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人本位,读经女孩考入牛津大学

2017-05-17 07:58周晓菲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副教授供图周晓菲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17年3期
关键词:读经牛津大学牛津

特约撰稿_周晓菲 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副教授,原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记者 供图_周晓菲

回归人本位,读经女孩考入牛津大学

特约撰稿_周晓菲 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副教授,原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记者 供图_周晓菲

欧阳潇逸在牛津大学公园路边

周晓菲、欧阳潇逸母女求学历程

1987年,周晓菲受西医教育,毕业后改行做记者攻读汉语言文学专业,获文学学士学位

2002年在北大哲学系学习科学哲学期间开始反思人生

2003年35岁考入北京中医药大学硕博连读,历时7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

2006年听闻王财贵教授读经教育理念,曾组织小区孩子在家读经

2009年找到北京在谦学堂送女儿参加寒假班

2010年近13岁的女儿欧阳潇逸退学开始全日读经

2014年周晓菲获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携女儿到牛津大学访学,欧阳潇逸开启读经少女求学英伦之路

2016年9月28日,女儿欧阳潇逸入读文礼书院

2017年1月25日,女儿欧阳潇逸获牛津大学入学条件录取通知书

欧阳潇逸去牛津面试前,一家三口在奥林匹克公园合影

2014年,潇逸在牛津练书法

四年读经,考入牛津大学

今天,对我们一家来说,是个值得庆祝的日子,凌晨2:07(英国时间2017年1月25日),女儿欧阳潇逸的邮箱收到了UCAS(英国大学本科学位申请的官方平台——大学和学院招生服务中心)发来的牛津大学录取通知书。

这个录取通知对于国内高中或者国际中学的学霸们来说,也许算不了什么,但是对于没有完整的国内初高中课程学习经历的潇逸来说,却另有一番不同的意义:

首先,潇逸选择的专业是中国学生很少涉足的Classics(古典文化),对语言、文化、哲学方面要求极高。

其次,潇逸没有国内初高中学历,直接入读英国高中2年,申请牛津大学一次成功。

更重要的是,潇逸的英语、文化、哲学思想基础均来自4年的全日读经经历,也是凭借读经的历练,让潇逸顺利融入英国高中学习,并取得优异的成绩。

说心里话,我们对潇逸申请牛津并没有给予太多厚望,也没帮她做过任何安排和设想,因为她在文礼书院就是我们认为的最佳去处。潇逸说“我就是想体验一下牛津的面试,能有和世界一流学者当面沟通的机会,可以增长我的视野和见识,即使不成功,也可以借此明白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提高自己。”于是,潇逸2016年9月28日入读文礼书院后,除了书院的解经课程以外,还抽空一步一步地独立完成她向牛津大学的申请流程。

潇逸报名后,拿着牛津大学CLAT模拟测试卷,和书院的几位学子一起探讨,牛津大学给这种新编语言起名为Dobla(叨卟啦),于是叨卟啦在书院风靡起来,成了学子们的语言游戏。书院学子不仅有深厚的中文、英文语言基础,还有梵文功底,做起叨卟啦飞快,还在学习之余把叨卟啦当成秘密暗号。梵文比较好的范家鸣同学热心地比照叨卟啦试卷,给没有梵文基础的潇逸出了一套梵文试卷,没学过梵文的潇逸居然能梵文译英文、英文译梵文,而且全对!这些学子们的语言能力真是不可思议啊。

五场面试,坚定为道求学

11月2号下午3点,潇逸回北京到英国文化教育协会参加牛津大学全球统考。11月22号,潇逸接到了牛津大学面试邀请。拿到牛津面试资格是很不容易的,几乎比剑桥面试几率的一半还少,用牛津大学本科招生官Samina的话讲:“如果你能拿到牛津大学的面试机会,记得给自己一个大大的赞,因为不管结果如何这样已经是人生中很大的一个成就了。”

12月6号到9号,潇逸前往英国牛津大学面试,吃住由拥有660多年历史的New College提供,宿舍是比较新的建筑,也有两百多岁啦,很古朴,很有历史感。四天的时间经历了五场面试,潇逸说“每一场面试都像一堂指导课一样,面试的教授们让我想起了苏格拉底,通过一步一步的发问,指引你推导出一个让你自己都觉得惊讶和欣喜的结论。”

第一场面试是文学面试。考官给了潇逸四段古典文原文,前两篇是古希腊文配英文翻译,第三篇是拉丁文配英文翻译,第四篇是莎士比亚时期的英文原文。四段均未注明出处。考官问潇逸说“我忘记刚刚给了你哪些材料。”潇逸回答说“一篇是《The Iliad》(伊利亚特)的开头、一篇是《The Odyssey》(奥德赛)的开头、一篇是《The Aeneid》(埃涅伊德)的开头,还有一篇英文史诗,约翰•弥尔顿所作的《失乐园》开头。”考官有些惊讶,说“很少有人知道这些原文的出处,你都看过这些著作吗?”潇逸说“前三篇以前读过,第四篇只是听说,但一看开头和文风,便知道那一定是约翰•弥尔顿所作的《失乐园》啦。”考官接下来让潇逸比较这四部史诗,并让她阐述在每一首诗中神祇的角色,潇逸均对答如流,考官频频点头,潇逸又当场挖掘出原文第一个词对于全篇史诗的意义,这时考官评价说“Spot on!”(说到了点儿上。)第一场面试下来,潇逸和一同参加面试的学生们交流,大家都觉得这位教授很高冷很刁难,可是潇逸却觉得她很和善,而且频频给自己鼓励和赞赏。

第二场面试是关于哲学。又是给了潇逸两篇同样没有标题和出处的阅读文章,一篇是潇逸早已读过的柏拉图《理想国》中著名片段“The Ring of Gyges”(裘格斯戒指);一篇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中讲述了善作为终极目标的一段。像第一场面试一样,潇逸看到文章就准确地说出了作者和出处,面试官给了潇逸两个挑战,一个是道德行为是否只是像故事中的那样,善人和恶人拿到魔戒都会做出恶事。潇逸说不会,善人拿了魔戒可以做一些惩恶扬善的事情,因为人做善事是可以得到快乐的,因为人性有善的一面,如果做了恶事他的良心会受到谴责。第二个问题,面试官把问题弱化,说人做善事是否是基于社会和他人的限制而非自我本身的愿望。通俗地说就是为了名利而做善事。潇逸用了中国儒家思想中的孟子和朱子给予了否定回答。潇逸说,为善本身而行善的人会比为名利行善的人更加幸福。因为为名利行善的人,其关注点是他人评价,这是不在他掌控中的,是“求在外者”,是“求之有道,得之有命”的;而为善本身而行善的人,他的关注点只在他自己的心念和行动,这些是“求在我者”,是“求则得之,舍则失之”的。所以为善本身而行善的人完全掌握着自己的幸福。本来安排半个小时的面试,结果超时十多分钟也没有被打断。

还有两场语言面试,第一场问了潇逸的古典语言潜能测试(CLAT)是如何作答的,还有一些英语语法问题。第二场有一位语言学家就《阿伽门农》戏剧中高潮部分的一些细节让潇逸进行描述,潇逸说出了古希腊戏剧中关于舞台特效的专业名词,让面试官很满意。另外一个语言学家给了潇逸一张简单的古希腊语短文,让潇逸用两周古希腊文夏令营学习的入门知识试做翻译,文章的故事潇逸已经耳熟能详,讲述的是伊阿宋和美狄亚夺取金羊毛的故事,所以潇逸很顺利地完成了翻译。

2016年春节,潇逸组织一场中国风音乐会在牛津敬老院演出。图中她在介绍中国曲目《十面埋伏》的历史背景

最后一场是在Somerville College进行的,考官问是什么激起潇逸对古典学的兴趣,潇逸说是柏拉图的《苏格拉底自辩》,潇逸对苏格拉底为真理而献出生命的气节深深折服,并对苏格拉底辩论时的严密逻辑很欣赏。面试官说苏格拉底也许是虚幻的人物,《自辩》中的情节也许是柏拉图构想出来的,你怎么看呢?潇逸说:虽然像《理想国》这样说理的文章可能参杂了大量柏拉图的思想,但是《自辩》的创作时间相对较早,而且其中的苏格拉底展现出强烈完整的人格,即便是小说,他的价值也丝毫不会衰减。像中国的尧舜禹,也没有足够的考古资料证明他们的存在,但是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和影响是深远的,并且一直是中国人道德情操的向往。苏格拉底同样是西方哲学的引领者,是否被构想本身不能作为价值判断的一个标准。

结束了五场面试,对于为何去牛津学习古典学,潇逸还有自己的想法,她认为中西方古典文化,无论在为人、处事,还是思辨能力上都有很深的价值。作为一个有教养的人,无论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都应该了解自己文化的脉络和传承。在这样一个中西汇通的时代,更应该打开心扉,向其他文明学习。西方人逻辑的观念和概念的运用,是令人叹为观止的。中国启发式的思维方式还有待用思辨和概念加以厘清,以达到孟子所提倡的“知言”的境界,孟子说“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潇逸的愿望就是具有“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的思辨能力,以承三圣之道,让世界更加安宁与和谐。

2017年2月,欧阳潇逸在文礼书院伴读期间,向季谦先生(左)请益

离开体制,回归人本位

回想潇逸的成长经历,我们不曾想象她能有今天的志气和能力。小时候的她,自由散漫,我行我素,玩世不恭,最善于戳穿家长和老师的哄骗伎俩,从不为得到奖赏而屈服于权威,她想学的,谁也拦不住,她不想做的,谁也威逼利诱不了。小学时代在班级里总是发呆、溜号、不答卷子,我们当家长的被老师抓得比她还紧张,当时就想,这个小乌龟什么时候能精进一些,少让家长跟着操心着急啊。

其实潇逸一直这样我倒也没什么可担心的,顶多她不会按照我们的愿望被塑造和成长而已。但是到初中,潇逸居然也开始为班级的荣誉、学校的排名努力学习啦。按理说努力学习是件好事儿,但是她的努力学习不是因为兴趣和爱好,而是以不顾健康和快乐为代价的,为了分数和名次,为了在集体立下的军令状来学习的,这就脱离了学习的本质和教育的初衷,违背了人性,这倒让我深感不安。

我认为学习是基于对未知世界探索的兴趣,是为了开阔自己的视野增长见识,是为了让一个人知道自己何以为人,世界何以为如此美好的世界,是让自己在天地间找到自己的位置,精神上充实饱满,心灵找到能够获得力量和滋养的家园,明白生命的意义和使命。

学习不是为了考试,考试只是选拔人才的一种手段,学习也不是为了名次和分数,如果利用孩子们天然的善心,以集体荣誉、大局观念来引导孩子,让他们以为得到好分数、排上好名次就是对家长的孝顺,对老师的报答,对班级、学校的贡献,就会让孩子沦为分数和名次的奴隶。如果学习目的偏了,她越努力,就会偏离人性越来越远。当有一天失去外在的评价系统,很容易让她迷茫而找不到人生的方向。就像家长对孩子的爱,如果以分数和名次来衡量,那么你对孩子的爱是有条件的,有条件的爱和有条件的学习都是违背人性的。

幸运的是在潇逸陷入不深的时候,我们找到了北京在谦学堂,找到了可以像王财贵教授在《一场演讲,百年震撼》中说的那种经典教育的场所,我们开始思考何去何从。

我们当时最简单的想法就是让潇逸放弃名次分数的烦恼,放弃对功利的追求,真正能回归人性,快乐成长。当时是潇逸初中一年级刚刚上了半个学期,2010年2月她在北京在谦学堂开始了全日读经教育。到2014年2月,她完成中文经典20万字和《圣经选》《仲夏夜之梦》两本英文经典的包本背诵,正好我有机会到英国访学一年,她便跟我一起到了英国,入读住所附近的一家私立高中。

潇逸两本英文经典背诵的基础,不仅听宗教哲学古典历史之类课程没什么障碍,竟然不到一个月就写了一首十四行诗。潇逸顺利地完成了英国高中的课程。数学也是在英国自学完成的。她说要是有时间,她真想自学物理和天文,以加深对哲学的理解。

文礼书院在潇逸心中是独一无二的,是向道之所,到书院是求你心中的道,完成你心中超越层的志愿。与此同时,潇逸也通过了牛津大学的层层考核,得到了一个位置可以就读,有朋友担心,按照现在社会整体堕落的速度看,不见得会在那里遇到像文礼书院那样多的志同道友,如果去了牛津,会不会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呢?

潇逸说,她对牛津的期许,主要是学习西方文化中最有价值的部分,相信牛津的老师和同学也有向道之士,好学之人,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她会去欣赏,见贤思齐,向他们学习。潇逸认为,在求学问道方面还是要自立的,她会从经典里面汲取营养,来照耀自己,也许可以照耀周围的人。

在此给大家分享潇逸的经历,不是号召大家都走潇逸的成长道路,而是想告诉大家“以人为本”的重要,明白何为“人之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际遇机缘,关键是扪心自问你的选择是否对得起自己的生命,是否从良知而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大众性的教育应该是让每个人的生命得以顺其本性的绽放,而非千篇一律,一定走同样的模式,这是本文所要倡导的回归“人本位”的真正含义!

猜你喜欢
读经牛津大学牛津
唐文治读经救国论的思想历程与发生机缘
材料作文“读经热潮”讲评
千年等一回!牛津大学女生录取人数首超男生
近代印度学体系中的牛津大学佛教研究
旅行者,饶了牛津吧
宅假期
生查子
是什么让牛津大学不办校庆
再看读经:科学读经 品味经典
烧烤也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