自外部的各种助力。
【开展语文主题学习,结盟“新学校”研究院】
2013年春季,弋阳县启动了“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推动课内大量阅读,尝试进行语文专业化变革。“语文主题学习”实验,让弋阳教育结盟“新学校”研究院,得到了来自“新学校”研究院的大力支持。
弋阳县“文星杯”小学语文主题学习优质课比赛
与美国年度教师合影
三年多来,弋阳的“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在“阅读、教师专业化成长、课堂与课程变革”等领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绩斐然。
2015年5月,我们成功举办了第九届“全国小学语文主题学习观摩研讨会”。逸夫教育集团和弋江镇二小等校成为了全国开展“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的窗口学校。山西晋城,河南洛阳,山东滨州市、无棣县、泰安县等多地的教育考察团先后到我县考察学习“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我县培训团队赴山东滨城区、无棣县、泰安县做“语文主题学习”培训,与当地交流“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的经验与成果……
2016年底,北京“新学校”年会上,弋阳代表团成为了圆桌论坛主角,在国家会议中心向来自全国各地的参会者展示了弋阳教育近几年的变化发展。
【举办中陶会、《教师博览》首届读书年会、大夏书系读书节】
我县连续举办了“《教师博览》首届读书年会”“中陶会”等多个全国性的会议,一时间,全国的教育名家、学者大量进驻弋阳,给弋阳这座小县城带来前沿的理念,为弋阳打开了思想的大门,开茅塞,除鄙见,长见识,获真知。
【参加各种教学竞赛,以赛代培,全面培养培训教师】
2015年,弋阳县举办第九届“小学语文主题学习年会”,年会上需要推出三位优秀教师的三堂展示课。这三位教师、三堂课如何产生,成为了一次培训的关键点和着力点。
我们拟定了小学“语文主题学习”竞赛的通知,确立了“以赛代培、以培促训”的整体思路。此次历时25天的比赛,分别来自5个教研共同体,25所学校的几百个班级,涉及学生几千人,参赛教师140余名,观摩教师225人。通过选拔,来自城镇、农村的13名教师进入了决赛,最终3位教师胜出。本次选拔赛,实现了一次由校、共同体、县级三级架构,参赛教师城乡结合、老中青结合、其它教师广泛参与的多层面立体培训。
“重视各类竞赛,把每一次竞赛都当成是一次难得的机遇”——这成为了我县开展竞赛活动的常规思路和常态做法。这样做的结果是让更多的老师受益其中,而参加竞赛的老师在培训中更是脱胎换骨,进步神速,获得了非常好的成绩。
三、创新活力
培训工作不是按部就班的一成不变,需要有创新意识,在创新中彰显活力。在培训工作的起始阶段,我们就尝试着对培训内容与培训形式进行创新。
【让培训升值的竞争选拔式培训】
外出培训曾经是一块“鸡肋”,往往是被指派的教师不想去,想去的教师却去不了,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对外出培训进行了创新性的改进。
2014年10月,参加“与美国年度教师的对话”活动,我们通过竞争选拔产生外出培训人员。选拔由自我申报、资格审定、演讲选拔三部分组成。通过教师自我申报,教体局组织人事、教研、进修学校的专业人员对申报教师进行审定,确定入围的36人名单,入围的人员从三个方面(为什么去学?去学什么?学了以后回来怎么做?)进行5分钟的演讲主题,评委根据演讲的情况决定最终参加培训的人员。
竞争选拔式培训变 “要我去”为“我要去”,来之不易的参训指标让人倍感珍惜。另一方面,培训者在这一过程中系统地思考了“我为什么要去?去学什么?回来后怎么做?”既有前期的铺垫,更有后期的思考,培训效果大大增值。
外出培训不再是“鸡肋”而成了“香饽饽”。竞争选拔式培训也成了我们组织各种外出培训的一个模板。
【注入县域文化特性的叠山书院论坛】
为推进我县教育走向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促进教育人对教育文化事业有更深层次的思考,促进我县文化交流和思想碰撞,叠山书院论坛正式设立,这是一个开放式的民间论坛,因纪念历史文化名人、南宋抗元名士谢叠山而得名。
叠山书院论坛, 把培训工作和我县的文化底蕴结合起来,吸引全县各界文化名流济济一堂,进行文化的碰撞、思想的交流,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目前已成功举办了十一期,得到了大家的高度赞誉,成为了弋阳文化教育的第一张名片。
【成建制系统学习的“影子”校长培训】
从2014年11月开始,弋阳教体局先后组织了三批人员到天津大港五中进行“影子校长”培训,成建制地全程参与管理、教研、教学等工作,与跟班学校结成长期友好合作关系,聘请跟班学习的优秀学校校长作为班主任,定期举行班级学员工作交流、诊断等活动,力争学得踏实、学得系统、学得全面,使培训效益最大化。
【形式创新,带来培训内部的活力】
几年来,我们也吸收、借鉴和创新了很多的新形式,通过形式上的创新来给培训提高效率,增强活力。
MBA式培训,用案例式培训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到学校实地召开教学常规培训现场会,针对学校在教学常规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现场诊断,现场讨论,现场培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问题再生式”培训。这是我县自创的一种全员参与式培训模式,即针对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所有参与培训者不断追问,不断寻找答案。在此基础上,又产生出新问题,寻找新的答案,周而复始,循环不断。
“请出去,走进来”。利用近几年有很多全国各地同行来弋阳学习交流和邀请本地教师外出讲课的机会,一改以前“请进来,走出去”的做法,变为“请出去,走进来”。即每次外出讲课都是对自己最好的培训,每次外地同行来弋阳学习交流,也都是对我们全校师生、家长最好的培训。
四、评价增力
评价是培训的风向标、推进器和催化剂,用好用足评价可以让培训增加动力。
拓展培训流程。由训中扩展到训前、训中和训后。训前:为什么去培训?怎样参加培训?回来后怎么做?训中:交流培训心得体会,写培训日志,通过微信平台发表,提倡“出去交五个朋友,回来影响五个人”。训后:交学习心得,作校本二次培训,组成项目团队,定期汇报交流,长期跟踪培训效果。
健全制度、严格考核。县本培训不但考核参训教师,还要考核讲课教师。采用参训教师无记名对讲课教师进行评价,得分与讲课费挂钩。同时,针对培训还专门制订了《培训管理制度》《培训授课教师考核制度》和《培训违规处理办法》,严肃了培训纪律,明确了培训责任,增强了培训效果。
全方位运用培训结果。我们对全县3207名在编在岗的教师都建立了培训档案,详细记载每位教师的培训时间、地点、内容、课时及考核等情况,把培训结果与校长、教师的晋级晋职、评优评先、进城招聘等挂钩,使参训者真正把培训内化成自觉的行为。
三年多来,据统计,2013年全县参加各类培训的人员达到2200多人次,培训的课时达到50000多课时。2014年,参加培训的人员达到2500多人次,培训的课时达到53000多课时。2015年,参加培训的人员达到3000多人次,培训的课时达到66000多课时。2016年更是对全县教职工进行了全员培训,共培训教师8840多人次,培训课时91000多课时。目前,我县已经把培训工作作为各项工作的“衣领子”,使培训工作常态化、全员化、程序化。全县校本培训教材《唤醒》已经编辑成册,用以规范全县各级各类培训,把培训做成了一门课程。
弋阳教师培训工作得到了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专家学者及新闻媒体广泛关注。2014年12月19日,方华局长在全省中小学师资培训班上作典型发言,2016年3月,又代表江西省在全国培训工作会议上交流经验。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报》、《江西日报》、江西教育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媒体广泛报道我县教师培训工作。
三年多来,一所所学校、一批批教师通过培训成长起来,我们的培训越来越有力量,而我们也将进一步寻找、积蓄、融合、发展力量,通过强有力的培训继续为弋阳的教育教学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力争早日达成我们的教育目标,实现我们的教育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