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程”教学方法探索与实施

2017-05-22 19:05吕玮李建定
河南教育·职成教 2017年5期
关键词:酸碱性微课程教学资源

吕玮+李建定

教育信息化是推动教育教学走向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微课程通过教材内容的“微课程化”——碎片化、情景化、重组整合,把复杂的教学内容制作成可融合于课堂、可移动地服务于开放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视频单元,有效支持学生在线、移动和泛在、个性化的学习,应受到更为广泛的重视。目前,职业学校的网络已基本普及,学生也普遍拥有智能手机等个人数字终端设备,喜欢浏览网络信息。笔者曾不断探索实施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的微课程教学形式与方法,对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和效率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一、微课程的意义和作用

微课程是一套以微视频为核心,辅以相应的教学资源与学习支持的学习资源;应包含“微目标、微教案、微讲义、微练习”等课程要素,属于课程论的范畴。微课程可以运用于多种学习情境,形式和内容比较灵活;既可以像微型学习(Micro-Learning)一样,介绍非正式学习的、零碎的知识片段,作为一个节点,建构群体知识;又可以作为教学部件,完成知识的高效传输,融合于课堂实践;当主题类似关联的微课程系列有序组合为点群后,则可以视为微型课程(Mini Course)。短小精悍的微课程,让学生有了更大的自主权和拥有感,其开放性及后续补充与开发的潜力也为教育工作者和学生之间的循环正向反馈带来了巨大的灵活性,充分显示了“微时代”环境中的广阔教育应用前景。

二、学生微课程认知的实证调查

(一)调查方法和对象

笔者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按网络使用习惯、微课程认知等18个二级指标,设计出简单、合理、清晰、易答的调查问卷,对河南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制药工程学院和医药学院全日制学生(2000余人,男女生比例约为1∶4)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按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学生人数比约为4∶4∶2随机发放400份问卷,有效回收392份(女生200份,男生192份),收回率98%。

(二)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网络使用情况。学生人手一部可连接网络的智能手机,每月上网费用30-50元的有38.8%,50元以上的有36.7%,从不上网的有2%;与“微信”比较,更愿意使用QQ传送文件或视频的有79.6%,原因集中在“用惯了”“方便”“大家都在用”等方面。通过比较QQ和“微信”二者的功能和用户体验,可以看出,QQ以沟通娱乐生活为主,重视个人装扮、兴趣爱好,在移动端侧重于信息流,倾向于被年轻人使用;而“微信”则以职业化沟通、娱乐生活为主,更偏重商务化,偏向熟人社交,在移动端侧重于消息流,倾向于被成人使用。

学习喜好和微课程认知情况。学生在信息资讯偏好方面,倾向于“内容搞笑”的占27.4%、“生动有趣而又发人深思”的占24.4%、“画面较酷”的占21.9%,只有6.2%的学生认为“内容严谨清晰,讲解清楚”的视频或动画教学资源,更能引起自己注意。盡管95.6%的学生对微课程不太了解,35.5%的学生从没听说过,但有89.3%的学生都有过网上学习的经历,92.3%的学生对通过社交媒体传送学习资料有一定了解,86.5%的学生有意愿观看教师制作发布的微课程,10.2%的学生对图画文字类的教学资源更感兴趣,46.5%的学生对动画、视频类教学资源更感兴趣。以上调查数字说明,学生自主学习习惯欠缺,偏重感性认知;可塑性强,偏好娱乐趣味性强的信息流网络资讯,学习风格容易受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影响。

三、微课程教学方法的实施探索

(一)从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到“组织引导促进”

为更好地实施微课程教学实践,教师应加强学习,自觉进行角色意识转换。微课程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学生与学习资源之间的促进者和中介。结合学生社交媒体偏好的调查结果,笔者主要采用组建班级QQ群的方式,实现与学生的互动,及时组织、引领和促进学生通过微课程学习。

(二)翻转课堂,巩固提高

基于微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学生课前根据观看微课程视频,查阅资料自行完成课前作业;上课时,教师则针对学生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和指导,引导学生之间进行探讨,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促进知识内化。另外,学生可根据自己实际情况自由确定观看微课程视频的时间和进度,并且可以反复观看进而达到融会贯通。

例如,在学习《无机化学》“溶液的酸碱性”一节时,教师紧紧围绕“溶质离子对水的解离平衡影响是溶液呈现酸碱性的本质原因”这一中心学习目标,设立“溶液的酸碱性与医药知识”间的联系为次级学习目标,设计制作微课程;并将趣味性很强的微课程主题视频通过QQ群于课前推送给学生。同时,通过发布《溶液的酸碱性》任务学习单,组织引导学生进行微课程学习。实践证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被有效激发,课堂上大部分学生对任务单中的问题都能了如指掌。有趣的是,其中一部分学生认为,根据本课程的学习内容判断青霉素酸钠水溶液应为碱性,可以和碳酸氢钠配伍使用;而另一部分学生则从网络查出二者不能配伍使用。两方学生各执一词,在争论中将溶液酸碱性知识延伸至药物的性状、成分、检验等专业知识领域,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项目驱动,突破难点

项目驱动教学模式,需要学生不断地在“学生”和“职业人”之间进行角色互换,但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差异,往往影响他们的知识掌握和技能转化。微课程视频无限重复在线学习的优势正好能有效弥补个体差异,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需求。把学习难点制作成微课程视频,为暂时落后的学生提供了方便具体的学习平台,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反复学习,突破重难点,掌握技能,完成项目任务,重拾学习自信。

(四)自主学习,阶梯推进

有些学生学习还是比较散漫,也不愿保存老师推送的微课程。微课程的设计开发必须兼顾知识整体性和完整性,避免微课程学习的完全碎片化。微课程除将微型视频作为核心教学资源以外,还需要做相应的教学需求分析、课程评价,将教学支持服务系统和辅助学习资源结合在一起,在社会性平台上组成一个完整的微课程体系,这样才能把“微课程”的骨架体系固化下来,避免被信息浪潮吞没,进而形成相互关联的网状点群结构,让学生的学习体现出更多的自主选择和个性化,使得课堂上的学习与课外学习形成一体,逐步提高学习效果。

综上所述,笔者在微课程探索实施过程中发现:一节孤单独立的“微课”发挥不了太大的作用,只有融入区域性和全国性的“微课”应用平台或者系统中,构建具有相互关联的网状点群结构,同时,提供能让师生及时交流的可持续发展的微课程体系开放式平台,微课程才能真正发挥其价值。可喜的是,我们看到,河南职业教育已经在信息化建设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责编 李晓庆)

猜你喜欢
酸碱性微课程教学资源
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开发
判断电解质水溶液酸碱性的简单模型
新型教学资源在综合课程中的应用
新型教学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数学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
溶液酸碱性的检验
巧借微课,翻转课堂
第十单元酸和碱
弱电解质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考点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