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凌宏
(福州第三中学,福建 福州 350003)
反馈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以“用磁感线描述磁场”教学片断为例
廖凌宏
(福州第三中学,福建 福州 350003)
反馈式实验教学就是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引入“反馈”这一环节,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真切感受实验,把外界知识内化成自己的知识,反馈式实验教学有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文章就“用磁感线描述磁场”教学中,以探究通电直导线周围磁感线分布为例,具体分析如何在教学中实施反馈式实验。
反馈式实验教学;磁感线;磁场
反馈是物理学中一个基本概念,其词义之一是在电子管或晶体管电路中,把输出电路中的一部分能量送回输入电路中,以增强或减弱输入讯号的效应。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拓展“反馈”这一概念,引入“反馈”这一环节,称为反馈式实验教学。[1]
反馈式实验教学与传统实验教学有着明显的区别。传统实验教学在课前把“注意事项”和“主要步骤”全部告诉学生,学生只需要记住这些,并在实验操作过程中避免犯这些错误。实施这种传统实验教学最主要是受课堂时间的制约,希望在有限的时间里,最大限度地完成实验任务。虽然这种实验教学方法,能够达到教学的知识目标,但其教学效果未必是最佳的。典型的问题是学生在一段时间之后,容易遗忘这些“注意事项”和“主要步骤”。最主要原因是这种教法忽略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剥夺了学生“犯错误”的机会,学生在实验中不能真切地感受到这些步骤的重要性,失去了自身的情感体验,自然,知识的遗忘率就比较高。
而在反馈式实验教学过程中,事先“隐藏”一些“注意事项”和“主要步骤”,允许学生在实验中“犯错误”,通过“反馈”这一环节,去主动发现“犯错误”的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真正体验到这些“注意事项”和“主要步骤”的重要性。实施反馈式实验教学的基本策略是“初步实验—反馈—再次实验—再反馈......”[1]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能真切地感受实验,把外界知识内化成自己的知识,反馈式实验教学有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用磁感线描述磁场”教学中,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磁场的部分知识,对磁场的基本性质比较了解,能用磁粉或者小磁针探测磁铁周围的磁场分布情况,但是对于电流周围存在磁场仅是处于基本了解的程度,对其磁场分布情况一无所知。该节课常规的教法是采用演示实验教学方法:在通电直导线周围撒磁粉,来显示通电直导线周围的磁场分布情况。这种教学的优点在于能让学生快速得到结论,但这种教法,剥夺了学生学习过程中思考和自主学习的机会,同时这个演示实验,无法定性描述电流流向与磁感线绕向之间的关系。基于这两点的思考,根据新课程教学理念,教师应当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实现对新知识的顺应,所以该节课应该采用探究式实验教学方法。该节课采用的探究式实验教学方法有以下两种:
一是分组实验探究。在通电直导线周围撒铁屑进行分组实验,得到磁感应线的大概分布,然后在通电直导线周围放小磁针使实验结果清晰化,再用标准的通电直导线周围磁感应线分布图与其进行对比,最后用安培定则验证电流流向与磁感线绕向之间的关系。[2]
二是演示实验与分组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通电直导线周围放小磁针进行演示实验,判断磁场的性质,然后在通电直导线周围撒磁粉,进行分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得到结论。[3]在这个过程,学生进行了实验前的分组讨论,完善方案,然后进行分组实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较好调动,不再是简单地观察演示实验,而是主动地参与到实验讨论中,得到完善的方案后再进行实验。这种教学也存在一定的不足:用磁粉进行分组的实验,不能直观地进行电流流向与磁感线绕向之间关系的判断。实验前进行充足的讨论,虽然可以避免学生在实验中出差错,但是实验前把所有的“注意事项”描述的太清晰,也剥夺学生在实验中“犯错误”的机会,减少了学生对实验的体验感。
综合上述情况,笔者在探究实验的过程中引入“反馈”这一环节,即采用反馈式实验教学方法,完善探究的过程。学生在“初步实验—反馈—再次实验—再反馈......”过程中,在不断“犯错误”过程中,总结方法完成实验,最终获取知识。
实验室现有探究器材是磁粉、铁屑,由于使用磁粉、铁屑等进行实验,不够直观判断电流流向与磁感线绕向之间的关系。于是笔者购买纽扣指南针代替磁粉进行分组实验(每组6枚纽扣指南针),同时自制一些实验线圈。如图1所示为实验电路图与部分实物。下面具体分析在教学中如何实施反馈式探究实验。
该节实验探究有两个特别重要的注意事项:以直导线为中心,环形摆放指南针;电流流向决定了通电直导线周围的磁感线绕向(即电流流向与磁感线绕向之间的关系)。在该节课教学过程中,先不直接告诉学生这两个要点,学生通过初步实验—反馈—再次实验—再反馈的方法,进行有效实验探究,体会到这两个要点,完成该节课的知识学习。
图1 实验电路图与部分实物图
1.如何摆放指南针
(1)初步实验:6枚指南针摆放可以任意摆放,观察通电之后指南针N极的指向是否有规律。
初步反馈:在初做过程中,学生的实验也只是试探性的,不易观察指南针N极指向的排列规律。
设计初做实验环节,是因为学生使用的是教师自制、自备的实验器材,对实验器材比较陌生,学生可以通过初做实验以及反馈,体验这些实验器材的工作方式,便于初步观察实验现象。同时得到解决“如何摆放指南针”这一问题的方案:用铅笔在纸板上粗略描绘出N极指向的方法,进一步寻找摆放指南针的方法。
(2)再次实验:在实验过程中,用铅笔在纸板上描绘出N极指向,并观察、描述实验现象。
再次反馈:部分小组很快找到规律,另一部分同学则没能发现规律。
通过这次实验反馈,学生间展开交流,让学生教学生,并提出了以直导线为中心,环形摆放指南针的研究方案。这次反馈提供了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的机会,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学生在这次实验反馈之后,对直导线周围的磁感线分布有了初步、直观的认识,为进一步探究直导线电流流向与磁感线绕向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实验基础。
2.探究电流流向与磁感线绕向之间的关系
(1)初步实验:根据学生提出的方案,以直导线为中心,环形摆放指南针,进行再次实验,观察指南针N极指向的排列规律(俯视图)。
初步反馈:一部分学生描述指南针N极指向呈顺时针排序,另一部分学生观察到的则是逆时针排序。
这次实验的反馈环节,直观呈现学生实验结果的差异性,学生通过比对不同组之间的实验装置及操作,猜想引起不同实验结果的原因——电流流向不同。
(2)再次实验:改变电流方向,再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再次反馈:经过实验验证,电流流向不同是形成不同实验现象的原因。
在这个实验反馈环节中,学生不仅找到了引起不同实验现象的原因,而且进一步总结电流流向与与磁感线绕向的关系,即得出安培定则,顺利完成了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在该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这些实验反馈环节,把实验操作的机会还给学生,把发现问题、解决的问题的机会留给学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了情感的体验,不易遗忘。
最后需要指明的是,为了在实验教学实施“反馈”这一环节,并不是所有的“注意事项”和“主要步骤”都不告诉学生,让学生进行没有目的性的摸索。相反,需要借助传统实验教学为基础,告诉学生基本实验的目的和步骤,同时“隐藏”几个重要“注意事项”和“主要步骤”,让学生在实验中“犯错误”,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只有经过学生体验的,才是学生自己的“注意事项”和“主要步骤”,才会记忆深刻。
[1]林杰.“初步实验→反馈交流→细致实验”分组实验策略研究[J].教育评论,2014(8).
[2]吴春良.让自主探究真正融入物理课堂——《几种常见的磁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J].教学仪器与实验,2012(6).
[3]张欣.高中物理探究性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以《用磁感线描述磁场》教学为例[J].中学教学参考,2012(29).
(责任编辑:詹国荣)
福建省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立项课题(项目编号:MJYKT2015-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