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向何处

2017-05-20 23:15向军
湖南教育·C版 2017年4期
关键词:平方差点数学案

向军

格点多边形的面积计算与两个因素有关,为了研究方便,我们应该先固定一个因素,研究面积与另一个因素的关系。这种方法很重要,应该向学生介绍。当学生认同这种思路后(学生很容易认同这种思路,毕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一种从简单到复杂的思路),教师就应该让学生主动设计研究思路:是先固定内部的点还是先固定外部的点?若是先固定内部的点,最开始应该研究内部为几个点的情况?若是先固定外部的点,又如何?这样的问题,学生不一定能独立解决,但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思考,直到制订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案,然后才着手探究。

第三,探究过程应该是系统化的。以先固定内部的点数为例,所谓系统化,在这里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我们应该从内部点数最少的情况开始研究,逐一增加内部点数,即从内部点数为0开始,相继研究内部点数为1、2、3……的情况,以便发现规律;第二个方面,对于确定的内部点数的问题,边界上的点数也应该系统地变化,从最少的情况开始,逐一增加。

正确认识和有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优化课堂教学与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究竟“导”向何处呢?

一、“导”向知识的本质

课堂一旦还给学生,学生会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表达,往往容易发散。对此,教师可以通过整合预学材料,给出导学提示,将学生的思考指向知识的本质。比如,“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教学时,教师整合教材后设计了自主探究材料。

学生先预习教材,然后对预学案的材料展开探究。学生通过对6个变式题的辨析,将原代数式通过符号运算、交换加数位置或看作整体等方法进行整理,得到两个平方项的差这一形式,再判断a和b。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学生清晰地理解平方差公式的结构特点,领悟公式中a和b的代数意义是位而非数这一本质。

二、“导”向思维过程

如何“导”向思维过程?我们在预学案中除了呈现知识目标,还应呈现知识的生成过程和学生的思维过程。如教学“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一课,教师在“探究二”设置了导学提示(如下所示)。提示1重在思维习惯的引导,强化逻辑性思维的训练;提示2可以引发学生反思解题思路,发现易错点,有利于引导学生全面比较,提炼出避错方法。顯然,这样的“导”重在训练思维的全面性与缜密性。在交流展示环节,教师可以利用质疑、争辩等帮助学生优化思维方式,提升思维品质。

三、导向方法技能

方法技能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学生通过体验获取。在关注知识的同时,要适时、适度地引导学生获得方法,提升技能。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的教学中,教师利用预学案中的“探究三”(如下所示),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促进他们养成一题多解的思维习惯,并通过方法的比较,强化优化意识。在交流展示环节,学生出现了两种方法(一种是先提后套,另一种是先套后提),都认为自己的方法好,谁也无法说服谁。教师顺势出示两道题:(1)a3-a;(2)4m2-16n2,让学生分成两组比一比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结果两组学生的速度差不多,但选“先套”的学生出错率明显高于选“先提”的学生。最终学生一致认为先提后套更不易出错。在教师巧妙的引导下,学生体验、领悟了方法。

猜你喜欢
平方差点数学案
《背影》导学案教学
乡愁导学案
对初中数学教材中两个关于平方差公式应用问题的思考
《平方差公式》教学设计
画点数
破解心灵感应
“比例尺(一)”导学案
二次根式运算的要角——平方差公式
巧猜骰子
移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