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伽达默尔“视域融合”对文学文本理解的指导作用

2017-05-18 20:24周璐璐张玲
青年文学家 2017年11期
关键词:视域融合伽达默尔

周璐璐+张玲

摘 要:“视域融合”是伽达默尔哲学阐释学三大原则之一,强调了文本意义的开放性和不确定性,以及文本意义阐释过程的动态性和循环性。本文以鲁迅作品《孔乙己》为例,通过对鲁迅作品的解读来浅析伽达默尔的哲学阐释学的“视域融合”对文学文本理解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伽达默尔;哲学阐释学;文学文本

作者简介:周璐璐(1992-),女,汉族,河南郑州人,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笔译;张玲(1994-),女,汉族,甘肃陇南人,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1-0-01

一、伽达默尔视域融合简介

伽达默尔认为:视域不是封闭的,理解者的任务就是在理解中不断扩大视域,并与其他视域相互交融[1],它强调的是读者在理解文本时自身的历史性与主体性的发挥。解释从来不是对先行给定的东西所作的无前提的把握[2]。伽达默尔认为文本意义的产生离不开阐释者的活动,特别是文学文本这种创造性强的文本,对其的理解受到读者所处的历史环境、自身的文化背景以及读者实时情绪的影响。

二、视域融合对理解文学文本的指导作用

《孔乙己》是鲁迅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作者以极俭省的笔墨和典型的生活细节,塑造了孔乙己愚昧迂腐的读书人形象。下面就以此为例,运用伽达默尔的视域融合来进行对文学文本的理解。

(一)文学作品的历史性

伽达默尔认为理解是历史的。理解的历史性又构成了理解的偏见,进而决定了理解的创造性和生成性。

初读《孔乙己》,所获取到的大多是文本中所给的基本信息,但文章所要烘托的社会氛围,表达的主要思想等,文本没有直接表达的信息,需要读者对作者的创作背景及当时社会背景有一定认识之后才能理解。因此理解的历史性决定了读者对文学文本理解的渐近性。

(二)文学作品的视域融合

意识总是被一种缄默的,隐蔽的,但又共同起作用的有效性的氛围包围着,这是一种活生生的视域[3]。文本本身会有自己一定的视域,而读者也会具有自己的视域,这两种视域并不完全一致。从而读者所理解的文本并不能完全体现原作的视域,而是结合了原作的视域和读者自身的视域。

从视域融合的角度看,文学文本的理解应该考慮到读者自身的个人偏见,达到视域融合。结合《孔乙己》的创作背景,即19世纪末期,清朝政府腐败,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度仍在盛行。我们便能基本达到作者创作时的视阈——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所以,对文学文本的理解一定要基于文本的创作背景与作者的创作环境,这样才能更深刻而准确地理解。

结论:

由于文学文本具有通过使读者阅读和接受并且使读者通过传达人生体验而表达相对完整的意义,因此对文本的理解准确与完整尤为重要。伽达默尔的视域融合强调阐释主体的能动性,对指导文学文本的理解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陈琪. 伽达默尔的效果历史观对文学阅读理论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4.

[2]《存在与时间》,海德格尔著,陈嘉映、王庆杰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第184页。

[3]Husserl, The Crisis of European Sciences and Transcendental Phenomenology, David Carr,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1970: 149.

猜你喜欢
视域融合伽达默尔
从视域融合视角看《孝经》文化负载词英译
基于视域融合视角的古诗教学变革研究
小学语文“视域融合”教学范式研究
论现代释义学的“前世”与“今生”
伽达默尔解释学中的内在话语
论伽达默尔的经典观
“友谊”作为哲学问题的深刻意蕴与当代意义*——伽达默尔实践哲学中的一种理解和诠释
小学语文“视域融合”教学范式研究
视域融合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精神科学思想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