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物活性物质》“1+3+1”课堂教学模式探索实践

2017-05-18 09:19谭生伟于丽娟徐磊钟非巩杰陈心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13期
关键词:教学实践教学模式

谭生伟 于丽娟 徐磊 钟非 巩杰 陈心

【摘要】文中指出《海洋生物活性物质》新型教学模式引入课堂的必要性,“1+3+1”授课模式的定义、重点介绍了模式的具體设计和实践,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海洋生物活性物质 教学模式 教学实践

【基金项目】南通大学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项目编号:2016B27。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3-0236-02

高等教育必须注重发展学生自主管理学习的能力,鼓励学生自主进行价值判断和知识摘取,并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其创造性才能[1]。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海洋生物活性物质》是一门面向海洋技术专业的大三开设的学位专业课。为了与我校提出的建设“有特色、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相一致,课题组老师开展了《海洋生物活性物质》课程“1+3+1”新型授课模式的研究。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和能动性,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一、何为“1+3+1”课堂教学模式?

所谓“1+3+1”课堂教学模式,是指“教师讲授+(文献导读→主题讨论→seminar)+实践操作)授课模式。第一个“1”是指进入课堂教学前学生间的“教师备课授课”;中间的“3”是指进入课堂教学后师生互动的3个课堂表现,即从教师“文献导入或案例”[2]到学生“主题讨论”,再到章节结束“seminar”;第二个“1”是指每章节结束后,以使课堂知识得到固化设计的实验教学。

二、“1+3+1”教学模式的设计以及各要素分解

1.设计“1+3+1”(讲授+文献导读→主题讨论→seminar+实践)课堂教学模式

根据教学大纲、考试大纲编制好适合该课堂教学模式的教案、讲义、演示文稿(PPT)等;查阅数据库资料文献,以影音资料图文并茂的方式文献导读,便于立体化理解所学知识;设置每一章的主题讨论,主题讨论设置之前的一周告知学生主题,以便查阅文献资料开展讨论;以学生讲授为主体,教师精讲点拨为辅,每人20分钟,设置seminar;实践操作,每章结束后设置相应的实验操作。

2.“1+3+1”(讲授+文献导读→主题讨论→seminar+实践)课堂教学时间段分布设计

该课程安排15个教学周,63(21)学时,每周3学时(40分钟/课时,计120分钟),以“1+3+1”模式进行教学,教师课堂授课时长不超过50分钟,其中“文献导读”约20分钟,“精讲点拨”约20分钟;学生“主题讨论”(互动交流与演讲)时间约为20分钟,课堂“达标检测”剩下约10分钟进行。

3.“1+3+1”(讲授+文献导读→主题讨论→seminar+实践)课堂教学模式设计的系统要素分解

将课堂教学按教师授课+文献导读→主题讨论→seminar+实践三大系统进行统一布局,并将三大系统分解为“教师授课+(文献导入+主题讨论+精讲点拨+达标检测)+seminar+实践”七个教学要素。

(1)教师授课

教师进入课堂后,教师根据事先设定的每个教学章节、知识点进行讲解。

(2)导入文献

教师进入课堂后,教师根据事先设定的每个教学章节、知识点涉及安全评价以及生物活性物质功能性评价等,将参考文献导入到教学中,比较形象而有立体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同时将一些很难理解的定义、实验方法、实验结果分析评价讨论通过文献的形式进行讲解,便于学生理解。启发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

(3)主题讨论

教师引导学习小组进行主题讨论,结合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的知识点、案例留下的疑点、对教师展示的案例展开学习讨论,进行反复的互动与交流,得出集体结论和学习心得,然后由组长指定或推举一位组员(轮流,不能固定一个)进行案例讲解和疑难剖析,即“演讲”。讨论期间,教师应巡回参与到每个小组的互动过程中,听取学生结论、疑难收集,整理出需要“精讲点拨”的内容。

(4)精讲点拨

教师结合学生互助预习和案例讨论时提出的问题,根据学生案例讲解和疑难剖析情况,进行“精讲点拨”,引导学生通过案例举一反三,总结提炼出经典案例或典型错例反映出的基本原理、普遍知识和基础技能,务求分解到每个知识点,让绝大部分学生掌握重点和难点。

(5)达标检测

在教师“精讲点拨”后,布置习题或类似案例进行课堂“达标检测”,对“学习互助小组”进行检测和评价,以使课堂知识得到固化。课堂达标检测,可以是案例分析,也可以是简答题;可以是笔试,也可以是口述,还可以通过弹幕课堂演示。需要注意的是,“小组”和“个体”在检测过程的表现差异,教师事先应设置好检测标准和分数分布。互助预习、互动交流、达标测试过程中,个体表现均会影响到“互助学习小组”的最终成绩评定,“一荣”不一定“俱荣”,“一损”必定“俱损”,互相监督,互不拖后腿。

最终成绩的评定亦要求符合“1+3+1”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课堂表现,建议设计为:平时成绩占40%,其中“互助预习”占10%,考勤表现占10%(3次以上未到者,取消资格),学术研讨占20%,达标检测占10%;期末考试成绩占50%,并呈现正态分布。

(6)Seminar设计

每章结束开一次研讨会,主题设置开学初发给学生,学生自行主持,通过综述和PPT的方式研讨,班级人数32人每组6人,每人时间20分钟,并且每个小组的主题写成综述,优秀的小组综述教师给予修改投稿发表,培养学生总结概括掌握学术前沿动态的能力。

(7)实验设计

每章结束,理论联系实际设计《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提取、制备、纯化、鉴定分析实验,班级人数32人每组6人,实验时间每次6学时,培养学生动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研究创新的能力。

三、“1+3+1”课堂教学模式评价

1.试卷分析

《海洋生物活性物质》试卷分析,从卷面成绩来看,60分以下1人,60-89分的人数为23人,约占72%,90分以上人数8人,分数呈偏正态分布,全班平均成绩为81.06,得分率普遍较高。

2.问卷调查

对于教学实践,制作各环节要素方面的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海洋生物活性物质》课程的知识诉求以及评估《海洋生物活性物质》课程运用“1+3+1”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在这一课程学习过程中的总体情况,对于教师授课+(文献导入+主题讨论+精讲点拨+达标检测)+seminar+实践”七个教学要素,进行问卷调查,问卷32份,收回有效调查问卷32份,满意度98%。

四、结束语

通过新教学模式的研究,引导教师深入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和艺术涵养;创建良好的课堂互动环境,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研究型思维模式,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形成《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研究型教学课堂新模式。

参考文献:

[1]傅纯恒.国际贸易实务“1+3+1”课堂教学模式设计[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201-206.

[2]严静.“1+3+1”合同法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31(11):145-146.

作者简介:

谭生伟(1985-),女,博士,讲师。

猜你喜欢
教学实践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创新线上英语教学模式的思考
高中英语“读写学思”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三维软件和云班课APP的机械设计课程教学实践
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反思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