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洁+徐建欣+范武波
摘 要 概述中国木薯常见病虫害的为害、发生特点,以及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就此提出了绿色综合防控的建议,为进一步进行无公害防治提供理论了依据。
关键词 病害 ;虫害 ;木薯 ;绿色防控
中图分类号 S533
Abstract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characteristic of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 of cassava in China, and the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prevention and control, and some advices was raised in gree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his provides theory basis in further for pollution-free prevention.
Key words disease ;insect attack ;cassava ;gree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木薯(Manihot esculenta Crantz)别名木番薯、树薯,耐旱、耐贫瘠,适应性较广,是世界三大薯类之一、主要的旱粮和饲料作物,广泛栽培于热带亚热带地区,是这些地区国家的日常食物中的主要热能来源。木薯在世界上分布于北纬30°与南纬30°之间,海拔2 000 m以下。木薯在中国的种植历史已经有200多年,种植地区主要分布在广西、广东、海南、福建、云南、湖南、贵州、四川、江西、浙江等省以及中国台湾地区。木薯已经成为中国第六大热带作物,截止2004年,全国木薯种植面积共45.1万hm2[1]。
在木薯生产过程中各种病虫害频发,这是木薯产业发展受限的因素之一。木薯的主要病害有病毒病、细菌性枯萎病、木薯炭疽病、细菌性角斑病、褐色叶斑病、木薯疫霉、根腐病等;主要虫害有朱砂叶螨、蔗根锯天牛、蛴螬、烟粉虱、棉铃虫等。
木薯病虫害发生后防治难度大,传播蔓延快,农药使用频繁,使用量大,农药残留严重,影响了人畜的食用安全,也给人类健康带来了隐患。随着木薯产业的持续发展,种植模式与种植品种的改变,以及自然灾害的影响,植保问题日趋严重,已成为制约木薯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因此对木薯病虫害进行发生规律与防治方法方面的深入研究,为预防和统一防治创造条件,逐步实现生物防治,为无公害木薯生产奠定基础。
1 主要病虫害及其现行防治措施
1.1 木薯细菌性枯萎病
木薯细菌性枯萎病(Cassava Bacterial Blight Disease)是一种世界性病害,是木薯最为严重的病害之一,最早于1900年在拉丁美洲发现,1912年在巴西最早记载,在亚洲的最早报道始于1972年[1]。木薯染病后叶片大量脱落,抑制了植株茎叶生长从而影响到块根的膨大和干物质的积累,主要表現为结薯少而小、产量下降、品质降低、淀粉含量减少等,一般减产30 %-50 % ,严重时全株枯萎至死[2-6]。细菌性枯萎病最初见于中国台湾[7],之后在海南儋州,广西北海,广东深圳等地陆续有报道[8,9]。近年的研究结果表明该病在木薯主产区普遍发生[2]。病原菌主要危害木薯叶片和茎杆,首先为害完全展开的成熟叶片,叶片受侵染后,最初出现水渍状、暗绿色、多角形病斑,然后逐渐扩散。天气干燥时,病斑不再扩展,呈黄褐色或者褐色;天气湿润时,病斑迅速向周围扩展,呈深灰色、水渍腐烂状。茎秆被感染表现为维管束干腐,或者坏死。常常在雨季被感染的叶片或者茎秆出现褐色或者黄褐色菌脓,感染严重时,嫩梢枯萎、叶片脱落、甚至全株死亡[1,6,10,11]。
目前该病主要的防治措施仍以退菌特、杀毒矾、代森锰锌、代森铵和福美双等化学防治为主。国外在生物防治方面进行了尝试,Hernandez等[12]在木薯叶上施用Pseudomonas fluoreseens和Pseudomonas putida抗生菌后可大大减少感病品系每叶的角斑数和每株枯萎的叶片数。哥伦比亚国际热带农业中心正在研究这些生物防治制剂在商业种植园的进一步应用[10]。
1.2 木薯炭疽病
木薯炭疽病(Cassava Anthracnose,CA)是木薯生产过程中危害最严重的世界性病害之一[13]。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对广西、广东、海南、云南等木薯主产区的病害普查中发现该病发生普遍[2]。该病最早于1903在非洲的坦桑尼亚被发现,紧接着1904年在巴西被发现,随后扩散到马达加斯加、波多黎各、尼日利亚、扎伊尔[14]。现在已经扩散到世界木薯主要种植区。木薯炭疽病主要危害嫩叶和嫩梢,叶部被侵染后首先表现为叶片褪绿,然后形成中央浅褐色,边缘深褐色病斑,最后叶片扭曲,干枯至死;嫩梢被侵染后形成溃疡或干枯,若是雨季,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大量繁殖,在嫩枝表面表现出红色斑点[15]。
1.3 木薯褐斑病
木薯褐斑病(Cassava Brown Leaf Spot, CBLS)也是世界性病害,在全世界木薯主产区广泛发生,发生面积和危害程度仅次于细菌性枯萎病。最早于1885年在非洲发现,1904年在印度发现,1918年在菲律宾发现,20世纪70年代又在巴西、巴拿马、哥伦比亚、加纳等国家发现[16-20]。木薯褐斑病在中国的木薯主产区广泛发生[19]。木薯褐斑病主要为害成熟叶片,首先表现为不规则形状的水渍状病斑,然后变成褐色,发病后期病斑中央破裂、穿孔。该病的典型特征是病斑中央颜色较深,并伴有同心轮纹[1]。
1.4 木薯单爪螨
木薯单爪螨(Cassava Mononychellus Mcgtegori)隶属节肢动物门,蛛型纲,蜱螨目,叶螨科,单爪螨属,别名木薯绿螨。木薯单爪螨是对木薯危害较为严重的害螨之一,已被列入中国对外植物检疫危险性病虫杂草名录[21]。最早发现是在1971的乌干达,当时几乎导致非洲木薯绝收[22]。2008年在中国海南儋州首次发现,这几年已经扩散到中国木薯主要种植区。木薯单爪螨主要危害嫩芽、嫩叶、嫩枝,受害部位表现为白色斑点,褪绿,畸形等症状,危害严重时,叶片变黑,枝条干枯,直至整株死亡[23]。
2 病虫害防治存在的问题
木薯相对其它作物耐贫瘠,耐旱,所以田间管理相对粗放,植保问题也一直没有得到重视,突然爆发病害虫害,就盲目用药,不仅容易产生抗药性,而且存在生态隐患。中国主要木薯种植区目前一般施用高毒高残留的化学农药防治地下害虫,施用剂量大,频率又高,给环境带来极大压力。在防治地下害虫时,缺乏行之有效的环境友好型技术体系。因此,必须推行统防统治植保政策,重视木薯食品安全与产地生态环境。植保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木薯产业发展的限制因素。木薯细菌性枯萎病、木薯炭疽病、木薯褐斑病和木薯单爪螨是目前爆发比较严重的病虫害,由于缺乏重视,木薯病害的流行规律,对害虫的为害特点,以及天敌的调查保护研究都只有零星报道,很难满足“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
3 木薯病虫害绿色防控综合防治的建议
木薯的病虫害防治工作应该首先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积极开展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生物农药,生物多样性控制等绿色防控技术,以此实现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协调发展。通过开展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集成示范,发挥示范区的辐射带动技术、推动病虫害统防统治工作成为农民增产、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杜绝高毒农药,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尽量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安装诱虫灯,靶标作用明显,可以有效的压低虫口数,利用近距离用光,远距离用波的方法诱杀害虫,同时保护天敌的数量,维护了生态平衡。在虫害发生高峰期可以喷施苏云金芽孢杆菌,靶标性强,防治效果明显,而且对天敌没有毒杀效果,无毒无残留,不污染环境。
病虫害防治观念的改变,传统防治病虫害都是围绕着单一作物,按着发病规律,或者虫害为害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但是病害具有传染性,虫害具有迁徙性,所以病虫害会在同一时期的不同作物上、在前后茬作物上传染、迁徙。所以应该以生态区为研究对象,最大限度的利用前后茬作物,同一时期的不同作物的自然抗性、栽培措施、生物多样性防治等生态防控技术。
参考文献
[1] 黄贵修. 中国木薯主要病虫草害识别与防治[M].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2] 李超萍,时 涛,刘先宝,等. 国内木薯病害普查及细菌性萎蔫病安全性评估[J]. 热带作物学报,2011,32(1):116-121.
[3] 岑贞陆,黄思良. 木薯抗細菌性枯萎病鉴定技术初报[J]. 作物杂志,2008(6):33-35.
[4] 封立平,王英超,庞国兴,等. 木薯细菌性萎蔫病菌的检疫方法研究[J]. 植物检疫,2007,21(5):261-264.
[5] 袁高庆,赖传雅. 农业植物病理学:华南本[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6] 唐学成. 我国木薯细菌性疫病[J]. 热带农业科学,1984(3):58-59.
[7] Leu L S,张开明. 中国台湾省的木薯细菌性疫病[J]. 世界热带农业信息,1985(4):58-60.
[8] 文衍堂. 木薯细菌性疫病病原菌鉴定[J]. 热带作物学报,1982(2):91-97.
[9] 卢 明. 北海市木薯细菌性枯萎病的发生为害特点及防治对策[J]. 广西植保,2005,18(1):9-11.
[10] Lozano J C. Cassava bacterial blight: a manageable disease.[J]. Plant Disease, 1986, 70(12):1 089-1 093.
[11] 张开明. 木薯病害[M]. 热带作物研究,1986(1):77-82.
[12] Hernandez J M, Laberry R, Lozano J C. Observations on the effect of inoculating cassava (Manihot esculenta) plantlets with fluorescent pseudomonads[J]. Journal of Phytopathology, 2008, 117(1):17-25.
[13] Hahn S K, Isoba John C G, Ikotun T. Resistance breeding in root and tuber crops at 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Tropical Agriculture (IITA), Ibadan, Nigeria[J]. Crop Protection, 1989, 8(3):147-168.
[14] P Goffart J. Contribution a letude de la variabilite de Colletotrichum gloeosporoides f[M]. sp manihotis:These pour lobention du diploma dingenieur agronome,1982:12-19.
[15] Théberge R L. Common African pests and diseases of cassava, yam, sweet potato and cocoyam[M]. Ibadan: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Tropical Agriculture, 1985.
[16] Hrishi N, Gopinathan Nair R.. Cassava production technology[M]. Trivandrum: Central tuber crops research institute, 1978.
[17] P. Manuel K. Reaction of cassava plants to brown leaf spot infection [M]. 1988:1-8.
[18] Toler R W, Cuellar R, Ferrer J B. Preliminary survey of plant diseases in the Republic of Panama, 1 955-1958[J]. Plant Disease Reporter, 1959:1 201-1 203.
[19] 潘衍庆. 中国热带作物栽培学[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20] Ayesu-Offei E N, Antwi-Boasiako C. Production of microconidia by Cercospora henningsii Allesch, cause of brown leaf spot of cassava (Manihot esculenta Crantz) and tree cassava (Manihot glaziovii Muell.Arg.)[J]. Annals of Botany, 1996, 78(5):653-657.
[21] 冉俊祥. 木薯危险性病虫害[J]. 动植物检疫, 1994(2):9-12.
[22] 林延谋. 国外木薯单爪螨研究概况[J]. 热带农业科学, 1984(4):89-91.
[23] 潘贤丽. 国外木薯害虫、防治策略及研究现状[J]. 热带农业科学,1987(2):73-76.