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鹏
(河北省保定市徐水中医院内三科,河北 保定 072550)
尿失禁是指由于膀胱括约肌损伤或神经功能障碍而丧失排尿自控能力,使尿液不自主地流出的临床病证。相关研究表明[1],针灸对治疗中风后尿失禁有较好的疗效,本次研究对我院收治的128为中风后尿失禁患者应用了针灸治疗,现具体报告如下。
选择我院心脑血管科12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84例,女44例,年龄40~75岁;平均年龄(65.5±5.5)岁,所有患者均处于入院前发病时间半年以下的恢复期;中风前均无排尿障碍,卒中病情稳定后仍存在尿急、尿频、尿失禁患者。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4例,比较两组患者尿失禁程度疗效和治疗前后膀胱功能。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1 对照组治疗方法:对照组64名患者应用药物治疗,给予患者静滴营养神经药物+活血化瘀或改善循环药物,包括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注射液20 mg静脉滴注,每天1次;银杏达莫注射20 mL,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500 mL中,静脉滴注,每天1次。15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2个疗程需间隔1d。
1.2.2 观察组治疗方法:观察组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增加中医针灸治疗,即取穴神阙、关元、气海、命门、腰阳关、肾俞、膀胱俞、中极、三阴交,选用普通(30号1.5 寸)毫针,穴位局部常规消毒后,快速进针,行捻转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留针30 min。
1.3.1 尿失禁程度疗效判定:根据患者的临床小便日失禁次数、排出量、残余量,临床判定标准为:①痊愈:无尿失禁,基本能每隔3~4小时自行排尿1次,排尿量达350~500mL,没有残余尿量;②显效:基本能控制,每隔2~4小时自行排尿量250~400mL,偶有尿意欲排尿时控制不住,没有残余尿量或残余量少于30mL;③好转:能自行排尿,排出量与残余量之比大于3∶1,偶有失禁,可在尿充盈腹压增大时发生;④无效:经2个疗程治疗后,每周尿失禁达3~5次,排出量与残余量比值小于3∶1。
1.3.2 膀胱功能判定:根据膀胱容量及残余尿量判定膀胱功能,采用B型超声测定膀胱最大容量,测定膀胱残余尿(残余尿量+上下径×左右径×前后径×0.5)。
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 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经过2个疗程的治疗,将两组患者尿失禁程度改善情况记录并分析,治疗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8.8%,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9.1%,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尿失禁程度疗效比较 [n(%)]
经过2 个疗程的治疗,对两组患者膀胱功能(包括膀胱最大容量与残余尿量两方面)改善情况进行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膀胱最大容量对比,治疗前对照组为(271.5±22.25)ml,观察组(272.2±24.5)ml;治疗后对照组为(348.7±35.2)ml,治疗后为(388.4±34.3)ml。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膀胱残余尿量比较,治疗前对照组(108.3±24.7)ml,观察组为(105.8±22.5)ml;治疗后对照组为(82.5±28.2)ml,观察组为(55.8±22.1)ml。通过对以上数据分析可知,膀胱最大容量比较,观察组患者较对照组容量多,残存尿量方面比较,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膀胱残存尿量较对照组少。
中风患者多以中老年人为主,中老年人肾气虚衰,而膀胱的气化主要依赖于肾的蒸腾气化,所以膀胱的气化无法受之鼓舞,加之卧床时间久,导致患者尿失禁[2-3]。针灸治疗的原理是通过对膀胱和尿道的中枢神经及周围神经的兴奋性与抑制性发挥出调节、支配的作用改善膀胱功能,促使排尿活动恢复正常,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广武,宋学鑫,滕秀英.电针治疗中风后尿失禁临床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7,33(06):22-24.
[2] 魏永前.缩泉丸配合普通针刺及艾灸治疗缺血性脑中风后尿失禁的临床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7.
[3] 陈俊伟.中风后尿失禁综合康复优化方案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18(12):165-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