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燕芬
(汕头市潮南区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515141)
摘要:德育课是培养引导学生的人生观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长期以来德育课主要以讲授型为主,缺乏与学生的互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无法被激发,较为被动。在新课标新理念下,在德育课中灵活运用活动教学开展德育课教学,既能活跃课堂,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更有利于引导学生的价值观。
关键词:活动教学;中职德育课;主观能动性
德育课,作为学生的必修课之一,无论是在中小学的课程设置还是在中职课堂都有着重要的分量,因为德育课即是对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的塑造更是一种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引导。由于中小学德育课大多数列为考试的必考科目,因此德育课便与升学压力挂钩,因此,学生并没有产生任何的松懈态度或者是抵触情绪。然而,中职生由于没有升学方面的压力,因此,对于德育课的学习大多数持着比较无所谓的态度。那么,德育课究竟应该以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学生才会乐意并主动参与到课堂中呢?
以学前教育的专业课《社会科学基础知识》为例,探讨活动教学在德育课中的运用。
一、学会选取教材开展活动教学
以学前教育专业的《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教材为例。中职虽然没有开设专门的历史课,却是以另一种方式将历史与地理两者编排成一门课程,即是《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教材里将三年的历史全都浓缩成一起,只是所编排的专题划分与高中有所区别,地理方面则是舍弃了自然地理只剩下人文地理的部分。教材在编写上相对内容较为庞杂,跟现实中课程的安排有一定的冲突。每周只有两节课,因此只能是对教材的内容有所舍弃。对于历史,大多数学生存在一种定向的思维认识:历史就是讲故事,要识記时间事件,但是一直处于很混乱的思维。从学生的层面来讲,这样的认识容易造成学生失去兴趣。而中职学生的学习成绩相对于高中生而言较差,对文化课的学习热情不高,因此对教材方面的取舍显得格外重要。
二、活动教学策略
新课标新理念的提出,非常强调的一点即是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主要,教师不是传授知识的全部,而是应该引导学生去获得知识,即是“探讨学习”而不是“命题式学习”。命题式知识只是将向学生传授一种是非观念,而不是教会学生去判断。讲授型的授课方式容易缺乏一个平台让学生参与其中。这样的授课方式一方面无法让学生激发兴趣,另一方面则是容易将课堂变成教师一个人的课堂。
俄国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究者、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这句话从教育者的角度说明了在课堂的教学中,如果只是让学生作为一个接受者而忽略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那么学生自身的兴趣也就无法被激发,学生也就容易走神。与注意力规律是一致的,教师的授课应注重学生注意力的转移时间段。当学生只是出于一种接受的过程,而失去了对知识的思考,这样的知识也容易让学生健忘,没有一个思考的过程知识也容易产生混乱。由于初中的时候大多数学生对历史缺乏兴趣,对历史知识的记忆产生了混乱,大多数的学生对中国历史朝代顺序的更替出于混乱之中。历史教学中反映出来的问题不正是更加证明了讲授型教学方面的缺失。那么如何让学生愿意学,乐意学?笔者认为活动教学可以实现。
活动教学,就是在教学课堂中创设情境,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自己去探讨新的知识点,引导学生,层层递进的引导。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充当着引导的角色。活动的主体是学生,让学生在教师设置的悬念中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讨的兴趣。而活动教学在教学中的运用,首先必须是教师要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层次和学生的主要兴趣来进行活动教学的教学设计。
(一)结合认知,巧妙设置悬念,结合中职生专业特色开展教学设计
在社会科学基础知识该门课程中,在教学设计中要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中职生文化课成绩普遍比较薄弱,对时间的概念比较含糊不清,无法将每个朝代的顺序按历史的发展辨认,无法将人物和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准确的对应起来,单纯的靠死记硬背容易造成学生思维方式的僵化,也容易导致学生渐渐的失去兴趣。因此,要让学生对历史产生兴趣可以结合兴趣的着眼点以及以及学前教育的专业特点,一般作为学前教育老师都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讲故事。
在教学设计中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让我来为每个朝代代言。活动要求:按照历史朝代的发展,为每个朝代选取一个故事,并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出来。故事的题材可以是神话故事、历史人物故事和传说,或者文学作品。并且故事要详细生动,支持创新。通过这样的方式给学生设置了悬念,并且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自己来体验当老师,并且将历史故事以较为形象生动的方式表达。这样一来,学生便会使自己的认知上产生了一个冲突。有了认知方面的冲突才会产生内在的驱动力迫使学生去探索。而此次的效果让学生不仅学会了记住历史朝代的顺序,还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还了解到了更多的神话故事、历史故事。
(二)活动教学要把要求讲清楚、课堂才能有序开展
活动教学的开展中必须注意的一项就是应该把要求讲清楚,让学生对活动教学有一个宏观的把握以及明确对课堂任务的要求。因为对于中职生而言,大多数自制力较差,目的性不明确,如果把所有的自主权交给学生,容易造成学生的混乱,也不利于活动教学的开展。笔者仍旧以社会科学基础知识为例。
在开展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教学中,针对中国古代主要文化、文艺复兴以及启蒙运动这三个时期主要的代表作品这个知识点时,便选用了竞赛抢答的方式展开教学。第一,将活动教学的设计的知识范围告之学生,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提前预习知识点;第二,将竞赛抢答所要注意的问题、要求提前讲清楚;第三,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在开展活动教学方面,还应强调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尽量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教学课堂。不仅能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荣誉感。课后通学生的教学反馈,大多数学生喜欢以这样的方式记住,通过对知识点的检测反馈,发现学生掌握程度比较好。
“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活动教学的效果就在于能让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状态,如此学生便由被动变成了主动学习的过程,传统的讲授使学生过于被动而产生了疲倦。活动教学无处不在,应该巧妙的利用课堂不同时间段开展。比如在课前五分钟,可以利用这个时间设置一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进入到学习的状态,激发学生的内心的情绪和智力振奋。
参考文献:
[1]宋云娣.提升问题情景教学有效性的探索与反思——《感受文化的影响》“一课两讲”反思[J]增城教育.2011.(1)
[2]潘愉乐.中职德育课活动教学有效性的探索与反思——《增强规则意识》“一课两讲”教学反思[J]新课程研究.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